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2023-04-06庄若娴
庄若娴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市 3800)
大学生作为推动我国未来发展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中坚力量,对其思想价值观念的教育与培养往往是推动高等教育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与前提。而面对各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所带来的较快的信息传播速度,虽然大学生们的整体思想价值较为积极向上。但部分学生受到当前社会上各种消极信息的影响也较容易失去对社会的信任,从而导致自身的价值观念逐渐扭曲。这一现象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挑战,只有更好地解决了这一现象,才能使高效的整体教育质量获得更加持久的发展动力。
一、新时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一)明确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
对于一个国家与社会而言,推动其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当前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只有社会的整体价值取向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实际的国家与社会建设工作中才能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与发展规划。而大学生作为来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其价值观念往往对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的影响极为重要,并且大学作为学生价值观逐渐完善的重要阶段,在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时,就要结合学生的价值观培育特点帮助其树立更加正确的价值观念,避免其产生各种对社会或自身消极的态度与认知。
(二)推动社会的平稳发展
社会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各种人际关系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社会上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往往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与太平[1]。而在具体的人际关系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又是影响其关系模式的主要因素。面对这一社会发展规律,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主要建设力量,培育其正确的价值观往往是推动当前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提高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各种问题的处理效率
人类的价值观往往是由多种观念、思维与态度共同构成的一个思维体系,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往往可以分为深层观念与表面观念两部分。深层观念指的是人类对各种事物实际价值的准确认知,其往往是决定人类整体价值观的核心。而表面观念指的则是由人们受到自身核心价值观念影响而产生的对各种事物的观点与态度。人们在不同发展时期所形成的实际价值观念体系往往包含了较多方面的内容,以大学生为例,其整体的价值观体系就包含了政治,职业,审美,情感与道德等多方面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的涉及方面虽然看起来较为复杂,但其均受到学生自身核心观念的主导,并引导大学生对各种事物与行为的态度[2]。因此提高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效果往往能够帮助其在价值观念的推动下,更加轻松地对自身成长中面对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与解决。
二、新时期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培育中面对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高校教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随着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手机,电脑,平板等信息设备已经成为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对这些设备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各种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并降低其获得学习资源的难度,但在现阶段的网络资源中也存在较多价值观念不正确的资源与素材,这样当一些接受能力较强但辨别能力水平有待提升的学生在完成对这些信息的浏览后,极容易使其对当前社会的价值产生不正确的认知,从而使其实际的价值观逐渐发生扭曲[3]。
(二)社会发展多样性对学生理念造成的影响
随着我国整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发展趋势也逐渐朝着多样性的方向进行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西方文化与我国发展理念的碰撞极为激烈,这种情况使得当前社会中人们的物质欲望越来越强烈,高校的大学生也较容易受到这些物质欲望的影响而产生思维方面的波动,从而追求自身发展的独立性与多变性,这样若学生选择的发展方向不够科学,极容易使其在面对当前社会的贫富差距等各种问题时产生价值观念的偏差。
(三)过大的学业就业压力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偏差
面对当前社会各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张,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4]。在这样的教育行业背景下,学生就需要在掌握更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在大学阶段面临的知识点难度较高,因此来面对较强的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时,很多学生的价值观念容易发生动摇,从而逐渐产生一些否定自身价值等消极的心理与想法,最终导致其整体的价值观念体系崩塌较为严重。
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培育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各种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师以及辅导员作为学生价值观培育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其综合素质不仅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其行为举止以及人际交往中的态度往往也会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完善造成较大的影响。笔者通过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整合与分析发现,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往往对学生价值观念与思维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这一引导作用在短时间内效果虽然不够显著,但在长时间的教学活动中,它会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培育与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若教师自身的品德较为高尚且价值观念较为正确,学生在学习时会对其讲解的内容进行积极认可并理解。若教师自身的品德不够端正,学生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也会对其讲解的知识持怀疑态度。因此教师只有更加准确地意识到自身价值观念与道德品质的实际水平,并采取科学的方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善,才能使实际教学活动对学生价值观念产生更强的积极影响效果[5]。
(二)教学方法的影响
在新时期背景下,各种先进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较大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求越来越高[6]。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进行引导时,若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则很难使实际的教学活动发挥出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实际引导作用,甚至会使学生对具体的教学活动产生抗拒的参与心理。笔者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交流与沟通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现阶段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活动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较为单调,只注重对各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自身实际的身心发育特点。这样不仅很难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与欲望,还会使学生在参与具体的学习活动时将完成课程结束后的考核作为学习行为的主要动力,从而使得实际的教育活动对学生价值观念的正向引导效果极差[7]。
(三)校园整体环境的影响
对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校园整体环境对其价值观培养效果的影响往往极为重要。在高校的价值观念培养工作中,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往往会受到校园整体环境的较大限制,同时更加科学的校园环境往往也会对学生在价值观念培养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产生较强的推动作用,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对自身价值观念进行培养的热情。此外,较为科学的校园环境还可通过学生在校内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为学生创造出更加科学的价值观念实践途径,以此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对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行落实与践行。
四、新时期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效果
(一)提升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综合素质
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环境发生的较大转变,大学生的学习思维也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8]。而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主要教学阶段,整体的教育任务也要跟随社会整体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其中教师作为实际价值观念教育工作的主要设计者与引导者,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进度进行科学的设计,并不断收集当前社会中各种较为新颖的价值观念教育素材,从而使具体的价值观教育活动更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对自身的价值观念教育内容产生较强的认可,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对自身价值观念与言行举止的重视以及对自身政治立场与政治素养的培养,从而通过自身较高的人格魅力实现对学生价值观念的科学引导与教育。并且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念培育工作中的主要引导者,教师在教育外的社会活动与生活中也要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从而使学生在课外通过对其表现的分析,产生对其人格魅力的认可。在教学外的空闲时间,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教学科研能力,积极理解当前行业中各种创新的价值观培育理念以及培养方法,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创新的教学体验,提高其对实际价值观培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育方法与策略的改进
面对新时代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任务,受到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学生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对教学方法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因此在高校的学生价值观培育工作中,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能否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往往是影响实际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转变以往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定位,将自身与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与其进行积极交流,明确学生们普遍喜爱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于这些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而运用到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培育工作中。例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落实为高校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强的便利性,绝大部分学生也较为喜爱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就要加强对各种信息化教育手段的探究,并通过对其教学优势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对价值观教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实际教育工作中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引导效果。同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价值观念与思维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也是提高对其价值观培育效果的主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取一些情感陶冶或感情认知的策略,引导学生潜移默化间实现对自身价值观念发展的推动。教师还可经常邀请一些对各种创新教育方法掌握较为熟练的专家或学者来本校开展相应的专题讲座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高校实际价值观培育活动的形式,还可为不同教师提供对教育方法进行讨论的机会。此外,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教师要积极将家国理念引入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并通过对课程实际考核形式的改进面对学生价值观念的正确评价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一些实践活动来代替具体的课程考试,要求学生对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进行总结与阐述,并通过对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与收获提高正确价值观念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有效落实。
(三)校园整体教育环境的营造
校园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实际的环境优劣虽然在短时间内对学生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但由于学生在该环境中的时间较长,因此实际校园环境对学生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影响效果往往较为显著。对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高校的相关部门就要注重对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对校园环境进行营造时,要加强对高校自身专业内容的科学整合,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意识与素养。其次,各种优质的文化活动作为优化校园整体人文环境的主要途径,高校也要积极结合学生的兴趣情况,加强对其的组织与开展,使学生对自身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参与时,深刻地感受到活动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培育因素,并积极对其进行落实与实践。此外建筑作为校园环境建设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管理部门也要通过对其的装饰,为学生营造出更加真实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对这些建筑的观察与分析潜移默化间感受到是正确价值观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遵循整体教育与针对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以往的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工作中受到教师精力的限制,其采取的普遍是整体的教育模式,即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这样虽然能够提升对学生的整体管理效果,但一些学生受到家庭方面与自身方面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存在一些针对性较强的价值观培育问题。对此,在新时期想要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全面培育,教师就要积极采取整体教育与针对性教育相结合的价值观培育手段,先通过对学生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分析,设计各种集体的教育活动,实现对所有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引导,随后再结合部分学生的极端问题,设计针对性较强的引导策略,从而使实际的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工作获得更加全面的教育效果。
结语
总的来说,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育作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主要任务与职责,在新时期背景下,时代发展的优势为其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发展可能与挑战。对此,面对这一时代背景,高校在日常的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培育工作中就要对实际的教育路径进行探索与实践,并结合本校的教学特色整合出更符合本校学生实际发展特点的正确价值观培育模式,从而提高高校自身的整体教育效果,将学生培养成更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优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