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2023-04-05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素养

常 洋

(寿县安丰高级中学 安徽淮南 232251)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对高中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也是很关键的教育内容。在新的教育形势之下,教师应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自觉主动地渗透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尽可能为学生构建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阅读课堂,构建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阅读体验活动,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升华,让学生真正发现语文的多彩魅力点,激活学生核心素养自我培育的源动力。

一、有效依托教材文本,深入挖掘阅读内涵

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而言,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加具有内涵,教材当中对各种知识的布局也更加系统合理。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加深对教材中阅读文本的研究,深入挖掘教材当中的阅读内容。在对一篇阅读内容进行教学时,不但要关注课文本身的内容,还要对作者创作该内容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挖掘,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与深层次含义。

比如,在教授苏轼的《赤壁赋》时,教师可以从网上收集有关赤壁情景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既要引导学生感受景色之美,更要引导学生去体味作者心情的变化之美,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苏子泛舟月夜的波澜心绪——由开始的畅快,随后转入悲凉,最后再到释怀。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感受到中国诗歌的独特文化之美,被古典文化所吸引,沉浸其中。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到知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比如,在对《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着重抓住爱国主义情怀这一中心思想,可通过背景介绍、语言赏析、问题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对烛之武临危受命,以老迈身躯维护国家安全的形象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从“位卑忧国”和“舍身报国”两个角度对烛之武爱国情怀进行多元理解,让学生真切感受烛之武那种“忧国”“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对于学生的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的培育,和正确“三观”的树立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再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结。在实际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图文、视频的展示让学生真切感受中国建筑之美。这样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教师牢牢抓住核心素养培养这个重点,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例如,在教授沈从文的《边城》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故事发生的背景多介绍当地相关的风俗民情,多角度展示小说《边城》所展现的“湘西”这一地域的独特美,引导学生尝试着去挖掘其中的“不悖乎人性”的自然美和人性美,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故事中主人公深情、淳朴、温柔而坚强的人性美,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人生、生活与社会的热情。

比如,在教授闻一多的《红烛》这篇现代格律诗时,教师可以先大胆尝试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诵读文本。教师对诵读情绪进行点拨,提出诵读中的亮点和疑点,勾起学生的兴奋点和好奇心,再引导学生自主查阅写作背景,了解《红烛》中的“理想的人格”的象征意味,去感受诗人的那颗“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的赤子之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探索文章的内涵,对文章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更深层次的掌握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可以模仿《红烛》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诗歌,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人格的一种健全和补充,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创新阅读教学方法,渗透语文核心素养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被格外关注。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创新,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灵活应用即兴课本剧、拓展游戏、课堂辩论、小组合作探究展示等教学技巧,激发学生阅读的原动力,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

例如《滕王阁序》,该文为骈俪文,在句式方面主要由骈偶和“四六”字词组成;在语音方面平仄相对;在词汇方面则以用典与藻饰为主,特别适合诵读。因此,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诵读,并让学生注意掌握语句的节奏,对四字句、六字句和七字句的读法都要有较好的把握,适时地让学生辅以诵读表演,并在学生进行诵读表演的时候,以多媒体播放适当的音乐作为背景,更好地烘托气氛。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情绪会很快地进入到相应的情景当中,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富有情感的诵读,当学生真正把握了文本的情绪特点,也就意味着学生对文本的意境和主旨的把握水到渠成了。对于学生的诵读,教师应该适时加以评价,对学生身上的优点要及时进行褒奖,以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在若干个同学表演完之后,教师可以集中性地对诵读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指正,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进步与提升。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的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大量搜集图文、视频素材,列举出与文本相似的一组组爱情人物,如刘兰芝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让学生自己体味女主人公朱丽叶长眠冰冷墓穴之时,罗密欧的暴躁、狂怒等情感,然后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发问:当一个巨大的情感挫折降临到一个人身上,当事人的行为举止、心理状态上会有什么极端表现呢?也许我们没有亲身体会,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此文后去尝试体会。随后引导学生再回归文本进行研读,通过对课文中情感、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感受语言魅力带来的冲击感,让学生置身在文本所诉说的感情世界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这样就能真正走进作者内心,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对锻炼学生的文学功底,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是大有帮助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以此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以文育心”“以文育德”的教学目标。比如,在《荷塘月色》这篇美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先形夺人”“先声夺人”的方式,先给学生展示月下荷塘优美情境的图片,并配合悠扬清雅的音乐,将学生带入优美、奇妙的文本学习氛围中,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走进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和“月下荷塘”,走进作者那时那地的心境,有助于学生深刻体味出作者“颇不宁静”的真味之所在。读散文,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是弥足珍贵的,这肯定有助于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逐步提升。

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离不开兴趣的点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分析特定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而找准学生语文阅读的兴奋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兴奋点抓准了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对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先将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展示给学生,并提问学生这些诗句意思的准确描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求知欲望,如果能够充分抓住学生对音乐描摹情境的好奇心,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参与到文本的阅读教学中。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朗读、鉴赏品味文本,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再如,在《蜀道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小组展示的方法,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诵读训练,之后在班级内开展朗读比赛,让小组自行商量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配乐,教师如果能够有效抓住各小组对朗读配乐这一关键环节的把握,就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师生互动气氛,很好地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哈姆雷特》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增加即兴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将文本改变为课本剧剧本,通过角色表演充分地让学生挖掘人物的心理特征,用表演的形式展示人物心理,从而对人物形象特点有深刻理解,也能够让学生在自己扮演的人物身上发现一些闪光点和优秀的品质。课本剧表演本身就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能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更主要的是学生能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学习,尽情发挥个人的表演才艺,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思辨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提升阅读应用能力

阅读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单纯地要让学生掌握囿于课文本身的具体写作内容和技巧知识,最主要的是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思辨能力、文学鉴赏审美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等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阅读内容有限的高中语文教材,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学生们打开了通向文学世界的一个窗口。因而,教师应当充分借助于教材,把阅读教学当作契机,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充分调动其自觉融入阅读实践的积极性,在自觉的阅读体验的坚持中养成阅读的好方法、好习惯、好品性,为进行更多的课外扩展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当有效结合课内教材内容,指导学生们对较为适当的课外读物进行延伸性的阅读,进而拓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比如:在对节选于《水浒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行教学设计时,因为文章是节选部分,学生对于故事的前因后果还不是很了解,教师就可以增加拓展阅读的教学环节设计,指导学生对《水浒传》整本书籍进行阅读。这样不但可以增进学生对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的了解和认知,还能让学生很好地拓宽视野,积累大量素材。对于有兴趣、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建议其对其他几部名著也进行选择性的阅读。这样的拓展阅读,在学生阅读量增加的基础上,自然会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看问题的思辨能力,其最终有助于学生读写和鉴赏能力的逐步提升,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新课标中对高中语文课程提出了“注重应用”的教学要求,新高考改革把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要求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其必然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和重点,而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来说,却是一个难点。教师要针对阅读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如整本书阅读分享会、阅读心得征文比赛、阅读沙龙等活动,教师也可以针对阅读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实践研究分析,并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对阅读中的现象形成自我解读,让学生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人。这有利于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实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既能够培养自己在新高考模式下对具体问题解读的发散思维能力,也能在教育的新形势下强化自己的综合素养。例如,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有效结合“家乡文化生活”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全方位地收集记录家乡的自然和人文亮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按家乡距离的远近自行分组,对自己家乡的人、景、事、物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将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目的是进行资料的搜集,实际的效果是把阅读和实践有机融合,这对于学生的阅读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大有裨益。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从生活中有针对性地收集素材以丰富深化学生课外阅读感受内容,助力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有效提升。

同时,在高中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融入高考考查点,特别要关注分析高考往年阅读题、写作题的命题趋势,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同时,达到提升写作能力的效果。例如,近年来文学阅读以小说题材为主,文言文以正史中的人物传记为主,写作一直以“实时热点”为考查重点。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读物的推荐和引导时要多做筛选,多推荐高考相关的篇目。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时,既可以提升读写赏的能力,也有助于提升高考应试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一个极其必要而且重要的教育任务。因此,在“三新”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亟须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和评价模式,聚焦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深入解读课内文本的常规知识点,更要关注文本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外延的有效拓展,凸显语文阅读的魅力值,让学生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情有理地进行语言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耳濡目染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