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3-04-05孙向豪宋小燕

武术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武术专项

孙向豪 宋小燕

1.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2.交口县第一中学,山西 吕梁 033000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自1997年成立以来,招生模式与专项设置围绕武术项目来开展,在2010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之后也未见大的改变,是武术专项学生辅修舞龙舞狮、健身气功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专业。2022年具有该专业招生资格的院校已达50多所,计划招生人数3000名左右,一些学校已经出现停招或缩招的现象,同时,一些高校依然在申请建立该专业(2011年为45所)。另外,该专业招生制度造成一些优秀生源也不屑于考取该专业,武术外的其他民族体育项目的从事者没有资格考取该专业,招生需求与合格生源严重失调,表面上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单位在不断增加,健身气功、射箭、龙舟、骑马、舞龙舞狮等其他民族体育项目也在社会中广泛开展,但长期积累的招生体制、学生培养、专项设置、建设目的等问题正使该专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困境

1.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命名的逻辑错差

无论是常识性的语言表述,还是属加种差,“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命名都让人产生困惑与不解。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项目,本应该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下位概念。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名称带有某种‘应该’意义,即一种有规范力的作用”,[1]某一名称总与该名称的所指及所指事物的特征相对应,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命名应当至少包括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内容,但是当前不仅本科期间的培养与招生使武术代表了该专业建设,而且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与论文选题中也都将武术作为主要内容,很少有学生选择其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论题,反而是体育史学、体育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相关课题。以第一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博士点上海体院为例,自该校招收博士生以来,选题几乎没有涉及武术外的其它民族传统体育。

1.2 “体育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专项设置的交叉问题

体育教育专业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立以前是武术专业师资、武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阵地(当前也依然如此)。但是,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立以来,就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的招生与培养产生了直接冲击。相比之下,不仅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学生的技术水平相形见绌,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各院校中该专项学生的内容大量减少,一些学校因选择武术专项的学生较少而不得不取消该专项设置。但是,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不仅数量少,而且很少能够培养出武术精英,如:博士研究生、武术社会活动家等,是造成当前该专业博士群体多由跨学科、跨专业而来的原因之一,并且博士生群体的技术水平往往较低。本专业培养不出精英人才,跨学科生源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知识学习,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开展不景气,已经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显著性问题,由此发展下去将使该专业精英的后备人才面临严重危机。

1.3 武术以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设置匮乏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当中唯一没有断代的文化,中国体育文化也是如此。但是近现代以来西学东渐,西方体育一家独霸的现实状况使我国体育文化几乎集体失声。虽然在“土洋体育之争”中,武术被作为“国术”而得以延续,但武术文化的“西化”现象倍受争议。至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立前,在学校教育中几乎看不到武术外的其它民族体育项目,武术专项学生也很少学习传统武术理论内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成立本是要以武术为突破口,挖掘并带动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走向繁荣,但是20余年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不仅依然以武术为主,而且受招生模式、培养方案等限制,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但无法成立专项,还导致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还被并归于其它专业。如:舞龙舞狮、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已经颇具规模,但习练者并不能以同等条件进入该专业学习,传统射艺被一些院校归为休闲体育专业等。这不仅表现为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的销声,更是以武术为主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自划壁垒,逐渐缩小范围。

1.4 急需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走进开设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院校,与公共基础学科的教师交流关于该专业的教学问题,多数教师会给出学生基础差、不易管理、怠慢课堂严重等回答,以至于教师不得不一而再地降低考试标准。在体育学科知识的学习方面,教师对该专业学生也是以特殊情况而待之。即便是在专项课教学中,四年大学教育结果是学生专项技术水平不断降低,而且关于专项技术教学、训练、科研等相关知识也十分匮乏,可以理解为体育单招学生在理论基础方面的不足与短板,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在公共基础知识方面与其他专业学生培养相同的专业素养,完成大学作为通识教育的基本前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本来该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就是要提升技术水平,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不仅学生没有认识到所安排学科的重要性,而且由于生源质量的一再降低与教学上的步步退让,致使该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并不具有一名合格大学生的素养。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招生中,不仅学生难以通过招生考试,而且侥幸入学的学生在论文写作方面也成为导师最为头痛的问题。总之,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现状已经成为非常令人担忧的学科建设问题。

2 消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困境的对策

2.1 拓展专业招生途径

在武术后备人才建设方面,由于武术学校大量倒闭、体育运动学校生源锐减、普通中小学武术运动队组建不景气、社会武术培训规模小、层次低等现象,正使武术后备人才面临着严重的生源危机。逐渐增多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招生院校与逐渐减少的二级以上运动员数量,正使该专业招生面临着严峻形式,而武术比赛乱象,使本就堪忧的招生质量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难题。如果招生体制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不仅武术以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难以在高校中得开展,而且武术专业的生源问题将难以为继,培养质量也会进一步降低。因此,就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而言,有必要对其招生体制进行改革,扩展招生途径,如,“在统招中设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不仅可为高中学习传统武术的习练者创造到高校深造的机会,还能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生源质量。”[2]如今,这种途径一方面已经有着社会背景的广泛支持,如:当前针对中小学的各种体育培训班开展火热,如果学生能够在整个中小学时期长期坚持练习,就意味着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将有着充足的后备人才;另一方面,邯郸学院已经开始以普招的形式招收太极拳专业学生;另外,在河南省温县与登封、河北省永年与沧州、广东省佛山、浙江奉化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展较好的地区,许多学生在初高中已经掌握了较好的传统体育运动技能,这些后备人才因为接受了完整的中小学教育,有着较好的文化课功底,将对改善本学科精英人才产出缺失问题大有裨益。

2.2 增加专项技术设置

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成功地挖掘和整理出民族传统体育977项”,[3]当前,一些新兴的传统体育项目挖掘。目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体制、培养模式、专项设置等问题已经深陷路径依赖。虽然有学者建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构建应体现其培养方向,“专业类课程设置应由原武术专业的课程向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专业课程逐步拓展”,[4]但是,自该专业成立以来就有部分学者坚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向武术(含套路、散手)专业方向培养高水平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长学制教育模式”。[5]只将学生就业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忽视“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教育学生如何适应未来社会,而是教育学生如何进入社会,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具有一定的变革能力”。[6]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应放眼未来,挖掘并推广有利于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是让学生墨守成规地在社会中寻求已有的专业岗位,而要创新旧文化,使其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它的作用和价值。如健身气功虽然不在该专业的本科专项设置中,但如今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成员数量已达到102家,覆盖五大洲51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另外,有学者指出:“有些内容有文化、地域和民族的局限性,形成内容重点不突出,不利于作为本科专业来建设和发展”,[7]本研究认为这正可以为打造高校特色专业与地方文化建设服务,如成都体育学院形成了“‘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办学特色与‘武医渗透’的专业特色”。[8]

2.3 明确学科建设目的

从武术专业时期,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时期,再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时期,其直接的思想来源是“土洋体育争论”,那么该学科建设的目的就是重提“土体育”,就应当基于中西体育的比较视野,从狭小的武术圈子(套路、拳种)扩展到整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这既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腔调,也并非要造成中西体育在观念上的二元对立,而是要挖掘并明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中贡献的文化价值。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开始反思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现代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利弊,“形形色色的‘文化他者’成为西方人反思与再认同的镜子”。西方体育在对现代文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兴奋剂的大量使用与屡禁不止,大型体育赛事带来的环境保护、场馆维护、社会管理等问题。2016年巴西奥运会,主办方耗资316亿元人民币,但“奥运会半年后,运动场馆破败废弃”。[9]现代西方体育特别需要其他体育形态的加入来补偏救弊。如:“萨满教、禅宗、瑜珈、巫术、太极拳等非基督教的身心修行方式得到重新推崇,借此来恢复人类与万物相互沟通、交感的灵性状态……,重新安顿被资本主义现代生活割裂的心灵”。[10]立足解决人类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基于中西体育比较视野,重提“土体育”,把对人类社会有意义的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中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古老体育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使其能够在现代社会中重发光彩。

2.4 构建特色学科体系

“现代体育不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今日,我们中国人用汉语‘体育’一词指称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所闻、所见和亲历其中的人的活动,从根本上说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11]在西方体育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体育曾以对抗和抵制来应对西方体育的冲击,并逐渐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以西方体育模式为蓝本进行改造,可以肯定这种改造对推进中华体育现代化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武术、气功等,但这种转型也正使民族传统体育逐渐失去特色而走向趋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存在着严重的“外部反思”现象,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面临着严重的“失语症结”。我国固有体育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与西方体育截然迥异的价值观念与身体活动方式,“是两种以各自方式长大成熟了的文明”,而基于西方文明所形成的体育实践和理论体系,“大都是在人家还不知道有我们或者并没有考虑我们的时候产生的,而今天我们必须接受这些体系性的东西,是在另一个环境中,以完全自己的方式长大成人的”。[12]

费孝通指出:“我曾经用‘文化自觉’来形容中国文化在新世纪中所要承担的使命,‘文化自觉’就是要在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展望世界,对于自身在世界之中的地位‘有自知之明’。”[13]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应当对有几千年历史的体育文明进行梳理和整体性认识,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一方面要向西方体育进行学习,改造民族传统体育中具有现代竞技体育特征的项目,加强现代学科理论体系阐释。另一方面,又要保存并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不仅在技术方面区别于西方体育,还要在理论体系方面有所建树,对世界体育文明承担使命,贡献价值。如今,传统文化在社会中再度活跃,传统体育的传统理论阐释正逐渐被接受而重焕生机。如中国科学院朱清时院士对“禅定与真气”[14]的论述;原天津理工学院副院长郭善儒,不仅长年练习抗寒气功不辍,还编撰了《抗寒气功九鼎炼丹》等。

3 结语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命名、培养和专项设置等问题,正使该专业面临若干困境,其因素在于特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路径依赖。就是说他的招生制度、学生培养、学科观念等基本上不考虑中国社会的宏观转型与伟大变革,不考虑中国社会结构性变迁与转型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该学科赖以生存的历史条件,却仍然依赖于最初的学科格局。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充满不确定性,全球化在增进了不同民族和国家交流的同时,也隐藏着矛盾和冲突,二十一世纪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绝不能再邯郸学步,而应当在与他者体育文化的对比中,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文化与精髓,做到真正的文化自觉。在充分了解其它(主要是西方)体育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对传统体育中以“仪式、游戏”而非竞技的体育内容予以重视,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承担起历史责任和义务,及时在招生体制、专项设置、学科定位与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武术专项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中华武术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武术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桂东南民族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