普通高校大学生合唱训练之多元化探索*
2023-04-06李怀泽韦俞伽
李怀泽 韦俞伽
(广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200)
音乐是传达美感的情感艺术,合唱(chorus)作为一种特殊的集体音乐(声乐)演唱形式。在此前,有必要对合唱的相关定义做一番解释。在西方音乐中,较早的合唱音乐是指“由合唱(唱诗班)演唱的音乐,每一声部有两个或更多歌声。合唱音乐必然是复调的,即由两个或更多独立的声乐线条构成。”①而在当代,合唱更多的意思是指集体(从小组合唱到大合唱)队员共同演绎具有多声部性的声乐艺术作品,通常情况下设有指挥一名,同时会根据作品的需要而设定伴奏。在演唱中,合唱队里每一个横向旋律声部都要求音准、音高、节奏、情绪、力度等高度一致;在多声部的纵向和声中,更是要求各声部之间要把和声表现到位、对位精准无误,共同营造和谐统一的音韵和完整的表现合唱作品意图。另外,合唱队的声部设定是根据合唱作品的需要而设定的,一般没有声部数量的硬性规定;但在普通高校常用的混声合唱中,通常设有四个声部,分别指:女高音声部,女中低音声部,男高音声部,男中低音声部。从合唱的音乐功能来看,它是大众普及性最强、社会各阶层参与面最广泛与直接的音乐表演形式之一[1]。而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乐器”,它的音色纯真、贴切,音乐声响的塑造是灵活多变且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如,它能营造婉转柔和细腻优美的乐声,也能塑造辉宏巨制、震撼人心的声响;它是最能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并能激发和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而纵观当今社会上存在的各类合唱团,毋庸置疑,普通高校学生的合唱队伍正是表现以上合唱声音艺术特色的最佳表演者。故而需要解决目前普通高校合唱艺术的一些滞后问题是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从普通高校学生的声音特质出发,提出以合唱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和演唱曲目风格的多元化为关键训练要素,并探索其在合唱训练中多元化实践的可能。以下是具体论述述要:
一、普通高校学生合唱的声音特征
合唱的特征之一是具有大众性的,也就是说社会各阶层团队都可以唱,但作为普通高校学生的合唱队,其在参与合唱或演绎合唱作品时是有着独特的优越性。这主要表现在合唱声部声音的塑造上。根据普通高校学生的声音特点,一般合唱团的类型可以分为混声合唱和同声合唱。同声合唱(男声合唱或女声合唱)具有音色统一、音质谐和清澈的特点,从声部数量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两到三个声部,高声部与低声部,有时亦可加入中声部。混声合唱是普通高校最重要的合唱艺术实践部分,它是男女声部共同组合起来的合唱。一般有四个声部,即:女高音声部(Soprano,简称S)、女低音声部(Alto,简称A)、男高音声部(Tenor,简称T)和男低音声部(Bass,简称B)。混声合唱的特点是音乐宽、音色叠合美妙、音乐表现力强、音量张力大、音乐内涵及艺术性比较强。因此,混声合唱是普通高校合唱训练的首选形式。那么要训练好一支高标准的合唱队伍,就必须从各声部的声音音质特色去把握好,才能从根本上去掌控合唱队的整体艺术训练。
从各声部的音色特质来看,女高音声部不仅能营造出嘹亮而清脆、华丽光彩的效果,而且还能营造出抒情柔和、婉转细腻的音色,因此它在合唱作品中经常起到陈述主旋律的作用。女低音声部(Alto)的音色宽厚、坚实、圆润、温和,它所营造的音色委婉妩媚而动人心弦,是接近灵魂介质的声音,它在作品中主要担任主旋律的和声衬托作用,有时在一些特殊意境描绘的作品中亦可担任主旋律,这时出来的音色极具有圆润而饱满的美感效果。男生声部的音色在合唱作品中是具有恢宏灿烂及金属般的色彩的。男高音声部一般用来与女高音共同表现主旋律部分,但其实际音域比女高音要低一个八度,他的音质表现为明朗、刚劲、洪亮。男低音在合唱作品中充当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如果说女高音是高空中的风筝自由翱翔飞行,那么男低音则是拿着风筝线的人,用低音和声的形式支撑着。他的音色低沉饱满,有时又富于弹性,是多声部和声的基石。虽说合唱作品中的各声部都有明确的指向和角色,但他们都是合成一体,共同“和声”和演绎表现作品的意图。诚然,当掌握了合唱队里的各声部音质特征以及普通高校学生的嗓音特点后,想要训练出优美和谐、天籁般的人声合唱音色,就必须注重合唱的人声发声及唱法问题,显然,合唱队的成员运用高位置的发声和胸腔共鸣是目前比较有效的人声合唱“唱法”,因为这种唱法会使得整体声音音质柔美细腻、静谧和谐,即可表现恢宏气势的景象,又可塑造抒情柔和的情感。这是普通高校学生合唱声音训练的关键要素之一。
二、合唱形式多元化
合唱艺术是大众化的,它的本质功能还是属于“服务与娱乐”共存。而在当今多元化且信息繁杂的社会里,单一的传统合唱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因而,探索多元化的合唱艺术形式是势在必行的,只要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文艺发展要求[2]。而笔者认为,普通高校多元化的合唱艺术形式,应从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来探索。
1.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建立组织“小组合唱形式”。这种形式的合唱灵活多变、个性鲜明,且显易突出合唱的声部声音色彩,音乐效果明显深刻。如欧洲国家比较出名的有德国的“Sorbisches”五人男声合唱团,国内也逐渐涌现出“阿卡贝拉”式的小组合唱团等;另外还有一些较具有民族特色的小组合唱组合,如彝族的“太阳部落”组合等。这种合唱形式不仅精致统一,而且非常符合当代大学生对合唱艺术的审美追求和熏陶作用。
2.可根据学生的音乐素养能力,组建“特色合唱乐团”。所谓的特色,既是在遵循合唱艺术本质和规律为背景下,去实践合唱形式的多种可能性。如莫斯科室内合唱团、北京巴洛克室内合唱团、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民族艺术系的“尼低呀合唱团”等等。这种形式的合唱团在人数规模上不多,一般控制在20人以下,少则几个人;但是其所演绎的音乐作品是具有针对性的,即以某一音乐风格为合唱“特色”;如在少数民族地区以演唱多声部民歌为主的特色组合有广西的“壮族嘹歌组合”、贵州的“侗族大歌组合”“飞歌组合”;还有以演唱地域民族音乐为主的合唱组合,如蒙古的“安达组合”等。这些组合都是以某一音乐特色为亮点,往往能给观众一种新颖独特视觉听觉效果。故而笔者认为,普通高校大学生可以在这一领域多做探索,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
3.普通高校的学生自身文化水平高,接收的信息广泛,学习外语语种音乐比较快,这是社会其他合唱团无法比拟的。故而在高校展开一些国内外经典的“歌剧合唱”(或音乐剧合唱)是十分有必要的。“歌剧合唱”主要是来自歌剧中的合唱音乐片段或整首作品,这类合唱的音乐非常具有烘托气氛和感染力,音乐表现力强,往往能直接融入剧情深处,起到剧情的推动作用。由于歌剧合唱的内容是与剧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而大学生们通过歌剧合唱的练习,不仅拓宽了合唱演唱的形式,而且也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认识,并能给观众带来震撼力。如合唱曲“希伯来奴隶合唱”就是选自威尔第歌剧《纳布科》,这首合唱描绘了“犹太人希望重返家乡时演唱了这首合唱,主人公扎再次激励他们相信上帝,预言上帝将会毁灭巴比伦。”②这首合唱音乐极具有震撼力,不仅给观众带来视觉的冲击,而且在音乐听觉上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另外,歌剧合唱中会经常出现独唱、对唱和重唱的形式,这更能锻炼学生们的舞台表演能力。因为他不仅是“合唱”,而且也是表演一体化了[3]。
4.满足学生对“角色扮演”的好奇心,更使学生对合唱产生浓厚的兴趣。“情境”的搭建和“角色扮演”,使学生互相“协作”,从角色角度出发理解作品和演绎作品,自发总结出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得到情感体验,思想升华。例如我国著名清唱剧《长恨歌》,故事性与场景都很有氛围,同时能引申爱国主义教育和家国情怀教育。另外,当采用不同的语言来演唱也丰富了合唱的听觉效果。因而应多重视探索这类形式的合唱。
三、合唱曲目风格多元化
在当今我国的高校合唱艺术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即日常的合唱训练曲目或是比赛曲目过于单一,缺乏音乐风格的转换和突破。这里虽然涉及各种比赛的性质要求约束等问题,但在普通高校的合唱训练中,对于曲目的训练,理应追求探索多元化,因为大学生是追求音乐美学和传播的最直接者。在日常的合唱训练中,应根据世界合唱发展的规律,必须从时代性合唱音乐观、民族地域性合唱音乐观、宗教性合唱音乐观及优秀作曲家合唱音乐作品观的角度去考量和选择训练,并且力争在相互渗透的多元化合唱艺术世界中去引领合唱领域的新共鸣点。那么笔者认为,要探索合唱曲目风格多元化,实际上它的本意是指曲目风格的范围应包含以下几点:
1.时代性合唱音乐观。从历届“世界合唱比赛”(THE WORLD CHOIR GAMES)来看,各类合唱音乐风格已经成为新的合唱亮点。如比赛中就设有宗教合唱、福音合唱、爵士合唱、流行音乐合唱以及民谣合唱等等,这些组别的合唱不仅丰富了合唱曲目,也把合唱艺术推向了新的台阶。故而在普通高校的合唱训练中,要逐渐渗透这些曲目元素,让学生体验到更宽阔的合唱视野。
2.民族性合唱音乐观。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域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突出浓郁。大学生合唱训练中渗透民族音乐风格性作品,不仅能传播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而且还能领略到多彩多姿的各地民间音乐风采,同时也是增加文化自信的表现。如贵州的侗族大歌合唱,广西马山的三声部歌谣,云南的猜调音乐等等。这些都是优秀的民间传统音乐魅力。
3.世界性合唱音乐观。这里的世界性音乐主要是指西方巴洛克音乐时期等在各语言国家流传较广的世界合唱音乐作品,尤其是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等作曲家的合唱音乐作品。因为这两位都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大师,巴赫笃信宗教,他的音乐被誉为“是与上帝对话的语言”,“和谐”是其音乐的核心之一,另外他的作品也多以宗教音乐题材为主,并贯穿着高超的复调音乐技法,作品构思严密,音乐内涵深刻,并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而宗教和世俗,完善和创新都和谐地融入他的作品中。如宗教康塔塔、世俗康塔塔以及《b小调弥撒曲》等等作品都是巴赫完美的体现。亨德尔的合唱作品“广泛吸收融合了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国的音乐特点,兼有德国的严肃、法国的和意大利的华丽优美,以及英国的合唱传统,是巴洛克时期具有国际性的作曲家”③,尤其是他的清唱剧,更是具有国际传统合唱的特点。而他的音乐精简凝练清澈,主调和复调音乐织体并用,善于采用简洁的手法而得到宏伟的效果,而合唱作品简朴浑厚,常让复调与主调织体交替出现,和声坚实有力。如最著名的《哈利路亚》就是亨德尔的合唱风格代表曲目。不仅如此,他们俩的音乐已完全超出了同一时代的意义,而是人类音乐的共同财富[4]。因而大学生们在合唱训练中贯穿着这两位大师的合唱作品,不仅是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养和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演出技巧,同时也能从这些经典的音乐作品中体会到音乐的本真意义所在。
4.优秀作曲家合唱音乐作品观。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些作曲家们比较热衷于创作合唱音乐作品,这些年来合唱新作品大量涌现,其中有些作品已成为经典。因为这些作曲家身处当代,他们对社会事物乃至对世间万物的洞察是非常深刻和理性的,因此从各个作曲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不同的“合唱世界”风采,其本质就是一种多元化的体现[5]。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刘文金编曲的《赶牲灵》、美国作曲家Eric Whitacre的《倾盆大雨》(Cloudburst)、Andy Beck的《THE SNOW BEGINS TO FALL》等等这些经典合唱作品,无论是从合唱音乐效果、音乐作曲技法以及音乐美学效果来看,都是非常值得去学习和演绎的,因为它是贴切我们时代特征的,是陶冶心灵音乐“合唱圣经”,也是大学生日常合唱训练曲目多元化风格化的必备之一。
综上,当我们去纵观世界合唱的现今盛况时,难免会觉得我们的合唱艺术有时往往会陷入一种单一的形式化,而合唱的本质意义虽说是大众的音乐、且具有共性服务的,但恰恰如此,我们应从多元化的角度去考量这个问题,并不断地改变思维,拓宽视野,让合唱艺术真正地成为一种实用而又享受的艺术形式。而普通高校学生是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根基,他们无论是从学识角度还是从思维观念的转变出发,都是提高合唱艺术水平和改革的最佳推动者。故而本文在思政教育视角下从实际出发,以认识普通高校学生的声音特质为基点,并提出了合唱形式多元化和合唱曲目风格多元化探索实践的可行性,望能达到抛砖引玉,并期待我国普通高校的合唱艺术未来能迈向新的台阶和更辉煌灿烂。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3:705.
②王茜婷.合唱艺术演唱形式的审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09:23-26.
③来自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9%94%E6%B2%BB%C2%B7%E5%BC%97%E9%87%8C%E5%BE%B7%E9%87%8C%E5%B8%8C%C2%B7%E4%BA%A8%E5%BE%B7%E5%B0%94/609655?fromtitle=%E4%BA%A8%E5%BE%B7%E5%B0%94&fromid=390278&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