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战争题材电影群像叙事分析
——以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为例

2023-04-05王海琪穆浩智

声屏世界 2023年1期
关键词:水门群像长津湖

□王海琪 穆浩智

近年来,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的热度持续走高,尤其在受到新冠疫情强烈影响后的恢复期,具有革命情结的电影《革命者》《1921》《红船》《长津湖》等一批新电影陆续上映,使中国式浪漫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深入人心。透过这些影片,能够看到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在创作上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就包括电影的人物塑造以及艺术处理的写实化等。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以下简称《水门桥》)与上一部《长津湖》相比,导演在制作上重点突出了战争场面的恢弘与惨烈,并用最贴近战争的拍摄方式达到了最真实的演绎效果。电影采用群像化多线叙事的方式,立足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以直击人心的恢弘场面和震撼的视听效果点燃观众的热情。主旋律电影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群像化的人物塑造已经成为新的主流创作手法,其以众多角色的相互映衬、激烈的视听画面、深刻的革命内涵赋予了主旋律电影新的生命力。

革命斗争是永恒主题

早在上世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人们便以各种形式进行斗争与反抗,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神州大地上才有了坚强领导,带领人民打败了侵略者,打倒了资本主义,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在革命斗争的道路上,电影艺术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阵地。可以说,新中国的电影史就是新中国的革命斗争史,在革命斗争的艰难险阻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值得后人敬仰的英模人物,甚至大部分人的名字都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能够让后人时刻保持对革命的高度热情,对来之不易的和平的珍惜,在国家的强力号召下拍摄了不胜枚举的优秀电影作品,其中革命战争题材电影更是深入人心,其塑造的英雄形象如董存瑞、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至今让人悲痛与难忘。

1987年“主旋律”的概念被正式确定,电影的发展也有了更明确的方向。这一时期的电影事业快速发展,并且随着改革开放,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创作者重拾信心,投身于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导演在创作方式上进行了转变,在如电影《少林寺》《血战台儿庄》中既表现出了对过去的深刻反思、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无论在思想高度还是创作手法上都相较于过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了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艺术基础。在随后的中国电影发展中,尽管有低潮,但也不乏优质的革命战争题材电影诞生,如《辛亥革命》《建军大业》《建国大业》《建党大业》《八佰》《金刚川》等,以新时代的风貌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国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来之不易的和平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何在新时代坚守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是需要所有人思考与实践的,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就是一面镜子,让人们回望历史、坚定信念、牢记初心。电影《金刚川》《长津湖》《水门桥》的上映把人们拉回了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告诫现在的人们长久的安宁与稳定是付出惨痛代价交换而来的。在新中国发展的数十年里,“落后就要挨打”就像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利剑,以史为鉴、展望未来就是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存在的意义。

群像叙事演时代华章

“电影影像文本的叙事结构由时间与空间组成,剧情发展始终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内进行,因此,考察电影的时空关系是厘清电影叙事逻辑的重要线索。”[1]电影《水门桥》一改观众对主旋律电影的刻板印象,以独特视角带领观众进入故事。在早期的主旋律电影中,往往按照“开端—高潮—结局”的程式讲述故事,树立“高大全”的英雄形象,突出战争的惨烈和革命意志的坚定,这也是主旋律电影在一段时间内带给人们的时代感。作为承载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电影的故事性在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格外强烈的今天尤为重要,这体现在叙事结构的丰满度上。以《水门桥》为例,电影分别讲述了志愿军战士攻坚的困难重重和美军为溃败部队死守水门桥的顽固,两条故事线看似十分相近,在表现手法上十分紧凑局促,但电影画面中的高低差、明暗差以及声音中的同期声、音响的声压差无不向观众展示志愿军战士处于劣势。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溃败部队形成了鲜明的对立,若采用结构简单的线性叙事结构可能无法直观比较出双方战力的差异,即便场景的真实程度与真实战场无异,却少了对敌人的描写而使影片的激烈程度大大降低,导致观众的观感大打折扣。显然无论是前作《长津湖》还是如今的《水门桥》都在叙事结构上做出了改变,不仅仅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形象以普通人的视角呈现,同样将美国军队的敌人形象加以细致描摹,这在早期的电影中是几乎不可见的。

叙事结构变得丰满复杂势必会带来更多的人物,叙事结构承载的是故事,那么人物就是讲述故事、传递精神的主体。“叙事性文艺作品必须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以描写和叙述人物的故事情节为主要方式,一般应该保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客观性,所以它必须创造典型、典型形象、典型人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性就成了叙事性文艺作品的主要标志。”[2]《水门桥》将中国人民志愿军树立成为革命的典型,一改以往以独立形象作为银幕典型的做法。“刘念渠在1941年的《中国电影》上发表文章《在银幕上创造典型》指出:‘中国电影必须与变动的中国的现实更密切地联系起来,成为新的中国的艺术。’他认为‘典型的创造’可以突破即时性的限制。”[3]人物形象是电影叙事表达的中心点,也是戏剧冲突的爆发点,早期典型人物的出现是引领全局的中轴线,如今电影发展到群像化人物形象中,以群体形象完成主旋律电影的叙事。在革命战争题材的主旋律电影中,人物形象的作用更体现在引导观众的价值观念,达到精神上的共鸣,与观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事实上,我们目前所认同的典型形象,基本上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经过长期跨时代、跨区域、跨媒介、跨文体、跨艺术门类的再创造,与理论家、批评家们的阐释与再阐释,以及社会公众的文化习俗、审美习惯、想象力和公众舆论共同建构出来的。这一建构过程从理论上讲应该是没有终点的,但在客观上有一个可以被人们认同的结果和目标,那就是当一个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建构,被约定俗成为一个为公众所共识、共用、共享的文化符号的时候,才可以真正被视为典型。”[4]影片在两个多小时的容量中处理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叙事者在影片中参与其中,在引出故事的同时也在参与故事发展。《长津湖》和《水门桥》都较为全面地刻画了七连的人物群像,从主要演员到次要演员,从连长到普通战士,都拥有完整且独立的人格,逼真还原出一个英勇善战、不惧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建新导演在《〈长津湖之水门桥〉:英雄的颂歌与生命的礼赞——徐克、黄建新访谈》中提到:“徐导一直强调,虽然有一些角色只出现两三场,但是我们从设计的角度要给他名字、身份、出身,要给他性格,给他声音特点,给他长相特点,只有这样他才能与影片融为一体,而不是像很多电影那样,主角是主角,群众演员是群众演员,人物设计是不同的两张皮。”[5]由此可见,电影中角色的多元化不仅仅是观众对电影的更高期待,也是电影制作人对电影完整度提升的具体手段。电影全片围绕着穿插七连为阻击美军撤退三炸水门桥的故事展开,穿插七连接到命令后迅速向水门桥方向集结并火速展开支援,在面对有大量重武器并占据有利地形的美军时,战士们殊死一搏,先后三次发起进攻,最终在只活下一人的情况下拖延了美军撤退的进程,有效支援了其他战场。以连长伍千里、指导员梅生为主分别对应攻击水门桥守军的两条故事线展开一系列的群像描绘,将每一名战士的作战实况与坚定信念通过更有感染力的中近景拍摄,以贴近观众的方式提高冲击力与感染力,其中在针对每次进攻的抵近拍摄时更是让更多不同的角色进入观众视野,通过网状的叙事格局建构起一个视角更广、垂直度更大的全景视野,通过对每一名战士的细致描绘,直击观众的内心深处,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和革命意志的坚决。

若斯特将叙事空间分为被表现的空间和未展示的空间在电影《水门桥》中,被表现的空间中伍万里、伍千里所在的七连,数次与美军交火,在战斗中炸毁水门桥,阻止了美军撤退的进程。未展示的空间有谭子为所在部队的第一次轰炸水门桥的细节内容,冰雕连坚守阵地被冻成冰雕的故事,以及在战斗中其他未被表现出的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他们的存在也象征着为了战争胜利的大无畏奉献精神和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在第三次炸桥的故事片段中,多次运用了子弹时间表现一瞬间内发生的诸多细节,例如连长伍千里牺牲前在空中拔枪射向敌人,从中能看到其坚毅的眼神;快速镜头切换更加突出了战局的紧迫性与胶着感,而镜头的节奏变化不仅在于表现战局,也在于表现群像人物,表现七连战士们的无畏无惧以及团结一致、攻坚克难的精神。《水门桥》中相对的动静结合也在积极调动着观众的情绪,多种复杂的声音交杂代表着多种心情的酝酿与表达,高度契合的音乐音响渲染出战场的惨烈,渲染着战士的坚定决心。在多种空间的作用下,电影的空间被无限拓展,组成电影空间的各个部分被无限延展,合力呈现出这一史诗级的真实场面。

《水门桥》通过塑造数个普通人物,从不同的兴趣点让观众建立起对影片的整体认识,在引起共鸣情绪的基础上提高了电影的现实主义色彩与革命色彩,侧面反映出电影的浪漫主义与艺术性。例如指导员梅生一直保护着女儿的照片,表示志愿军战士们在为祖国和人民战斗,为了下一代的中国人而战斗。个体主线伍万里在两部影片中从少年成长为战争英雄,在《长津湖》影片中第一次经历战争时眼中的害怕,到《水门桥》影片中面对敌人不再犹豫,通过在七连中的成长,以个人主线视角讲述自己的经历,与七连的每一名战士共同组成群体形象。群像化的人物建构表现出故事逻辑的完整性,两部影片的结合正是伍万里的成长路径。通过建立这样的普通形象让朴素但伟大的革命精神被观众所领会,电影做到了以小见大,激荡观众的心。

主旋律奏时代最强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奋斗目标进行了全面阐述:“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新时期,提升文化软实力、创作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文艺作品应成为一种自觉,主旋律电影作为文化宣传的主要阵地,自然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如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反映军事、外交的影片,成为了观众认识当代中国、贴近英雄角色的桥梁与纽带,在坚持电影艺术性的同时也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贴近观众的认知。影片的艺术创作中除了注重真实的场景复现外,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也在逐渐向“小而微”的强大靠近。早期主旋律电影以“高大全”的方式来呈现典型形象的完美品质,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样脸谱化的人物形象不仅在电影情节处理上显得过于理想化,大众的审美已经不单单是口号似的台词和缺乏创造性的表演了,更多的是需要在故事情节的表现主体上深耕所孕育的精神内涵。如今所创作的银幕形象,无论是个人或集体的英雄化,都是我国大国实力的彰显,是国家意志的强力体现。

在“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中国主旋律电影正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这是对西方文化入侵的防御,更是对本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这其中包含着令人深省的深刻意义。《水门桥》只是当代主旋律电影的一个缩影,浓缩了小人物对国与家的深刻情感以及对和平的永恒期盼。在电影无数次的枪炮声与泪光中,观众看到了更写实、更符合情感表达的艺术作品,有血有肉是对现今主旋律电影最贴切的评价。回顾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程,其始终肩负着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责任,展现了各个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在兼具艺术性的同时时刻更新思想内涵,并通过无数英雄形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大国崛起背景下奏出了时代最强音。

结语

主旋律电影重回电影市场高地,《水门桥》成为中国影史上第8部上映40天累计票房达到40.47亿元的主旋律电影,该影片也成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代表之作。《水门桥》将历史事件通过镜头语言展现在观众面前,以群像人物多线叙事的方式,构筑了真实的叙事时空,刻画出不同英雄人物炸毁水门桥的英勇故事,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水门桥战争的残酷,以及英雄们伟大的爱国主义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以宏大叙事深入人心,构筑起伟大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

猜你喜欢

水门群像长津湖
英雄群像、历史真实与“出圈”营销——多方位解析《长津湖之水门桥》
血战长津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The Review of The Battle at Lake Changjin 《长津湖》观后感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长津湖归来
冰雪长津湖 初醒冬与狮——《长津湖》推介
过水门
飞机“过水门”仪式
“一生多旦”与清代“红楼戏”对十二钗群像的重塑
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