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导向下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考

2023-04-05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国森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跨学科课程内容育人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国森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五育”融合是实现这个核心目标的根本路径,而学科融合是落实“五育”融合的重要抓手。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课程标准编制中明确规定在学科课程内容方面增设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并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无疑使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最大焦点和亮点之一,同时也必将成为课程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一线教师在学习和使用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及如何科学规范、有效地进行教学存有诸多困惑与误区。显然,解决上述问题是顺利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这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更是教师学习方式变革及教学方式变革的需要。

一、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

尽管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中都单独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但在各学科课程中的名称不尽相同。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课程中叫作“跨学科实践”,语文课程中叫作“跨学科学习”,还有的叫作“主题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尽管命名不同,但是教学目的是相同的。即在认同课程分科设置的条件下,通过主动跨界去观照学生的完整生活,将学生未来可能的创新实践活动提前到教学阶段。张华认为跨学科学习,就是聚焦一个源自现实世界的有意义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探究主题,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和知识对主题持续探究,形成观念物化的产品,由此发展跨学科理解及核心素养的课程。总之,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某一主题,以某一个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整合其他学科课程内容开展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同时具有综合与实践双重性。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学课程、艺术课程、劳动课程、信息科技等综合性课程既有区别,又存在着联系。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国家分科课程下设的课程内容,而上述课程均为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基本上都是跨学科的,这些课程与STEM、项目式学习等课程的目标类似,都是侧重将物化的学习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作品等)作为学习评价标准和主要依据,但削弱或忽视了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掌握。

学科为主、因需而跨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第一要义。例如,在“二泉映月”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语文教师会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在融合了音乐的凄凉旋律及从音乐学科角度对乐曲的分析后,学生会对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有一定的认同感。但是学生对文中“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示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的含义是无法仅从教师对乐曲的诠释中感知到答案的。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二泉映月》的视频,观后学生再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剪辑出与上述文章中“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对应的故事情节,完成预设的主题任务。学生通过观影和剪辑不仅加深了对主人公身世的了解,直观地感受到旧社会对老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与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在增长知识和本领的同时,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铭记历史、热爱祖国的正确价值观在润物无声中悄然形成。由此可见,艺术与信息科技是根据语文学习的实际需要而融入其中的,起到了很好的跨界协同育人效果。

跨学科主题学习既要跨学科,又要立足本学科。将本学科课程内容跟其他学科内容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现实问题,这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要目标。教师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首先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概念、规律和方法,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引领下,结合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与感悟来渗透核心素养目标,但不是以讲知识、记知识、套知识、练知识为中心。它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真实问题,有明确议题的教学活动;是根据学习目标把学习活动分解为若干明确任务的教学活动;是要有物化的成果(实物或文本成果)的教学活动。

二、新课标为什么增设跨学科主题学习

发展高质量义务教育的根本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基本问题。“有理想,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本领即拥有关键能力”“有担当即必备品格”是实现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观念基础、能力标准及重要品质。所有学科都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义务教育课程需要统筹协调各门学科,加强学科知识之间、学科知识与学生学习经验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从知识碎片化走向课程内容结构化。课程应充分挖掘和发挥所有学科的育人价值,实现全科育人、综合育人。为此在优化重组了一些综合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将有助于突破“双基”为目标的教学,走向系统而有深度的核心素养培育。

我国的课程体系一直以分科课程为主,分科课程无疑是目前最契合中国教育国情的,但分科课程不利于学生学科间的融合,学生在遇到社会生活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时往往力不从心。针对分科课程易导致的学生对学科认知片面化、独立化的局限性,在分科设置课程的现实背景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一种课程综合化、实践化策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基本原则”中提倡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表明要在所有课程中均体现出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征属性,以此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从真实情境出发,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强化学科间知识整合及思想方法的融合,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及勇于创新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是教师通过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要达到预期的愿景。核心素养既不指向某一学科知识,也不针对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而是强调个体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与能力,从人的成长与适应未来社会的视角,跨学科、跨情境培养对每一个人终身有益的素养;就功能指向而言,核心素养超越了职业和学校的范畴,不只满足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因此,核心素养既不能依托单一学科,也不能单独凭借对知识的掌握来习得,而必须通过跨学科学习来培养。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了学科壁垒,统整知识、技能和态度,较好解决了书本知识与现实情境的融合,以整合探究、任务完成或解决问题为途径,让学生在特殊情境中有效互动,主动应对情境和挑战来发展核心素养。

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利于课程协同育人。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就必然要培养他们独立应对社会挑战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学科间缺乏关联,学校教育饱受批评和诟病。而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促使师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和多种方法,打破单一学科的边界,为课程协同育人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对变革育人方式、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突出实践性和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的回应。可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对分科课程有益的补充。

三、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建议

长期实行分科教学,加之学科应试的压力,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教育视野受限于学科范围之内,无力顾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及综合。面临新时代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当代教师培养出能适应时代发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成为这样的教育者,教师需要从单一的教师角色,变成善学的“学生角色”,从精通一门学科转变为多学科视域下的一专多能型教师,使自己站在更高的、更多维的视角观察与分析教育现象,在跨学科融合教学中,实现跨学科成长,做学生学习的有力推动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潜能,助力学生成长。笔者对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有以下三点拙见。

(1)学校要统筹规划、合理设计和建设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实施体系,确保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序地顺利进行。学科教研组组织本学科教师进行新课标及其解读的系统学习和交流时,不仅要关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更要重点研读和理解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及学业质量部分。在此基础上,对新课标已有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示例开展跨学科联合教研,就“主题的设计思路及主题的选取”“学习内容和目标的确定”“学习任务及活动环节的设计”“学习的场所及资源获取”“学习结果形态和展示要求”“学习评价的要点、方法及标准”等方面进行集体备课、说课、磨课、上课、评课。需要注意的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学科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在原课程基础上增加一块新的内容。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既有新知识的建构,又有所学知识的应用,跨学科主题学习应与课程内容中的其他主题教学一体化设计,独立完成或者穿插在其他主题中进行。应充分体现减负增效原则,及时总结并把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优势及教学经验迁移到其他课程内容主题的教学中,推动另外90%课程内容教学的优化和变革,提高整个学科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2)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要加强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时代呼唤跨学科教师甚至是全学科教师。学校应该为教师创造跨学科教学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营造良好的跨学科教研氛围。利用媒体视频及文献学习和研究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相关的内容;向跨学科主题学习有经验有特色的学校和教师取经,以研促教。在跨学科教研中,教师以空杯心态转换成为学生角色,参与到其他学科教师主持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来,体验跨学科学习对自身的影响,从学生和教师的不同视角给予自己及授课教师教学评价,教师应当依据核心素养,挖掘其中育人价值,融入跨学科主题的教学。教师还可以尝试用教师角色互换方式进行换位备课和授课,例如,请生物学教师讲授物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示例中的“人体中的杠杆”内容,深入了解在教学设计中的学科融合性和适切性,通过教师自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研中学”,提高自身的跨学科教研能力及教学能力,并促进教师的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意识地朝着打造全学科教师方向努力。

(3)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取一个好的主题是保障主题学习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选题成功与否是一位教师教学智慧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如何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如何让面向全体学生、适合每位学生发展的因材施教付诸行动并取得成绩?往往是从教师的选题开始的。例如,刘老师在执教“声音的特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音色的物理意义,请了两位会乐器演奏的学生分别用自制的排箫和高脚杯组合琴演奏了同一首乐曲,尤其是优美空灵的高脚杯组合琴声更是博得了全体学生的掌声。大家都想亲手摸一摸这些神奇的杯子,可是因为课时及实验器材所限学生未能如愿。学生遗憾的表情都被教师看在眼里,心里萌发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用他们自己制作的乐器参与演奏,全班学生合奏一段交响乐,在学习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的同时让动手实践能力及音乐素养一起得到提升。这一想法马上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物理课上的交响乐协奏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正式地拉开了序幕。在音乐教师及通用技术教师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由全体学生参与、使用适合自己表演水平的自制乐器通力合作演奏的交响乐协奏曲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大单元教学、跨学科教学、STEM教学、大概念教学、深度学习、主题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分别从学习的宽度与深度、学习任务及过程的真实性反映了学习方式变革的不同维度。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十分之一的课时量引领着分科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为实现教学的实践化与综合化开辟了试验田。尽管新课标中提供了一些好的案例,教师应该在熟练和把控这些案例的基础上,去设计和开发更多更好的符合学生特点和体现素养特色的跨学科主题。教师在以本学科为主的逻辑框架下,将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的学科有机融合的主题学习活动中,达到“因需而跨”“跨而能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及学习驱动力)”“跨则必获(获得物化的学习产品及核心素养的提升)”的教学效果。不同学科教师开展跨学科的联合教研,共同设计和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不仅是教师专业水平得到综合提高的大好时机,同时也是增强学校凝聚力和涵养校园文化的有利契机。

猜你喜欢

跨学科课程内容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