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资产评估行业发展变化与对策建议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研究

2023-04-05尚平贤

财政监督 2023年5期
关键词:执业资产机构

●尚平贤

一、 上海资产评估行业近年的发展变化及主要成果

资产评估行业是服务于经济社会的现代服务业之一,2016 年颁布的《资产评估法》, 从法律层面规范了资产评估行业在资本市场中的行为,进一步推动了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 上海资产评估行业在行业规模、 党政建设、业务多元化格局、机构治理能力、行业自律管理及技术引领、 人才培养及信息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形成上海地区资产评估行业的特色化亮点。

(一)行业规模逐逐渐扩大

截至2021 年底,上海市资产评估机构 (以下简称评估机构) 共129 家(其中,公司制 69 家、合伙制 9 家、分公司 31 家、 房地产估价公司 20 家),较2016 年的76 家增加53 家;执业评估师人数1370 人, 较2016 年的1023人增加347 人; 业务收入总额约17亿, 较 2016 年 10.4 亿约增长 6.6 亿,年均增长率10.33%;12 家评估机构在25 个省市设立 61 个分公司, 发挥了上海机构品牌的辐射效应。

(二)党政建设不断加强

截至2021 年底,设立党组织的评估机构占比27.37%,党建纳入公司章程的评估机构占比18.95%。 五年间,评估机构党员人数不断增加, 年均增长 17.54%。 截至 2022 年 9 月底,行业党员241 人,对88 家没有党组织的评估机构全部设立党建工作指导员。 有多家机构评估和个人荣获了全国或上海市的各项荣誉。

(三)业务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起源于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在 20世纪90 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革浪潮兴起,推动资产评估行业发展。我国资产评估行业长期以摸清家底、 夯实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目标,在涉及国资的企业改制、 境内外上市、 兼并购、 破产清算、 中外合资合作中扮演“守门人”的角色。 1993 年《关于从事证券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资格确认的规定》(国资办发〔1993〕12 号)印发,标志着资产评估行业从“国资”步入“资本市场”服务领域,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成熟,市场对定价的需求增加,资产评估也成为其中的核心环节之一。2016 年资产评估法颁布,进一步确认了资产评估行业在“国资”及“资本市场” 两大涉及公众利益的服务领域的角色。 2017—2021 年的五年间, 上海评估机构国有资产评估业务和证券服务业务收入合计超过评估机构收入的60%, 且上述两大服务领域占比呈逐渐提高的趋势。

上海评估机构紧抓区域特点,积极谋求多元化的业务发展, 力争为国资和上市公司提供高附加价值的服务。在资产评估协会的着力推动和评估机构的不断探索实践中,上海资产评估行业已初现机构多元化业务发展的良性竞争格局,各机构在财务报告目的、知识产权质押、财政支出绩效评价、PPP、估值相关咨询等新业务领域方面取得了实效, 承接业务数量不断上升,逐步构建了机构的差异化品牌优势。已有超过60%的机构表示正筹划或开展新业务拓展的相关活动,主要有新型资产的评估和咨询(包括财务报告目的的评估)、尽职调查、预算绩效评价、财务顾问等新兴业务。

在新型资产评估方面,上海资产评估机构主要聚焦当下较为热门的数字资产与无形资产的评估研究。 数字资产目前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驱动力,各类特征各异的数据资产交易也层出不穷,比如虚拟世界平台的电子商品交易、NFT 收藏品等, 这些数据资产的估值是急需解决的难题; 无形资产方面则主要围绕碳排放、知识产权、网络文学IP、品牌与商誉几大主题,现今大热的网络IP 转让授权、老字号品牌振兴盘活、碳排放权等等已然成为上海资产评估机构探索创新的新兴领域。

(四)机构治理能力逐步提高

1.组织形式多样化。 截至2021 年底,各独立法人评估机构中(不包括分公司),10%左右采取合伙制的组织形式,90%为有限责任公司或有限公司;2016 年以前,上海市资产评估机构中几乎没有合伙制企业。

从中介机构的行业特征来讲, 无论是风险控制、责任追究、业务拓展还是内部利益分配的合规性,合伙制企业相较于有限责任公司都具有较大的自我约束优势。上海市资产评估机构近年来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发展,侧面体现出行业对机构治理重要性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化。 与此同时,约有18%的评估机构已经建立了工会组织,这是机构治理现代化的又一个重要体现。 如何减少人才的流失,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成就感和行业归属感,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劳动福利,是亟待解决各类问题的第一步。 从上海市2022 年3 月至5 月疫情封控期间的情况看,工会组织的存在对于降低从业人员心理压力、保障从业人员福利水平、提升从业人员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增加凝聚力等方面,均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2.股东结构合理化。 2016 年至2021 年,各评估机构的平均股东人数小幅增长, 从2016 年的平均4.61 人增长至2021 年的平均5.15 人。 各机构的股东构成中,法人股东的占比也逐年提升。 截至2021年年底,约有20%的机构具有法人股东。 一是部分有实力的评估机构开始通过设立主业相关的独立法人实体实现业务扩张,这不仅反映出《资产评估法》 实施后资产评估行业发展更加市场化的趋势,也反映出部分头部机构的实力进一步提升。二是越来越多的评估机构注重开展员工股权激励,具体表现为直接授予员工股权或者设立员工持股平台。资产评估行业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的行业, 发现、培养和留住行业人才已成为机构治理的基本共识。新一代评估专业人员参与或主导机构发展,有利于行业发展保持足够的动力和活力。三是股东年龄结构出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学历结构中研究生占比从2016 年的14%上升到2021 年的19%左右,拥有海外学历的股东占比从2016 年的0%上升到2021 年的3.5%左右。

3.决策机制科学化。 各个独立法人评估机构基本上都建立了现代化的法人治理机制,且近年在内部决策的制衡设计、股东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机构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股东会的决策方式来看,约有三分之二的评估机构按照出资比例进行表决,约有三分之一按照一人一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还有少量的合伙制评估机构,采取了“自然人合伙人按出资比例进行表决,法人合伙人无表决权”的形式。

有将近三分之二的评估机构建立了明确的股东遴选和吸纳机制。 从股东遴选和吸纳标准来看,约有25%的机构选择专业技术能力,占所有标准的首位; 约有23%的机构还选择了市场拓展能力,约有21%的机构选择了管理组织能力。说明上海评估机构较好的秉承了评估行业 “人和市场有机结合”的传统共识,在评估行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层这个问题上,出现了比较专业化的趋向。 无论是专业技术能力、市场拓展能力还是管理组织能力,本质上对于中介机构发展而言,都是专业化的体现,能够有效的打破“论资排辈”的职场痼疾。

有将近68%的评估机构建立了明确的股东退出机制。 在具体的退出方式上, 将近一半建立股东退出机制的评估机构按照净资产退出,30%的评估机构按照约定的固定价格退出,20%的评估机构按照评估值退出。

4.治理方式现代化。 上海是较早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城市,评估机构亦在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提升机构治理效率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截至2021 年底,近40%的评估机构采用了OA 办公系统,在具有OA 系统的评估机构中,62%左右是自行搭建或开发,27%左右是委托开发,10%选择了直接外购成熟产品。 近50%的评估机构采用了评估业务执业辅助系统,具有评估执业辅助系统的评估机构中,37%左右选择了直接外购成熟产品,42%左右是自行搭建或开发,21%左右是委托开发。近60%的评估机构采用了专业数据库,其中,自建或委托开发数据库的机构占比约达27%。 这个数据反映了上海评估机构不仅普遍意识到专业数据库对评估执业的重要性,更能够开始转化和利用自身积累的数据, 使之辅助于管理决策。

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机构治理的现代化程度, 特别是随着监管要求的提高和机构规模的扩张, 信息化几乎成为机构治理实现合规性和统一性的主要抓手。

在2022 年3 月—5 月上海疫情封控期间,各评估机构总体表现良好, 正是因为多数评估机构具备较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疫情期间,评估机构在公司决策、内部管理和业务实施方面,其组织性和执行指令的传递效率几乎未受影响, 各项经营依然有条不紊。 这证明了重视信息化建设大大提升了机构的治理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灵活调整能力。

信息化不仅促进了机构治理方式手段的现代化,也缩小了评估行业与其他先进行业在公司治理能力上的差距,成为了上海市建设“数字化城市”进程中颇有参与度的一员。

(五)行业自律管理力度加强

执业质量是资产评估行业和评估机构健康发展的基石。 上海市资产评估协会始终将提高执业质量水平为己任,积极推进执业质量检查,与财政建立起评估报告委托评价机制,加大行业自律监管力度。

2019—2021 年间,累计对 3 家机构和 2 名评估师行业内通报批评、4 家机构和11 名资产评估师警告、13 家机构和26 名资产评估师谈话提醒,充分发挥警示作用, 引导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自觉重视执业质量,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1.执业质量自律检查进展有序。 2019 年—2021年共抽取了27 家评估机构进行检查,共对139 份报告进行了检查,主要涉及企业价值(58 份)、无形资产(17 份)、单项资产及资产组合(61 份)以及财报目的(3 份)评估报告。2021 年抽取了 15 家评估机构进行检查,共对58 份报告进行了检查,主要涉及企业价值(25 份)、无形资产(9 份)、单项资产及资产组合(23 份)以及财报目的(1 份)评估报告,向财政部门移交了3 份涉及重大遗漏的资产评估报告, 财政部门均给予了行政处罚。

2.评估报告委托评价机制运行稳定。 作为常态化执业质量自律检查工作的补充, 上海市资产评估协会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与市财政部门对涉及举报/投诉报告的委托评价机制。

截至2021 年底,该机制已稳定运行6 年,累计协助财政部门对15 份资产评估报告进行了专业论证,有3 个报告被认定为重大遗漏报告;对其中不构成虚假或重大遗漏, 但可能存在评估机构或评估师执业规范性或职业道德问题的报告, 移交惩戒委员会论证; 对其中可能涉及评估机构系统性问题的项目,移交机构治理委员会论证。

该委托评价机制以事件为触发机制, 由财政发起,上评协各专业技术委员会专业力量为依托,通过对专项举报、投诉的调查、分析、论证、行政处罚或自律惩戒, 加强对评估机构的执业质量管理, 自下而上、由点及面提升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师的执业水平。

该机制的运作,压实了协会专业技术委员会、惩戒委员会、机构治理委员会的职责,充分利用了各委员会的专家资源力量改善行业整体执业质量水平。各专业委员会针对报告评价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机制,包括会议制度、投票规则、表决机制等,确保该项工作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进行,确保评价结果充分体现行业普遍水平、 充分考虑行业整体影响。

(六)协会引领细化技术指导

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准则体系已形成了 “以评估法为纲领,包括基本准则、职业道德准则、具体准则、评估指南、指导意见、专家指引”的完整框架体系。但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准则制定思路是以基本原则为基础,即在现行的各类准则规范中,提供了资产评估机构、 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在执行资产评估业务中应当注意的方向性问题, 但在具体操作和实施上并未提供更明确的指引。

上海资产评估行业从国资相关部门开始, 尝试从资产评估“需求方”的角度梳理形成细化技术指导文件,并已经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包括:《上海国有资产评估实务问答》《国资评估项目审核清单》。

《上海国有资产评估实务问答》起草工作开始于2014 年,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上海市资产评估协会联合对该课题进行立项。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初步分工答疑、讨论通稿、征求专家意见等程序,最终在2015 年底形成了《上海国有资产评估实务问答(专题部分)》及《上海国有资产评估实务问答(附注部分)》,经过反复论证实践,于2020 年形成了以问答形式的由十六个专题构成的课题研究成果。 《实务问答》的形成是对《资产评估法》及现行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在具体市场、 具体业务场景下进行细化、补充的一次尝试。 对上海市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实务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遵循“求同存异”的大原则,对实务中常见的、容易产生不同理解的具体操作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并将达成的共识形成技术指导文件,供上海市国资审核备案部门、从事上海国有资产评估业务的评估机构及相关人员在执行相关类业务时参考。

为有效指导上海市国有企业、 集团规范有序地开展评估项目核准备案相关工作, 进一步明晰评估项目核准、备案的相关要求,提高评估项目审核的质量和效率,从2021 年起,上海市资产评估协会与上海市国资委共同立项并开展 《国资评估项目审核清单》研究项目。 通过对国家、上海市以及中评协下发的相关评估管理政策、评估技术规范等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国资评估审核的重点和要点, 将上海国资评估管理规定及要求进一步明晰化、清单化,对实现国资评估审核工作质量可控制、可衡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提升监管企业审核质量。 将评估项目核准、备案的相关工作要求以表格、清单形式予以具体化、条款化,以利于国资监管部门有关人员按“表”索骥开展评估管理相关工作, 将复杂和专业性高的审核环节变得明确而直接, 提高评估项目审核的质量和效率。二是有利于促进评估机构报告质量的提高。《审核清单》将最新的、正在执行的国资评估备案审核相关的政策准则文件进行统一规整和梳理, 统一各监管企业的备案管理要求、 国资评估报告审核要求。统一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将有利于统一评估机构出具的国资评估报告, 促进评估机构提高评估报告质量, 同时也有利于国资评估项目的统一整理和数据分析。

(七)加强人才培养,提升行业执业水平

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 能够提供综合性高端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满足行业综合性、国际化高端业务发展为目标, 上海市资产评估协会积极推进领军人才培养和使用, 为评估行业培养高级人才。 2017 年至2021 年间,共有21 人获得了优秀青年评估师 , 有15 名评估师经选拔入选中评协组织的3 期行业高端人才培养项目。 组织了二期行业优秀人才班培训,42 名评估师参加培养, 极大地充实了上海评估行业高级人才的储备。

(八)宣传贯彻信息化理念,推动行业信息化建设

评估协会多次召开关于评估执业辅助系统、电子签名、机构管理信息化相关的座谈,了解行业内各机构的信息化发展诉求, 走访信息化建设水平领先的机构,学习领先的系统建设规划,并与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的中小机构分享。

上海市评估机构每年的信息化建设总投入从2016 年的200 余万元提升至2021 年的近 1500 万元。 截至2021 年底,约有40%的机构拥有OA 办公系统; 有50%的机构使用了评估业务执业辅助系统;有58%的机构购置了专业数据库;有35%的机构还搭建了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外部宣传平台。

近年上海资产评估行业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也普遍提高。100%的机构认同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执业质量;98%的机构认同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执业效率;99%的机构认为员工能够适应信息化所带来的变化;83%的机构愿意在未来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 与此同时,仍然有约三分之二的机构没有官网, 约四分之三的机构没有微信公众号等主流对外宣传窗口。

二、上海资产评估行业新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外部机构进入带来市场、执业和监管的冲击

2016 年评估机构数量76 家, 至2021 年已增长至129 家,其中房地产公司 20 家、分公司31 家,合计占机构总数的39.5%。 外部房地产机构进入资产评估行业, 对执业质量和行业自律监管带来一定挑战。 由于原房地产估价业务本身特点与资产评估存在一定差异, 机构以原有的房地产估价思路承办资产评估业务,可能出现专业差异带来执业风险。

(二)部分机构执业质量有待提升

上海评估机构执业能力水平相对较好, 但历次执业质量检查仍然发现部分机构执业质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大部分评估机构负责人在受到惩戒处理后对其执业质量更加重视, 会根据检查组及惩戒意见等对机构的内部管理等进行改进, 在招聘评估人员时对人员素质进行把控, 但也有小部分机构仍旧没有起色,主要原因是负责人精力和能力有欠缺,主观和客观上都未对执业质量问题加以重视。

二是新入会的评估机构呈现两极分化状态,部分机构因为选人用人得当, 被检查的报告相对问题较少、情况较好,另一些则没有建立起资产评估助理等资产评估专业从业人员的选聘标准、培训机制,加之负责人本身对资产评估的准则及业务要求等并不熟悉,质量较差。

(三)对准则理解的差异增加传统评估业务执业成本

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中,虽然在基本准则、资产评估执业准则具体准则下, 已形成了资产评估指南、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资产评估专家指引的多层次技术规范,但总体而言,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编制仍然是以基本原则(Basic Principle Basis)为基础进行的。 不同的执业人员、不同的监管部门对于资产评估执业的技术口径存在不同的理解, 由此带来几方面的不良影响:

1.执业质量严重依赖评估专业人员能力水平。在以基本原则为基础的准则框架体系下, 准则体系内的技术规范文件仅提供执行具体业务时应当考虑的方面、注意的原则性问题,对评估业务具体执行没有提供相应的操作规范, 主要依赖于评估专业人员的经验。 如对资产评估专业人员的准入考试、 培训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不能提供很好的保障,执业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2.增大评估机构执业难度,传统评估业务效率难以提升。 资产评估行业是价值尺度的提供方,为各种经济行为提供专业的价值参考意见,其需求方(或评估报告的接收方)包括多类主体,典型的如:国资、证监会/交易所、审计师、法院、银行等。以基本原则为基础的准则框架体系下, 导致不同需求方对评估准则的理解难以统一并各执一套要求。 如此,导致了评估机构执行评估业务时, 原本为可以标准化操作的传统业务, 却因为多需求方要求的不一致造成执业路径的多变。 更进一步分析,占用的是评估机构的人力和成本,挤占了创新业务的资源。

不同需求方对评估技术处理细节要求的差异存在诸多方面。 例如:一是永续增长率问题。 在执行国资业务时,除涉及经济民生的行业外,国资一般不接受采用永续增长率;同时,在国资体系内部,不同的备案部门、不同的审核专家对此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二是合并收益法问题。 对于能否采用合并口径进行收益法测算,国务院国资委、上海市国资委、证监会有不同的理解。 国务院国资委倾向于不采用,除非在税率相同且为100%持股的情况下能够接受;上海市国资委对两种口径均可以接受; 证监会审核则更倾向于直接使用合并口径收益法。

在诸如此类因为缺乏进一步细化的规范, 导致理解存在差异, 进一步导致评估机构执业时在同一问题上反复, 并不能对评估人员的专业性产生实际的促进作用。

3.评估机构质量控制尺度存在差异。在以基本原则为基础的准则框架体系下, 评估机构之间对于准则的理解也会存在尺度不一致的问题。 以资产清查过程中的发函为例,需要发多少、覆盖比例达到多少是可以接受的程度, 各家机构的理解程度不同。由此会导致质量控制严格、对执业质量要求高的机构在项目执行时间、成本上处于劣势。

4.需求方自行发布技术指导文件,行业话语权可能逐步弱化。 对评估技术处理细节理解的差异,不仅造成资产评估行业内部的损耗,对于需求方同样带来诸多问题。 部分需求方开始逐步发布技术指引文件以弥补该问题。例如,2021 年1 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监管规则适用指引——评估类第1 号》,就折现率测算涉及的关键参数作出细化的监管规范。

综合以上分析,准则及配套技术规范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对于资产评估行业在新时期能否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否在执业质量方面取得根本性的改善、能否提升行业的专业影响力而言,至关重要。

三、结论与建议:基于上海的经验和思考

(一)推动完善执业技术规范,有效补充准则体系

形式上,可以采用准则解读、应用指南、实务问答、案例详解等多样化的方式。 内容上,以实务中的痛点、难点切入,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充分考虑不同使用方的特点,针对国资、证监会、法院等不同部门的诉求提供细化指导。 操作上,尽量考虑可操作性,不求大而全,从迫切的、能够局部达成共识的问题开始,弥补准则体系重普遍性轻特殊性、重标准轻尺度的不足。

(二)推动机构业务创新,促进行业多元化发展

一是联合各地区资产评估协会,对各地区资产评估行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结合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确立资产评估行业整体及区域性的发展目标,并以此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二是在综合评价体系中,更多考虑规模因素、研发因素、创新因素的相对比重,并在每年年初发布详细的评价指标及计算规则。 三是针对不同维度的评价榜单设立评价专家组,通过专业的评价机制和工作体系推动机构做真正有益于行业进步的创新和投入。

(三)加强跨部门沟通协作,提升行业影响力

了解市场的需求,自上而下为资产评估行业的扩容提供启发和支持;倾听各相关方对资产评估行业的建议,不断优化准则体系、执业程序、报告体例、人员培养等,使资产评估行业能够提供更高价值的服务,提升社会对行业认可度;搭建与证监会、交易所、 注册会计师协会等专业机构之间的桥梁,参与学术探讨,积极做专业发声,提升行业影响力。

(四)继续加强自律监管,稳步提升执业质量

自律监管应从事后管理切入, 在事前管理落脚。 即协会在执业质量监管工作中,应扩宽思路,充分考虑对行业整体的影响,将检查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提炼,转化成能够帮助评估机构增强意识、提高执业能力的成果发布。 以“专业”的角度看待自律监管,充分利用专业委员会资源。 协会作为链接行政监管部门和机构之间的一环, 在进行自律监管时,应更多以“专业”的眼光看待问题,调动各专业委员会的技术力量进行分析、论证。 积极与证监会、交易所、外管局等其他相关监管部门沟通,在增进对互相规则了解的基础上,建立联合监管机制。

(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人才留存机制

资产评估行业是人力资源密集型行业,行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职业素养的提升。 行业高端人才培育体系已经基本完善,执业水平考试也在不断优化完善,但对于非执业的评估专业人员、机构管理者等多角色的要求和规范尚不健全。 基层员工占据了评估专业人员的大多数,也是执行评估业务的第一道关;机构管理者影响着机构整体是否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评估行业应从培养体系、胜任能力体系、知识体系、评估等方面,对有意愿进入资产评估行业工作的人员、非管理合伙人等人群提出具体要求,并针对执行特定环境、特定行业或信息化等业务提出特殊要求,敦促机构切实优化分配机制,彻底改变“小作坊”的经营管理模式, 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人力资源体系,关注员工的成长。

猜你喜欢

执业资产机构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医师多点执业松绑
说说护士多点执业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医师怎么看多点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