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锡剧 追溯传承
——运河文化活态传承小学音乐课程案例研究

2023-04-05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阳光小学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锡剧活态唱腔

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阳光小学 李 菲

千百年来,大运河形成了丰富绚烂的文化资源。 艺术上更是留下了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经久不衰的宝贵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三个层次的内涵: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 笔者生活于运河江南段,所以本课题将以优雅抒情、富有生活气息的江南戏曲“锡剧”为起点,寻觅京剧、昆曲、梆子腔等运河区域中国戏曲;以江南水乡文化为代表的“江南丝竹”为源头,走近二胡、扬琴、琵琶等浓缩着当地民俗文化的运河乐器;以柔美、婉约的“江南舞蹈”为引子,走遍运河城镇,体会运河流域民间舞蹈的各种魅力;以曲调优美婉转,清新典雅“江南小调”为开曲,唱遍五声调式的曲调,探秘运河民歌瑰宝。

一、核心概念

运河文化。 经过查询和总结资料发现:运河文化主要是指运河沿线城市的兴起、文学艺术的融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所形成的多元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及思想领域的合成。运河文化有着三大显著特征:①线廊性。运河文化不是某一个地方的文化, 是运河沿岸的集成文化;②活态性。运河文化是活态的艺术,不是固化、僵化的;③包容性。 运河文化并不是自封的,它除了自身的传承和底蕴,还是跨地域的,跨文化的。

活态传承。 指文化经由重生和再生,活化后的文化兼具历史文化承载和时代意义赋新双重属性。 本文讲的“活态传承”作为课程育人的一种重要载体,主要表现在设计“活”的音乐课程,择取传承与创新发展文化,提升学生的音乐传承意识和创新能力;对话“活”的音乐主题,立体呈现与多元文化浸润,激发学生对音乐及音乐课程探索的原动力;搭建“活”的音乐场景,直觉体验和具身认知文化,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

运河文化活态传承的小学音乐课程的开发研究。坐落于运河沿岸, 基于学校的文化背景和学校现实发展需求,挖掘运河沿线的文化资源为小学音乐课程开发所用成为了我们的职责和优势。 我们运用活态传承的载体进行开发,以协同创新的育人观念重构与系统再造为目标,通过开发运河沿岸的音乐课程资源对校本音乐课程进行系统创新、过程再造和有效支撑。我们致力于构建起体系完善、运转科学、发展协同、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音乐育人课程新格局,力求使音乐课程在现代化、综合化、渗透化、人本化的发展趋势中取得新的理论进展和实践突破。

二、锡剧碰撞校本课程

锡剧起源于滩簧,产生于无锡,后经历了对子戏、小同场戏、大同场戏,保留了吴歌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底蕴,现被列入国家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锡剧的研究,我们从查阅锡剧史开始,围绕著名锡剧作品、锡剧的唱腔、角色行当等问题,带着学生在感悟中传承。 对于锡剧的初次研究, 我们分为了三个课时:“品” 锡剧味;“唱” 锡剧腔;“学”锡剧韵。 这三方面让学生从锡剧的语言、锡剧的唱腔和锡剧的行当对锡剧进行简单的了解,从而喜欢上这个传统又陌生的戏曲。下面就从这三节课简单来说一说引领学生感悟锡剧的过程:

1.第一课“品”锡剧味

①亲近乡音

本节课从每个学生的家乡话入手,通过大家一起热闹地来讲家乡话感受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 艺术来源于生活,身边的艺术更能让学生快速而且积极地融入进去。 各地方言的分享,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不同文化的感受下,了解和感受了不同地域孕育的不同文化。

②听辨锡剧

课上通过用听辨京剧《贵妃醉酒》、豫剧《花木兰》、锡剧《双推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对比和辨析锡剧,让学生在对比中不但对中国戏曲有一个宏观的感受,更是感受和了解到地域、语言和文化的不同。

③了解锡剧和锡剧作品《双推磨》

对于小学生,文字赘述略显枯燥,而既然是溯源,讲解就很重要。 所以笔者查找了资料, 通过视频介绍锡剧的起源,然后通过问题导入: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分别叫什么? 跟学生一起分享锡剧《双推磨》的故事情节。小学阶段,故事非常受学生欢迎,故事不但可以解决学生与音乐作品的主客体分离的局面, 更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的具体内涵。学生通过故事获取知识、通过故事感受作品,投入感情和升华对音乐的感受,以此达到美育的效果。

④对比锡剧与歌曲的不同

锡剧和歌曲除了方言的不同,在扮相、唱腔等方面都有不同。 让学生说说锡剧和歌曲的不同,把学生从表层的感受拉入到更深一层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通过开放性、主动性、情境性的实践性教学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 这些知识不但丰富了教材内容,更让学生获得远不止书本上的知识和技能,获得视野的开阔、思维的开发,个性、创造性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⑤唱一唱

通过戏词“推呀拉呀转又转,磨儿转得圆又圆”等学唱, 让学生感受锡剧唱段浓浓的吴文化味道。 通过追问:“今天苏小娥刚巧碰上何宜度, 两人推磨比一人推磨感觉怎么样?”让学生感受从苏小娥丈夫死后,一人推磨和两人推磨的不同感受。 再接着学一学其中的“一人推磨像牛车水”等唱段。《双推磨》出演方式为对子戏,所以课堂上使用不同颜色在PPT 上区分两个角色。感受对子戏的地方风味和文化底蕴。

⑥拓展与总结

课堂最后引导学生用《双推磨》的曲调重新填词来夸一夸无锡,在吴侬软语中重温江南锡剧的独特韵味。总结:大运河流经了很多的地方,而只有江南才孕育了醉人的吴侬软语。

2.第二课“唱”锡剧腔

本课时选择的是锡剧的另一经典唱段《我为小姐珍珠凤》,跟着范唱进行模仿和感受,意在品味和简单尝试锡剧的唱腔。

①对比不同曲调唱腔

在本节课的开始,教师温故知新,提问:“锡剧的曲调有很多种, 听这是谁唱的? ”“你觉得它们听起来有何不同?”然后播放上节课寡妇苏小娥和何宜度的唱段以及《我为小姐珍珠凤》(视频下方分别标注紫竹调和本滩簧,但不讲解)。 请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听辨两种唱腔的不同。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对比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很多时候,对比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问题,找到答案,变得更加自信。而且,对比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新旧知识进行再次巩固,在活动中学习,寓教于乐。

②体验和哼唱

锡剧有很多独特的曲调,唱腔也是,和平时唱的歌曲不太一样。 那到底是因为什么让我们觉得它不一样呢? 请学生跟随教师找答案。

首先第一个特点真声的演唱——教师示范、对比以往的歌曲演唱,请学生说说有何不同。通过哼唱体验和总结:由于无锡、常州地区的山歌、小调均用本嗓演唱,所以锡剧演员也都习惯使用本嗓演唱。

其次感受了唱腔格式“起平落”——即起板一句,下接清板数句,再接落板一句。 师范唱,请学生画一画线条,说一说感受。 介绍和总结唱腔。

接着感受“十五种调式”——十五种调式比纯粹的五声调式表现力更强,色彩更为丰富,情感更为细腻。这里请学生一起演唱一首过去学过的五声调式,对比一下有何不同,找找其中的音阶,唱一唱。

最后感受“同宫异腔”的演唱方法——同宫异腔即男女唱腔的调高相同,但唱腔旋律不同。请学生唱一唱,并说出这样演唱有什么不同感受。这样的演唱很少在合唱中出现,所以一定是感受为主。

每一次的讲解都不能离开教师的范唱。让名称结合演唱,学生就有了真实的感受。在感受中学习,并且尝试生活中不太出现的新鲜唱腔,提升学生的兴趣。

3.第三课“学”锡剧韵

①舞台动作大不同

锡剧除了唱腔优美以外, 动作表演也是十分精彩的。本课从找动作开始,引导学生看看锡剧中都会出现哪些动作,一起做一做。 视频播放《双珠凤》《跌雪》《摘石榴》等片段,教师根据视频中出现的动作介绍兰花指、圆场、亮相、云手、踢腿等。小学生天性好动,肢体的学习让他们兴趣更加浓厚。 抓住这一兴趣点,引导学生模仿电视和舞台上锡剧演员,学生会产生一种表演的自豪感。

②我的身体会说话

带着学生细致地模仿一下这些动作。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做得不是很好,也有学生会引来同伴的大笑。这时要正确引导学生。很多时候,不一定做得最好才叫收获,在体验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够亲身感受戏曲学习的不易,都可以体会每一个动作的作用和表达。 等以后再欣赏作品的时候,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底蕴去理解、感受和包容,甚至还有更好的传承。

③眼神的训练

观看大师表演,询问“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表演和刚刚艺术家表演的有什么不同?”“哪里还有欠缺?”提醒大家重点观察演员的眼睛。 讲述著名京剧表演家梅兰芳练眼神的故事, 然后跟着大师一起练眼神。 最后在戏曲情境中练习眼神的交流和表达技能,感受“眼随手动”的表演韵味。

三、研究价值

为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提供理论依据。《课程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国家、地方、学校都为课程的管理部门,这一调整改变了原来权力相对集中的状态,让课程管理民主化、地方化,有效弥补了国家课程资源开发的不足。

开阔校本课程的视角。当前校本课程研究的书籍和论文很多,有研究校本课程特点的,也有研究开发程序的。但是研究运河文化和运河文化活态传承下的音乐资源的几乎没有,本次对锡剧的研究拓宽了校本课程的视角,丰富了校本课程的理论框架。

对学校发展的实践价值。 本次锡剧的研究,加上锡剧地方课程的开设,让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文化陶冶中扩展眼界,提升素养,提升格局。 通过对锡剧传承的主动参与,学生明白音乐文化的多元性,明白民族音乐记录的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痛苦和欢乐,寄托的是一种民族深远的理想与情思,明白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是我们千百年的伟大积淀和继往开来的无限源泉。

对社会发展的实践价值。 首先,对锡剧的学习提升了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其次,通过演家乡戏,传承革新,双向交流与互动,促进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再次,通过活动的开展,深入民间,了解、继承和发展了运河文化。

从运河沿线音乐文化中提炼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本质特征,在民族音乐文化活态传承的过程中,挖掘运河沿线丰富音乐艺术资源, 厚植我们的音乐课程以。 以锡剧为起点,通过对“运河文化活态传承”音乐课程的目标、内容、进程等一系列的架构,强化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相关音乐艺术的生存、适应和发展能力。 引导学生感受、认知民族音乐文化活态传承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并通过学习,体验和享受民族音乐文化带来的独特的美感和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锡剧活态唱腔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江苏锡剧文化登陆香港、澳门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传承锡剧文化,打造中队特色
场域视野下彝族《指路经》的“活态”解读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