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循诗词特质,搭建诗歌解读的阶梯

2023-04-04吴蓓

江西教育C 2023年3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

吴蓓

摘   要:古典诗词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与当下的语言表达系统及人们的思维方式有着较大的区别,为此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深入实践,找准理解古诗、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方式,进一步推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古典诗词   原始经验   统整联系   体悟诗歌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无数诗人运用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铸造出诗歌这道亮丽的风景线。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芙蓉楼送辛渐》为例,谈一谈自己的教学尝试和思考。

一、依循原始经验,在入题中走进诗歌

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不仅能够展现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古典诗词的语言简洁明了,题目更是精华。因此,理解古典诗歌的题目理应成为古诗学习的基础。鉴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从字面意思理解诗歌题目,再从生活和学习经验出发,对题目的丰富内涵进行拓展与补充,为学生理解古诗奠定基础。

以《芙蓉楼送辛渐》为例,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重点教学生 “芙蓉”一词,相机出示芙蓉的花朵图片和芙蓉楼的图片,帮助学生从双重角度认识芙蓉、了解芙蓉,并指导学生写好“芙蓉”两个生字;其二,相机指导学生了解“辛渐”这个人,及时出示与辛渐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进行全面的了解。由此一来,学生就了解了题目的意思和诗歌的整体内容,形成了自身的初步认知。教师还可以运用之前所学习的叙事性文本的基本要素,积极鼓励学生从叙事的层面继续解构文本的内生性价值;组织学生再读诗题,说一说从题目中了解到哪些信息。由此,学生就可以借助题目的字面信息,不断朝着诗歌的内容层面迈进。例如,通过“送”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通过“芙蓉楼”,进一步明确送别地点;而“辛渐”,则毫无疑问是送别的对象。最后,通过对语境的拓展补充,将诗人王昌龄的信息补充进来,帮助学生将整首诗的题目转化成一句完整的话:“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自己的好友辛渐。”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了题目的教学信息,引导学生对古诗的题目进行解读,同时将题目放置在整首诗的情境之中,形成整体视角下的诗歌理解,为学生正式“走进诗歌”开辟了道路。

二、依托助学系统,在联系中理解诗歌

由于受到字数的限制,诗歌的语言往往十分凝练,导致诗歌内容具有非常鲜明的跳跃性,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为此,统编版教材编者紧扣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提供了帮助理解诗歌的注释。然而,教师不能一味将这些注释传授给学生,而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将注释与具体的诗歌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针对“平明送客楚山孤”中的“平明”二字,编者在注释中提供了这样的解释:天刚亮。如果学生仅仅机械地理解大意,获取的就只能是被动信息,而无法理解这个词语在整首诗中起到的作用。鉴于此,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带着“天刚亮”这一解释,重新走进诗歌之中,将其与第一句话中的“夜入吴”进行关联,从而感受诗句中时间的变化;也可以将其与具体的天气进行联系,将早晨与“寒雨”联系起来,营造孤寂清冷的氛围,为后续学生体悟诗歌表达的情感奠定基础。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所要理解的词语上,而是将诗句的解读嵌入整首诗的意境之中,丰富了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

三、依托拓展想象,在想象中体悟诗歌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古典诗词语言简练,展现出非常鲜明而典型的画面感。因此,对于诗歌大意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而要在理解表层大意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想象,一方面与语言所展现的画面进行关联;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为他们后续深入感知诗人的人生志向奠定基础。

以《芙蓉楼送辛渐》的前两句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助注释、联系语境,将“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两句诗理解为:寒冷的夜雨笼罩着吴地,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楚山一样孤独。基于此,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如“寒雨”“连江”“平明”“楚山”等,将原本零散的景物以想象的方式进行串联,构建出一幅清晰明了而极伤感的画面。由此,教师再相机引导学生紧扣“寒雨”与“孤”字,体悟“寒雨”中的凄凉和悲怆,并从“孤”字出发,感受诗人内心的寂寥和孤独。由此,学生不但理解了诗歌的大意,而且进入了真实可感的情境:天气的寒冷让人伤感,更让人伤心和不舍的是与朋友的离别。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紧扣写景的诗句,使得这两句诗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又巧妙借助关键性词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内在质感,推动了学生情感的转变。

四、依托统整联系,在体悟中内化诗歌

“词传情,诗言志。”送别诗除了表达诗人的悲伤与不舍之情,往往会将诗人的人生志向融入诗歌之中。诗人在表达人生志向时,并不会直抒胸臆,而是以委婉的方式进行表达。这就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方式,转换学生的认知视角,助力学生语言能力的生长。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诗人王昌龄将自己的人生志向融入诗歌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怎样才能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呢?

首先,基于生活,尝试预测。笔者发问:当朋友辛渐要远离自己,回到家乡,假如你是王昌龄,你会委托辛渐向家乡的亲友们说些什么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常规性角度出发,表达了对亲友的慰问。

其次,理解大意,明确方向。笔者相机出示诗歌的后两句,并就“冰心”“玉壶”展开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冰心”是指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玉壶”是指晶莹剔透的容器。笔者继而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对这两个事物的印象,感受“冰心”和“玉壶”的纯净、晶莹,初步建立审美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再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整体意思: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教学至此,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大意,形成了基本的情感体验,为后续学习明确了方向。

再次,拓展资料,了解背景。任何一首诗歌,都是诗人在整体文化背景下结合自身的心境创作出来的。因此,只有真正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学生才能走进诗人的人生。鉴于此,教师可以相机出示诗人王昌龄的人生经历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王昌龄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学生借助这些资料就能真正认识到,诗歌中的“冰心”和“玉壶”蕴含了诗人的气节。

最后,转换视角,真情表达。笔者扮演诗人的好友辛渐,组织学生扮演诗人王昌龄,将自己内心的感受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告诉辛渐。这样的方式,就將原本蕴藏在文本中的情感,以角色扮演的途径进行了抒发和表达,将学生的思维真正浸润在文本意识之中。

总之,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紧扣文化特质,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推动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晓红.感悟意境,提升古诗欣赏能力[J].新教师,2021(2):66-67.

[2]李子裕.透过意象意境,感悟诗意诗情——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探索[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12):44-45.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胡庄小学)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
小议古典诗词中的传统节庆文化
中职古典诗词教学探讨
“唱”出来的作文
大学语文古典诗词吟诵教学的应用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探究
古典诗词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作用研究
人月同圆的祈盼
论农村初中古典诗词的教学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