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阈下高校健美操发展困境与路径探究
2023-04-05任雪
任 雪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运动员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问题,体育界率先提出“体教结合”的概念,1995年教育部又指出要努力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水平,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进一步强调要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体系,保障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基本权利,这一系列文件正式拉开了探索体教结合模式的序幕。与体教结合概念相比,体教融合概念的提出是在原有概念基础上的拔高,体教融合的渊源是体教结合制度的再审视,在现有社会及体育发展的大背景下被适时提出来。[1]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我国在建设体育强国的道路上达到了质变,但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度迟缓、参差不齐,尤其是健美操课程的改革,相较于其他体育项目改革面临着更多困境,进度也一直远远落后,要想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应该均衡各类体育课程发展,找到阻碍健美操课程改革落后的因素,优化改革路径,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多元化选择,全面深化“体教融合”。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体教融合”视阈下高校健美操发展困境与路径探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知网上搜索“体教融合”以及“健美操”关键词,浏览相关文献资料,并做好笔记,查阅相关书籍和报刊资料等,将以上文献资料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分析探究。
1.2.2 问卷调查法
随机选取泰安市五所高校,对选修健美操课程的500名在校生发放问卷,了解并收集有关学校健美操开展状况的实际情况。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60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
1.2.3 专家访谈法
对五所高校的教师及学生代表进行访谈,并做好访谈记录。
1.2.4 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26.0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健美操开展现状
课程设置:以实践课为主,每周开设一次课,授课时间90分钟。教学时长共16周,第15、16周进行分组考核。学生缺乏健美操理论知识,基础不牢固。场地器材设施:健美操场地为健美操固定教室,场地空间较小,教室里包括把杆、踏板、花球等长期供学生使用的器材设备,缺少智能化设施。学生们在健美操课程改进的方向上更倾向于完善健美操场地器材设施,占比高达71%。师资力量:健美操教师都存在数量少,工龄大,专业不完全对口等问题,35岁及以上的健美操教师占比76%。学生倾向的授课模式及健美操类型:倾向于视频辅助教学方式的学生占比最高,达到93%,仅有少部分学生倾向传统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喜欢现代流行的健美操曲目胜过目前所学的传统经典曲目。同时难度系数低且节奏欢快的健美操深受学生青睐,占比为53%,仅有4%的同学倾向于难度系数高且节奏轻缓的健美操。由此可见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单调,缺乏创新精神。学生选修健美操的心理驱使类型:72.67%的学生是对健美操课程感兴趣,个人主动参与;其他因素干扰导致心理驱使类型为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学生占26.67%;担心学分不够或其他原因而被迫选修健美操课程的学生占0.67%,可见课程吸引力不足,教学内容有待创新。赛事活动举办频率少,力度小。学校健美操相关比赛活动较为固定,每年仅举办一次校级校园健美操大赛,其余健美操相关活动大多为院级活动。学生对健美操赛事活动的了解参与情况差异较大。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目前高校健美操开展过程中存在体育文化缺失、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单调、场地设施不完善、赛事活动不活跃等问题,加大了健美操教学改革持续推进的难度,同时对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产生了阻力。
3 健美操开展面临的困境
3.1 文化困境:缺乏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文化作为“体教融合”背景下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体育建设的完整性与深入性。体育文化广义上指的是在体育方面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简单来说,校园体育文化,本质上体现的是师生展现的体育价值的一种群体性的理念。然而,各高校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依然停留在将体育和教育作为两个独立体,强调的是硬性提高体育的文化内涵,而不是强调渗透体育文化的内涵,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高校体育文化更偏向于商业化和应试化,在乎体育项目带来的利益和成绩,文化内涵缺失。在此状况下,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中衔接不吻合甚至断层的现象层出不穷,而健美操作为起源于欧洲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才引入我国且发展时间并不长的健身健美运动,要适应我国国情并在政策引导之下实现融合并突破发展,更需要文化的支撑才能走出困境。体育文化建设的不充分也间接导致健美操课程受众存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导致健美操学习覆盖面缩小,观念的固化最终也归结于健美操文化建设的严重缺失。
3.2 教学困境:教学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单调
高校在体育教学改革方面还未形成基本一致的目标,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会对学生的体育训练或体育锻炼造成阻碍,无法形成体育教学链状的改革延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践行着“浅、表、杂”的教学方式,没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缺乏前瞻性。在健美操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健美操基本理论严重缺乏,基础不牢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步伐和曲目缺乏系统性整理,教学过程过于累赘;学生通过健美操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各项体能及素质要求不明确;学生的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完善,标准制定缺乏依据;学生需要具备的心理健康水平模糊。由此可见,高校健美操的教学目标没有从根本上向“体教融合”靠拢,那么通过育体达到育人的效果大大减弱。综合数据来看,高校健美操教师还存在数量少、工龄较大、专业不完全对口等问题,尽管教学经验丰富但缺乏革新精神,导致在教学模式上无法突破健美操课程现存的教学困境,同时也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知识渗透不充分,基础不扎实。教师的授课方式较为单一,每节体育课中的“三段式”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符合人体的活动规律,同时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充分地发挥,但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智能,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4]学生脾气秉性各异,喜好的授课方式也不尽相同,目前,健美操最常用的授课方式以教师直观示范为主,小组互动为辅,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和交流板块会令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心理排斥,课堂气氛不活跃,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居家学习的环境,同时更体现出了新时代教学模式趋于网络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3.3 条件困境:部门监管不到位:基础设施配置不完善,赛事举办不活跃
体育监管部门作为上传下达机制改革的重要枢纽,没有发挥好“传送带”作用,导致相关部门整体上无法更快、更准、更好地进行衔接。基础设施配置缺乏有效监管:场地、器材的完善是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体教融合”的关键步骤。学校在健美操专业的场地器材设施方面投资不足,对健美操课程的关注度较低;依旧沿用老旧的器材设备,按照传统的锻炼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以及资源配置;由于健美操对动作技术的各项要求不同,以及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各异,所需要的场地包括辅助器材的数量和类型较多,难以满足众多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安全问题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赛事举办监管力度小:健美操课程作为持保健、医疗、健身、健美、娱乐等多种实用价值为一体的高校体育课程,具有独特的项目优势,赛事活动的举办正是打开健美操校园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促进健美操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目前高校关于健美操赛事活动举办数量和频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且高校参与全国性比赛的数量远远少于地方性比赛。赛事活动运行机制存在缺陷,赛事活动的规则、奖励制度不完善;举办方或组织者对赛事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大部分同学对此类赛事活动积极性不高,参与率低;赛事活动的设计内容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缺乏创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日益增长的学习压力,让学生们无法将精力从学习中分散到活动或比赛中。
4 健美操发展的路径选择:“四个带动”
4.1 健美操课程思政带动体育文化自信
2014年,自从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项目后,思政课程逐渐向课程思政转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核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应积极建设体育文化,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学科文化的发展中,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增强身心发展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在教学设计中,健美操课程思政的目标要围绕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构建,组建复合型教学实施团队,[3]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渗透,巩固健美操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转变学生的传统观念,提升内在涵养,切实通过健美操课程思政来带动体育文化自信,进而有效推进“体教融合”的深入开展,增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体育文化自觉与体育文化自信。
4.2 网络资源共享带动教学模式创新
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化教学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健康、友好的体育教学和学习环境。[4]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包容性、高效性指引着健美操的教学应该走出传统、寻求突破,借助网络的共享性,进行健美操知识的共享,教学模式的共享、教学理念的共享。高校要以学生为本,要构建健美操网络教学平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展开主体主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为支撑环境,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劣势调整完善,进行差异互补。学生在进行资源共享式学习的同时,也不断促使着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无形中推动着教学体系的变革。以建设一支选拔培养体系完善且专业性强、数量够的健美操师资队伍为基础,充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同时采用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自学与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设立完备的健美操专业人才对口培养计划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修缮现有的健美操教学体系,壮大师资队伍,让资源共享式网络共享平台不断推动新时代健美操教学体系的重组和构建。
4.3 智慧场馆建设带动赛事活动参与
2020年4月,中国体育场馆协会体育场馆云论坛之智慧体育场馆论坛成功举办,意味着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将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战略不可或缺的步骤,高校应该着力打造集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化和环保化为一体的智慧体育场馆,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升技术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高校应加强健美操智慧场馆板块的管理团队建设,加强场馆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大健美操智慧场馆财政投入力度。[8]除了让健美操智慧场馆实现场地查询、预订等基本功能外,还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学生进行健美操锻炼的频次、运动量及能量消耗水平,提供锻炼决策参考;打造健美操教学智慧投屏,上课时辅助教学,课下开放曲目、器材自助选择服务;开通智慧服务,实时反馈学生健美操锻炼后的主观感受,及时获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智慧体育场馆平台,充分做足健美操赛事活动的信息发布工作,并根据项目提供赛事参考,提供赛事报告相关数据等,让更多的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健美操赛事活动中来,丰富了高校之间进行健美操交流的专业化平台,有效提高了高校各类体育赛事的竞争性和前沿性。
4.4 课余健美操锻炼带动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应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运动兴趣,运动兴趣是保证学生自觉自主进行身体活动、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先决条件,进行课余体育锻炼是培养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手段。[11]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既增强了终身体育的意识,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学生在高质量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能够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克服生理惰性,宣泄消极情绪,释放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