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探究
2023-04-04郑冠镔
郑冠镔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领域,劳动教育兼具树德、育人、培智等综合性教育价值,是健全学生心智体质、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劳动教育与高中体育的内在联系出发,围绕高中体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径展开了相关论述,以期在劳动教育理念影響下高中体育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得以有效推进,学生能够真正受益于此。
高中是学生进入内涵提升、素质培养、心理健全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的阶段性意义与价值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诸多方面形成了与劳动教育相一致的特点。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是培养社会所需健全人才的必然趋势,高中学校推进劳动教育进程已迫在眉睫。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体育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探究此两者之间潜在的联系,将教育理念落实至切实有效的举措之中,以多样且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1 劳动教育与高中体育的内在联系
1.1 教育价值存在一致性
劳动与体育的价值体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具有综合性及深刻性的特点。就劳动与体育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而言,此两者都能够调动人体器官的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身体各项机能的提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强健体魄的效果。就劳动与体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而言,健康的体魄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长期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更加健全的人格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学习与休息质量也会大大提高,从而以更充沛的精力应对学习任务,建立起良好的身体机能内在循环。就劳动与体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而言,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保障,有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水平,为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实现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1.2 教育目标存在一致性
劳动与体育的教育目标以受教育群体基本情况为依据进行设定。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条件虽已基本成熟,但部分人仍欠缺生活自理能力,无法适应高中寄宿生活或相对紧张的学习环境。其次,高中生正面临着人生中极其重要且严格的考试,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已成为其普遍特点。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繁重的学习任务与生活压力,高中生的身体及心理素质必须要长期处于健康良好的状态,如此才能自如应对紧张备考环境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再者,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劳动与体育教学目标都向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靠拢,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自身文化涵养,还能够培养良好的竞争合作意识,打造健康有益的人际关系网。可以说,劳动教育与高中体育的目标恰恰与高中生综合发展的种种需求相对应。劳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根本,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为其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有利环境,帮助学生在高中学习生涯中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从而升华劳动及体育目标的整体格局。
1.3 教育方法存在一致
无论是开展劳动教育还是体育活动,教师都必须遵循以实践活动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的基本原则。高中生的文化课任务繁重,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内容以讲授间接经验为主,以此来提高整体教学效率,实现高效学习,鲜少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直接经验。但与文化课恰恰相反的是,劳动与体育教学方法建立了在组织实践活动、开展体验教学之上,强调学生应通过亲自参与劳动与体育实践获得有价值、有深度的经验,以经验为引导合理解决生活问题,促使劳动与体育学习服务于生活实际。此外,劳动教育与体育教学方法都具有灵活性高、创新性强的特点,即教师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可以大胆创新教学手段,遵循个性化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由此可见,实现劳动教育与体育融合存在可行性与必要性。
1.4 教学内容存在一致性
劳动教育与体育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者皆以身体锻炼、素质提升、技能培养为基础,支撑学生应对更灵活多变的生活与学习问题。相比较而言,体育教学以开发学生运动兴趣为主,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其运动技能的提升。而劳动教育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为主,同样具有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特点。因此,劳动教育与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相互融合的良好趋势。
2 劳动教育与高中体育的有效融合的具体措施
2.1 革新高中教育观念,推进劳体融合进程
秉持正确的教育观念是高中开展高效劳动与体育教学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但高中紧迫的教育形式与教学压力导致大部分师生都未对体育课程秉持正确、积极的观念,一方面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不高,态度不端正,认为体育运动是在占用自己学习知识的时间,常常逃避体育课而回到教室自习。另一方面,文化课教师为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经常性地占用体育课,致使体育课形同虚设,学生的活动休息时间得不到保障,也无法通过运动释放学习压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为保证体育活动效果、改善上述问题,体育教师可以从体育活动的选择入手,在分析高中生心理需求与运动能力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体育活动类型,使其既能够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缓解学生压力,又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劳动技能与身体素质。例如传统的体育课以使用器材为主,但学生通常难以真正理解器材的设计原理和使用方法,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设计并组建体育器材,加强学生的劳动意识。若学生对篮球感兴趣,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部分人查阅篮球架的简易制作方法,其余人了解球篮的直径大小及设计原理,用易收集且方便牢固的环保型材料制作篮球板和球篮。为方便随时随地练习,学生可以用挂钩取代篮球支架,只留下用于投篮和挡球的球篮和球板,当学生想要投篮时便可以将简易版篮球架挂放在衣柜等较高、较为稳固的家具上,方便且实用。在动手制作简易篮球架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行动能够培养自身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认识到团队协作的强大力量。其次,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令自己满意的劳动成果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利于端正学生的体育锻炼与劳动态度,改变应试教育下功利性的受教育心态。与此同时,篮球架的发明及制作原理的得来是人类生产劳动的智慧成果,汇集了人们对篮球这项体育运动的热爱,学生在制作篮球架时同样也能够体会到制作过程的不易,从而产生对体育运动精神更深层次的理解。
此外,学校可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学生体育考核标准,设立综合性考核机制,从学生体育课的出勤率、课堂表现、身体素质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性考察,将其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进行量化处理,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劳动无用论”的观念,助推劳动教育理念在体育课程中的渗透。例如,学校可以为体育教师配备齐全的体育考核工具,方便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劳动素质考核,并及时对每一位学生的考核表现进行记录,形成量化的分数统计。等到期末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劳动技能、运动能力等进行整体考核,同时结合本学期每次的单次考核结果对该学生进行劳动与体育教育评价,督促学生重视并积极进行体育运动,开发其劳动潜能,满足高中生体育运动和身体锻炼的个性化需求。
2.2 创建社会教育环境,实现家校密切合作
虽然学校承担着劳动教育与体育的主要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是影响学生劳动素养与身体素质的唯一因素,家庭与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相较于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对学生体育运动观念和劳动意识的影响更加深远,部分学生在启蒙阶段就受到了来自家庭良好的劳动教育,潜移默化地促进了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学生便会受益终生,一直保持积极的劳动意识和价值观念。但必须承认的是,目前部分家长由于教育责任的不明确而长期推卸责任,未能对学生履行基本劳动教育的职能,反而因其对孩子的溺爱和一味迁就恶化了学生现存的低素质现象。两种力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育人效果,学校在保证自身教育理念先进科学的基础上要抓住家庭教育契机,转化家庭教育力量,从全方面塑造学生的劳动意识与体育理念。具体而言,学校和教师群体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育代表,有责任引导学生及其家庭树立正确的体育劳动观念。因此,教师在保证正常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家访或线上会议的形式与学生家长取得沟通,了解并把握不同家长对学生接受体育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看法与意见。一方面,若教师发现部分家长持有错误的劳动价值观,便可以通过相互交流沟通疏导家长心理,另一方面,若家长持有更具价值、更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意见与方法也可以转达给教师,以此为监督助力体育教学改革,为劳动理念的贯彻落实扫清障碍。例如在开展太极拳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具体的姿势与招式讲解到位,鼓励学生将课上学到的太极拳招式教授给家长,实现角色转换,由学生充当教学者指导家长规范练习动作,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教师劳动的不易,同时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此后,教师可以向家长询问学生在家中的体育运动情况,并进一步调查学生近期的劳动积极性和行为变化,将调查结果作为下一阶段教学改进的意见和参考,实现体育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2.3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明确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换言之,学生已不再是盲目跟随教师教学步伐的被动者,而应当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意见参与课堂。在体育课堂上,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引导者,具有引导指点学生的角色职能,但如何贯彻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如何找寻体育与劳动教育之间的联系、合理规划课堂环节仍是大部分教师面临的教育难题。从现实情况中看,部分学生为在高考中获取不错的成绩,以分数谋求前景宽阔的未来,纷纷选择无视体育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将劳动教育的内涵局限在学习劳动领域,忽视了生活中劳动的根本价值,一方面不尊重别人的体力劳动,另一方面拒绝参与各种形式的劳动活动,如此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便受到了压制,教师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表演“独角戏”。此外,部分寄宿制高三学生为将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之上,放弃了宿舍生活,逼迫家长进行陪读,以免除自己除学习以外的各类生活烦恼。但这样的做法却并不会对学习有任何帮助,在此环境下,学生只一心投入到学习中,完全忽视了自身发展所需进行的必要的劳动活动,反而会因突如其来的生活习惯变动产生不适应的现象,加重了高中生生活无法自理的“巨婴”习性。
因此,在采取具体的教育措施时,教师应从自身和学生两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有效整改。首先,体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尊重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以积极的教学态度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此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氛围的改善,还能够有效正向地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活动当中,提高教学效率。其次,鉴于劳动教育以逐步渗透进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深入探寻体育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抓住课堂中恰当的时机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如在开展足球比赛时,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组队成为服务志愿者,在观看足球比赛、学习赛场上足球运动技巧的同时为运动员提供水、巧克力等必要的补充能量的食品。当比赛结束后,志愿者还需要整理赛场座椅和物资,打扫卫生等。除此之外,部分有经验的同学还可以担任裁判员、检录人员,维持比赛纪律、处理意外事件等等。学生在感受体育比赛现场运动氛围的同时还能够丰富赛场经验,通过劳动服务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劳动服务意识,体会赛场其他工作人员劳动的辛苦与不易。最后,教师应保持终身学习、提升自身的进取观念,在工作之余多参与体育教学研讨活动,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劳动教学经验。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校提出师资培训建议,定期参加校内外的专业培训活动,积极学习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至教学实践活动中,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丰富劳动教育经验,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生动的多样化教学服務。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时代进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愈来愈多,对体育与劳动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也逐渐提升。高中生处于人生转折与身心发展的关键节点,无论是参与学习活动还是处理生活事宜都离不开健康的体魄和心理条件,因此建立健全高中体育中的劳动教育体系是尤为重要的。虽然当下体育教育事业依旧存在漏洞与短板,但在家校联手、社会支持的环境下学生的身心综合素质有希望获得长远发展。期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助力与学生的不懈努力之下,体育教育事业和劳动教育的发展前景会愈来愈广阔。
(作者单位:福建省松溪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