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寻根式”的高中文言文群文赏读教学探析

2023-04-05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第一中学张小清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理趣寻根古诗文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第一中学 张小清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静水流深,既有语言运用精到的典范,也有思维灵活运用的典范。 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辅相成,这在古代汉语的学习过程中也是不二法门[1]。 从文言文学习中发现思想的珍珠、习得写作的妙法、解读古老而深邃的思维密码,在本质上属于“寻根式”赏读教学实践。 所谓“根”,即传统文化之根。 对学生而言,在“根”中汲取读写养分,汲取古老的智慧,是言语生命丰盈的需要;对于学校而言,在“根”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守正创新,正是对国家政策中“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有力呼应,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从文言文的学习中进行高效的赏读, 并非一个直线过程。 如何寻根,如何跳脱出“熟读、翻译、抄背”的俗套,如何在“根系”中觅得古诗文的传承之道,如何引领学生踏入具有多重收获的赏读课堂,如何在寻根的同时,让高中生在语言的丰富、思维的律动、写法的精妙等方面有新的发现与收获, 还需很长的路要走, 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进行探索,值得师生展开溯源性思考与创新性实践。其中,关联与多篇文言文进行群文对比赏读,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子。

一、准备期,让主题对话“有思考”

古诗文学习无疑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与古人对话、与思想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这种对话如果建立在一个明确的主题之上,那么,所谓的“寻根”就有了具体的方向,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而这与群文阅读中“议题”的提法不谋而合。 基于一个主题或议题进行赏读,课堂有了创生空间,学生的思考就有了方向,有了具体的支架与路线图。主题或议题应该是开放的, 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域,为主题对话所预备的文本材料(即群文)也应该是厚重的,能够引发学生新的思考, 能够让思维的触角大面积地延伸。 而这正是“寻根式”教学实践的前提。

《荀子·劝学》的教学中,笔者抛出一个主题:“学而优则仕”。 为了让这样的主题对话能更好地持续下去,达到高效、务实的目的,笔者选取斯宾塞《劝学篇》与张之洞的《劝学篇》(两篇都是节选),与《荀子·劝学》进行群文对比赏读。 通过赏读,学生发现同样的劝学其要义不一样,正所谓异彩纷呈。 荀子认为学习是为了成“士”成“圣”,就个人而言,做到独善其身;就集体而言,做到“兼济天下”。 这样的“出仕”是为皇权服务的。 斯宾塞的劝学则与此相反,不是为了皇权,而是让普通大众开启民智,都能掌握知识,都能对关于治理国家和社会进步的知识加以研习和探讨。张之洞的劝学试图在荀子与斯宾塞的主张中取一条中间之道,“师夷长技以制夷”,糅合中西思想,通过中西合作求得国家强盛而达到劝学的目的。

《(史记)选读·管仲列传》的学习中,笔者选取三苏的三篇同题史论《管仲论》引领学生进行群文阅读,主题确定为“第三只眼看管仲”。 通过对比,学生意识到同样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管仲,三苏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称赞、有批评,见仁见智。 所谓的“第三只眼”,重在从一个新的角度见微知著,意味着思维的创新,意味着一个大的视域与胸怀。课后笔者引领学生以“第三只眼看”为题进行议论文写作,诸如“第三只眼看红颜”“第三只眼看韩信”“第三只眼看曹操”等作文都能跳脱出惯常与习见,有新的思考,用独到之眼进行创意表达。

让主题对话“有思考”,应当看作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伏笔阶段。 这一阶段,教师有责任引领学生围绕一个议题或主题层层深入,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有必要从古人那里去“寻根”。如此,学生后续进行议论文写作时,辩证论述就有了基础,能够做到从历史的维度发展地看问题。 值得警惕的是,让主题对话“有思考”,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思考,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捆绑学生、束缚学生,不能用自己的“想当然”遮蔽学生的个性或多元思考。当然, 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思想信马由缰时, 主题预设的“收”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二、预热期,让说理方式“有逻辑”

议论文重在逻辑推理。 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理,可以从矛盾中进行推理,具备科学的逻辑推理能力既有利于议论文的写作,也有利于学生缜密思维的形成。 而这同样可以从古人那里去“寻根”。从说理文的逻辑意识上升到形式逻辑的高度,琳琅满目的古诗文中有迹可循。《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所运用的“排中律”与“矛盾律”,已经为学生撰写议论文必须要有逻辑提供了路线图。然而仅仅靠一篇《烛之武退秦师》不足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一组群文的对照赏读,能够唤醒学生的逻辑意识,帮助学生更有条理地表达思想,让逻辑力量为习作增色。

比如,王安石政论文中的“以史比史”与“借古比今”等逻辑推理,值得学生借鉴。“以史比史”重在对比或类比,“借古比今”重在以古比今,借古抒怀。 两者皆可以成为学生进行议论文撰写时的必要手段。的确,与其空洞的说理,不如列举一些典型实例,增加说理的信服度。 为了达到选用文质相似或相异的史实有利于学生对比阅读的目的,笔者选用了《三不欺》《读〈孟尝君传〉》《读〈刺客列传〉》《非礼之礼》《对疑》《万言书》等组成群文,引领学生读一读、比一比、写一写。

教学中,先让学生阅读《三不欺》,引领学生找出中心观点以及支撑的史例,学生意识到民“不忍欺、不能欺、不敢欺”并非空洞的概念,而是有史可查的。 子贱、子产和西门豹三人的史例, 再明白不过地阐述了其立场与观点,避免了空洞说教。紧接着,引领学生阅读《读〈孟尝君传〉》,学生意识到王安石对宫廷宵小极度鄙视,对国家强盛极度重视,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而这也是有史可查的。 经过对比,学生意识到前者用兴衰史实正反对比,后者以人所共知的史实来说事,同样达到了说理的目的,不证自明,做到历数史实却有补于世。学生在《万言书》与《非礼之礼》中体会到“借古比今”的写法,并且意识到王安石所选史实的不可替代性。 正是这样的“唯一性”——以一史抵万语,彰显着其说理的力度,使之具有强烈的雄辩力度。的确,站在今人的角度切中时政之肯綮, 不仅仅是王安石说理文的需要,也是他在政坛上以寡敌众的策略。

这样的“以史比史”与“借古比今”,对于高中生撰写议论文很有启发。 掩卷深思或能帮助学生厘清逻辑链条,建立法度意识,进行有逻辑的表达。比如,学完《三不欺》等群文后,一名学生以街头上算命先生的“预测不可信”为主题,运用了好几则史例,包括《俄狄浦斯王》中开头的“预测”、《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的“预测”、诗仙李白的“预测”,强有力地阐述了“摸着预筹的石头涉险”是不可靠的。另一名学生为了论证“有字之书”的重要性,以古人细选《古人观之》 对群文开智的意义与杨绛先生批评现代年轻人“读得少却想得多”的两例史实进行对照,做到了论从史出。这样的议论文同样达到了“以史比史”与“借古比今”的效果,值得推崇。

让说理方式“有逻辑”,可以看作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预热期。 这一阶段,教师有责任引领学生去古人那里“寻根”,借鉴古人逻辑表达的优点,体会逻辑推理的强大力量,学生于不经意间学会运用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等逻辑推理方法。通过群文阅读,并非要学会多种复杂的逻辑推理方法,而是做到至简大道。 应当提倡“一课一得”或者“多课一得”。 就像王安石在多篇文章中均做到“以史比史”与“借古比今”,篇篇都成为名篇。 这就启示学生:如果从“排中律”等逻辑方法中选择其中的一种,反复熟稔掌握并应用到议论文的写作之中,或能达到“大巧不工”的境界。

三、试水期,让语言风格“有理趣”

议论文写作仅有清晰的逻辑推理是不够的。应该在足够关注逻辑的同时,注重理趣、情感表达与审美追求。高中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同样应该成为赏读议论文的关键性要素;情与理的交融、自然理趣与生活理趣的糅合, 理应成为学生表达时的一个风向标;学生习作中想象力、审美力和创造力理应得以循序渐进地提升,做到“情与理蕴含于物与景中,情使理灵动、发散;理为情增添思考与升华的力量”[2]。 而这同样应该到古人那里去“寻根”。先秦名作《战国策》、唐宋八大家文、明代小品文等,都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理趣。 把韩愈的《讳辩》与《师说》组合为群文进行阅读,学生能够比对欣赏其笔调凶悍的一面与敦厚和缓的一面。更多古诗文中的铺张、比喻、排比等比比皆是,对于高中生进行具象表达有借鉴、有启迪作用。 引领学生进行古诗文群文阅读,从中品味“有理趣”的语言风格,赏析意蕴十足的审美魅力,应该成为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中的一个基本视点。

例如,可以选取杨万里不同诗篇而欣赏理趣。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重在自然理趣,庄重中有诙谐,写景中有哲理,一句“一山放出一山拦”蕴含着审美趣味与深邃意境。他的《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正是时下进行安全教育的典型案例,却被他写得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凡事预则立,不预谋,其后果就是“惊湍漩三转”。 他的《荷桥暮坐三首》中的俗语与口语信手拈来,情理交融的地方比比皆是。 诸如“蚊子”等词语直白入诗,“手忙脚乱”等随意成句,白话中有古雅,幽默中有哲理,形成了活泼、轻松、诙谐的语言及审美风格。 而这正是当下高中生需要借鉴的。

再比如,学习《离骚》时,可以把张仪、陈轸与苏秦的说辞组合在一起进行群文赏析。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意识到张仪善用铺排、夸张、渲染等手法,不愧为高中生借鉴的典型;为齐退楚的劝说中,陈轸妙用典故,仅仅用一个“画蛇添足”的故事,就达到了情理交融的效果;至于苏秦则善用夸张,一句“其民无不吹竽鼓瑟”,达到让对方心服口服的效果。可以说,古代纵横家不仅仅是说理的高手,也是抒发感情的高手,不仅仅是敷张扬厉的高手,也是形象使用语言艺术的高手。 引领学生从纵横家那里“寻根”,学生撰写的议论文不再仅仅是严谨的说理,也体现出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瑰丽丰富的想象状态,以及亦庄亦谐的行文风骨。

时下,高中生撰写议论文往往把握不好“度”,要么就是刻板、机械的议论,要么就是过度的抒情,导致议论文与散文的界限愈来愈模糊。 模仿张仪、陈轸与苏秦这些纵横家的说辞,则可以很好地避免上述弊端。 无疑,张仪、陈轸与苏秦都针对时政进行辩论。 时下的时政热点中,不乏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引起人们的吐槽。 前几年流行的“咆哮体”——《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从功能而言,自嘲能够缓解心理压力,宣泄情绪;从文本语言而言,多个感叹号能够强烈地表达思想情感。 不妨引领学生进行“我看‘咆哮体’”的主题对话及微写作训练,让学生仿照张仪、陈轸与苏秦的说辞,或仿照比如《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进行创新表达,做到有严谨的说理、有诙谐的语言、有多样化的架构方式。

让语言风格“有理趣”,可以看作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试水期。这一阶段,教师应引领学生细读一组古诗文,厘清其细微不同,从中储备写作技巧与经验,丰富言语生命,提升欣赏品位,为自由、真实而具体的表达奠定基础。语言活泼,四两拨千斤,才能为思想的喷涌提供支架。 从根本上说,语言这层外壳是学生思想与情感的衣服,不应小觑。教师应该引领学生通过群文阅读赏析气象万千的语言风格,进而转化为自身储备,真正做到“内容上尽事理之精微,表达上则明朗而通畅”[3]。

“寻根”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传统文化进课堂是一项奠基性工程。古人的经验、智慧及思维密码,斐然的文采以及从中折射出的写法规律,值得师生去悉心研究。 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殿堂,通过有价值的群文阅读,多一点语言创生,多一些创新性的深度“寻根”,让疏通语理和发现语言规律变成常态,让审美鉴赏变得高效而轻松,让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变得自然而然。

猜你喜欢

理趣寻根古诗文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小议诗的“理趣美”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理趣课堂:有意思与有意义
“理趣”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理趣理念的提出与优化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