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3-04-05郭南芸陈嘉东
□郭南芸,陈嘉东
(广西大学经济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促进渔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渔业生产大国,养殖水产品占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60%以上,基本建立了集养殖、捕捞、加工流通、休闲渔业于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然而,我国渔业目前还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养殖捕捞相对粗放、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数字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为提升渔业发展质量提供了条件。《“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和《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中分别提出加快智慧渔业,推动渔业渔政数字化,支持渔业养殖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的数字化改造,提升渔业经济效益,实现渔业现代化发展。
目前,对渔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研究主要为渔业生产养殖过程中的数字化应用。比如,通过搭载摄像机、声呐、水质传感器等设备,借助水产养殖水下机器人机动灵活的运动能力,实现对养殖环境智能综合感知,包括水温、溶解氧、酸碱度和氧化还原能力等指标的实时监测,以及鱼虾生理信息的实时定点获取和养殖对象生理及行为特征提取与辨识[1]。使用多元信息智能立体感知技术与装备构建池塘绿色高效养殖模式与技术体系,形成无尾水排放、无能源输入和无人值守的先进生产方式[2]。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对鱼类摄食行为进行精准分析,实现工厂化养殖的精准投喂,利用“物联网+数字化”实现养殖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控制,实现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残饵、粪便等固体颗粒物,以及溶解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并通过水体消毒、加氧、调节温度、去除二氧化碳等水处理操作[3]。利用智能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仓储和物流过程中的水质环境信息,快速定位质量问题发生的关键节点[4]。
1 渔业数字化转型的效用分析
渔业数字化转型是指促使数字技术与渔业养殖、加工、流通和交易等各环节深度融合,实现渔业产业全链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渔业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影响不仅表现为提升整个产业技术水平,还将对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供需匹配质量、绿色化发展等方面产生推动作用。
1.1 渔业数字化转型能有效提高渔业资源配置效率
数字经济和渔业产业高度融合发展,有利于驱动渔业产业由传统的“大分散、小聚集”的粗放型劳动力生产模式向集数字信息和技术于一体的工厂化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将数字技术和数据信息融入渔业全流程的生产流通过程中,包括在渔业资源、养殖环境中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并进行动态智能分析,不断优化渔种资源和养殖环境。
在渔业生产过程中,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养殖生产过程、精准投喂,对捕捞过程进行智慧化管理。在加工流通过程中,实现自动化加工、智能化冷链物流。上述各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实现了数据要素与劳动、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并重新整合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1.2 渔业数字化转型能有效提高供给质量,促进渔业供需精准匹配
在一系列渔业发展政策支持下,我国渔业产量和产值稳步提升,但供给结构仍不合理,表现为养殖品种结构不优、一般性品种产能过剩、中高端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当前消费升级的需要,亟待进行供给侧的提质增效。渔业数字化转型能有效提高渔业供给质量,充分利用物联网实时获取渔业数据,改进渔业养殖、加工流程,形成标准化、数字化生产流程,建立生产过程智能化综合管理方案,有效追溯从渔业资源投入到产品流通各环节质量,实现从“鱼苗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保证供给端的高质量。此外,渔业数字化还能有效促进供需精准匹配,随着大数据技术对消费需求的分析应用,如电商平台交易额的分析比较,渔业经营者能更精确地了解消费者对各类水产品种类、价格、品质等需求的变化,不断改进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实现生产端和消费端的精准对接。
1.3 渔业数字化转型能促进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推动渔业产业数字化进程,有利于推动传统渔业产业由原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转变。养殖过程中饲料抛撒、养殖鱼体废物排出等情况会造成水体中氮、磷等元素积累,导致水体过度富营养化,水体污染,降低生产效益,不利于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基于新一代数字信息和数字技术结合的循环生产方式,实时监控对渔业产业最重要的水质环境,精准获取水体环境变化情况,利用智能化操作和水体循环系统,对养殖水体开展净化循环利用,消除有害物质,维持合适溶氧以及pH 值的作用,奠定渔业产业绿色发展基础[5]。
2 渔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困境
2.1 数字化转型的支撑能力不足,数字化基础和技术落后
我国数字技术对渔业赋能业务的水平偏低,渔业数字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多用于互联网行业、高端制造业,对渔业、畜牧业等属于第一产业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弱,研发投入不足且产学研转化机制不健全。同时,由于渔业产业多处于远离城镇的郊区地带,位置偏僻,网络基建建设和维护成本高,导致渔业整体数字化水平不高,数字技术与渔业缺乏深度融合,投入实际生产应用中的数字化技术较少,大多数渔业生产装备未实现数字化转型[6]。此外,我国目前渔业产业缺少数字产业集群枢纽,渔业产业本身未能形成体系化、规模化的集约化生产模式,多为家庭式分散养殖模式,导致无法有效集中资源开展数字化渔业的规模建设。
2.2 数字化转型的供给体系不健全,政策供给体系弱,缺乏统一推进发展
虽然国家在政策层面重视渔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鼓励数字化渔业的转型发展,如在《“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智慧渔业的战略规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智慧农业的数字化进程发展,在《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中提出渔业渔政数字化,但缺乏针对数字化技术推动渔业产业转型的具体配套政策。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对渔业数字化转型未能明确具体的实施路径,未厘清渔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环节间的关系,导致渔业数字化转型速度相对于其他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进程缓慢,数字化转型进程不顺畅,渔业数字化收益不明显。
2.3 数字化专业人才缺乏,核心技能型劳动力存在差距
渔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和渔业生产的深度融合,需要数字型人才和渔业人才的有机结合。目前,渔业领域高科技核心人才缺乏,根据我国《2020 年渔业统计年鉴》可知,渔业从业人员每年以接近2.5%的比率在下降,其中,专业型人才人数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集科技、渔业等知识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则更少。
一方面,懂数字技术的人才缺乏对渔业生产经营的认识,无法准确掌握渔业对数字化的需求,造成数字化和渔业生产过程的不匹配和不适应。另一方面,大量懂渔业的生产经营者又对数字技术缺乏认知,数字素养不高,缺乏从事高科技渔业的能力,也认识不到数字化转型产生的经济效益,造成众多经营者既不愿意进行数字化转型,又无力从事数字化渔业。
3 推动渔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数字技术驱动渔业传统生产方式转型不是单纯两者相加的生产方式,而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将数字和渔业进行深度融合,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推动渔业生产结构调整,提高渔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效率,促进渔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1 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强化渔业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
加强对渔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引导扶持和统筹协调。在《“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强化政策落地,各地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区渔业生产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渔业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制定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同时,由政府牵头开展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各类渔业数字化产业园、示范园为基础,培育各类数字化渔业龙头企业,前瞻性部署和开展渔业数字化试点,不断探索和改进渔业数字化领域的实际应用,加快渔业数字化技术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3.2 加快推进渔业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及交易平台建设
一是在现有部分渔业信息平台基础上,统筹构建全国性渔业资源综合管理平台,推进各地区子平台的嵌入,实现从省到乡镇的多级联动体系,使渔业数据服务于各级政府决策、服务于企业和渔民生产经营、服务于研究需要,充分释放数据价值。二是建立全国性的渔业电商交易平台。利用“渔业+互联网”模式,建设串联原料、生产、销售环节的集收集、存储、传输为一体的数据系统,实时提供渔业产品供需情况与交易信息,减少交易成本,打通企业原材料、物流配送、养殖、生产加工、批发零售等业务流程数据通道,提升资源配置效率[7]。三是整合科研机构与数字服务商,提供智能化管理和解决方案服务,为渔业生产提供线上实时咨询服务,尽量第一时间解决渔业养殖、加工、销售等问题。
3.3 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补齐短板
持续推进补足渔业生产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短板。我国渔业产业多处于远离城市的地区,且多而散,数字基础设施在这些产业地理范围内建设较弱,数字化转型受困于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络慢的影响。政府部门可与企业合作,持续加大对全国性的渔业信息网络、5G 基建、光纤以及渔业物联网的建设力度,着力为渔业数字化转型进行基础铺设。同时,应积极建立一批集5G 设备、数字智能装备、物联网、大数据于一体的数字渔业产业园、示范园,以点带面,展示渔业数字化所带来的成果。此外,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渔业生产装备的结合应用,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在渔业生产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确保数字化装备和转型与渔业生产实际相符合。
3.4 推进数字渔场建设,实现渔业生产智能化、自动化和标准化
渔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通过数字化基础设施,颠覆传统渔业生产人力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受病害、环境等不稳定因素影响较高的生产方式,实现智能化生产管理、可控性高、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最终达到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构建围绕全产业链生产的全流程、全要素数据获取体系[8],开展渔业智能管理系统、数字化装备、渔业物联网系统建设,实现渔业生产过程数据收集、实时分析、智慧服务方案提供、智能操作的数字化管理。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渔场,实现生产和加工储存端的智能化标准管理,形成集约化生产模式,淘汰传统家庭式生产。在养殖端通过水质传感器、声呐等数字化技术结合,实现对养殖环节水质、溶氧、pH 值、温度等环境指标监测和养殖对象的生理及行为信息的数据收集、储存和分析。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从而促进渔业养殖管理标准化、智能化。
在加工过程中,通过智能化机械系统设定加工标准,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相结合的智能化加工设备,实现对渔产品筛选、清洗、加工、灭菌、包装的统一处理,确保加工流程标准化、统一化、可视化。对加工产品实现智能化登记检测,加工各个环节可追踪溯源,保证加工品质量的安全可靠性。
3.5 加强专业型人才的培育和核心数字技术的研发应用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人才兴渔战略实施力度,积极出台人才培育政策,加强对渔业领域人才的培养,优化渔业人才培养环境。渔业复合型人才和数字化人才数量与质量决定渔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各级政府应积极搭建渔业产业人才的鼓励和补贴政策平台,吸引高水平数字化人才进入渔业产业。
同时,改善渔业产业的发展环境和空间,引进人才,并预防人才外流。涉农高校水产、海洋等相关专业应积极开展数字化应用课程,培养学生数字化专业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渔业数字化的研发领域,为渔业数字化转型培养人才储备。
3.6 发展数字化渔业金融
建立农户、经销商、农业核心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以确定担保关系,借助数据信息,广泛收集生产资料,开展数据分析工作以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将风险指标深入生产资料、供应商等环节,严格审批其生产经营情况。鼓励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以及大型水产饲料、鱼苗公司互联合作,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根据生产企业过往养殖规模、信用等级、生产收益情况、资产负债等数字信息,对生产企业搭建预测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将传统渔业金融中小而散的信用口碑信息转换成规范化、成体系的金融信息,开展智能审批,以减少资金借贷人工审批产生的信用风险和周期长的缺点。同时,通过数据信息技术,申请、使用贷款资金,联合监管各个生产环节的资金流使用情况,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降低借贷违约的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