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生体系
2023-04-05吴建国刘煜菁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世纪小学
吴建国 刘煜菁 _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世纪小学
目前,家校社协同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共生单元边界不清,信息不通;共生模式老旧低能,需求不满;共生环境有待净化,合力不足等。基于此,我们提出“双减”背景下的家校社协同发展的共生策略,努力搭建起高质量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共生体系。
1.运用信息互通策略,密切共生单元
学校、家庭、社会是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单元,这成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学校作为“同心圆”的圆心,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对家庭和社会提供教育指导,构建多元、互动、开放的育人格局,实现信息互通、双向互动,从而提升育人效果。学校聚焦“双减”后家长在教育理念、方法、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及喜欢的沟通方式等展开调研,依据调研结果采用信息互通策略。通过建立膳食委员会、召开云端家长会、开展全员线上家访等,做到精简沟通方式、优化沟通路径、拓展沟通渠道,达到清晰职责边界、促进情感交融、信息双向流动的目的。
2.运用价值共识策略,升级共生模式
有了密切的关联做基础,达成育人目标和价值的共识才是协同共生体系的关键。学校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普及教育政策、宣传各方举措、传授教育方法,让家长从“双减”政策的观望者、质疑者、焦虑者,变为支持者、参与者、宣传者。同时,积极研发具有生命力、吸引力的校本课程。重点在课后服务时段发力,开发课程资源、提升服务供给、满足个性发展。在此基础上,开设家长讲堂和专家讲坛,采用“用户”调研、“双边”招募、“双师”共研、“双向”奔赴的共育策略,引入优质资源,盘活人力资源、挖掘课程资源、使用场地资源,力求通过广泛、深度的合作达成思想理念一致,真正赋能学生成长。
3.运用能力共建策略,优化共生环境
学校通过联络青少年活动中心、中央民族乐团,引入优质专业资源,同时吸纳优秀退休教师,开启“飞象星球”政企合作项目,极大丰富了课后服务课程和学校特色课程,保证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有效避免家长为学生在校外“加餐”。
此外,进一步优化作业设计,多采用“亲子互动式作业”和“社会体验式作业”的方式,通过家庭运动会挑战赛、“我与家人的红色之旅”、社区环保小卫士等,增强学生作业与家庭和社会的互动与联结。鼓励更多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从而达成能力共建,优化共生环境,共筑同责、同向、同力、同构的协同育人体系。
“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提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构建高质量教育教学的根本举措。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有机衔接,实现优势互补与拓展延伸,构建高质量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共生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