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3-04-05陈羽佳刁佩茹

科学咨询 2023年3期
关键词:管理体系危机预警

陈羽佳,刁佩茹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 210003)

随着各种竞争、内卷现象的不断出现,由人际关系、学业发展、就业问题等因素导致的大学生自杀、伤害他人等极端心理危机问题不断增加。同时,学生群体耻于对外倾诉,极少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心理状态,对专业知识也缺乏了解。这一现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因此,为了进一步减少大学生心理危机恶性事件,构建切实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管理体系刻不容缓。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管理体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预警管理体系是指高校借助科学的危机预警指标,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及时辨别、确认潜在的心理危机因素,并对该因素实施干预措施,减少心理危机的突发[2]。

基于此,本文对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管理体系进行分析、创新。本文从现有“三级预警模式”的缺陷入手,利用大数据手段,优化心理测量方式,综合学生周围群体的辅助数据,整合学生的全方位信息,包括学习成绩、日常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评级。本文采用新“三级预警模式”,增加“家长群体”,构建更符合现实需求的心理健康预警管理体系。

一、传统三级心理健康预警体系的缺陷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体系通常采用“三级预警模式”,三级预警模式由大学生心理中心、辅导员以及各班的心理委员组成预警主体[3]。第一、二级的预警方式主要是在特定学期内,采用心理自评问卷、结构性访谈等方式筛查存在心理危机的个体。第三级的预警主体(主要为心理委员)处于最前线,利用与学生日常的相处沟通来判断其是否存在心理健康危机。但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体系尚且存在许多不足。

(一)缺少完整的心理健康跟踪测评体系

就具体现状来看,高校的心理普查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学阶段。心理普查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普查数据作为最大、最初的样本。在入学阶段,大一学生由于刚刚转入独立生活,心理状态并不稳定,所以心理测试结果往往会存在偏颇。这些数据一般不再重复收集,也不会经常性更新,无法预测未来的动态变化趋势。同时,传统心理普查采用填写问卷、结构性访谈等形式,这种形式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心理咨询需求,数据采集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隐瞒、逃避或过度夸大等常见的问卷填写问题,导致院校心理中心的心理辅导工作落后于大学生的心理转变,不能较为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跟踪和评级。

(二)第三级预警主体缺乏专业心理知识

第三级预警方式主要是利用班级心理委员和学生之间的日常沟通来判断学生个体是否存在心理危机倾向,并视问题严重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将其上报给上一级。第三级预警方式处在心理健康危机预警的最前线,与学生联系最紧密,是最能监测到真实有效数据的群体。但现实情况往往是:这一级别在校园心理健康预警中发挥的作用很薄弱,心理委员很难了解班级全部人员的基本情况,危机上报的数量也很少。

(三)家长群体在心理健康预警体系中角色缺失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干预作用的群体通常包含心理中心、大学生辅导员和学生这三个群体,这三个群体共同参与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此基础上,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预警体系设计了“三级预警模式”。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家长是最了解学生的群体。家长能通过日常聊天预判学生是否存在心理波动,得到的数据量较大,也有较高的信度。然而,在传统的心理健康预警体系中,家长群体的作用往往会被忽略,家长无法及时向第一、二级预警体系反馈学生的异常状态,他们与各层级之间是割裂状态,彼此之间缺乏闭环沟通。

二、传统三级心理健康预警存在缺陷的原因分析

中国高校所构建的传统心理健康预警管理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如上文所述,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缺陷,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心理健康预警管理缺乏有效手段

高校心理健康预警管理体系无法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评级的根本原因在于心理健康预警管理缺乏有效手段,心理健康预警管理只能通过一次性的全体问卷调查,或随机结构性访谈的方式来获取学生的心理数据,使得数据较为片面且相对固定,以致于心理工作无法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连,不能及时跟踪学生的心理变化。由于手段单一、数据缺乏,心理预警的实效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缺少手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心理健康预警管理体系的抓手拘泥于传统,思维固化、方式单一,未能跟随时代发展,利用大数据的实用性;二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单方面集中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测试,不能做到集预防、治疗、跟踪监护为一体,从而无法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对心理危机问题缺乏重视

在实际职能发挥的过程中,第三级预警主体(即以心理委员为代表的学生个体)无法保证上报数据的正确性,上报数据量很低,工作效能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自身及高校对心理危机问题不够重视。学校没有全面而系统地为这一类学生群体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学生自身也没有掌握更多专业的心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意识,最终导致第三级预警主体缺乏专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心理委员不能准确界定心理危机,不知如何为有心理危机的学生提供帮助,不知道心理危机到了什么程度才需要上报,因此,心理委员无法发挥其在班集体内的监测预警作用。

(三)心理健康预警管理的思维固化

高校心理健康预警管理长期思维固化,角度较为固定,停留在围绕固定群体开展固定工作的阶段,以致工作开展止步不前、预警成效低下。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预警管理只着重于从高校这一主体出发,关注校内老师及同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作用,忽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第二方面,是高校心理预警管理手段拘于传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学生与网络的距离越来越近,高校学生对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但高校却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的便利性,依旧使用传统的问卷调查和结构性访谈,导致高校心理健康预警管理处于滞后状态。

三、大数据背景下心理健康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心理健康数据库

高校要建立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不断更新心理数据。首先,心理健康数据库以新生入学的心理普查数据、常态化的心理测试数据为基础信息,以和学生个体有交叉的各群体的反馈数据为辅助信息(例如,室友会填写目标个体在宿舍内的生活行为表现),进行异常行为的监测及汇报,力图通过个体同学与外界的接触,形成接触群体的反馈,在个体自身数据以外形成又一个圈层,更加全面地反馈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其次,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促进数据类型采集的多元化。心理健康数据库通过捕捉学生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痕迹等数据,对数据背后蕴藏的共通性和思维逻辑等进行充分挖掘和深入分析,提取心理危机个体的心理行为特征,构建出预测模型,有效预测,提高数据的信度。最后,心理健康数据库能将每一个数据点进行关联、贯通,能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人心理健康动态数据曲线,将数据结果可视化,表现出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4]。心理健康数据库可以根据曲线动态倾向,甄别学生是否会产生心理危机,从而有效开展心理预警工作。

(二)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第三级预警方式中心理委员心理知识匮乏的现象,高校需要加强学生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为所有学生开设完整的心理危机干预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将第三级预警方式的主体范围扩大。

在开展大学生心理专业知识普及的同时,高校也应当营造有益于学生心理状态的校园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心理。首先,高校要改善校园内的自然景观,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其次,高校要建设校园内的人文环境。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心理专业知识。

(三)新三级心理预警方式

传统的心理健康“三级预警方式”主要从学校角度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缺乏综合性,忽视了原生家庭参与的重要性,造成家长群体的角色缺失。因此,高校可以补充第三级“预警方式”的内容——家长预警,让家长与心理委员一同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共同进行日常监测工作及必要的信息反馈,形成家校合作。学生通常会在家长面前表现真实的自我,家长通过关注孩子的日常言语表现,可以判断孩子近期是否存在心理异常。例如,在聊天的过程中出,孩子如果出现低落情绪,家长要将了解到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形成家校合作,进行充分有效沟通,及时预判学生的心理危机。

(四)学生心理结果评级分析

大学生心理中心要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心理预警标准,从“个人发展状态”“社会环境”“人际交往”“负面情绪”这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判断[5],再对心理危机程度进行分级,1~5层,程度逐层递加,明确区分学生心理治疗的紧急度。

大学生心理中心要分析学生的心理数据,列出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的名单,由高等级向低等级依次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大学生心理中心要定期回访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跟踪的次数也可以等级分类为依据,等级越高,回访跟踪频次越高,等级越低,回访跟踪频次也越低。

(五)跟踪回访

心理咨询不能立刻就看到效果,必须依靠当事人和咨询者的后续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咨询者的后继干预是关键的变量。当问卷筛查与心理医生诊断两种方法共同确认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时,心理医生会记录在册,心理健康管理系统也会登记标注,方便进行后续的周期性咨询,以进行针对心理危机源的持续干预和长效监管。

四、大数据介入心理健康预警管理体系的意义

大数据提供的海量信息能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途径和可能,大数据分析能为心理健康平台的搭建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困局提出解决方案。

(一)搜集快速及时,掌握大量数据

现实应用层面,大数据搜集具有快速性和及时性,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数据,同时,大数据搜集能够快速捕获数据,并将数据发送到云端。大数据搜集为高校及时了解学生最新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数据支撑,为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提供了依据,也为心理老师进行更加专业的心理健康诊断提供了抓手。

(二)大数据分析的有效性

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的心理数据是碎片化的,学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分散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大数据搜集可以整合这些碎片数据,高效利用信息,将过去时间独立、系统独立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化非结构化为结构化,形成时间线连贯、多方数据合并参照、纵向横向全面整合的心理数据库。同时,大数据也确保了平台评判的准确性,大数据搜集的数据量是极其庞大且种类复杂多样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将信息进行整合、结构化,这极大地提高了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三)心理档案数字化

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心理档案数字化也成为心理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大数据为心理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可能性。从数据搜集及导入,到筛选整合,到后台分析、反馈、总结梳理,大数据为每一步的准确性、及时性、自动化提供了保证。首先,大数据会记录每个个体上传的问卷或留言等数据;其次,大数据可以将每位同学的零散生活轨迹转化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或文字;最后,大数据会提取相关的数据,并将数据统一存入平台,按需求整合,或是更进一步的反馈、重组、生成新的函数图像或实用性拓展信息。

在心理预警管理方面,大数据可以通过心理档案信息智能化采集、互联互通、智能可视化分析,形成动态预测机制,将零散的各类信息化为统一的数字化数据,既可以保证庞大数据的长期存储,也可以为危机干预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四、结束语

在信息化社会,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强化高校心理健康预警管理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因此,高校在加强心理健康预警管理时,应当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大数据手段和信息化背景,提前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采取预防措施,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猜你喜欢

管理体系危机预警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危机”中的自信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预警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