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心理设计的足球课程研究
2023-04-05陈雅骏
陈雅骏 郑 原
武汉体育学院足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自2009年4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以来,我国关于校园足球的学术研究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2019年3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足球特色幼儿园试点工作》的通知,发展至今,校园足球活动已深入到学前教育阶段。[1]随着中国足球协会在2020年11月26日发布的《中国足球协会青少年训练大纲》中将5岁儿童定义为足球活动的启蒙阶段,并对其训练提出要求与意见,这对教师开展足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构建幼儿足球文化体系,更好地开展学龄前儿童的足球活动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课题。[2]幼儿园教师在开展足球活动中所面临的问题是艰巨的,缺乏足球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是阻碍开展足球活动的主要问题。本文依据儿童参与体育活动时的心理特征以及《中国足球协会青少年训练大纲》,探索5岁儿童足球课程的设计思路,为开展学龄前儿童足球活动提供有益借鉴。
1 体育教学中的儿童心理
1.1 注意力
注意力是一种心理活动对某事物具有集中性与指向性,是心理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注意力不是一个独立的自由体,而是由感知觉、情感、意识、记忆、思维、想象力相联系的心理学活动。[1]有意注意是自觉地,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4]任何体育运动在学习与练习过程中都需要儿童有意注意,否则将会影响学习与练习的效果。在体育课堂中,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情景有:集合整队、教师讲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错、集合拉伸、课堂总结等。然而,五岁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处于有意注意的发展萌芽期,注意力可持续的时间较短,且极不稳定,容易被外界因素干扰。因此,在众多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教学场景中,就需要教师运用不同方法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课堂内容的安排不应枯燥乏味,可以通过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里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2 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儿童掌握语言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发展过程。与其他年龄段的儿童相比,学龄前儿童语音正确性低、未能准确掌握语法、语言表达欠缺完整性和严谨性。在理解能力方面,词汇量少,对长句子、复杂句子的理解能力较弱。[5]教师在体育课堂中会有很多场景对学生讲话或沟通,考虑到5岁学生很难对长句、复杂句完整理解,教师应将所表达的内容简单化、拟物化,多运用动作示范加深学生的理解,语言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热身动作高抬腿不宜详细讲解其动作的要点,可以将高抬腿拟物为“小马跑”,在学生练习期间不断做出动作示范,并用简洁语言“腿抬高些”“步频加快”等加深学生的理解。
1.3 模仿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人们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婴幼儿由于语言能力相对匮乏,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并获得大部分重要的社交和认知能力。[6]这要求教师在语言、仪态、举止、动作等方面起到优秀的被模仿的作用。同时,学生的模仿行为受自身体验的影响,教师需注意因时间过长而导致学生过度模仿,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练习效果。模仿动作应由易到难,由单一动作向简单的组合动作逐渐过渡,通过不断变换的动作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以提高积极性,达到最佳的练习效果。
1.4 体育游戏的吸引力
莎士比亚曾说过:“游戏是小孩子的工作。”游戏是学龄前儿童喜爱的主要活动,也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初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学龄前儿童已经能逐步自由地完成各种动作,思维和语言正在发展,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开始渴望像成人一样参与社会活动。但由于知识、经验、能力、体力等限制,不能真正同成人一样完成各种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能在假想的情景里进行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从而实现其主观愿望与实际行动的统一,为解决幼儿心理发展的矛盾找到了最佳途径。[7]体育游戏是在游戏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它既是游戏的组成部分,又与体育运动紧密结合。[8]体育游戏在体育课程中是一种传授知识技能的重要手段,而游戏是儿童需要的,因此,教师要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设游戏条件,并保证安全,使教学活动游戏化。同时,教师不能经常使用外部奖惩的手段鼓励学生进行游戏,否则会导致学生对外部奖惩产生依赖性,从而产生紧张心理。
2 中国足协对U5年龄段足球训练的要求
2.1 中国足球协会青训大纲U5年龄段内容简介
中国足球协会于2020年11月26日发布了《中国足球协会青少年训练大纲》(以下简称《大纲》)。[9]其中的第七部分将U5年龄段定义为足球运动的启蒙阶段。要求教师在课程中更多采用游戏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游戏的重点是结合球和非结合球。通过利用各种趣味性练习器械的组合,达到开发学生各种身体活动能力的目的。同时,在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实施教育使学生懂得更多的事理。提供更多的平台让学生参与其感兴趣的有益活动,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此章节重点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1)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2)学生应具备的能力;(3)训练与比赛的要求;(4)理论学习的要求;(5)教师的职责、指导要求和建议。
2.2 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大纲》中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生在5岁年龄段的身心特点,此年龄段的学生大脑神经系统发育迅速,但神经细胞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很容易扩散并泛化,所以此年龄段学生比较容易激动,易疲劳,精神不集中且不稳定,不宜进行过多过久的活动。同时,呼吸系统中肺部弹性差,肺活量小,呼吸功能较差。虽然五岁孩子的心脏重量已经是刚出生时的4倍,但其仍不能承受较大的负荷。身体方面,初步形成了动作概念,在动作表现上更放松、协调、连贯和准确,渴望接触更有挑战性的游戏。此阶段是直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发达的阶段,拥有强烈的物权意识,好奇心强,爱学爱问,更多的是在活动中学会交往。
2.3 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大纲》将5岁年龄段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技术能力、战术能力、体能、心智能力、社交能力。(1)技术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球性球感,让学生用脚尽可能多地接触足球,可以做到运球跑,运球变向,将球射进球门;(2)战术能力方面,要培养学生有目标、有方向感、了解“三角形”概念、可以保护自己的球不丢,一旦丢球可以做到立马追赶并抢球;(3)体能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协调、灵敏、平衡、奔跑的能力,能做到跳跃、翻滚、攀爬;(4)心智能力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喜欢足球、提升学生的表现欲、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失败后的抗挫折能力;(5)社交能力重点要学生学会与朋友相处,体会快乐、学会遵守基本的规则。
2.4 训练与比赛的要求
《大纲》中对5岁年龄段的训练要求每次课时在30-40分钟,训练的球型用3号球或各种球,场地为2-3人制大小即可,球门规格为0.8米× 1米。《大纲》中对5岁年龄段的比赛要求为建议不设正式的比赛,采用练习赛,参赛的人数最多为3对3,采用3号球,其中,2对2的场地要求为宽6-10米,长10-15米,比赛时长为2分钟× 2节;3对3的场地为宽8-10米,场12-18米,比赛时长为2分钟×3节;球门均采用0.8米× 1米的规格。比赛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对抗,因此,胜负与射门得分并不是主要因素,重点是让学生在比赛中体会到足球的快乐。比赛的形式可以采用具有竞争性的游戏,但避免一种游戏持续太长时间降低学生的表现欲。规则不宜繁琐,取消越位、点球、角球,创造学生更多的触球机会。
2.5 理论学习的要求
理论学习部分分为学生理论学习与教师理论学习。在学生理论学习方面,要考虑到此阶段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较差,注意力持续的时间短,因此,要避免枯燥的文字式理论学习,可以采取提高学生兴趣的形式,例如:观看足球相关的动画片如《足球小将》,在享受动画片的同时了解足球比赛的形式与过程。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布置的作业内容可以是回家自我设计进球时的庆祝动作或形式,上课时展示,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给学生充分的创造空间。最后,学生需要认识三角形和各种基本的颜色。教师理论学习方面,教师需采用室内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快乐,感受失败。通过各种方法教导学生参与、学习比赛的规则。了解高糖甜食,避免剧烈运动或比赛后食用。
2.6 教师的职责、指导要求和建议
教师的职责:教师需要充分了解U5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种游戏的形式以及各种器械练习提高学生身体基本的活动能力。因为此阶段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不平衡,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尚不宜进行长时间或剧烈的运动,教师的身体练习重点应放在协调性、平衡能力与灵活性的练习上。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可以让学生先用手感知球性,逐步过渡到用脚感知球性。与学生接触必须要有耐心、亲和力和幽默,尊重每个学生的参与权利。同时,要高度重视每个学生的安全问题。
指导要求:教师不要放过任何可以表扬学生的机会,通过正面赞扬和鼓励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以及积极性。练习的形式要由易到难,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满足占有欲。提供给学生公平的、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并通过多次的、正确慢速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建立动作形成和完成的概念。
建议:课程中有分组时要考虑学生能力的平衡性,增加挑战与趣味;将三角形和颜色融入到训练内容中;尊重学生的天性,满足好奇心,鼓励创造性;在学生与其他人一起玩时帮助他们培养社交技巧;游戏的形式内容要多变,让学生在仿中学、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以此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让足球成为孩子的朋友。
3 基于儿童心理设计足球课程
3.1 移动性动作
移动性动作主要是指个体在空间发生一定距离的移动。因为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移动性动作的统一定义,根据本文需要,将移动性动作定义为在一定空间内发生移动变化的动作。[10]根据移动性动作的定义,可以将移动性动作设置在足球课的热身环节。内容为小步跑、后踢跑、高抬腿、提踵走、运球等。(1)学生的注意力。在集合整队时,先下达口令,再利用手势询问学生教师的手势是数字几,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接下来宣布热身。进行热身动作时,如,有学生原地等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为行进学生喊加油,将等待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行进学生的身上。(2)学生对教师语言的理解能力。考虑到学生对长句,复杂句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需用简单的词、句讲解热身的动作,在行进中发现错误,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多表扬、鼓励学生提高积极性。(3)学生的模仿能力。考虑到年龄因素,热身环节的移动性动作要简单,使学生便于模仿。教师可以将动作拟物,例如:将小步跑比喻成“小马跑”,将深蹲跳比喻为“袋鼠跳”,以此来提高学生模仿的兴趣。单个模仿动作组数不宜过多,1-2组即可,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4)游戏的吸引力。教师将热身动作拟物,这本身就是一种模仿游戏,还以加入一定的竞争性比如,小步跑接力、看谁模仿的动作规范,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表现欲,还可以将足球融入进游戏环节,例如:让学生双手抱球,把足球比作汽车的方向盘可以左右转动,学生根据转动的方向决定前进的方向。既满足了学生对游戏的渴望,也使学生在双手控球时感受了足球。
3.2 非移动性动作
非移动性动作,顾名思义,在足球课中是指身体相较于地面没有产生位置移动的动作。如:伸展、屈体、扭转、悬垂等。非移动性动作可以应用于足球课中拉伸环节。(1)学生的注意力。在进行原地拉伸环节时,因为身体并没有与地面产生位移,且动作相对单一枯燥,容易使学生感到无聊,从而分散注意力。教师可以在上半身拉伸时带领学生多采用方向组合的练习,如:扩胸运动时教师发出左右的指令,学生上半身跟随指令扭转方向,下半身拉伸时可以让全班同学一起用洪亮的声音倒计时,表扬认真的学生,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内容中。(2)学生对教师语言的理解能力。拉伸动作不需要过多的语言解释,简单的叙述要点即可,如:“立位体前屈”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双脚并拢”“腿伸直”。在课程的结束部分做拉伸运动时,教师可以采用边聊天边拉伸的方式,如XXX同学今天表现的非常棒,希望下节课保持等,提高学生积极性,增进彼此间的感情。(3)学生的模仿能力。拉伸训练时教师要先做出正确动作的示范以及运用正确的示范方法,以便学生观察。在进行较为复杂的拉伸活动时,如拉伸右肩胛,需要左手固定右臂手肘于胸前,右臂伸直,上半身向左扭动,教师可以将正面示范、侧面示范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4)游戏的吸引力。由于非移动性动作本身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趣味性,因此,很容易遭到学生排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合作的方式增加此环节的趣味性,例如双人“坐姿体前屈”,两人手拉手,腿伸直,相互用力帮助拉伸;压肩时,两人将双手搭在彼此肩膀上,控制好距离,双腿伸直,上身向前屈。
3.3 操控性动作
操作性动作指个体操控不同种类的运动器械(如:棍棒、球类、绳、环、包等)的动作表现(如:抛、接、拍、截、踢、击打等)。[11]根据定义可以将操作性动作设置在足球课的基本部分。(1) 学生的注意力。足球课的基本部分时长会安排25-30分钟左右,因为时间占比较长,所以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因为各种不同因素分散。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不同形式新颖的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练习内容上。如:练习运球时,可以将不同颜色的标志盘随意摆在地上,让学生在标志盘散落的范围内随意运球,同时,精神要高度集中听候教师随时下达指令(指令为捡起红、黄、绿等各种颜色的标志盘),听到指令后,迅速将要求的标志盘捡起交给教师。学生熟练后,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比如:下达指令在运球时捡起两种或多种颜色的标志盘、运球时,足球不能触碰标志盘等。(2) 学生对教师语言的理解能力。足球课的基本部分是教师与学生互动最频繁的部分,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练习的内容是什么、动作应该怎么做。如,练习脚背外侧运球时,要让学生知道脚背外侧的位置在哪里、触球时触球脚是何种形态、如何发力等。教师需要用语言配合正确动作示范为学生建立动作概念。练习时,要频繁使用鼓励的方式,纠错时要耐心指导,避免学生重复做出错误动作。(3) 学生的模仿能力。在教师向学生教授新的课程内容时,非常考验教师利用学生的模仿能力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能力。通过不同角度的正确示范帮助学生建立动作概念,如:脚背正面运球,学生要模仿教师做出脚跟提起,脚尖朝下的动作,之后教师开始纠错。在教授简单的组合动作时,要将组合的动作拆解,分别教学后再将动作组合,便于学生理解,提高课堂效率。(4) 游戏的吸引力。游戏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在练习时可以通过增加游戏的方式提升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但教师一定要明确游戏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教授的动作,所以在游戏里学生练习效果不明显时教师要及时更换游戏,且游戏的形式要由易到难,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新学的内容。如:练习运球变向时,一开始,练习内容是运球绕直线摆放的标志盘,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聊,观察到学生积极性下降时,可以立即将若干标志盘随意摆放,将标志盘比喻为“地雷”不能触碰,鼓励学生尽快冲出“地雷阵”,后续增加难度可以增加更多标志盘并缩短标志盘之间的距离。
3.4 沟通交流与课后作业
在课的结束部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是促进师生感情的绝佳方法。在学生们集体放松的时刻通过交流促进他们学习和成长,打开他们内心的窗口,但教师需要注意少批评、多赞美,谈话时要具有耐心,多与学生换位思考,引导学生。布置的作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业内容与课堂内容结合,形式多样,鼓励学生的创造性。(1)学生的注意力。此年龄段的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表扬,教师可以采用个体表扬或集体表扬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教师讲话内容的兴趣。同时,可以讲一些关于足球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布置作业时,通过提出与作业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正确解答,帮助学生理解作业内容。(2)学生对教师语言的理解力。教师在结束部分与学生沟通和布置作业时选择的语言要考虑学生现有语言的接受能力,多使用儿童化和拟人化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谈话内容。同时,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应将学生视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多使用“请”“能不能”“你可以帮我一下吗”等语言。(3)学生的模仿能力。布置的课后作业要与课堂内容相关,例如:课堂内容为射门,作业可以是观看一集《足球小将》,在人物射门时学生也要跟随动画片做出射门动作,加深对射门动作的记忆。同时,布置作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比如自己设计一个进球后的庆祝动作,画一张自己认为的最美的足球等。(4)游戏的吸引力。布置的作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要增加学生和家长的沟通机会,如,回家后将课堂所学内容教给爸爸妈妈并评价自己的教学有什么优点与不足,总结后与父母探讨,增进家庭感情。
4 结语
校园足球活动现已深入到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必须充分了解5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了解中国足协对此年龄段学生训练的要求,才能设计出有练习效果的足球课,一方面,尊重学生的天性,以新颖的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利用学生的模仿能力帮助练习;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培养学生身体基本的活动能力和球性球感,采用赞扬和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爱足球,达到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