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双新”“双减”的教研新作为
2023-04-05罗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罗滨 _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再次修订,都突出强调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国家的“双减”政策也特别强调校内提质,让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学习。“双新”和“双减”具有一致的目标,指向的都是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教师学习面临着新的需求,教研机构需要有新作为,跨地区的教研机构协同提质尤为关键。
1.教师学习的新需求
“双新”“双减”对教师素养提出新要求,使教师学习面临新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校内提质的要求。“双减”强调校内提质,主要包括课程提质、教学提质、作业提质、命题提质和队伍提质五个方面,其核心是教学管理提质。这其中,关键人物包括校长、中层干部、学科教师和专业教师。“双减”给教师带来了全方位的新挑战。
胜任工作的需求。在“双新”“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能够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变革,实现课后作业的减负增效,探索试题命制服务学业检测,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
自我成长的需求。教师要顺应改革要求,不断通过学习实现自我提升。教师的学习以问题解决和育人实践为导向,需要通过研究型和体验式学习,解决问题,实现成长。
2.教研机构的新作为
服务“双新”“双减”,教研机构要有新作为,回应教师学习的新需求,准确识变、主动求变和科学应变,凸显专业性、选择性和时代性,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师课程育人能力提升,努力探索“全要素整合、全方位覆盖、多主体协同、多领域服务”的一体化教研支持系统。在教研中体现“理念—内容—机制—评估”全要素,突显“跨学段纵向衔接、跨学科横向关联”的全方位教研覆盖,注重教研员、教师、教学干部和教研组长的多主体参与,围绕课程指导、教学研究、质量评价和资源建设提供多领域的专业服务,整体构建了“大教研”的海淀范式。一是育德为本,构建贯通融合的学科育德体系;二是聚焦能力,构建丰富可选的学科教研课程体系;三是深度互动,构建纵横相通的教研联动机制;四是校本教研,建设“双微驱动”的学科教研基地;五是校际联研,构建双向互动的跨校教研模式;六是协同赋能,构建标准导向的教学提质系统。
其中,基于人工智能的一体化教研是海淀“大教研”范式中的一种。为破解优秀教师稀缺的难题,更大程度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更大范围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开展了基于“一体化联研”的“双师课堂”系列实践探索,由两校或两校以上同学科教师组建校际共同体,聚焦教育教学难点形成主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支持联合教研,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以此更新育人理念、促进教师课程育人能力提升、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体化联研做到了六个联合,即学校联合、教师联合、学生联合、资源联合、工具联合、技术工具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创新联合。其中,教研机构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探索出基于人工智能的“集体备课、集中研讨、协同教学、联合上课、互动反思、持续改进”流程,以及以“一体化联研”专业支持的“双师课堂”模式,既符合教师的日常工作逻辑,能够助力普通学校的集群式发展,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一种新探索。
3.跨地区的教研机构协同提质
教研机构要服务各类学校、服务教师学习,但当前教研机构自身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双新”“双减”对学校升级教育供给的结构和质量也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教研机构要重新定位机构职能,重新构建教研课程,再造教师学习流程。面对巨大挑战和地区差异,实现教研机构协同提质势在必行。
协同提质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教师研修机构主动合作,通过理念转变、资源共享、课例研讨、跟岗研修、课改项目合作等方式,以及教研员、培训者、骨干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学习研讨等途径,提升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干部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师研修机构的专业指导能力,提高当地教育质量的做法和机制。通过协同提质,引入优质资源,主动求发展,形成新动能,从而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服务。
目前,国内已经有多个跨地区教育帮扶新范式,发挥了高水平研修机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多样化协同,确立跨地区的协同提质项目;用技术赋能,实现多样态、结构多元的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新范式。例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的内蒙古科右前旗、云南省怒江州等17个地区的教育帮扶工作,以“1+1”或“1+N”的方式进行“造血式”帮扶,从指导当地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入手,以“造血式”的教研协作,促进了困难地区教师研修能力内生发展。
总之,在“双新”“双减”背景下,教研机构要主动作为,做好“超前一公里”的研究思考和“最后一公里”的应用落实,充分发挥教研专业支持教师学习、赋能教师集群成长的独特作用,以高品质教研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