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学生劳动与就业的规范化融合育人路径

2023-04-05张慧慧

中国标准化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就业劳动

张慧慧

摘 要:“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为高校教育及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遵循、改革思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育人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学生劳动与就业的融合育人存在育人目标一致性、实践功能互补性、实施环节相容性的内在机理,为提升融合育人的实效性奠定扎实基础。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积极探索高校学生劳动与就业的规范化融合育人路径:一要完善顶层设计,实现机制保障;二要助推人员协同,实现队伍保障;三要强化过程追踪,实现实践保障,切实推进二者经验互鉴、资源共享、协同发展,达到“1+1>2”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三全育人,劳动,就业,规范化融合育人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3.20.039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即“三全育人”,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遵循、改革思路。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使命,是社会人才的重要输出地[2]。学生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直接体现,是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价值的试金石。当前社会背景下,做好就业育人工作是教育之本,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举措,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战略的贯彻落实,如何提高就业育人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必须引起重视。新时代对教育提出新要求,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价值理念、目标追求、内容等与就业育人具有密切关系。基于此,充分发挥现有劳动教育、就业育人工作优势,实现二者融合育人规范化、系统化推进,切实提升育人实效是新时代新理念下构建“大思政”格局的现实要求。

1 高校学生劳动与就业融合育人的内在机理

就业、劳动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除具备自身的独特性外,也有基于教育本身的共通性,在育人目标、实践功能、实施内容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内在机理,为实现二者规范化、系统化融合育人奠定了良好基础。

1.1 育人目标一致性

就业育人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3],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等,而这些均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素质,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观的必要品质。可见,就业育人与劳动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共同目标均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致力于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引导学生从自我劳动、尊重劳动升华到个人奋斗、贡献社会。

1.2 实践功能互补性

1.2.1 劳动教育的高质开展为提升就业育人实效奠定基础

劳动教育为就业育人提供了教育载体。结合就业市场信息反馈,多数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综合素质高”等素质,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涉及“德智体美劳”5个方面,其中“劳”是一项重要指标,这对高校就业育人工作提出了现实要求。而劳动教育作为带领学生参与校园劳动、生活实践、实习实训等多维度、多范畴的一种教育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劳动中学思践悟,体悟掌握劳动价值、劳动精神、劳动习惯等。这一系列教育活动均是就業育人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需求,是学生价值观培育、社会劳动关系应对的有效实践。

1.2.2 就业教育的实效反馈为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提供依据

劳动教育作为新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门必修课程,其体系设置、开展效果、课程评价等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支撑,而就业工作的推进恰好呈现出较多直观的事实数据,为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提供支撑,倒逼劳动教育的改革创新,形成良好的互促效应。具体来看,就业育人工作包括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就业跟踪、用人单位评价等,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首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每年度各大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中均涉及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能力评价等评价指标,结合评价事实结果,可以优化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其次,毕业生个人职业发展情况。通过收集学生从择业、就业、跳槽、再就业等过程中对劳动价值的真实体悟,将实践经验与课程优化结合起来进行改革。最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就业育人工作的全线程教育工作,贯穿学生大学四年的课程体系,学生对该课程的反馈也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时动态优化提供了动态指引。

1.3 实施环节相容性

就业与劳动息息相关,就业作为一种社会劳动,具备劳动的天然属性,二者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二者存在教育内容交叉性、教育周期全程性、教育评价互促性。首先,教育内容交叉性。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而这正是就业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实现学生从“校园劳动”到“社会劳动”高质量衔接的必要教育途径。其次,教育周期全程性。劳动教育与就业教育工作均是从学生入校到毕业的全线程教育,是一个分阶段、全过程、全覆盖的周期性教育活动。此外,二者的教育方式方法均需结合学生不同年级的教育需求、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为思想特征、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进行精准教育。最后,教育评价互促性。劳动教育与就业教育均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载体,不仅是一项课程指导任务,更是扎实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途径,二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2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学生劳动与就业的规范化融合育人路径

基于“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做好高校学生劳动与就业的规范化融合育人,需要在队伍、时间、空间三大版块进行优化调整,既要实现劳动教育、就业教育的独立发展,又要推进二者优势互补、经验互鉴、资源共享,达到“1+1>2”的育人效果。

2.1 机制保障:完善顶层设计

完善顶层设计是高校学生劳动与就业规范化融合育人的基石,是“三全育人”理念下“全方位”育人的贯彻落实,旨在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顶层设计的目的是为规范融合育人工作提供方向性、操作性指引,内容是统筹两个育人模块、糅合育人体系、互嵌育人元素,做好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构建。(1)建立融合育人的相关制度,包括融合育人的目标、指导思想、组织结构、实施方案、条件保障等。全面统筹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院系等各个育人主体部门,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做好学生、社会等多重视角对高校学生劳动、就业教育的现实需求、满意度评价的调研反馈,立足学生需求,确定融合育人课程的教育内容、清单任务;搭建融合育人的运转框架体系,明确每个育人责任主体群的岗位职责。(2)建立运转支撑制度,含奖惩激励制度、人员联动沟通制度。充分调动辅导员、专任教师等融合育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通过设立研究项目课题、沙龙、研讨交流会等正式、非正式的形式加强人员沟通,畅通沟通交流渠道。

2.2 队伍保障:助推人员协同

助推人员协同是高校学生劳动与就业规范化融合育人的关键,是“三全育人”理念下“全员育人”的贯彻落实,旨在解决好“谁来干”的问题。助推人员协同的目的是强化融合育人主体的责任担当意识,引导教育主体贯彻“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切实将个人发展与育人事业结合起来,增加职业认同感。(1)优化育人主体结构。高校劳动教育、就业教育涉及专业、思想政治等多个范畴,教育周期长、教育内容广、学生覆盖面大,需调动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后勤人员、社会志愿团体等多方主体力量,形成育人合力。(2)提高主体理念认识。融合育人工作的推进离不开一线教育者的积极落实,要求教育主体对融合育人的核心理念、概念目标有清晰认知,知悉其责任使命、任务分工、问题反馈等;此外,还需强化学生的理解认同,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实践活动、论坛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开展融合育人的重要价值,从思想上强化认同、行动上加以配合。

2.3 实践保障:强化过程追踪

强化过程追踪是高校学生劳动与就业规范化融合育人的核心,是“三全育人”理念下“全过程育人”的贯彻落实,旨在解决好“干得怎么样”的问题。顶层设计、人员队伍的协同是过程实施推进的前提,而工作落实情况是融合育人有效性的真实性质量评价。劳动与就业规范化融合育人工作的推进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以全局性、整体性的思维看待,从工作实施、监管、反馈、再调整、再实施等方面循环推进,落实全过程闭环育人。当前高校在落实融合育人工作中往往侧重工作实施及监管,对其他环节的深入推进仍发力不足。而发现问题、动态调整才是不断优化、规范融合育人工作的关键。(1)建立过程性监督管理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教育引导。通过辅导员、学生监督员等群体的实地深入,与学生加强沟通获得情况反馈[4],切实了解课程及交叉育人的实际成效,积极积累优良经验,及时补齐短板不足。(2)建立评价考核机制。由育人主体对学生、学生对育人主体进行双向考核,旨在掌握学生对融合育人的满意度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为下一步优化顶层设计提供思路指引及事实支撑。

3 结 语

在新时代育人体系下,全面做好高校学生劳动、就业育人工作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推进“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学生劳动与就业的规范化、系统化融合育人是破解当前育人困境,实现劳动与就业教育提质升级的现实所需。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对就业育人工作的促进作用,为劳动教育赋能,充分发挥其综合育人价值,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择业观、就业观,反向做好就业育人工作。充分利用就业育人实践事实对劳动教育进行优化调整,优化劳动育人体系,进而形成良性的循环互促效应。为此,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要基于“三全育人”的思想理念,切实实现劳动与就業融合育人的强耦合、规范化、科学化,形成育人合力、强化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就业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