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斗牛文化的历史演进
2023-04-05汤中琴刘玉娇
汤中琴 刘玉娇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1 黔东南苗族斗牛文化的历史起源
1.1 斗戏
斗戏,又称为斗赛,它源于我国古代,它是游艺和竞技民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比赛形式主要是玩家通过诱惑、引逗或者驱赶特定的某些动物互相战斗而最终达到娱乐目的的一种比赛方式,其主要特征为所有参加本次游戏的主体都是动物而非人。只有个别人才能作为观赏者参加其中。按照比赛中的参斗主体可以将其划分为禽、虫、兽、鸟等。[1]例如:虫斗螳螂,其源头起于唐盛于宋它就是隶属于虫斗。牛也就是所谓的斗兽类比赛,根据文献资料显示,学者周妙蓉在《“中国式斗牛”的文化人类学阐释》将关于斗牛习惯的活动形式典礼进行了总结,斗牛共发生了四次转变:一从娱神的活动演进为娱人的活动;二从娱人到娱己;三从苗族祭祀到旅游表演;四从庄严神圣到随便。[2]从我们判断物质属性来看,除此之外,曾经在很多学者基于著名的哲学阿基米德哲学为基点“组合产生属性”对其内外组合相互关系的原理进行了分类,把斗鸡也划分进了体育运动项目里,主要参考依据是:体育项目共分为三大层次,这三大层次中距离本质最远的是第三层称其为外延层,在第三层中动物和器械能更直接的进入,也更加凸显地位,人在这个层次的体育项目中的主要作用仅仅只是以外场训练的方式来实现它的体育价值。与人类参与的体育项目相比,这类体育项目具有竞技结果无法估量、非理性、观赏性和娱乐性更高等特点。[1]
1.2 黔东南苗族斗牛的起源形式
1.2.1 祭祀起源
黔东南原生态斗牛文化源远流长,产生和形成该文化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从现存的各种原生态文化现象可知,斗牛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起源既是古老的传统又是自发的。关于斗牛起源的说法有好几种,其中可信度最高有两种:一种是“椎牛祭祀说”“椎牛”又称为“吃牛”或是“还牛愿”,这是有笔者经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后,总结出被更多学者认为是比较有信服力的一种说法。[3]还有学者说苗族“椎牛”的风俗也许是出现于我国上古时期,比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椎牛”出现的都要早。这种说法来自张应和《苗族椎牛的若干特点》这篇文章[4]还有一种说法与图腾有关,黔东南原生态斗牛文化的起源可能与苗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根据史书的相关记载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对苗族始祖蚩尤就有这样的记载:“蚩尤有角,牛首人身”。蚩尤“牛首人身”像在2008年1月被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教科栏目播放,在“蚩尤传奇”电视专题片中所传承下来的蚩尤像,在电视屏幕上还是十分的威严,苗族人民对这个“牛首人身”的祖先蚩尤十分崇拜。[5]雷秀武发表的《试论黔东南苗族图腾问题》文中提到,黔东南苗族的图腾中就有水牛,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也有相关记载,文中这样写道:“汉中有‘抵角戏’,又叫‘蚩尤戏的记载,是由两个小孩头上戴着牛角在玩游戏,这就是一种对蚩尤部落斗牛活动的摹写[6]。除此之外,自古以来苗族人民就爱牛、敬牛、拜牛的传统源,在苗族人心里根深蒂固。黄平飞云崖“四月八”的“牛寿节就是苗族人民爱牛、敬牛、崇拜牛的具体体现[7]。学者如宣炳善在《中国斗牛话今昔》中提到:苗族斗牛属于“吃牯脏”活动的一部分。斗牛可能由图腾圣餐演变为后来的椎牛祭祖。[8]综上所述可推测,黔东南斗牛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属于当时“椎牛”祭祀活动中的一种仪式,不同地方有一些小小的区别,有的地方先举行斗牛活动再进行“椎牛”,有的地方没有斗牛直接“椎牛”。在原古时期文化知识各方面落后人们只有把希望都寄托在神灵的庇佑上面,人们开始通过祭祀来表达自己对神灵的敬意。
虽然民间对祭祀活动很重视。但是只有大祭才杀牛,而相对其他一般的中、小祭则没有必要。其实斗牛与大祭不是同时进行的,这之间会隔上一个月。据说牛会利用这个时间段在空地或田间相斗。[9]后来的斗牛就是这样慢慢发展来的,后来就更加壮大,甚至于好几个村连起来一起举行斗牛赛,由于斗牛深受人们喜爱,之后就慢慢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斗牛节。
1.2.2 传说起源
据说苗族始祖生了一个肉团,后来她就把肉团弄碎把它们全部撒在山上 ,这些被弄碎的肉团就变成了很多没有手脚的子孙。山坡上除了牛什么也没有,牛成为了唯一陪伴他们的东西。突然某一天, 牛们向“苗族始祖”提出它们想要打架。于是“苗族始祖”就同意了,并且还让“板告”给牛们把角给装上,又让“板央”把“梳子”( 牛的旋毛 ) ,装上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牛们便打了起来。至此之后。在苗族的祭祀上便有了斗牛, 后来被称为水牯牛来打架, 从那以后就以杀牛来替代没有手脚的小孩子,祈祷儿孙满堂,后来的斗牛和祭祖杀牛的规矩就是这么来的。”这个传说既与鼓社祭的起源有关, 也与苗族放牛打架的起源有关。[10]还有另一个传说,据说在苗族刚刚起源的时候人们不知道该怎么去培育秧苗,于是他们在把田犁好后就直接把稻谷洒在了稻田里让其自由的生长,这样种植的收成一点也不好,基本上没有什么产量。有一天天气非常炎热,一头水牛便跑到了人家的稻田里面去洗澡,被距离很远的水牛看见,就朝滚水的水牛跑来。于是两头牛就在稻田里打起了架,刚刚长出的秧苗根本着不住这样的折腾,田里的秧苗被打得稀巴烂。见此状况田主只能去把其他地方的秧苗拔一些来重新种上。让人意外的是,重新种的秧苗长得非常好,不仅仅谷穗长,而且颗粒饱满,等到了收获的季节还获得了大丰收,从那以后人们便学会了培育秧苗的办法。[11]
2 黔东南苗族斗牛文化组织形式的演进
按时间发展顺序将斗牛的组织形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苗族斗牛最开始到1989年这个阶段的斗牛都是由村民自发组织的,称为民间自发组织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89年到 2001称为政府出资协助组织阶段;第三阶段是从2001年到现在称为市场主导阶段[12]。
2.1 民间自发组织阶段
从苗族斗牛开始一直到1989年都是由村民自发组织的,在这一段时期斗牛活动的主要特征就是由一个村或者几个村一起自发组织,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在大祭中祭祀祖先或是在逢年过节和农闲时组织斗牛比赛,以此来庆祝大丰收和自娱自乐。最开始的斗牛是称为“蔽巴朗”。
这是西部苗族的一种方言,表示苗族的祭祖盛典。水牯牛在苗语中被称为“巴朗”,所以祭祖杀牛便被称为“敲巴朗”。祭祀分为大祭、中祭和小祭。大祭每隔十三年进行一次,中祭隔七年,小祭则是隔三年。苗族人民把农历九月逢十二生肖的猪、鼠、龙日定为祭祖日。但是只有在大祭中才会杀牛祭祀,并且杀的是排牛,就是指整个寨子里的每家每户,在特定的同一天一起杀牛祭祖,村子大要杀的牛就多,如果村子小杀的牛就少。多的能达到数十头少的也能有十几头,在杀牛祭祀之前村民们就先把牛赶到之前商量好的地方去一起放进一个斗牛场里,瞬间,数十头牛疯狂的互相挑战,乘机找对手,互相顶斗,被打败的牛掉头就跑,胜者则是穷追不舍,一直追到败者逃出斗牛场,跑到人群中,此时胜者会再次返回斗牛场里另寻对手再战。比赛经过一轮又一轮,直到只剩下最后一组,能坚持到最后的往往都是最强的。再后来,随着人们的发展越来越好,慢慢的也知道了祭祖的作用也没有那么大了,后也不在用牛祭祀。但是为了纪念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东西。他们在春节和闲暇时间组织斗牛比赛,庆祝丰收,自娱自乐。与之前有所不同的是最后胜利的牛没有被杀掉,而是站在斗牛场中间接受人们的祝贺这时就会由牛主牵着,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给它带上大红花。
2.2 政府出资协助组织阶段
从1989年到 2001年,苗族斗牛进入第二个阶段。在政府的支持下,民间也恢复并鼓励开展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的苗族斗牛活动[12]。在这一时期的春节年会上村寨都会自行组织斗牛,还是以民间发起组织和承办以民间为主,此时的斗牛比赛开始有了奖品和奖金,一大部分的资金是由村里每家每户凑出来的,政府只是出一小部分的资金来帮助活动的举办,并没有实际去参与组织举办过程。这时候的苗族斗牛活动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苗族传统节日,在一些其他的节日里只要村民愿意举办也是可以的。举办的目的也由一开始的庆祝丰收,演变为只为了纯属娱乐。专属于苗族斗牛中传承的苗族文化、庄重的仪式在被慢慢淡忘,比赛开始有了奖品和奖金。斗牛的竞技性也在逐渐的提高。随着奖金慢慢的增加苗族斗牛比赛的影响力也在随之不断扩大,为了奖金不惜带牛跨市县、跨地区去参加比赛,丰厚的奖金也引来了外地人的参与。
2.3 市场主导阶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苗族斗牛很快来到了第三个阶段,从2001年至今,苗族斗牛运动最重要的特点是市场化,其主要目标是经济。黔东南因其丰富的民族文化、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凉爽的气候而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此后,游客络绎不绝。苗族斗牛以其神秘性和稀有性吸引着游客。旅游开发了苗族斗牛的市场价值。吴得海老师在《斗方斗牛文化》中整理了关于凯里市一个以弘扬凯里苗族斗牛文化为宗旨的民间社团组织名为凯里市斗牛协会成立至今,除了在地方节日如,吃新节、州庆和国际芦笙节一些法定假期如元旦、春节、清明、五一和国庆节成功举办斗牛5000余场(次),业主此前的斗牛资金收入在500万元左右,有力地促进和发展了具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东方斗牛文化。从黔东南近30年来推广斗牛文化的经验来看,斗牛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来源之一就是门票收入,一个有3万个座位的斗牛场,按每个座位面值10元,每场斗牛售出2万张门票,门票收入就是60万,门票收入就是经济效益。这仅仅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还有广告费和媒体转播等。在市场经济的调控下,很多当地居民被昂贵的门票挡在了门外,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成为了观众。由此具有浓厚苗族文化的斗牛慢慢演化为毫无内涵的商业活动。[13]
3 黔东南苗族斗牛文化价值功能的时代演进
3.1 从娱神的活动演进为娱人的活动
在苗族刚刚起源时由于生产力比较落后、人们对大自然及天地万物都缺乏认识,在那个时候不会种植食物饿了只能打猎或者吃野果,每天都是吃不饱穿不暖,生病了也不知道找药治疗只能等它自愈或者等死。因此,他们对世界产生了恐惧感,内心深处充满危机感。于是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被某一股外来的力量所掌控,后来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神。人们为了祈求神灵的保护开始有了祭祀仪式,各种神庙、特定的节日、歌舞、习俗等,想方设法的“娱神”。苗族大多是小聚居的形式住在高山谷地,地理位置十分偏僻,交通不便,因此少有人发现,所以便有了既独特又神秘的苗族文化。苗族自古崇拜水牛,娱神阶段的苗族斗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苗族斗牛是图腾崇拜的遗迹。牛自古以来就是帮助农民耕地的工具。苗族人民居住在高山上,牛不但能帮他们耕地,还能帮他们驼东西,这也许是苗族牛图腾崇拜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次,苗族斗牛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方式。水牛是苗族社会农耕文明时期的重要劳动力,也是最有价值的祭祀品。斗牛、杀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祖先仪式。黔东南苗族每逢“鼓社”等重大庆典,都要斗牛、杀牛。“它能娱神娱人,也是为了苗族始祖蚩尤。《苗族通史》记载苗族信仰蚩尤为始祖。他们说:“苗族斗牛是为了纪念蚩尤的祖先”。随着历史的发展,斗牛逐渐成为一种体育活动,清水江苗族斗牛和那些旨在纪念苗族先民的戏曲。[14]再次,苗族斗牛是向神祈祷的重要手段。斗牛是苗族地区祈求上天保佑的重要口诀。苗族斗牛活动开始前,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祷文。人们希望通过斗牛活动与神灵沟通,表示对邪灵的尊重和祈祷。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人认为,斗牛具有预知吉凶的能力。牛越凶猛,天气就越好。水牛也可以成为龙神,消除灾难和困难。
娱人阶段的苗族斗牛主要表现为两个点。首先,苗族斗牛成为满足游客异文化体验的热门旅游项目。苗族斗牛作为苗族原生态民族文化遗存,具有突出的神秘性、独特性、刺激性,是游客观赏体验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15]目前,苗族斗牛已成为贵州黔东南、广西桂林、云南楚雄、湖南新化地的热门旅游项目,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贵州黔东南为例,除了散落各民族村寨数量众多的民间斗牛活动之外,位于凯里区的华凯斗牛城和白午东方斗牛场几乎每周都有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每场比赛观众人数少则上千多则上万,经济效益可观。除此之外,以前在民间举行斗牛比赛是为了祭祀或是在逢年过节,农闲时庆祝丰收,然而现在举行斗牛纯粹只是为了玩年,为了让自己的村寨热热闹闹的,为了看比赛高兴,牛主则为了奖金。现在的斗牛慢慢变成取悦人们的一个活动,昔日浓厚的民族文化已经逐渐消退。
3.2 从节庆文化方式演进为日常体育活动
对苗族人来说,斗牛活动是在节日里进行的,宗教信仰是主要目标之一,基于最初的动机,这主要是对家庭安全和食品福利的要求,如果社会稳定,政治经济处于稳定状态,苗族人的认知就会提高。“创造”逐渐失去了意义,人们对上帝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更多的是将娱乐元素融入宗教活动,让活动更有趣,增加娱乐的原因是,在神灵面前,人们克服了恐惧,有勇气表达内心的感受。苗族斗牛本来就是一种祭祀活动,出于对世界和众神的敬畏,我们希望祭祀众神,请求神灵的保护。为了表达对神灵的感情和崇敬,苗族人在祭祀时进行了战斗、舞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今天,苗族斗牛被称为东方斗牛。斗牛节日期间,最初的神灵崇拜过程逐渐消失,苗族人也开展了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16]
3.3 从山寨族群活动走向旅游市场
自古以来,苗族人在体育运动中就有很多禁忌,比如:组织时间,因为当时苗族人必须通过农业活动在社会环境中才能有足够的生活资料。由于不可能推迟休息和娱乐时间,因此,体育活动是在赛季之外组织的。过去,苗族斗牛只在节假日或农闲时举行。如今,商人利用这些体育活动为自己带来财富,他们投入大量资金修建体育场,吸引山里的人前来交易,获取巨大利益。黔东南因其丰富的民族文化、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凉爽的气候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此后源源不断的游客来到这里。苗族斗牛因其神秘和稀有而吸引了游客的注意。旅游开发了苗族斗牛的市场价值。
4 结论
伟大哲学家马克思认为,文化的变化或进化不一定朝着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甚至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由此可知苗族斗牛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演进才流传至今。在此过程中有好有坏,好就是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它也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与之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第一,苗族斗牛文化的内涵发生了变异,甚至于在慢慢消失。第二,没有了文化作为支撑苗族斗牛就不可能有长久的发展。第三,对苗族斗牛文化保护不到位。对于此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去保护它传承它并将它发扬光大。对此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可以将斗牛文化内涵以斗牛舞的形式作为开场表演来传播;第二,以文字的形式印在门票上。第三,当地居民拿上身份证可免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