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2023-04-05宋妍吉安市未成年人留守儿童社会保护中心
宋妍 吉安市未成年人(留守儿童)社会保护中心
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务治理是各级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内部“财权”与“事权”科学性,合理评价财政资源在事业单位职能实现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工作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做好财务管理,其实质是基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制而推进的科学的财政资金有效利用方式,既是财政管理体系完善的要求,也是当前预算管理改革的要求,其对于促进财政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实现财政预算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分配的重要指导作用。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着重抓好着力点,促进财务管理切实见到实效,全力推进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融合发展工作,切实提升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和使用监督水平,以规范的财务管理工作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工作,促进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其社会公共服务与公益事业的重要职能。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强化财务管理的主要意义分析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自身职能的需要
首先,我国的事业单位是一类特殊的社会组织,除了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职能外,也承担着部分基层政府的一些相关职能。在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需要将财务会计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并融合发展[1]。
其次,财务管理及相关的会计核算工作是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特别是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管理决定着事业单位能否拥有足够的资源来开展工作以及这些资源是否被合理利用。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已经连续进行了多年,总的来说尚未真正触及改革核心,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主观认识上的偏差,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对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以及财务与业务的结合深刻研究和深入探索,致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业务经营活动严重偏离甚至脱节,没有很好地指导单位去适应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最后,良好的财务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自身职能乃至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部分事业单位已先行试水,完成了转企改制,采用市场化经济发展模式。随着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深入,走向市场必然成为事业单位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市场化发展背景下,外部环境更为复杂、竞争更为激烈,这倒逼事业单位加快财务管理转型,及时解决财务管理单一性、滞后性与实际发展复杂性矛盾,提高综合管理效能,深化改革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需要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面临风险是客观事实,单位采取相应手段应对也是其重要的管理工作。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风险通常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个方面。针对经营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应切实做好市场需求的调查分析、销售及成本的预测等,并根据市场分析结果及时调整预算和事业单位有关目标。针对财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应深入分析其资金来源与业务资金需求,以预算管理的方式合理进行资金分配与支出管理。
其次,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及时识别和排查风险,确保资金资产安全。事业单位作为政府职能体系的一环,制度体系是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的重要部分,建立完善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单位风险识别与防范的制度体系与组织机构尤为重要[2]。
最后,风险管理是事业单位各部门及相关员工的财务日常工作并通过内部控制来保障。全面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水平必然需要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加以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各岗位在各个重点业务活动中要充分应用风险管理的意识与方法。例如,在内部控制中设置不同层级的管理权限和审批权限,提升管理系统的安全水平。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工作要落到实处,避免内控制度建设中存在执行力度不足和职责意识淡薄等现象。
(三)行政事业单位打造“阳光政务”提升透明度的需要
在打造“阳光政务”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必然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逐步走上依法、公正、透明、高效的行政审批服务之路。财务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阳光政务”的打造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在此过程中财务管理通过规范制度与流程,明确各环节的审批权限并进一步明确办理要求和时效,使得人民群众和行政事业单位相关办事人员对于业务事项的具体办理流程、时限、要求更加明确,提升了人民群众满意度。
另一方面,及时公布重点财务信息,增强公共事业透明度。近年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都要求上网向社会公布,人民群众可上网查询并可发表意见。此外,除了这些向社会公开的信息外,还涉及通过良好的财务管理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廉洁与效率。近年来,根据中央的相关要求,须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消费,则财务作为具体的管理手段,需要在预算中考虑相关经费不能超支或者不能发生、通过内部控制手段对于相关的经费发生或重点采购行为规定相应的流程和审批权限、通过内部审计等活动来检查经费的发生或采购行为是否符合既有的标准与审批流程等。通过这些举措,使单位的公务消费能够做到公开、透明,甚至包干到具体的责任人。如此一来,既能有效地节约各项行政开支,使单位的公务消费更合理和规范,又能促进单位的高效与廉洁[3]。
(四)行政事业单位提升资金利用效率的需要
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全面深化预算改革对事业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现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规范、廉洁、高效也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财政资金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有助于提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一方面改善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更多的价值创造。同时,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强化,也促进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果的提升。在这种深度探究和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员工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有了更为清晰的路径和措施,从根本上提升了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尤其是在当前财政资金收入增速趋缓、财政资金效益不高、财政收支不平衡的条件下提升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强化财务管理的主要路径分析
(一)做好预算管理一体化工作
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是当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行政事业单位结合预算管理一体化的相关要求,需要努力克服一些事业单位制度管理不完善、预算管理体系空白的不利情况。
首先,事业单位要加强对预算管理一体化实施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对此项工作的宣传,从单位管理层到财务、业务等相关部门都要认识到其意义、要求,从而统一各部门与相关人员的思想,将预算管理与事业推进结合起来。其次,通过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来对预算编制与执行情况进行全流程的追踪,实现预算管理的有序、可控。最后,事业单位要借助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定期进行预实差异分析,结合年终决算分析来检视自身的年度内经营业绩与项目实施情况。例如,当前预算管理相关制度规定,对于超过一定年限的存量资金将收回。对于部分事业单位而言,没有对相关项目实施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而是通过一些形式上的开工来规避相关规定,或者项目实施进度安排不合理,虽然事业单位实施了若干专门项目,但每个项目效率都很低。
(二)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及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一是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从内部控制的视角看,会计基础工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完善和改进,例如,构建规范高效的内部控制环境、合理地设计控制活动、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合理设置会计岗位,明确职责、加大内部监督力度等。各行业的行政事业单位有大有小,人员配置也不同,所以在内部控制建设上,难以强行统一要求,但这并不代表内部控制可根据单位大小和人员多少可有可无,而应根据财政主管部门和上级主管单位的要求,结合实际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并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流程,并通过补偿性原则确保内部控制发挥作用[4]。
二是必须有效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并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根据现行要求,各单位要定期认真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杜绝“走过场”。单位要落实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较小的单位可由上级内审机构或外聘第三方机构等方式)开展此项工作,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相关要求,主责机构要重点关注关键业务是否设计了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审批流程及权限是否合理、“三重一大”事项是否按要求进行了集体决策、前期检查或评价意见是否得到整改等。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内部控制管理系统或评价系统,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引导行政事业单位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三)做好专项资金管理工作
除了常规财政资金外,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支配的专项资金往往都是专款专用的性质,因此在这些资金使用之前都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专项资金的性质落实专项预算管理。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财政专项资金的具体情况以及对应的项目实施要求,成立专门的工作组,使专项资金管理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以及下拨单位的具体要求,促进专门事业的推进。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运用分类管理的思想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聚焦资金预算管理、资金使用计划管理以及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价等过程构建规范化的资金管理制度,尤其要重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的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从资金申请环节开始,通过资金拨付以及结算等环节的深化,对资金分配以及使用的全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
最后,注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要完善专门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财务维度和项目成果指标,还要集中于项目解决问题的效能、项目成果应用转化状态、项目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等指标的实质性评价。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要管好基层“钱袋子”,不仅要参与资金的申请、预算的编制、项目进度的管理,更要关注成果的转化等实际情况,以便在项目结项或接受检查时能够顺利通过。
(四)做好资产管理工作
一是做好固定资产管理,侧重从购置、使用、处置等方面着手,确保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系统切实发挥作用。财务管理侧重于资产的价值管理,在资产购建时,促进单位优化并落实新增资产的配置管理工作,例如专门预算或购建申请的编制等。在资产使用过程中,财务应督促实物管理部门负责核对资产管理责任人与资产实际状态。在资产处置时,财务要参与价值核定与处置流程。在当前政府会计准则实施的前提下,财务核算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行政单位可采取虚拟折旧的方法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定期上报明细表。事业单位则按新的相关核算规则,合理计提折旧与摊销。通过准确计算折旧与摊销,使得单位的资产信息更加真实、准确、完整。
二是做好物资出入库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采购与领用,财务要会同实物管理部门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并定期对实物进行盘点,要求实物管理部门按先进先出的原则或其他合理的出入库原则进行记载,做到账实相符[5]。
三是做好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用品及小额低值易耗品也是财会监督的内容之一。由于此类资产数量大、金额低,财务定期核对采购的金额变化情况、对纸张、墨盒等价值较高的物资进行抽盘即可。
(五)做好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及应用工作
财务管理工作是基于数据进行的,良好的数据信息传递交换和处理能力可以对财务管理工作产生非常显著的正面辅助作用。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程度还处于发展阶段,无论是业务系统还是办公管理系统,较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尚未搭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管理系统,未能通过信息化使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及时予以对接,充分发挥业财融合的作用,难以释放事业单位的管理潜能,未能合理地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和效率提升。
而社会上各种上规模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尤其是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例如ERP)的使用已经非常成熟,行政事业单位应当由财政或主管部门统筹考虑或借鉴,开发并应用财务、成本等相关软件系统,并与财政要求统一填报的资产、内控、预算决策等相关系统或软件保持口径一致,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结语
在国家经济水平发展进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往往发挥带头作用,财务管理在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中展现了非常大的价值。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工作流程得到简化,信息的获取和分享也变得快捷,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特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当前经济形势下,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增速有所放缓,国家多次提出行政事业单位要过“紧日子”,这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强化财务管理工作,切实用好有限的财政资金,确保各项工作规范、高效、廉洁推进,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所负责的各项社会事业得以快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