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语篇学习 聚焦提升阅读素养
——以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8 It must belong to Carla.Section B 2a-2e 为例
2023-04-05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王 佳
齐齐哈尔市第十五中学 李 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版)》明确提出,开展语篇研读,教师要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分析。 明确主题意义,提炼语篇中的结构化知识,建立文体特征、语言特点等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篇传递的意义,挖掘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把握教学主线。 根据学生基于主题的已知与未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设计教与学的活动提供依据。
一、基于大观念单元整体设计,深入开展语篇研读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基于大观念“探索宇宙的奥秘”进行的整体教学设计。教师在研读语篇时应重点回答三个基本问题: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即What 的问题;语篇传递的意义是什么,即Why 的问题;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如果语篇配有图片或表格,其传递了何种意义或具有何种功能,即How 的问题。
针对这三个基本问题,教师进行了如下分析:
What(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本文属于“人与社会”的主题语境下“宇宙探索”的子主题。阅读材料介绍了英国史前文明巨石阵,向学生展现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奥秘。
Why(作者的意图、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通过文本阅读,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巨石阵的相关背景知识,而探索奥秘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让学生明白要有好奇心,并且要有坚持寻求真相的精神。
How(文体特征、内容结构、语言特点):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以四个段落三个部分进行呈现。 第一部分(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并运用连接词等,介绍了巨石阵的背景信息。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使用了较多的复杂句子,用到多个连接词,说明对巨石阵不同的推测观点。 第三部分采用做引用、举例子等方法呈现巨石阵的奥秘之所在,引发学生深思。
二、创设有意义、有关联的情境
英语阅读教学中,创设有关联、有意义的情境,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创设的情境是否有意义,与文章主题是否有关联,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
本节课的语篇涉及英国文化,还涉及一些含有连接词的复杂句子。 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精心准备了巨石阵的空间图和一段关于巨石阵奥秘的生动形象的短视频,将本节课的主题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去探索巨石阵奥秘的主动性,并对探索未知奥秘产生浓厚的兴趣,为语篇阅读做好了铺垫。
教师在导入时设置了学生触手可及的简单问题,如Who?When?Why?这些问题和即将进行的阅读文章有着紧密的联系。 说明文的内容生涩,教师在文本解读时,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恰当的视频素材,运用了承上启下、环环相扣的连接性语言,帮助学生对主题进行深度理解。
阅读教学中,创设有意义、有关联情境导入,对于一堂课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辅助性素材不易过多或过长,避免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三、立足学习活动观培养阅读能力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核心思想指的是: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语言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获取、概括和探究意义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参与、获取和学习新知的过程,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
本节课基于课标、忠于教材、立足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着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而进行的教学设计。本节课阅读语篇的主题是“人与自然”,本篇课文内容涉及英国文化,需要教师通过任务链引导学生根据语境体会本文的知识背景和内涵。 因此教师把阅读分为了三部分: 读前(Pre-reading)、读中(While-reading)和读后(Post-reading),即“PWP”阅读教学模式,通过阅读技巧的指导与运用、阅读问题的巧妙设置,渗透不同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地分配到了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提升阅读素养。
读前——简单预测,激活已知,引发思考。 阅读前,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文章标题, 回答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 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
读中——任务牵动,环环相扣,落实素养。采取任务型教学法,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循序渐进、形式多样,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进行第一次全文阅读的时候,任务是段意匹配,无形中降低了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读有所获,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要忠于教材设计,忠于文章内容,反复多次阅读,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设置了符合学生的理解认知水平,有梯度、有层次的任务。 例如,在阅读文章第一段的时候,教师设置的任务是细读课文完成相应的思维导图,指导并培养学生寻读文章获取细节信息的阅读技能。读后又让学生化身为导游介绍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进行职业体验的同时,既巩固了新知,又锻炼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成功地进行了语言输出。
教师把课文段落进行了适当的整合, 把文章第二、三段的内容放在一起处理,可以看出教师对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是很有想法的,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帮助学生提炼语篇中的结构化知识。通过一个手掌图案呈现出了人们对巨石阵的5 种猜测,设计得很智慧、很巧妙。让学生能够充满兴趣和好奇地跟随着教师一步一步去学习、去探索。 读后让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强调连词的运用,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阅读策略的指导和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方面所提出的要求。
文章第四段, 教师很有心地运用了贯穿全文的“mystery”一词的开头字母,从巨石阵的材质、年代、设计者等方面对第四段的文本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和详细的解读。可以看出,教师在备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查找了关于巨石阵的大量素材,除了图片和视频之外,还补充和拓展了课文中没有的相关知识,比如补充到“巨石阵的石头来自于180英里外的威尔士,还有马蹄形的石头形状,还有楣石”,等等。深入挖掘文章背后的知识,消除了学生的疑虑,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处理完第四段,教师又引领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并完成阅读清单,引导学生内化新知,学会根据语篇表层内容的探究深入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的隐含意义,启发深度思考,探究深层意义,使核心素养落地,同时也为读后语言输出、迁移创新做好铺垫。
四、搭建支架引导输出
语篇阅读后的语言输出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和提升,语言输出是检测学生语言学习的最佳手段,教师要通过语篇读后的不同任务搭建合理的语言输出支架, 进行语言训练, 引导学生关注语篇中重点的语言形式和文本信息,包括词汇、句法、文章结构,等等,达到一定水平的语言输出,从而保证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
教师在读后语言输出环节设计的任务,不是以往所常用的绘制思维导图、复述课文等形式,而是写读后感。搭建的支架是5 个开放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的问题,完成读书心得,进行展示与评价,并激发学生探索更多未解之谜的兴趣。 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阅读心得,形成结构化知识框架,引导学生继续深入阅读文学作品,将所传授的知识转化成运用与表达,从而推动迁移创新。
教师还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用其他世界未解之谜和阿姆斯特朗的名言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在细微处巧妙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读后搭建支架让学生在语篇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所学语言知识,进行相关主题的口头与书面输出,进行主题升华,并设计分层探究性作业,将实践运用进行到底。
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科素养落地;要始终践行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英语学习观;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