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的金融风险研究
2023-04-05王亚芳
王亚芳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保定市徐水区支行 河北保定 072500)
政策性银行对政策落实具有重要价值,加强对政策性银行金融风险的系统性评估,了解其主要风险来源,强化对风险的针对性化解,能确保政策性银行加强政策落实,降低其金融风险,助推政策性银行在我国转型阶段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勇于迎接挑战。政策性银行需在改革阶段快速作出改变,提升风险感知能力,才能在金融行业繁荣发展时期科学化地进行资金投放,推动多元领域协同发展。
1 银行业金融风险特点
银行业金融风险具备不确定性、客观性、叠加性和传染性等特点。首先,银行的金融风险会受到社会风险等相关因素影响,而社会风险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银行业的风险和损失也具有不确定性特征;其次,金融风险具有客观性特征。虽然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但其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发生领域不同,但一定会发生,因此其具有客观性特征;再次,金融风险本身具有叠加性特征。部分金融风险不会在初期显现,而是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集中爆发,叠加会增加金融风险的破坏力;最后,金融风险具备传染性特征。金融风险的出现容易导致各种风险集中爆发进而引起金融危机,甚至威胁全球经济金融安全。了解银行业金融风险特点,加强对其金融风险特点的客观认知和了解,可以进一步提升对金融风险的重视程度,加强风险防范,进而针对性地优化风险防范手段,助推银行金融业务有效优化。
2 当前形势下银行金融风险防范要点
2.1 与时俱进
当前形势下银行金融风险防范过程中需遵循与时俱进原则,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基于国家宏观政策落实国家制度和方针,确保借助政策性银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发挥政策银行的社会价值。虽然我国政策性银行在不断创新与优化过程中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业务发展过程中仍存在部分薄弱环节,需进行针对性完善,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地推动政策性银行发展和优化,才能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提升管理水平,更能将国家政策落到实处。与时俱进地推动金融风险防范模式得到优化和创新,是政策性银行发展所需,也是实体经济发展所需,政策银行为企业提供多元扶持有利于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可为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突出重点
政策性银行加强风险防范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手段,国家要不断加强对政策性银行的关注和重视,希望推动其优化贷款结构,提升贷款质量,以此在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政策性银行发展时需要坚守突出重点原则,充分加强对现有政策的科学化利用,切实履行好政策性银行的职能,以此推动地方发展。例如,落实退耕还林政策时可积极加大对相关企业的补助,既要在政策落实阶段了解政策落实情况,也应减少不合理的贷款支出,强化对企业资金运用情况的科学化控制,才能在落实政策时切实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基于市场要求加强有效改革,提升信用贷款质量与效率,有助于政策性银行发挥其社会效益,也能使政策性银行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解决发展问题,实现科学化发展。
3 新常态背景下银行业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3.1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资产流动性
新常态背景下银行业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队伍建设,防范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拓展资金渠道,提升资金利用率,能在法律法规建设时优化风险补偿体系,又能助推政策性银行健康发展。
首先,加强队伍建设。风险防范过程中针对性地防范道德风险,能更好地推动金融业务进行优化和创新,可在加强风险识别过程中提升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例如,可持续性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策性银行应积极与行政部门和企业展开科学化沟通,要适当引导偏离道德行为,提升监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培育诚信风气才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针对性地防范道德风险。组建一支道德规范的工作队伍,加强对金融业务的全过程监控,督促员工尽快树立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为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银行内部可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对优秀员工和在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员工进行科学化奖惩,努力加强银行内部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持续增强其职业核心素养,借助多元培训活动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为政策性银行软实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队伍建设能科学化防范道德风险,可使政策性银行在规范化运营过程中及时加强风险识别,有效迎接多元挑战。
其次,拓展资金渠道,提升资产流动的科学性。政策性银行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为核心发展目的,具备较强的社会价值。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政策性银行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证资产质量,以此提升经营效率。一方面,政策性银行可针对性地开拓资金来源渠道,拓展业务范围,借鉴不同国家的政策性银行运营办法,增强资金储备力量;另一方面,为确保资产流动率提升,可从贷款业务操作方面提升流动性资产的占有率,拓展资金运用范围。政策性银行需积极落实国家宏观政策,要在政策落实阶段明确多元化业务,持续性提升盈利能力,进而在保护弱质产业时加强风险投资,确保政策性银行在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农村经济的积极鼓励与扶持。
再次,优化风险补偿体系。政策性银行主要服务于弱势项目,利率相对较低,可切实构建利益补偿体系,助推其消化风险。例如,可创新现有呆账准备金制度,提前预估可能出现的损失,增强准备金的及时性,构建科学化冲销制度。优化利益补偿体系,能再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后实现专款专用,可在风险预防过程中快速实现风险分散和转移,增强政策性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
最后,完善法律法规,化解相应制度风险,实现金融业务的规范化运行,提升政策性银行金融风险防范能力。随着政策性银行的不断发展,我国应随之优化相关法律体系,在明确政策性银行职能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上,借助法律法规降低其经营风险,并利用法律手段维护银行利益。法律法规建设过程中,可综合性考虑政策性银行职能,争取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争取一定的扶持政策,使政策性银行的支持范围逐渐明确。为提升法律法规的人性化,可鼓励政策性银行参与法律法规建设,进而实现法律法规的优化和创新,确保其为政策性银行发展保驾护航。
3.2 健全预警体系,优化风险处理机制
新常态化背景下,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健全预警体系时优化风险处理机制,可切实提升风险识别水平,降低操作风险。
首先,政策性银行应针对性地优化风险预警体系,将贷款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作为预警信号,由专业人员及时了解企业情况,以此把握资产质,争取将风险扼杀在摇篮萌芽阶段。政策性银行可从四个方面入手,把握金融风险的关键要素。第一,加强企业道德风险预警。 例如,个别企业会向银行提供虚假资料、企业内管理人员存在相关违规违法行为、违规开设账户、骗取信用或在其他银行有主观违约记录。加强道德风险预警,有利于政策性银行风险识别水平的提升;第二,加强对贷款使用环节的预警。例如,部分企业可能不具备规定比例内的自有资金、未建立风险准备金、违规使用银行贷款等。了解贷款使用环节,既能加强风险预警,又能提升风险识别能力,确保政策性银行加强对企业的全方位了解;第三,商品库存预警。例如,可定期审查商品库存、了解仓储设施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企业生产时存在的过度损耗现象。强化对库存环节的科学化关注,能在了解企业的基础上掌握企业的运营状态;第四,销售环节预警。例如企业出库时未向银行报告、贷款本息逾期不还等异常现象。完善相关风险预警体系,优化风险处理机制,基于相关预警信号及时了解企业的异常经营行为,及时上报,能在第一时间内发现风险,提升风险防范的前瞻性。政策性银行相关工作主体要提升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加强风险识别,也要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处置预案,严格追究责任,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其次,加强风险规避处理。健全风险机制,快速了解风险状况,提前进行规避,提升政策性银行的管理能力与管理质量,可有效降低金融风险。例如,政策性银行可对贷款额度过大的项目进行针对性调研,适当拒绝,提前规避风险的产生。提前展开风险规避,助推政策性银行优化资产结构,借助信贷加强对农业企业的科学化支持,通过资产占比降低资金损失风险,可使政策性银行迈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阶段。
最后,加强对风险的分散处理。想要提升风险防范质量和效率,需进行风险分散。政策性银行可在特定时间内实行风险整合,在风险分散过程中针对性地调整信贷模式,使银行内的短期贷款与长期贷款达到平衡,优化资产结构组合,改变现代风险防范体系,实现政策性银行的科学化发展。
3.3 加强风险控制,优化内部控制制度
新常态背景下要加强对银行业金融风险的进一步分析,展开科学化防范,借助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化与创新优化风险控制体系,可制定一系列内部控制新举措,完善风险控制流程,并借助现代化风险管理技术,助推银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首先,银行业可在金融风险防范过程中推动内控措施创新。政策性银行快速提升自身实力,需以信贷业务为起点,完善风险管控体系,促进信贷业务标准化发展,才能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明确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并基于相关管理制度完善内控体系,实现政策性银行的科学化发展。例如,政策性银行可在完善业务流程时明确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确定不同主体的不同责任,借助科学化奖惩制度推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为确保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政策性银行需进一步优化稽查体系,积极配合执法部门工作,及时了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从而加强风险防范。
其次,优化风险控制流程。以政策性银行经常出现的信贷风险为例,政策性银行可基于国家宏观管理制度优化信贷管理体制,实现标准化操作,加强对信贷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传统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银行业发展需求,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时须打破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束缚,建立具有政策性银行特色的管理模式。例如,可进一步落实“实贷实付”,信贷人员应加强对贷款的科学化审核,通过系统性审核保障承贷主体具备偿还能力,又要确保贷款发放进度的合理性。要坚持“放支同审”,综合考虑项目工程进度、收购入库进度及企业用款需求,分批次放款,严防资金滞留,确保有限资金发挥最大价值,提升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客户经理应加强对贷后的穿透式管理,通过现场与非现场检查,延伸了解贷款资金使用去向,严防资金挪用。做好担保管理,定期核保,重点关注保证人经营状况及担保能力变化、抵(质)押物的价值变动。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尤其关注涉诉风险,充分利用企业征信、天眼查、企查查、中国裁判文书网等系统及时监测企业信息变化、涉诉等情况。新常态背景下银行业金融风险相对多元化,加强风险控制过程中明确法律责任,强化对不同主体的有效约束,在明确责任归属过程中严格追责,可提升制度落实效率,为增强员工主观能动性,银行可完善激励体系,畅通优秀人才晋升渠道,借助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奖励鼓励员工不断提升责任意识。
最后,积极引进先进风险管理技术。新常态背景下,银行金融风险防范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要积极学习先进金融分析技术,基于政策性银行发展需求强化风险预测,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能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我国政策性银行可加强对西方国家先进技术与经验的借鉴,基于我国国情助推其本土化改革,优化风险防控思路,确保在风险防范过程中及时实现规避风险。政策性银行可持续性优化信贷管理系统,借助现代化系统强化对相关业务的科学化了解,以此降低运营风险。信贷管理系统的运行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作人员要按规章制度熟练操作系统,在顾客信息采集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完善客户数据,为客户提供针对性服务,进而提升政策性银行的服务能力,推动其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4 结语
了解银行业金融风险特征,强化对风险的针对性化解,可持续优化风险处置机制。现阶段政策性银行应积极解决相关经营问题,确保银行对企业有一个深入认知和了解,提升风险防范的灵活性与科学性,借助科学化激励机制,确保多元主体共同为金融风险防范贡献力量。政策性银行需与高校合作,共同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此快速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才能在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时优化管理架构,实现科学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