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学科主题学习推动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2023-04-05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刘伟兵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 刘伟兵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提出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用占学科总课时10%的时间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随着新方案和新课标的全面施行,所有学校、所有教师都要面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个新事物。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早在2016年就开始对跨学科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发与实施进行了探索,在近7年的探索中,我们发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些门道,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形成学校管理机制,以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落地。
一、成立项目组:以群体的姿态起舞
所谓跨学科学习,就是打破学科壁垒,以多学科协同方式,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能力,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这就如同军队中的海陆空多兵种协同作战一样。既然是“协同作战”,靠“单兵突进”没有整体规划和统一指挥很难奏效。这就需要学校牵头,成立项目组,依托项目把所有学科的教师卷入其中,凭借统一的协作平台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学校的跨学科学习新风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成立了63个项目组,涉及14个学科,6个年级组,共有近450人次教师参与其中。以项目研究为中心进行资源整合,也是学校现代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设计任务群:在真实中找到入口
任务设计是跨学科学习的“牛鼻子”,可以说找到了好的学习任务,就推开了跨学科学习的“大门”。我们提出了“设计并沉淀经典”的任务生成思路,主要从八个角度筛选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任务。
1.校园节日、文化日等各种活动
例如,把“艺术节”作为一个学习任务,让低年级学生把教师装扮成一个绘本中的角色,并为他编排一段出场表演;让七年级学生把教师装扮成在本学期学习过的一个“人物”或角色,为他设计一段英语开场白;让高中学生把教师设计成一个侠义人物,并给教师写一封信劝说教师。
2.四季更迭
例如,“发现春天”,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春天分享给同伴们;又如,“秋天的中轴线”,让学生在今年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中,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
3.学校、家庭生活真实问题
例如,让学生为父母编写《食在“广中”》每周美食指南;又如,我们让学生回家整理冰箱,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真有不同的结果。
4.“年级差”资源
例如,让学生给上一个年级、下一个年级及本年级学生讲解一个学习内容,“学长讲堂”是我们每个月的主题活动之一。
5.赛事、命题
例如,让学生给学段考试命一次题;编排一段5分钟以内的舞蹈在全校进行展示,以团队的表演,参加学校舞蹈表演赛。
6.创造意外
例如,在校园里开辟一方试验田,让学生参与其中,种植向日葵、月季花、西瓜、小麦等。
7.一部经典书籍、电影、戏剧
例如,让学生为《西游记》中的某位人物写小传,并参与试镜;初中生与小学生同上一节语文课,一起进行《西游记》的角色扮演。
8.时事热点问题
例如,南水北调国家大型水利工程,让学生实地探访、社区采访国家大型水利工程老百姓真正享受的改革开放的红利,切身感受祖国的伟大。
从以上任务设计的路径中我们不难发现“处处留心皆任务”,“真实”是好任务的重要表征。
三、萃取新策略:用研究的眼光探索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全新的探索之旅,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但只要迈出去了就成了自己的路,做得好也能成为别人的路。综合我们推进项目化学习的行动,可以找到一些基本的行动策略。
“大手牵小手”策略。“大手”就是项目涉及的主要学科,“小手”即项目关联的其他学科。以某一学科的重难点为任务设计的起点、底色,这样可以避免项目主次不分、相互扯皮的现象。例如,我们在小学组织一个“小票展览:100元能干什么”的跨学科学习,“大手”学科就是数学,学习目标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认识100以内的数、认识元角分等系列数学知识;“小手”则有语文、艺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
“让职业人参与进来”策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真实性越高,越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对诸如园艺、养殖、厨艺、大数据分析、木板年画等具有鲜明职业特点的学习项目,我们聘请相应领域的职业人参与其中,让学生提前接触、感知社会职业的专业水准。例如,我们在学校开设“厨艺”课程时,就把经常在北京卫视讲课的手艺最好的郝大厨请到学校作为技术指导。近几年,我们先后聘请了40多位手艺人到学校任技术指导。在新的学习场景中,我们正在迎来“能者为师”的学习新时代。
“预设个人和团队产品”策略。这里的“产品”主要指承载学习者学习成果的作品,是要呈现到“受众”手里去的那个东西,是可视化的学习成果。例如,《发现春天》的个人产品就是每个学生独立制作的分享春天的视觉作品,可以是摄影、绘画、音频;团队作品,则是组织的一次视频分享会。之所以要突出个人和团队同时有产品,主要是因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既是促进每个学习者真实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彼此合作学习的过程。
“同步设计成功标准”策略。有人说判断学习是不是幸福的一个维度就是看其有没有成功的体验。如果总是在承受失败,这样的学习必然是痛苦的。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特别强调学习者能获得成功。何为成功?成功的标准就是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还是以《发现春天》为例,学生的个人产品《分享春天的视觉作品》的成功标准,可以确定为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画面清晰,能充分表达春天的特点;二是有了这幅作品,我只需要简单的语言,就能让对方更好地理解;三是我能在多幅作品中,选择一幅最有特点的来呈现。
四、设置学科月:用充裕的时间保障
没有时间保障的学习活动,就无法避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局面。新课程方案中原则性地提出了“每门学科不少于10%”的时间用来跨学科主题学习,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安排这10%呢?
上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学校课程”两项所占时间为课时总量的16%~20%。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在编制课程表时,采取每周拿出连续两节课时间用于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首先在学习时间上得到了保证。例如,“美丽花市我的家”这门课程,学生就利用下午两节课的时间,走访花市街道,实地探访风土人情;又如,“故宫”课程,学生可以走进故宫,学习传统的工艺:蜡染、拓印、窗花等。
本轮课程方案同样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定时间,但同时又提出了用不低于10%的时间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方案时,尝试把综合实践活动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时间统整在一起安排。当然,跨学科主题学习一方面,是一种学习理念,也就是在实施各学科教学时,要尽可能在学习活动设计和作业设计方面有突破本学科边界的思维,这需要学科教师有高度的育人自觉;另一方面,要划出专门的时段为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保底”。借鉴各地经验,通过设立“实践周”“学科活动月”等办法,可以实现“保底”时间。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载体,是遵循着人的成长规律、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服务的。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具体实践中,要发挥课程育人功能,让跨学科主题学习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将教育视为“栽培生命”的过程,并在“用生命影响生命,尊重生命个体成长”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从整体性、生态性的视角出发,确立了“整体育人”的课程价值方向,将学校内的一切有助于学生全面而个性化成长的活动都视为课程,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课程化体系,将学校打造成为适合每个生命成长、发展和完善的教育生态园,实现课程化建设的整体效应。下面就以主题活动“聚焦南水北调,感恩生命之源”为例,介绍我们的主题活动设计。
第一,确定主题。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造福当代、泽被后人的民生民心工程。而北京又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受水地,直接受益,因此,我们以“聚焦南水北调,感恩生命之源”为主题,综合运用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多学科知识,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
第二,制定目标。
我们依据各学科课标要求、学校学情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情况,制定如下活动目标:通过对工程投资的巨大、工程建设中遇到的移民、工程难题解决等的了解,感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发学生感恩之情,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强大,感受党和国家造福人民的决心,使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政治认同。通过收集查找资料、比较分析、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形式,从多角度增加学生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深度关注,增强学生对我国各地水资源国情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珍惜水资源的理念,并将此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提高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理性批判、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让学生通过查阅史料、走访探查等方式,对历史上的水利工程进行探究,了解我国人民在治水方面的智慧,提高史料探究能力,感知悠久历史,提升人文底蕴。学生通过编写课本剧、设计家庭节水装置、设计校园雨水收集自动灌溉装置、提出制度和法律方面的建议、开展社区节水宣传推广等实践活动,学会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积极倡导并参与节约型校园、节约型社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将节水、护水、爱水意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第三,学习准备。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活动的好坏,前期准备非常重要。前期准备工作非常繁杂,为了保证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我们前后开了10多次师生协调会,最终确定前期准备工作如下。
其一,成立指导教师团队,研究、设计实施方案。教师收集南水北调相关视频、学习网站等,利用南水北调等相关资料和视频,设计学习任务单一“初识南水北调”;结合学科知识及学生关注的南水北调问题,设计学习任务单二“深析南水北调”,以翻转课堂的形式上传到网络。设计活动过程管理任务单。
其二,组织学生团队。联系南水北调管理处,协调实地参观考察事宜。联系中线水源地“水学校”湖北襄阳第四十一中学,借助他们在水源地做的调查研究成果,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第四,过程设计。
当准备工作做好了,我们分阶段推进活动。
第一阶段:普及学习阶段。学生通过线上自学方式,完成任务单一,初步了解南水北调相关的基本常识。制作南水北调宣传手抄报、电子报等,通过橱窗、展板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园普及宣传。
第二阶段:深度学习阶段。学生根据项目学习问题,成立学习小组,明确指导教师。学生通过查找收集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实地考察、调查访谈等形式展开深度学习,历史、地理、政治三科教师指导开展研究活动,以定期上传、上交活动记录等方式加强过程管理。教师组织学生到团城湖南水北调管理中心实地参观考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收集第一手直观的照片、视频、访谈、采样等资料,开展深度学习。与襄阳四十一中通过微信、视频、电话等方式沟通,了解水源地水质调查情况和移民安置情况。请高二年级参加过丹江口水源地水质调查的学生做“学长讲堂”。
第三阶段:活动成果总结宣传阶段。收集学生项目学习阶段成果,制作分享PPT、研究报告、模型制作等学习成果。指导教师团队从不同角度进行指导、跟进,推动最终展示成果调研报告、演讲、视频、模型制作等具体成果的修改完善,形成《聚焦南水北调 感恩生命之源》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成果集。学生、教师撰写活动感受体会,采访家长对活动的评价。根据学生项目学习活动过程,编排科普剧,通过表演展示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及感受、体会。
第五,评价设计。
为了更好地对活动进行评价,我们把活动分成: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三个层面。每一个层面考核点也做了细分,国家层面主要有:了解中国国情、知历史悠久、行勤俭节约。社会层面主要有:环境保护。个人层面主要有:团队合作、责任意识,探究实践、创意作品。不同的考核要点对应一个考核主题,同时把这个考核主题与课标进行对接。例如,了解中国国情这个考核要点,其课标要求是: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让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能认识到区域的差异,增强热爱国家和家乡的情感。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我们设计的考核主题是:以“时政论坛”“历史小论坛”“南水北调宣讲团”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习宣传我国各地水资源国情,了解、关心、关注国家大事。让学生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数据,以历史课本剧、新闻播报等形式呈现对北京水资源状况、中国南北方水资源差异状况的了解,达到学生关心国情的目的。如此层层设计与课标对接的考核主题,让跨学科活动目标更清晰、活动内容更具体、实践意义更重要。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的摸索,我们立足于学生特长、教师特点以及学校特色,践行富有实效性、人文性、思辨性、民主性、开放性的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模式,开设专业领域广泛的校本跨学科选修课程,学有所选的课程体系的开发,扩展了学生的选择空间,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兴趣和特长需要,成为多样化人才分类培养的重要路径之一。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了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了课程综合实施,强化了实践性要求,广中跨学科实践从课程标准与教材中延伸而来,与日常生活、新闻热点、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交织,让学生自主投入、爆发创造力,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