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资助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研究

2023-04-05廖远志

科学咨询 2023年3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岗位

廖远志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江苏盐城 224000)

一、勤工助学的基本概念

“勤工助学”指在学校的组织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一词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以及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指示及办法而被确定。

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的迅速提高,贫困生不仅希望能通过勤工助学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安心学习,更希望能在学校的组织下安全地进行实践劳动,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熟练专业技能,加深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1]。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高校将勤工助学与学生的日常管理相结合能帮助勤工助学实现为学生“经济解困”和“精神解困”的初衷,发挥勤工助学的资助育人功能,强化励志、诚信、感恩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勤工助学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思想引领,树立学生的自助意识。

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如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发挥勤工助学的济困、育人功能,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实现精准资助的目标,一直是各个高校不断研究的课题。对贫困生来说,高校勤工助学的积极作用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主要的是对他们劳动意识的增强和思想品质的升华。高校在组织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时,要给学生宣传资助政策的内容,使学生明白资助的目的在于助困育人,让他们牢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坚定心中的理想信念。在高校的教育环境下,在专业指导老师的精心教导下,在强有力的团队配合下,学生要用自己的双手践行劳动实践,培养自强不息的优良品德。勤工助学的机会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是不多见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二)经济资助,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

根据2018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的规定:学生参加校内勤工助学的最低时薪从8元/小时提升到不低于12元/小时,每个月的工作时长保持在40小时以内。勤工助学的薪酬虽然与社会临时工的薪酬还有一定距离,但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薪酬。高校勤工助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安全的校园环境下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从而更好地学习,而不是发家致富。当然,学校也应当设立不同薪酬的勤工助学岗位来让学生进行选择,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双赢。在遵循不影响学习这一原则下,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还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精神资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现代的职场比拼的就是职员的核心竞争力和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将走向职场的学生能通过勤工助学接触单位的管理模式,体验初级的职场文化,掌握基础的办公知识,领略人与人之间的人情世故。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活动解决问题,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使学生在遇到个人无法完成的项目时,也能与老师、同学共同合作,完成项目作业,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勤工助学不仅能增长学生的见识和学识,还能开阔他们的思维视野,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增强他们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和公关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心理资助,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

贫困生因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困难的生活条件,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贫困生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贫困生经常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和处理各式各样的问题,他们需要正确地看待所面临的困难,乐观地接受工作中的挑战,提高自身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学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自己,进而不断完善自己。勤工助学工作不仅能帮助贫困生很好地克服自卑心理,还能为学生将来步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心理调适和心理准备,这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资助育人的功效不明显

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见到成效的。目前,各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办公软件知识才可胜任。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在进入高校前往往很少接触办公软件,更谈不上熟练运用,现学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和操作办公软件的环境,所以学生在进行勤工助学工作时往往会出现速度慢、效率低、错误多等情况,需要高校进行帮扶和培养[2]。一些各方面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干部或非贫困生由于之前能经常接触到办公软件,比贫困生更能胜任各项工作,这使指导老师在选聘的时候更加愿意选择学生干部或非贫困生进行勤工助学工作。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是一项资助育人工作,不能只注重使用而忽视对贫困生的培养,忽视对贫困生的培养容易导致勤工助学资助育人的成效不明显。

(二)制度缺失,无法保障学生的权益

虽然各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在制度建设上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各项制度均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学校层面来看,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置、信息宣传、人员配备、监督机制、育人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高校除了简单、通用的勤工助学管理规定外,其他制度一概全无,制度保障非常不到位;从学生层面来看,勤工助学学生的岗前培训、岗位调整、绩效考核、成长方案等方面还存在缺失,特别是奖惩机制的缺失使得勤工助学的育人效果差强人意;从社会层面来看,学校与企业的勤工助学联动机制存在缺失,企业没有专门为学生设置勤工助学岗位,无法保障学生在校外也能进行勤工助学工作。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岗位的初衷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学生“钱”的问题,更应该追求“育人”的功效。这些制度的缺失使高校难以通过勤工助学工作达到应有的资助育人效果。

(三)岗位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岗位的初衷是为贫困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的机会。首先,大部分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数还不到贫困生总人数的10%,大部分贫困生没有机会参加勤工助学,加之部分勤工助学岗位还被非贫困生占据,使得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贫困生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其次,很多高校设立的勤工助学岗位技术含量较低,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不到运用,这也挫伤了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积极性;再次,很多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没有提前设定岗前培训方案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用工部门无法招到合适的学生,学生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最后,部分高校由于勤工助学岗位少、学生在校时间短等原因,在选聘勤工助学学生时还要考虑覆盖面的问题,所以往往倾向于优先选择新生参加勤工助学工作,使得勤工助学岗位受助学生的流动性大、稳定性不足。这些问题的出现使用工部门和学生对勤工助学的认可度都在逐年下降。

(四)考核单一,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大多数高校的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工作主要是通过受助学生的出勤情况完成每月的考核工作,对学生工作内容的完成程度、完成质量、完成数量、完成效果、工作态度等方面未能进行全面量化考核,尚未形成完善的考核制度,可能会使学生出现“做多做少一个效果”的惰性思维,有时学生还会出现“做多错多”的逆性思维,容易导致勤工助学岗位的受助学生出现工作倦怠、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对于校内勤工助学来说,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对二级单位的勤工助学工作情况了解不足、考核不够、评价不及时、监管不到位,导致整体育人效果发挥不足。对于校外勤工助学来说,实习单位的勤工助学岗位基本没有,由于社会上的单位更注重经济效益,哪怕设有勤工助学岗位,也是按照计时计件的方式进行考核。在没有勤工助学校企共建的保障下,资助育人的考核机制基本形同虚设,育人功效微乎其微。

四、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育人作用

(一)提高思想认识,提高资助育人实效

通常意义上来说,高校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的初衷是为了减轻贫困生在校期间的经济压力,保障他们在校期间能够正常学习,学生也默认勤工助学是为“打工挣钱”。其实,高校和学生都忽视了勤工助学内在的教育功能,忽视了勤工助学思想教育的初衷。学校要想实现以“勤工助学”为载体的教育,首先,学校要改变自身和学生对勤工助学的思想认知,即资助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高校需实行勤工助学“导师负责制”,让用工部门的老师成为学生的思想、行为导师;其次,学校要培养受助学生树立勤工助学的正确价值观,使学生正视目前短暂的经济困难,学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效;再次,学校要组织开展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志愿服务等资助育人活动,引导学生心怀感恩,砥砺前行;最后,学校在给予学生经济帮扶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心理知识调节不良心态,用正确的眼光看待自己面临的困难,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升育人实效[3]。

(二)完善制度建设,保障资助育人实效

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管理人员既要在经济上帮助困难学生,也要关心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更要在制度上确保资助育人实效。首先,勤工助学工作繁重,学校应配备专职工作管理队伍,制订校内、校外勤工助学管理制度,完善考核机制,采取协同管理的方式,实现学校、社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其次,勤工助学工作归根结底属于资助育人活动,离不开学校资金的支持,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财政制度,设立勤工助学专项资金支持勤工助学工作,确保育人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对于学生科研、校内自主创业、实践创新等高质量勤工助学岗位,学校应给予人员和资金的倾斜,确保资助育人实效;最后,勤工助学离不开具体办事的“人”,不论是组织者还是执行者,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惩戒和奖励制度,激励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勤工助学活动,按学期或年度制订合理目标,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确保资助育人取得实效。

(三)设置助学岗位,提高资助育人实效

首先,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应合理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邀请优秀教师为学生提前规划勤工助学方案,开展岗前培训,这样既能获得老师的支持,又能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带动学生勤奋上进;其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应优化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多设置一些可以学以致用的科研类岗位,这样学生既能帮助老师减轻部分科研压力,又能有机会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经济实力强的高校应设置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和创业训练场所,实现学生的自助式成才成长;再次,高校应主动与社会联系,设置社区服务、福利院关爱活动、城市志愿者等社会勤工助学岗位。在社会实践导向的引领下,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最后,学校还应与实习单位建立校企协同机制,确保学生在实习单位也能有解决生活困难的途径,不让育人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缺失。

(四)落实考核制度,有效提升育人效能

首先,高校勤工助学对象大多数是贫困生,负责选聘的老师应把好学生聘用关,让真正困难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岗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岗前培训、学生请销假、劳动时间、劳动过程的考核,并将勤工助学效能作为学校二级部门的重要任务进行考核评价。学校对在岗位上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长期聘用。学校要及时调整或更换不符合聘用要求的学生,保证勤工助学岗位学生的质量和育人效果;最后,高校应建立适合本学校的勤工助学考核制度,并组建专业的勤工助学工作绩效评价领导小组,从勤工助学工作时长、工作数量、工作难易程度、工作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并保证考核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贫困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三全育人模式的重要平台。高校应努力为勤工助学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发挥勤工助学资助育人的作用,着力打造学校—学生—社会联动机制,让学生接触社会,学以致用,进而自助成才。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岗位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