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气储运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3-04-05左丽丽李兆慈

科教导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储运油气工程

左丽丽,侯 磊,李兆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北京 102249)

油气储运工程是连接油气生产、加工与消费的纽带,包括油气集输与处理、长距离管道输送、油气储存、城市输配等内容[1],其中油气管输和储存是重要的国家基础设施,油气输配是必备的民生工程[2]。中国石油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创建于1952 年,是国内首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是“211”重点建设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2019 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获批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020 年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从此开启了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的新征程。

尽管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历史悠久,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然而要完成国家和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任务仍然面临极大的挑战:①北京市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求高、难度大;②恰逢能源转型,传统能源专业须直面新技术的挑战;③本科教学规模小,成果不足;④既有专业建设内容与北京市需求结合不足。面对困难,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全体教师集思广益,共商对策,探索储运专业建设全方位改革,经过持续的改革实践,专业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1 以新时代党建工作为引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1.1 党建引领

油气储运工程系教工党支部始终坚持“支部是战斗堡垒,党员是先锋旗帜”的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强化师德师风、引领科研教学、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服务学科专业发展等发挥新时代党支部全面领导作用,不断促进党建与教学科研业务融合,凝聚全系力量,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强保障。2020 年党支部被遴选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首批校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21 年被遴选为首批学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0年被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评为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

1.2 师德师风

建立了教育、监督、考核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工作机制,定期举行师德师风学习,邀请名师开展师德师风专题讲座,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警示教育为辅的工作方法,全方位提高教师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近年来,专业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效果显著,先后获得“SPE 创新教学奖”1 项、获评北京市劳动模范1 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 人、校级师德标兵1 人。

1.3 师资队伍建设

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3],引进与培养并举,不断优化师资结构。现有教师队伍中60%以上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100%有与企业合作经历。采取培训与激励措施以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包括:①实施分类考核,激发教师教学潜力;②通过配置优势资源,全方位助推青年教师成长。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良好成绩,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教育部智慧教学之星,校级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1.4 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为了快速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采取的措施有:①资深教授领衔“专业教学质量督导组”,指导青年教师教学,提升教学水平;②知名教授100%主讲专业核心课程,为青年教师树立标杆;③新进的非储运专业教师100%补修专业核心课;④加强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形成老中青教学梯队;⑤建立每月一次教学研讨、示范教学、观摩听课制度。以上措施成效明显,尤其是年轻骨干教师在教学上进步很快,多次在各类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2 以打造精品课程为抓手,推进教学改革与持续改进

2.1 课程体系改革

为适应新工科发展要求,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在保持油气长输管道传统优势基础上,聚焦油气储运系统智能化发展趋势,针对主干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4-6],主要包括:①增设智慧管道和大数据分析方面的课程;②加强生产安全类课程的设置;③提升计算机类及自动化类课程档次和应用水平;④增加项目管理方面的课程;⑤增设软件实训和仿真实训课程;⑥调整通识选修课体系,不断加强学生的学术素质、环保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2 科研支持教学

近五年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在原油加剂改性长距离顺序输送、成品油混油处理、输气管道安全运行等方面取得重要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北京市、教育部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余项,为保障科研工作能最大限度地支持教学,采取了以下措施:①以科研骨干领衔教学团队,组建由知名教授领衔的油气储存与装卸、油气储运设施强度设计与安全管理等7 个教学团队,实现了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②通过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引导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团队,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及科技创新能力;③依托油气输送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石油工程重点实验室、城市油气输配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及3 个中石油重点研究室等科研创新平台,年均向本科生教学实验和科技创新开放约2400 人时,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2.3 教学改革与持续改进

①打造一流课程。组建知名教授领衔、骨干教师为主的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加强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虚拟仿真课程和实践课程建设,目前已建成校院级品牌课共4 门,国家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1 门。

②推广小班教学。专业必修课实现了小班教学全覆盖,在小班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作用,全面落实研讨式教学,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鉴于小班教学的良好效果,本专业正在将小班教学从专业必修课向专业基础课延伸,以进一步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③加强教材建设。根据课程体系新要求,着力加强教材建设,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制订10 部教材的编著计划,目前5 部教材已经出版,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其他教材编写工作也在加速推进中。逐步推进主干课程的慕课建设,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度。

④突出新工科理念。随着油气储运系统网络化、智能化以及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7-8],将专业教学内容从工艺主导向安全、智能、氢能等方向不断拓展,提升学生对未来能源行业深刻变革的适应能力。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进行软件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答辩,在智慧教室开展小班研讨教学,设置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等综合举措,进一步落实“动手动口动脑”新实践理念。

3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强化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教学大纲和教学过程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新编写大纲和教案,开展课程达成度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等一系列改革,通过学生、同行、专家等多维度评价与反馈,制订针对性改进措施,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质量保障机制。

3.1 实践能力培养

①实践基地建设。为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我校与国家管网等国企签约建立10 个实习基地,聘请实习基地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并创立生产现场云实习模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场经验丰富且理论水平高的专家担任现场指导讲师,对提升实习实践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 年7 月我校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孤岛采油厂联合共建课程思政实践基地,推动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完善课程思政培养体系,加快形成“三全育人”格局。

②仿真实训建设。本专业建立了全国首个油气储运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并从2016 级开始单设了油气储运工程仿真实训课程。共研发海底油气管道输送系统流动保障虚拟仿真实验等32 套设计性/研究性教学实验装置或软件,所研制的教学实验装置输出到11 所石油高校。通过在多个实践环节中应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很好地弥补了现场实习学生不能动手操作的不足,提供了事故应急训练,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③倾力投入实习指导,实习教师在实习过程中均全程跟随学生一起参与全部实习过程,与学生一起与现场人员进行技术探讨,并在每天实习结束后与学生开会总结实习成果。通过全体带队教师的通力合作,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油田实习团队自2019 年以来连续获评学校优秀实习团队。

3.2 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教学团队采取了以下措施:①鼓励学生参加科创,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综合能力大赛及科技创新活动;②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推进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③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上述举措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技能,本专业学生近五年在创新创业大赛上屡获佳绩,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大赛奖,年均20 项,有约10%的毕业生被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录取深造。

4 以多方合作为基础,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与国际化水平

4.1 深化校企合作育人

我校多方位推动与行业企业建立创新合作模式,所构建的校企合作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要举措有:

①专业指导委员会引领。为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了以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来自企业一线的专家委员全面参与专业建设,基于“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显特色、有后劲”的教育理念,确立以“创新精神、系统思维、国际视野”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并多层次优化课程设置、能力标准、培养计划,助力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毕业生紧跟时代和行业的发展步伐,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做到“先人一步”。

②校企协同创新育人模式。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讲授“油气储运施工技术”等4 门课程,主讲《储运工程技术讲座》。毕业设计实行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双导师制,为提高办学水平、面向企业培养人才、学生接触工程实际打通路径,实现三方共赢。

③产学合作支持实践教学。在与企业签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创新开展生产现场“云实习”模式,有力支撑了本专业的实习实践工作。此外,鼓励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教师与实习基地在科研等方面深度合作,扎实促进教学、科研、实践协同发展。

4.2 服务北京发展

①与在京高校合作。向在京其它高校共享本专业的“国家级油气储运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与“北京市油气储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定期委派教师进行交流授课活动,并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向其他院校输送优秀师资等措施,大力支持在京高校的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工作。

②与在京企业合作。与北京燃气集团、北京管道有限公司等多家在京企业建立了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培养了大批油气储运工程优秀人才,为北京绿色能源安全保障做贡献;以本专业知名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为主,共同申报北京市科研项目,通过提供技术开发、服务与咨询,推动了在京企业的技术升级。

③与北京市中学合作。通过与北京市中学合作,为中学生提供实践和参观基地,通过多层次活动宣传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增强优秀高中生对专业的了解和兴趣,吸引更好生源,建立更多的优质生源基地,并最终为北京市培养更多能源行业的优秀本地人才。

4.3 人才培养国际化

为推进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水平,我校采取的措施有:①对标国际同类高校,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②安排教师赴国外知名高校进修,邀请国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依托世界能源大学联盟项目加强国际交流;③依托111 引智计划、世界能源大学联盟等机制,与Tulsa 大学、古勃金石油天然气科技大学等8 所国际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④积极吸引留学生来华学习;⑤鼓励学生赴海外访学或参加国际会议;⑥通过本科“2+2、2+1+3”留学交流、短期访学等措施鼓励学生交流,并与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开展暑期交流、短期互访、国际竞赛合作等。

5 结语

在一流专业建设引领下,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在教学成果、人才提升和课程体系转型等多个方面取得显著进步。近5 年获得1 项国家级、10 余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出版教材5 部。笔者从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建设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中总结如下经验:

①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单一举措很难取得成效,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同时在13 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解决了此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使专业建设工作取得突破,再上新的台阶。

②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加强安全类、智能类、新能源类课程以及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的做法,在国内众多高校中具有推广价值。

③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先进,其中部分成果已在武汉理工大学等11 所高校得到成功应用,未来有望进一步得到推广。

④专业建设改革后毕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明显,在能源企业、高校中表现亮眼,得到行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展望未来,谨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①进一步推动油气储运专业与新能源、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新兴学科的融合;

②推动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合编专业课教材;

③进一步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④探索、推进“云实习”,丰富“云实习”内容,进一步提升实习效果。

猜你喜欢

储运油气工程
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技术研究进展
平凉,油气双破2万吨
“峰中”提前 油气转舵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油品储运系统油气回收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
子午工程
同贺《中国储运》杂志创刊二十五年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