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社会责任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2023-04-05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5期
关键词:责任感化学学科

赵 杰

(淮北市第七中学 安徽淮北 235000)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古到今,中国人一直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社会责任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高中各学科新课程标准颁布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已经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就是要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是化学学科素养的一部分。社会责任感包括:爱国意识、道德意识、环保意识、节约资源意识、自我与他人安全意识、正确认识化学学科意识。

高中学生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在片面追求升学为主导的学校教学中,德育往往存在较大的缺失。特别是处于城乡接合部的高中,在缺少家庭教育的情况下,部分高中生过于自我,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其主要存在以下情况:一是上课睡觉,下课精神;二是复制作业,敷衍老师;三是考试作弊,得过且过;四是沉迷手机,贪图享乐。

对于高中生而言,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学习各科知识中度过的,因此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尤为重要。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就要求化学老师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课堂,主动去承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以提升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在化学基础知识的形成中渗透社会责任感

责任是人的核心素质,而真正的责任应该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动。化学老师怎样才能把社会责任内化为学生的自愿行动呢?当日常生活中出现与化学有关的化学问题时,如:某品牌的化妆品“我们恨化学”事件,我们的学生是否愿意去主动关注;当我们身边有化学对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时,如航天服材料设计,我们的学生是否愿意去赞赏;当我们遇到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决策时,如城市排污系统改造,我们的学生是否愿意承担责任。想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引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浓厚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自愿学习化学知识。

(一)收集资料,上好第一节课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是非常期待的。化学老师要利用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鲁科版化学教材必修1《走进化学科学》这一节内容可以看成高中化学的序言课,由3个部分构成。我们对这三个部分分析得出这样的课堂教学流程:第一,结合化学发展史,在感受学科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让学生爱上化学;第二,联系生产实际,让学生在感受学科主要特征的同时,体会化学的价值与魅力;第三,憧憬化学的美好未来,在学科探索空间中,让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充分激发。

怎样上好化学发展史?直接给出化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整个课堂会显得枯燥乏味,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利用微课,将化学发展的阶段:从对火的使用,到炼丹、金属的冶炼,再到认识原子、分子,最后到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以动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同时穿插感染力极强的故事,如德国数学家高斯与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之间的辩论。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产生了比较高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可以提供一些网络信息,让学生分辨真伪:不添加其他任何物质,只改变条件,你认为哪一个有可能实现:水变汽油;贝多芬的头发做成了人造金刚石。结合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排列、组合这一特点,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化学的实用性充分体现了出来。借此机会,给出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历程,展示现代化学成果及探索空间,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二)科学趣味,上好实验课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效果最好的武器,而科学实验的探索过程,更是塑造学生社会责任感坚实的阵地。

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很多,有一些实验趣味性较强,如钠与水反应、滴水(吹气)生火、浓硫酸脱水性、焰色反应等实验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焰色反应教学时,为了提高趣味实验设计的科学性,达到节约资源,现象明显的目的,我们对焰色反应做了改进:用51%~60%的乙醇溶液润湿的脱脂棉作为燃料,将少量金属盐药品放在脱脂棉球的顶部,整体放到倒扣在试验台上的易拉罐底中。点燃即可观察到美丽的焰色,实验装置可反复使用。

(三)单元整体设计,上好常规课

当然,学科素养的渗透,不能仅靠一个知识点,一次趣味的化学实验。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不能再局限于达成一个课时的目标,而是要把握好一个教学单元或一个教学主题,甚至是整册书的教学要求。即我们要有在“整体观”下进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正如北师大王磊教授提出:要从课时教学设计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每一个章节中都有核心素养发展重点和学业要求。以必修2第三章为例,为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教材要求通过对化石燃料中有机物的性质与用途的分析,体验有机物在能源、材料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及有机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在这一单元整体教学要求下,我们完成了《从天然气、石油和煤中获取燃料》的教学设计,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探究乙烯的性质和结构》及《探究苯的结构和性质》两个学时的教学,内容相辅相成。从两个不同角度建立有机物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后,利用其在能源领域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打牢学生化学学习的基本思维和方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

现行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社会责任感资源非常丰富,以文字、图片等形式体现在正文、习题、微项目中。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以不同方式建立与社会责任间的联系,以期提高学生学习的基本思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将社会责任感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渗透生态、环保、资源责任意识

化学源于生活,化学知识往往渗透在生活常识中。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引用一些生活案例,如“无醋不在”“酒驾”“光化学烟雾”“垃圾处理”等。化学老师将这些知识穿插到课堂教学中,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也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知识在解决生态、环保、资源等社会问题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不是只能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体会到化学学科的独特魅力,有利于责任感的形成。

在进行《探究乙烯的性质和结构》教学中,结合实际,给学生提供了以下资料:一是客运违禁携带品;二是水果催熟剂;三是谷物、水果杀虫剂等产品的原料。利用乙烯的结构,对与乙烯性质有关的生活常识逐一分析,建立了乙烯性质和结构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初步渗透了社会责任教育。

接下来,教师给出乙烯制备塑料(聚乙烯)的动画,并伴有配乐诗朗诵:轻轻地,我来了(乙烯的结构),我挥一挥衣袖把手连起来(加成反应),我倾心地呵护着人类安逸的生活(塑料的用途)。慢慢地,我老了,却依旧怀恋昔日的舞台(白色污染)。利用所学知识,给出白色污染解决方案,建立“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观点。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生态、环保等社会问题,更进一步提升了社会责任意识。

(二)用好化学史,体会科学精神,渗透爱国、道德责任意识

化学史是人类探索自然界奥秘的伟大历史。化学史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爱国热情,体验科学家们勇于探索的精神。特别是化学史中,为了探究物质所体现的性质,科学家对其结构探索过程的艰辛,更能让学生树立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在进行《探究苯的结构和性质》教学中,为了弄清楚苯结构与性质关系,我们对苯结构认识的史实进行了整理。从法国化学家日拉尔测定其组成,到结合乙烯、乙炔对苯的结构推测,再到凯库勒揭开苯的环状结构。正是科学家的艰辛付出,苯的结构才不断明确,更好地解释了苯的行踪。最后用凯库勒的一句话结束本节课:我们应当会做梦,那我们就会发现真理,但不要在清醒的理智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对学生科学精神和道德意识的渗透起到了点睛的效果。

当然,我国历史上在化工工业中的贡献,如造纸、冶金、结晶牛胰岛素、核糖核酸等,都是渗透爱国、道德责任意识的好素材。我国伟大的科学家在化学学科中的成就,如侯德榜与制碱、邓稼先与原子结构、徐光宪与稀土、屠呦呦与青蒿素等,与化学学科中相应知识点结合,也是非常好的化学史教育,更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在《原子结构》教学中,学生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肉眼看不到的粒子,怎样分析微观粒子的结构?我们给出了不同时期科学家建立的原子结构模型。利用科学家建立的原子结构模型分析完原子的结构后,给出质子、中子间靠核力结合。随后,我们给出“两弹一星”邓稼先老人的照片,并简述他的事迹。当有人问邓稼先回国带来了什么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带来了几双袜子送给我的父亲,和满脑子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将学生的爱国热情推向高潮。随后送给学生一句话:不管你在不在中国,请保持一颗中国心,小的心也有无穷力。更升华了学生爱国意识。

(三)建立合作小组,体验探索过程,渗透团队责任意识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合作与交流的作用,化学课堂中可以建立合作小组。老师给出一个有建设性的问题,让整个团队进行讨论,并交换想法,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在团队中各负其责,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小组合作中明确自己的责任,以期达到渗透团队责任意识的目的。

鲁科版化学教材必修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中,需要通过教材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在建立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认识元素周期律。为了找到自变量(原子序数)和因变量(元素性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靠一个学生完成有较大难度。笔者将4~6个学生分成一组,每3组学生分析一个问题。以前三周期元素为目标,先建立变化规律,并用表格形式将变化规律体现出来。引导组员将变化规律换一种形式呈现,如柱状图、折线图等,组员在讨论的过程中树立了责任意识。最后,把各小组得到的结果汇总,发现了元素性质随原子结构递增呈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学生自然意识到了组间合作的重要性,团队意识渗透其中。

三、充分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逐步规范学生实际行动,在化学课外活动中渗透社会责任感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课外活动在渗透社会责任方面也异常重要。课外活动可以以活动小组、阅读小组、进行专题报告等形式展开。结合身边的化学工业,利用家乡的特色资源,在特殊时间如世界水日(3月22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等进行宣传、展览。有针对性地设置好活动,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规范学生行动,老师以身作则,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意识、环保意识、生态资源责任意识、爱国意识等。

淮北因煤而成,但又面临资源枯竭。如何把煤资源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且让其变成清洁型能源?淮北市煤焦化产业应运而生。在进行《从天然气、石油和煤中获取燃料》教学后,我们带领学生参观了矿山博物馆和煤焦化基地,充分利用了家乡的特色资源,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需要培养的,需要他们亲身参与到其中去体会。一些学校可利用的资源并不是非常多,更需要老师去发现。每一年的这些与化学有关的特殊日子出现时,是我们宣传化学知识、培养责任意识的最佳时间。我们组织活动小组的学生,认真收集资料,利用学校展板,向更多的学生进行宣传。化学组老师认真筹划,节约用水、垃圾分类是我们准备的重点,以黑板报或专题报告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参与进来的学生,责任感满满。

学生社会责任感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老师利用平时的教学,让学生养成习惯,并伴随其成长不断发展;需要一节一节的化学课来加以落实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内化,需要化学老师传授给他们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升华,需要不同教学策略将化学学科素养渗透在课堂上。化学老师的课堂是渗透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阵地。化学老师在化学课堂上,采用不同方式和手段逐渐地渗透这个概念,将社会责任感内化为学生的内驱力,并不断地升华。

当然了,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也不仅仅局限于化学课堂,需要更多的学科老师,从自己的学科、学科价值角度进行渗透,更需要学校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需要各个家庭的大力配合。让我们共同努力,从学科课堂教学到学校、到家庭,为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责任感化学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超学科”来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