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作用下“00 后”高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04-05赵康刘若曦陶敏王乐乐
赵康,刘若曦,陶敏,王乐乐
(安徽大学商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海量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多元的网络空间变得更加纷繁复杂。互联网在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同时,其衍生出的问题如“信息茧房”[1]也随之而来。“信息茧房”入木三分地描绘了这样的画面:在信息极为开放和便捷的时代,人们却主动蜷缩在像“茧”一样的信息“茧屋”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00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最忠实的受众,他们的思想认知和价值体系不可避免地受到“信息茧房”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基于此,他们会对客观世界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会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独特理解迁移至对职业的认知、理解、判断和选择中,这就会使他们产生自我认同的职业价值观。“00后”大学生即将走入新的人生阶段——就业,然而,当前的就业形势仍然较为严峻。在宏观形势变化的前提下,弥补“00后”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上的缺陷就变得很有意义。本文拟从“信息茧房”的视角出发,深刻探究“0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并针对其职业价值观的综合表现从多个层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凝聚各方力量共创“破茧之策”,解决“信息茧房”的难题。
一、背景概述
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数量和网民数量迅速增加,信息获取的成本空前降低,但也出现了信息过载等问题。由于用户感知、处理信息能力的相对有限性,为降低自身的认知负荷,用户通常会表现出选择性接触和从众心理。用户通常会选择自己感兴趣、能使自身轻松愉悦或对自身有利的信息,长此以往,用户会将其限制于像“茧”一般的封闭环境中,这就是所谓的“信息茧房”现象[2]。“00后”大学生尽管具有一定的信息筛选和判断能力,但他们也会在自我选择和算法推荐下陷入信息窄化和观点极化的怪圈。
“00后”高校学生是指在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出生,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但仍未走入社会的青年群体。时光飞逝,最早的“00后”迎来了他们人生的成人礼,他们即将走入社会。根据形成期理论,成长环境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趋于稳定时,价值观的传递也相应呈现出平稳的特征;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发生异化时,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甚至可能会出现价值观的割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一层面来看,人的思想行为深刻反映着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关系。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生产力大幅提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21世纪初,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中国跨越式进入网络社会,中国的网民数量迅猛增长,位居世界第一。因此,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在改革春风吹拂下的“00后”高校学生成长的最鲜明底色。
职业价值观的概念最早是由西方学者Super提出的,他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个体追求的目标、个体的内在需要和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的特征或属性”[3]。职业价值观在传入中国后,国内大部分学者在国外学者定义的基础上也建立了自己的理论:窦运来认为职业价值观是评价工作行为及其后果的内心尺度,综合反映了个体的内在追求及偏好[4];姚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基于工作行为及其后果的价值判断[5];栾贞增认为职业价值观综合反映了个体对工作场所中事物对与错的价值评价[6]。笔者综合各种文献发现,中外学者并没有对职业价值观的内涵达成一致共识,但是他们都认为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个体的工作行为、态度和选择偏好。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宁维卫教授的《职业价值观问卷》提供的维度进行现状的归类,较为综合地分析“信息茧房”下“00后”高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信息茧房”效应下“00 后”高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
(一)缺乏主流价值认同
主流价值观折射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共识,青年作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群体之一,青年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休戚相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尚处建设之中、西方外来文化猛烈冲击的背景下,青年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深度和广度。
在互联网时代,为了迎合部分年轻人所谓的反叛精神,网络信息的娱乐性因素层出不穷,“娱乐至死”已然成为社会不良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碎片化、浅薄化和庸俗化的信息在不断侵蚀着青年的思想,荼毒青年的未来。“信息茧房”以个人议程设置取代公共议程设置,这极大地窄化了大学生选择、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渠道。很多重要的社会公共性议题也被有选择地忽略和遗漏,这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和权威性也在不断地被削弱[7]。身处“信息茧房”的“00后”高校学生对自己所处的“信息孤岛”状态并不自知,高度发达的网络掩盖了他们真正的认知水平,异化了他们的认知倾向,使他们沉湎于自我愉悦的信息“奶糖”,极力排斥阳春白雪的主流价值,他们全然不知自己已经处于危险的境地。
(二)畏惧现实生活交往
21世纪初以后出生的“00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学业、情感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而面临困惑和心理压力,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开展谈话、转移注意力、发泄精力和自我鼓励等合理的方式来解决。但一些学生却沉浸在“信息茧房”塑造的“此心安处”,开启自我防卫机制,与造成这些困惑和压力的根源——现实世界相隔绝,拒绝与人沟通交流。从这一方面来看,“信息茧房”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产生厌世心理,消极避世,不愿走入社会、走入职场。
在“00后”大学生虚拟社交空间中存在着这样一句经典的话:“现实中我唯唯诺诺,网络中我重拳出击”。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部分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表现出的“见光死”的懦弱姿态,而在虚拟世界中,他们如鱼在水、如鸟在空。虚拟的社交空间的喧闹代替了现实世界的繁华,一方面,“00后”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空间高谈阔论、口若悬河,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给陌生人以自己最柔软的温情,也能嫉恶如仇、针砭时政,对于自己所不能认同的观点报以最大的冷意;另一方面,部分“00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唯唯诺诺,他们乐于贴上“社恐”的标签,社交能力下降,社会黏性减弱。“信息茧房”为大学生逃避现实交往、有意忽略现实的磨练提供了借口和机会。“信息茧房”成为大学生存在习惯性逃避、选择性漠视等思想的理由,使大学生在走上社会后,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会大大下降[8]。
(三)较强群体极化倾向
群体成立的原因之一是成员遵循共同的行为准则,形成了内部认同的价值观。群体组织因群体成员有相似或共同的知识效应而形成,群体成员拥有共同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由于群体内部有内部信息的发布、群间交流的封闭、意见领袖、沉默的螺旋等因素的存在,这些因素既可能会促进群体内部团结,也可能造成群体感染和群体极化[9]。在网络群体繁盛的时代,互联网空间上涌现了大量的虚拟社群。
部分“00后”高校学生生活在一个又一个的社会圈群中,他们在享受社会圈群带来的精神支持的同时,也要受到圈群规则的限制。为了维护圈群的独立,“00后”高校学生要遵守圈群的秩序,这也是圈群得以正常运转的条件。在这样的圈群中,“00后”高校学生往往会为了成员的身份而压抑自己的个性,以达到真正融入该圈层的目的。同时,为了表现出对圈层的认同,在圈群间出现观念相悖的情况时,本圈群的成员会盲目信从自己所在圈群的观点,由此构成了圈群的主流舆论力量,持有少数意见的人出于害怕被孤立的心理通常保持沉默。长此以往,他们不再愿意持有个性化观点,只能随波逐流、屈从群体。
三、基于现状的对策研究
(一)推进主流价值传播的创新
主流意识形态的层次一直以来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其传播形式呈现出拘束化和单一化的特征。媒体要精准定位“00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价值诉求,并给“00后”大学生推送有针对性的信息内容。因此,主流媒体应当积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在网络圈群中的有效供给,从而增加“00后”高校学生与主流媒体推荐内容的触网时间,不断弱化“信息茧房”给“00后”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00后”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认同。高校可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更多地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和新华网、微博、公众微信和高校主流微信平台等权威媒体,以此规范大学生接触的主流权威媒体,使大学生能通过主流媒体及时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时事[10]。
(二)重视自身媒介素养的提高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11]。不可否认,数字化媒介在“信息茧房”的影响扩大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信息茧房”重要的技术诱因。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大部分“00后”大学生存在媒介素养较低的问题。因此,“00后”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解读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更要学会如何取舍信息,这要求他们要切实了解“信息茧房”的负面影响,同时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自身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00后”大学生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以便于自己在面临信息洪流时,可以抽丝剥茧地建立自己的理论据点,在大潮之中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处。在日常生活中,“00后”大学生要重视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积极在触媒中进行反思与总结,以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促进良好信息环境的营造
近年来,高等教育出现了“片面重视网络信息而忽略了其他信息来源渠道”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2]。在虚拟世界中,大学生“醉生梦死”“乐不思蜀”,忽视了通过社会实践获取最真实的信息,感受社会生活的力量。因此,高校要为学生提供信息获取的多元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现实生活的机会,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走出舒适圈。此外,高等教育的精准化、个性化依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从而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高校更要营造深度学习的信息环境,加大信息资源建设,建立个性化服务体系,帮助学生认识更加多彩的社会生活,突破“信息茧房”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