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活在课堂里
2023-04-05李政涛
李政涛
每个人都有自己活泼泼的生命。这个生命在哪里“活”,如何“活”,什么样的“活”是最理想的“活”?这些问题与“寿命”无关,但与“质量”和“使命”有关,它们事关生命的质量,更事关一个人的“使命”。
每个降临在此世的生命,都存有某种天赋的使命,使命不论“大小”“高低”“贵贱”,都通往独一无二的“这个人”。人人都是宇宙中的独一无二,没有一个人可以被任何“他者”“后来者”所替代,不可被替代的首先就是“这个人”的“使命”。清晰了自己的使命,就是“明自我”,履行了自己的使命,就是“自我实现”。如此,可以无憾退席,无愧离世。
教师的使命,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也在课堂。这是“事”与“人”的交互生成:课堂属“事”,生命属“人”,课堂与生命的关系,本质是事与人的关系,是成事与成人的交融。课堂是教师成就自我生命价值的事之载体,通过课堂之事成就教师之人。或许,这就是教师的宿命:
在还没有成为教师之前,课堂就在那里,守候着你的到来;在课堂还没有走入你的世界之前,你的生命,对它已有冥冥中的期盼:这里,将是你的成长之地,你的天命之所在。
自此,一个世界将要展现在你的面前,这个世界,可以带给你不可替代的幸福、丰富,以及不可捉摸的伟大。
进入这一世界之前,需以审慎的态度,回答一个严肃的问题:课堂适合你的生命吗?课堂可以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吗?
无论有多少裁度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价指标,最根本的尺度,是藏于教师内心的自我尺度:
“我”有没有通过课堂,活出自己的生命?活好自己的生命?
“我”有没有在课堂里,活出“我这个教师”的生命质量?
“我”有没有因为课堂的存在,实现了“我这个人”的“生命价值”,拥有了“生命尊严”?
“我”有没有把课堂,真正变成我生命的根基,即使没有庄子所言的“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的豪情,至少可以“深根宁极而待”,等待“我这个生命”通过深深地植根于课堂,最终绽放出属于我的花朵,在教育的天地中摇曳身姿……
没有一个课堂可以复制,没有一个生命可以重来。活在自己的课堂,就是活出自己这一个“不可重来的生命”。
作为1989年走进课堂的“老教师”,长年穿梭在大学课堂与中小学课堂之间,或多或少,我活出了自己的课堂,也在课堂里活出了自己的生命。那些在课堂上活出的生命之体验和光影,能否留存下来,并为更多的后来者分享?今日之我,当下的操心之事在于:“这个我”,能够为身后之世界留下些什么?与后来者分享些什么?什么是“我”这个活在课堂中的独一无二的生命,才可以留下并分享的曾经“在课堂活过”的证据和痕迹?这一切的忧虑都源于“辜负”二字,在回答如何才能不辜负世界和时代之前,总得想清楚:如何不辜负我这一被世界赋予的生命,被时代赋予的生命,被父母与恩师赋予的生命?如何不辜负我的生命的独一无二?
课堂给予了我可以“不辜负”的条件与可能。课堂把流逝的生命留住,进而塑造它。我试图用文字把流逝的课堂凝固下来,进而挖掘和展示它:发掘课堂中活出来的各样体验、千般感悟、万种细节,用深幽、寂静、谦虚的真诚展示这一切,且以书信+感悟的对话融合的方式加以留存。信中的每一个“你”,可能是正在或将要成为“教师”的“你”,也可能是已经成为教师的“你”,其中包括多年来和我共同亲历过课堂改革,由于诸种机缘得以相遇的“你”。作为作者的“我”,不是“你”的陌生人,我的生命也在课堂上,是另一个“你”,和“你”一样,有共通性的课堂之疑、课堂之惑,“我们”共享生命在课堂中的成长之痛、成长之喜。通过问与答的对话,“我”和“你”见字如面,见信如面。我不敢奢望这份答卷多么实用或多么深刻,如同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所言:
“你要宽恕我的回答,它也许对你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在根本处,也正是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是无名地孤单。”
站在课堂里的人,其实都有无名的孤单与寂寞。因为,我们每天都处在“课堂”这个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之中。不要指望别人能够给我们多少理解和同情,在那些深奥、重要和涉及根本的事物上,总是旁观太多、体察太少,呼唤太多、应答太少。我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传播并践行一种信仰:人类要有光,要有希望,就要有课堂,就要有“我”和“你”。
这个信仰最终将返归自我的生命:
生命在,课堂在;课堂在,生命在。
真正的课堂,都是用生命活出来的。
教师的生命世界,就是课堂世界。理想的教师生命境界,就是带着冲创意志和宁静致远的意境,以游心之心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独与课堂天地之往来,课堂之精神就是教师与之日夜往来的天地之精神。
这一境界中的课堂,是用“你”的生命凝结和绽出的,是展现生命价值、生命光彩的地方。
课堂于“我”和“你”的真谛,以及它昭示出的使命和责任就在于此:
把全部生命都献给课堂。
此时,课堂就是教师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