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改进探索
2023-04-05吕秀婵烟台毓璜顶医院
吕秀婵 烟台毓璜顶医院
引言
众所周知,医疗卫生事业是一项重要民生,医疗改革政策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决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变革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我国医疗体系出现了较大的创新改革,新医改政策应运而生,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新的医疗改革政策影响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体系的中坚力量,面临着成本刚性增长、效益与发展不同步等方面的问题。基于此现状,医院应当加强财务管理改革,优化预算管理,加强预算执行控制,并且强化资金资产管理,提高资产资金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医院财务管理质量,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
一、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影响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观念
在新的医疗改革政策影响下,大部分医院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为了提升自身核心竞争水平,医院应当逐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并改善现有的医疗条件,积极转变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在财务管理方面,由于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医保患者的比例逐年增加,成为医院诊疗的主体,因此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从原先的现金管理工作转变为票据报销管理和资金结算管理等工作。面对这一变化,医院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打破传统的观念,树立精细化财务管理理念,主动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掌握当前的医疗发展趋势,掌握新医疗改革政策的要求,创新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逐步提高综合财务管理能力,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影响医院的收费结构
为了保障自身可持续运行发展,医院作为社会服务型的事业单位,除了要提高社会效益之外,还需要兼顾经济效益。医院的经济效益与所收费用比例密切相关。在新的医疗改革政策影响下,医院需要优化收费结构,即采取多元化发展方式,提高政府投入的比重,减少患者个人医疗负担,为广大群众节约资金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投入的增长率会高于财政支出增长率,提高了政府投入的比例。收费是医院核心的成本核算内容,因此收费结构的改变势必会影响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
(三)影响医院的成本核算
在新的医疗改革政策实施之前,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往往难以真实客观体现实际的财务情况,成本核算所需要的各项资料文件有缺失,也不够准确,未能全面覆盖各条账目,容易导致成本核算结果出现明显差异,影响医院财务管理质量。而实施新医改政策之后,医院的收入结构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显著上涨,而医疗设备收费价格有所下降,可见财务会计人员需要按照医疗费用和医疗设备价格等,优化财务管理工作,加大成本核算力度,准确收集各项资料文件,掌握设备使用费用和补偿费用,并且加强分类管理,清晰标明和详细分析各项支出和损耗,全方位提升成本核算的精准性,确保收入和支出合理,确保医院相关医疗项目价格标准制定科学合理[1]。
二、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和精准的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管控通常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医院既定战略发展目标和促进医院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医院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需要基于历史的预算计划,从而确保自身的预算管理工作规范合理。然而,当前部分医院缺乏科学和精准的财务预算计划,对自身资产资金使用状况认识不清,未能严格按照医院自身的实际状况来拟定财务预算计划,也未能严格根据预算计划来实施预算活动,医疗设备和医疗耗材的购置较为随意,未经科学的论证分析即作出相应的预算决策,随意挪用资金或者更改资金用途的现象层出不穷,影响了医院的资金运作效率,也影响了医院正常的运营活动。
(二)资金资产利用率较低
医院的应收账款通常由医保欠款、难以回收的病人医疗欠费和其他应收款项构成。近年来,医院的应收账款比例逐年提高,回收困难,资金周转压力大,医院坏账风险和运营风险大,资金资产利用率低。这与医院未做好充分和全面的投资规划有关,采购了某些使用率较低且维修保养成本较高的医疗器械。同时,由于各个科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医院闲置或者重复购置的医疗器械和病床无法有效共享和充分利用,部分药品积压严重,缺乏严格的资产评估和管控措施。
(三)成本核算不合理
成本核算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工作有助于合理配置现有的资源,降低资源的损耗,提升医院的整体效益。部分医院在资金收入和成本核算方面的操作不够规范,成本核算不合理,具体表现在医院采取的成本核算方式是以科室为单位进行的,根据面积、人员和服务数量来分摊相应的费用支出,难以真实体现医院整体的费用支出[2]。同时,医院的成本核算体系建设不完善,成本核算不够科学合理,员工缺乏一定的成本效益观念,导致医院的财务会计信息数据不够准确。
(四)评估机制与财务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在具体的财务管理环节,部分医院的评估机制与财务监督机制不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缺乏针对性,使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仍停留在基础的收支环节。医院的内部控制未能落到实处,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未能呈现相应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可行性,严重阻碍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有序推进,难以满足新医改政策的相关要求和标准。
三、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改进措施
(一)优化预算管理,加强预算执行控制
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可规避或降低医院经营风险,减轻新医疗改革政策对医院医疗系统的冲击。因此,医院应当采取全面预算管理方针,优化预算管理,加强预算执行控制,构建动态的预算调整机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监督管理各项财务预算实施,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真实体现财务管理的质量,有助于提升医院管理和决策水平。
第一,有机结合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医院应当有效衔接各财务审核批准程序,确保医院各经济活动的开支经过预算登记流程,有助于全方位管控开支,并且优化预算管理功能模块,实现预算登记汇总和现金支出流量之间的实时对接和相互牵制,促进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与预算管理工作一体化。
第二,加强预算分析。医院应当剖析过去几年的预算执行状况,结合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计划、业务活动的实际需求和年度经济效益的增减因素,加强预算分析,科学制定预算支出方案,并且要求各个科室参与其中,有组织性地开展工作,先开展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和采购预算工作,再开展财务预算工作,加强本年度预算的分析,真实反映实际预算执行状况,提升预算管理工作的精细性,提高预算的执行效率。
第三,构建预算管理体系。医院应当基于自身的战略发展策略来制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有效平衡医院、各科室、医护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利益,构建全员参与和全方位覆盖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在明确总战略发展目标之后,医院应当把年度目标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范围,合理区分预算编制的类别,加强投资预算和科研投入预算等长期规划,并且分解细化各战略发展目标,使其能够落到实处,提升预算的执行率。医院可在编制年度预算的前提下,根据业务预算的特征,科学灵活采取滚动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等多元化预算编制方式,并且在后续预算执行环节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情况来动态调整预算,提升预算控制约束力和预算管理水平。
(二)强化资金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及资金利用率
医院应当强化资金和资产的管理,定期检查医疗器械、药品和医疗耗材等物资的库存状况,合理配置存货、固定资产和流动性资产,减少物资积压和不必要费用支出的现象,提高资产资金利用率。
首先,强化医保资金结算管控。医护人员应当准确把握最新的医保规定范围内的各病种报销政策,有意识地加大医保政策执行力度。财务管理人员也应当加强与当地医保部门的沟通交流,全面掌握医保政策和资金结算方式,准确、灵活地运用各项医疗改革政策。同时,医院应当与社会慈善基金进行合作,向政府机关申请一定的医疗救助,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提供援助,减少医疗欠费的现象。
其次,强化投资项目管控。医院应当加强对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和医疗器械购置的管控,构建全过程的投资项目责任管理机制,包括前期的投资规划环节、中期的投资项目建设实施环节以及后期项目验收运营环节,明确投资项目的责任科室和责任人[3]。针对某些重大投资项目,医院应当召开投资会审会议,参会成员包括投资领域的专家、医院管理层、相关科室的负责人等,并且及时拟定相应的投资风险评估报告,科学预测投资项目的成本和收益状况。
再次,强化固定资产的管控。医院应当及时登记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闲置情况,确保账面固定资产和实际固定资产保持一致,并且密切关注报废和闲置固定资产的情况,确保固定资产存量和实际固定资产价值保持一致。尤其是医院出现库存搬迁和仓库装修等情况时,资产管理人员应当加大对固定资产的盘点力度,及时更新相应的固定资产账目,并且及时办理固定资产报废手续,降低固定资产存放成本。
最后,建立有效的财务资金风险预警制度。医院应当合理设置财务风险评估指标,借助财务会计信息数据,明确重要经营指标的变化,预测其风险的大小,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防范措施。
(三)规范成本核算管理,推进成本控制合理化
一般来讲,医院的成本管理内容较多,涉及的医疗资源数量繁多,种类较为细致,因此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医院应当规范成本核算管理,推进成本控制合理化和精细化,提升成本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一方面,医院应当构建规范的成本核算体系,优化医院的会计核算工作,使成本核算全面覆盖到医院各项支出当中,详细记录各个科室的工作职责、所需的医疗器械、常用的药品和医疗耗材、业务程序所需要的费用支出和成本等内容,开展分级成本核算,科学划分医疗业务和管理资金,厘清财务会计科目中管理费用、医疗业务成本与相应的成本项目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后续的成本核算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数据支持。例如针对放射科、影像科、放射治疗科等电能需求量大的科室,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单独对其进行结算,供应室的服务水平根据服务科室计入处理,而不是列入管理费用中进行分摊。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在医疗收入下设置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两个子项,并且设置二级明细科目,确保会计核算精准和规范。
另一方面,医院应当加强项目目标成本管控,要求财务部门、临床医技部门、行政后勤部门、医疗业务科室参与其中。在新医疗改革政策的指导下,医院应当根据各病种和患者数量来分类管理,提升成本核算的精准性,并且严格管控医保成本支出,确保医院留有充足的流动资金。具体来讲,医院在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时,可根据国家规定的诊疗费用、药品医疗采购价格和医疗器械损耗状况,以及结合自身实际运营状况,设置合理的控制分配参数,按照参数和科室分布进行分配,并且及时登录到医疗管理系统当中,采取作业成本法来分解成本核算工作,加强对项目成本和病种成本的核算,科学归集和合理分配成本费用[4]。
(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
在新医改政策下,医院应当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关联性,推动医院财务管理的创新改革,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优质和更为长期的医疗服务。具体来讲,医院应当实行有吸引力的财务管理评价考核制度,采取财务管理目标评价考核方式,为医院财务管理层和财务基层人员制定科学的目标责任书,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医院的经营目标考核工作中,从医院内部业务流程、患者资源、财务管理职责和个人学习成长四个维度来考核评估,确保绩效考核内容全面合理,有效平衡医院整体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同时,医院应当充分适应新医改政策的要求和指引,制定和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综合评估医院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行为,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对医疗业务的全过程财务监督管理,安排专人监督,及时发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重点控制某些核心业务环节,并且定期对医院的资产进行追踪审计,实行事前预算、事中监控和事后考评的全过程监督管控,提升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5]。
结语
财务管理是医院日常运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持续深化改革和新医改政策的广泛实施,医院财务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据此,医院应当根据自身战略发展目标和新医改政策提出的实际要求,加大对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力度,规范成本核算管理,推进成本控制合理化,并且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优化财务管理工作技术,加强动态财务管理,从而保障医院长期可持续运行,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