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2023-04-05庞莹
庞 莹
(淮北市梅苑学校 安徽淮北 235000)
随着新的教学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学历史教师开始关注和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在一系列的教学探索中通过提高历史教育质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史料实证素养最直接地体现了中学历史学科本质,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然而,在现在的中学历史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弱。新时期,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是一线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史料实证素养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历史学科最核心的属性是实事求是,在历史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还没有完全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必须基于自己所处的背景,用自己的想法来分析历史现象。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有效措施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恢复历史真相,获得价值性更高的历史知识。恢复历史真相,光靠自己现有的知识积累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史料的证实。在新的教学改革要求下,教师必须转换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然而,在中学的历史教育中进行史料实证教育还有很多需要反省的地方。
(一)泛化史料的实证教育
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中,史料实证教育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教师运用史料实证教育,不仅能提供对论证的史实可信赖的证据,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精神。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史料实证教育,必须根据教育内容的安排和学生现有知识的储备,注意适度、适量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效果。然而,在中学的历史教育中,很多教师为了达到自己理想的教育效果,展示出来的史料越来越长,数量越来越多。结果,史料实证教育泛化,一节历史课结束后,教师的史料实证教育目标没有达成,学生也容易出现课堂疲劳现象。
(二)以论代史、史料与材料的混同
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育的有效性。历史课中对史实进行实证,有助于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然而,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证实史料而进行实证,为了证明教科书的观点而进行所谓的实证。通过备课时选择的史料来证明教材中的“史实”的正确性。这是典型的“以论代史”的教育,无视历史学科的逻辑推理特征,不能发挥作为证据的历史信息的作用。这样的教育也许能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点,但是这属于被动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实证意识。新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取代“三维目标”,实际上“核心素养”来源于“三维目标”但高于“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基本包括在“核心素养”中,“核心素养”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史料实证素养的关键能力,“记住知识点”属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中最低水平的目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真正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在中学历史教育中还有很大区别。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存在史料实证素养流于形式的问题。
(三)简化史料实证与结论之间的逻辑
由于初中的历史课程安排比较紧张,教师的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大多选择一些简单、没有深度的史料开展史料教育,以某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结论为最终结论,通过这些史料推理出结论。因为选择的史料相对较少又简化,所以不能形成严谨的证据链,因而导致“孤证而立”现象的出现。教师在上课时有时会陷入“过度推论”的误区。例如,学生在学习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目时,教师只出示教材中“盛世滋生图”的图片,不使用与清代有关的任何文献资料,就试图得出“清代商业的繁荣”“清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等结论,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上述历史教育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史料的实证和结论之间的逻辑不清晰。
(四)史料的选择缺乏对史料真伪的辨别
历史的发展具有不可逆转性,对得到的史料进行辨析,通过自主地发掘和探究史料以及理解历史证据、历史概念,再现历史的真实态度和方法,是新课标提倡的史料实证素养。初中的历史教师具有一定的鉴别史料真伪的能力,但是在史料的选择上还不能做到去伪存真。有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从网上下载资源后教学时直接使用,不去识别资料的真伪,这就会导致虚假史料被送进课堂。在日常教学中,历史教师使用的许多史料都缺乏史料的出处和时间,有些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去较真史料的真伪,过多关注史料的真伪会带来更多的精力消耗,备课时间过长。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使用的史料有错误,教师意识不到。因为教师自身不重视判别史料的真伪,所以也无法引导学生判别史料的真伪。例如,学生在学习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时,教师将《八佰》等具有历史渊源的电影视为“史料”,这些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史料,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乱用,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客观历史的判断和认识,这对学生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非常不利。
二、史料实证素养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培养对策
(一)确立史料实证理念
在初中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中,受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教育理念对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是最根本的要素,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当前史料实证素养在初中历史教育中产生的效果不太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教育实践表明,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能力。对于中学的历史教师来说,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抓住机会,积极应对挑战,才能更好地促进自己专业的成长。在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中,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教师提高自身史学素养、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性,深入研究新课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的需要来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确立史料实证的理念。
(二)培养学生形成以史为据的思考习惯
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水平有限,教师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从大量史料中选取有效信息,通过自己的分析、论证来恢复历史事实的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时,在谈抗日战争的艰难时,通过展现中日双方军队战斗力分析的史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时中日双方之间真实的军队实力差距,学生不会被一些所谓的抗日神剧中的杜撰情节所欺骗。近年来,抗日神剧频发,“手撕鬼子”“手榴弹炸毁飞机”在网络上成为话题。学生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抗日很简单。通过大量丰富的史料,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当时中日双方的军事战斗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双方力量的差距非常大。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军队在抗战前期物资不足,抗战后期军纪散漫,军备松弛,消极抗日。而日军在作战中技术先进,武器精良,目标明确,并不像电影和电视剧中宣传的那样不堪一击。通过史料的分析和研究,学生可以对历史事件形成客观正确的认识,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抗战时期中日双方力量的巨大差距。在中日实力差距如此大的背景下,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正面战场合作,动员国内外所有可以调动的力量,广大军民上下一心,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通过这种史料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思考,一方面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人民在取得这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付出的巨大努力与牺牲。
(三)养成多渠道积累史料的习惯
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具有积累的意识,在工作之余积极收集与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设立自己的史料资源库。基本史料属于历史教育的范畴,对于历史教育来说,大多是容易入手的原始史料,是最直接、最重要、最核心的史料,这样的史料在培养中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学的历史教育中,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一线教师没有机会看原始史料,在这种情况下增强史料收集能力显得尤其重要。现代社会处于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搜集史料,如中国的知网、万方、中学历史教育园地等高品质平台里就有着丰富的史料,这些史料可以显著地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除了工作之外,教师还要认真阅读有关历史教育的专业著作,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量,丰富自己的史料资源库。教师不仅要阅读传统意义上的史学专业书籍,还必须广泛涉猎历史学科最前沿的发展信息和当今社会的实时动态。通过以上渠道,形成一个质量高、内容广、准确性强的中学历史史料资源库,可以在教师之间进行资源共享,这就会极大地降低历史教育的预备课负担,可以使教师的精力从广泛的搜索材料中解脱。
(四)加强教学计划资源的开发利用
构成课程要素的来源和实施的直接条件之一是课程资源的开发。由于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历史学科拥有教师可开发利用的丰富课程资源。历史教科书不是中学历史教师唯一的课程资源。历史课的授课资源,应该包含鲜活的、大量的、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史料。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兴趣需要大量丰富生动的历史课程资源去激发。学生接触到的课程资源不应该是单一教科书给出的结论,而应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史料,这有助于学生用更多的方法理解史料,认识史料的重要性。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可以适当扩大知识范围,插入一些乡土资源的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了解。例如,学生在学习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中,住宅环境的变迁是社会生活变迁中的一个重要体现,教师通过展现学生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图,对学生和长辈的住房环境的变迁进行调查问卷等能促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社会生活变迁的真实发生。
(五)鼓励学生阅读历史专业书籍,构建阅读路线图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必须以历史教科书为中心,但不能只限于教科书。初中历史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历史专业著作,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阅读路线图,帮助学生了解同一历史事件但教科书中没有体现的细节。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何从专业著作中掌握运用史料实证的技巧和方法,因为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水平。由于历史课外书目很多,教师在推荐书籍时,必须考虑中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素质水平。推荐书的时候,必须考虑以下两个要素:第一,教师所选书籍能否真实地反映历史;第二,教师选择的书籍必须与历史教材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学生在学习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推荐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中的有关篇章。在推荐相关历史著作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通过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
结语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而诞生,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史料实证素养是对当前教育改革理念的积极响应,学生探究历史学习的过程也是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通过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更准确地提出教育实施战略。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必须积极更新现有的教育观念,在历史教育过程中积极地向学生渗透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