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中如何守住“人民的心”?
2023-04-05郝宇青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062
郝宇青(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062)
在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都非常鲜明地提到了一个观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9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阐述了这一观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始终守住“人民的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庄重政治承诺。守住“人民的心”,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前被反复提及,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予以确认,这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在未来发展中可能会面临的国内外复杂环境,把必须守住“人民的心”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庄重政治承诺。
从政党执政规律来看,只有守住“人民的心”,才能更加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才能更好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的中心任务。这充分显示出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守住“人民的心”的分量。因此,探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如何守住“人民的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新征程中守住“人民的心”,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和“为民造福”
(一)充分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这一观点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主张。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3]。恩格斯也指出:“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4]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2017 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5];2021 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1]512,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始终“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1]64;2021 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1]8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充分彰显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一以贯之的人民情怀。新时代新征程中守住“人民的心”,充分展现出我们党一脉相承的人民立场、一以贯之的人民情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同人民在一起,始终坚持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我们党一百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百年辉煌的成就,是因为我们党在根本上守住了“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511
(二)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的政绩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2]把“为民造福”上升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要求”的高度,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基于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党在“为民造福”方面的主要执政措施,即“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贯彻落实这些执政措施,把“为民造福”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重要政绩,我们党就一定会更加赢得人民的认同和拥戴。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正因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守住“人民的心”的根本策略,所以最为关键的就是中国共产党要把“为民造福”落到实处。对于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指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6]355习近平总书记也经常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意义,强调要真抓实干,要做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7]101。2014 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8]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2]因而,新时代新征程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守住“人民的心”,就要真抓实干,切实“为民造福”。
通过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为民造福”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不断提升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
从硬实力来看,最主要的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在这里,仅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就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民造福”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2]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过程的艰辛,是举世无双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是举世瞩目的,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1]128。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善了民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为守住“人民的心”奠定了基础。
当然,脱贫攻坚的成就只是中国共产党“为民造福”的一个侧面,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还有更多的相关阐述,例如,进入新时代,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任务新要求下,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的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一百一十四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八点五,提高七点二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三万九千八百元增加到八万一千元”[2]。我国的“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2]。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2]。我国“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又如,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面向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以及农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等硬实力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所有这些,都成为守住“人民的心”的重要支撑,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民造福”,不仅促进了民生事业的进步,而且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软实力来看,最主要的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2]这一段话,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二部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开首语,旨在表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展现出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根本在于它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它能够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也是我国软实力建设中最为伟大的成就,成为守住“人民的心”的价值支撑。面向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以及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等软实力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这些重要进展、辉煌成就与未来目标,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守住“人民的心”既创造了条件,也打下了基础。
二、新时代新征程中守住“人民的心”,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守住“人民的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这既是有目共睹的,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在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2]。这就是说,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党要守住“人民的心”,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面临着一些挑战。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应对挑战,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决心。
关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如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等等。”[2]这一段阐述,可以从两个方面概括,即在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方面仍有不足,而全力破解这些困难和问题,则彰显出我们党敢于应对挑战的一种政治自觉。
(一)硬实力建设的不足与挑战
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6]654-655因此,探究我国硬实力建设中存在不足的原因,还要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进程本身及其所带来的变化中去寻找。
“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党和人民面前头等重要的问题,而走上改革开放之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因此,为尽快扭转经济形势,在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布局中,以硬实力建设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成为首要的任务。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看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9]116。邓小平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10]正是在这一思想主导下,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改革,都把经济发展放在了第一位。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充分体现出我们党对我国经济落后的正视。因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症结在于经济的落后,所以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路线,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我国经济发展更是进入了快车道,1992 年至2010 年大部分年份的GDP 增长率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经济总量在全球的排名得以大幅提升。例如,1999 年中国经济总量排名为世界第七。在2000 年到2010 年的11 年时间里,中国相继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然,GDP 的增长只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又如,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历年统计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率在逐步提高,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为1.72 亿人,城镇化率为17.9%;2011 年可谓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7%,这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取得质的飞跃;2019 年我国城镇人口增加到8.48 亿人,城镇化率提高到60.6%。另据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人口为9.02亿人,城镇化率占63.89%。城镇化率的大幅提升,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谈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时,才明确提出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11]的要求。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这表明党和国家认识到了经济发展中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硬实力建设不足的表现。
譬如,以制造业为例,虽然我国是“制造大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还称不上是一个“制造强国”。在2022 年6 月14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他指出,从2012 年到202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9 万亿元增长到37.3 万亿元,年均增长6.3%;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 万亿元增加到31.4 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0%左右提高到近30%。在500 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产业体系完整优势进一步巩固,拥有41 个工业大类、207 个工业中类、666 个工业小类。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12]。应当说,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组网等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的高度[12]。虽然我国在一些重点领域的创新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仍相对落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依然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根据2020 年年底发布的“全球制造口碑排行榜”,进入前十的国家分别为德国、瑞士、欧盟、英国、瑞典、加拿大、意大利、日本、法国、美国[13]。在这一榜单中,中国与前十无缘,既说明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上国际认可度不高,也反映出中国还不是“制造强国”的现实。而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我们既要有清醒的认识,也要勇于攻坚克难。
从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制造业的规模和效益方面,虽然我国制造业具有规模上的优势,即具有“大”的特点,但是在效益上却处于较低的水平。由于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主要依靠规模、数量和低价格,致使我国的工业产品虽然行销全球,但是利润空间相当有限。二是在制造业的梯次方面,我国制造业仍然处在世界制造业的中低端,主要从事的是加工与组装,因而竞争力弱。三是在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方面,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含量还不高,而且在技术上具有严重的依赖性,引进的技术也多是低端的技术,在关键技术、核心工艺、高端装备等方面还存在很多“卡脖子”的问题。
我国还不是“制造强国”的状况与我国未成为“科技强国”密切关联。为了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蜕变,我国必须完成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我们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
总之,制造业不强、科技自主性不高等问题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硬实力的提高,制约着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程度,因而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二)软实力建设的不足与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由于坚持经济发展优先战略,也由于在这一战略影响下造成的官员考核“唯GDP 论”,导致在全国各地展开了GDP 的锦标赛。尽管中央一直强调在发展进程中要做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在我国不少地方仍存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协调、不平衡的状况,即物质文明建设这一手硬,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软。由于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难以取得立竿见影成效的工作,有时候甚至是隐性的,因而无法成为地方及地方官员的“面子”,无法体现为官员们可以直接“提现”的“政绩”,这就直接导致精神文明建设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可以不要”的尴尬境地。在很多领域,物质主义的取向都占据了上风。1983年,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指出:“‘一切向钱看’的歪风,在文艺界也传播开来了……这种‘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在精神生产的其他方面也有表现。有些混迹于艺术界、出版界、文物界的人简直成了唯利是图的商人。”[9]43于是,精神文明建设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装饰品,即使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也大多是精神文明的外壳、硬件,而这些硬的精神文明设施,既不是精神文明的进步,也不是软实力的提升。概括而言,软实力建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贫富分化的风险和腐败的风险等方面。
1.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一定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意识形态是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等相契合的,而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挑战、新矛盾、新问题,再加上一些西方思潮的渗透以及网络时代的来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加大了意识形态的风险。我们党敏锐地认识到了改革开放进程中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进行了阐释。这对于防范化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都充分肯定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挑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我国软实力的提升,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还存在贫富分化的风险。例如,出现了高速度经济发展之下的悖论,即一边是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另一边却出现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和阶层固化。这种状况,对于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等,都是极为不利的。从本质来看,这种状况不仅是硬实力建设不足的表现,也是软实力建设不足的结果。为了改变改革开放前“共同贫穷”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提出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14]。关于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实践,邓小平指出:“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9]23当然,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对此,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他深刻而明确地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9]277-278由此可见,“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共同富裕”思想的策略性推进方式。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第一个大局,即沿海地区先富裕起来。同时,中国经济总量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就为实现第二个大局——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治国理政的重点来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判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这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作为第二个大局的共同富裕建设实践正式进入政治议程。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表明,贫富分化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已经构成对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一种约束,因为贫富分化会造成社会分裂,造成共同体意识瓦解,进而影响人们的社会情绪,影响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所以要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为主要的途径就是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当人们越来越变为分散的个体,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存在,这样就“没有一个由共同的根本目标所维系的真正的社会。这种缺乏共同目标的现象已变为不幸福的一个源泉”[16]。由此可见,为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而牺牲社会的公平,其结果就有可能破坏生产关系,就有可能葬送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就会有怨言、有怨气,就会失去“人民的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7]95在这里,人民群众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强烈,就是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就有可能失去“人民的心”。
3.在我国软实力建设中,腐败的风险仍然存在。腐败问题既影响我国软实力建设的成效,也影响民心的向背。腐败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通过设租、寻租等方式,侵占公共资源、侵犯群众利益的一种行为。腐败的实质就是公共权力的滥用,它不仅损害人民公仆形象、恶化官民关系,而且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削弱国家的软实力。目前,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虽然在2021 年1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中央作出了“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的重大判断,但这是针对那些“老虎”式的大贪官而言的,而发生在基层的、群众身边的“微腐败”仍屡有发生。微腐败是基层腐败现象的“主流”,“微腐败”看起来小,但它的影响和后果却不容小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17]不管是大腐败还是微腐败,它们都是软实力建设的负资产,都会对软实力建设产生不良影响。
总之,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中守住“人民的心”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必须勇于面对、认真解决,因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1]60。所幸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对这些问题,我们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今后必须加大工作力度。”[2]
三、新时代新征程中守住“人民的心”,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
(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守住“人民的心”的重要保障
1.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因此,守住“人民的心”必将是其不变的政治承诺。从政党执政规律来看,中国共产党只有做到守住“人民的心”,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才能为其执政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才能因有人民群众的支持而获得力量。2013 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支持。全会决定归纳了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我们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7]97这一段重要讲话,可以看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守住“人民的心”的政治宣示。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7]98。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如既往、一以贯之地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指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
2.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要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2]。“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2],就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2]。二要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的中心任务,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2]。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成为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自然就需要中国共产党更加自觉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以便把自己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需要中国共产党更加自觉地改善自己的领导,以便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落到实处。
(二)党的自我革命是守住“人民的心”的重要条件
1.以党的自我革命兑现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承诺。中国共产党要把自己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就需要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大力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具体来说,就是要“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只有这样,才能守住“人民的心”,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才能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一是守住“人民的心”,就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进而兑现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承诺。邓小平指出:“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9]354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才会有大变化,才能带来“真正的安定团结”[9]89。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其中就包含坚守政治诺言的鲜明政治态度。中国共产党要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靠空谈是没有丝毫用处的,那种言而无信的空谈、不着边际的大话,是与民心绝缘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实现目标、兑现诺言。如前所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阐述的党在“为民造福”方面的主要执政措施,就是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致力于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而这个实践过程就是我们党坚持自我革命、兑现政治承诺的过程。二是守住“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就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而“党的自我革命”是守住“人民的心”的一个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党的自我革命”,认为“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2]。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和守住“人民的心”,二者对于党的自我革命来说,不仅不存在矛盾和冲突,反而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换言之,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本身就意味着守住了“人民的心”,而守住了“人民的心”本身即保证了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因为通过党的自我革命,不仅可以提高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而且可以提高党的执政本领,增进党的执政能力,提升执政效率,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从而把党打造成一个真正坚强有力的执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我们党不仅跳出了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而且也守住了“人民的心”。
2.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要守住“人民的心”,就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巩固中国共产党守住“人民的心”的政治优势。一是推进硬实力建设。我们党必须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致力于实现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以及农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等硬实力建设目标。我国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也要“做好蛋糕”,因为只有“量”的扩展而没有“质”的飞跃,既难以有效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既难以兑现守住“人民的心”的政治承诺,也难以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是社会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主心骨,而要把党建设得坚强有力就必须通过不断的自我革命来完成。二是推进软实力建设。我们党必须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致力于实现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以及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等软实力建设目标。在软实力建设领域,要特别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更是错综复杂,风险更是难以预测,如果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引发社会不安乃至动荡,就有可能造成“人民的心”不稳;要特别重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尤其是在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时代背景下,要继续深化改革,就必然会触动部分人的利益,这部分人甚至可能会千方百计阻挠改革,从而成为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障碍。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引擎,而这个强大引擎的动力就来自意识形态的价值坚定和政治生态的健康向上。当然,意识形态的价值坚定和政治生态的健康向上,需要党的自我革命来实现。
毫无疑问,我们党要进行自我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壮士断腕是需要足够勇气的,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始终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定不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2]
四、结语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挑战,更加需要中国共产党守住“人民的心”。“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强大的生机与活力、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夯实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1]60,而“为民造福”的民生建设是赢得民心的根本途径,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民生也是最大的政治。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说:“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18]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唯有“为民造福”,方能守住“人民的心”。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守住“人民的心”,需要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向驱动,这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二者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而从我国目前实际的社会经济状况来看,加强软实力的建设是更为根本的方向和内容。因为当前我国最为紧要的任务是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强”的根本与核心是精神,是价值,是文化。只有精神上、价值上的强大,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强大。而一个没有价值维系的社会,必将是脆弱的、不稳定的。虽然我们党领导人民“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2],在软实力建设方面也作出了不少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不少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软实力建设上还存在一些短板,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还有一些薄弱环节。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必须达到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之间的动态均衡,在当前则是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补齐软实力建设上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