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生的接受心理谈阅读课堂的建构

2023-04-04杨红红

江西教育C 2023年3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杨红红

摘   要:面对高度凝练、典型的文学作品,教师要遵循学生接受心理的运行轨迹,从关注他们的阅读“初体验”开始,引导他们把握整体情感基调,建构整体认知印象;指导他们从文本的表层理解走向深层理解,运用整体分解、分层领会的策略,搭建好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桥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深刻体悟,提高学生解析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表达经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接受心理   理解体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学生究竟是怎样阅读文本、欣赏艺术的呢?法国文艺评论家、哲学家泰纳在《艺术哲学》中说,人们创作艺术品的用意,在于将现实事物的某个主要的特征或者突出的特征,抑或是某个重要的概念表现出来,从而让它比实际的事物更完全、更清楚。在泰纳看来,艺术品不应是“模仿的艺术”,而应是“表现的艺术”;不是对事物、现实的照搬,而是高于事物本身、高于生活现实的再加工。那么,在阅读这些经过加工的“典型化”作品的时候,学生要想彻底理解作品的内涵,就一定要经历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互动和接受的过程。这样的接受心理过程,就是从感知文本的信息内容开始,再逐步通过理解、品味、体悟,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

一、重视阅读“初体验”

文学艺术作品所写的人、事、物,都具有典型的、明显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鲜明特征。因此,在学生刚接触一篇课文时,教师要重视他们的这种心理,并积极开展“初阅读”后的体验交流,从而让文字顺畅地被学生“悦纳”。比如,针对《走月亮》一文,学生在阅读之前,内心生发的就是对“走月亮”的好奇,在迫不及待地开展了阅读活动之后,发现“走月亮”其实就是“在月光下散步”;在“啊,我和阿妈走月亮”的反复中,体会到了作者满心的喜悦和自豪;在梳理“走月亮”的路线、景点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作者笔下事物的鲜明特点。这是学生对文本的第一印象,为他们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启发下,去捕捉、品味课文中不断涌动的亲情,寻找这份情感表达的方式,或者根据文字去想象彼时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恰恰是该文表达的亮点,也是单元语文要素的指向。因此,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成阅读“初体验”。

(一)聚焦主体形象

在学生即将开启一段新的文本阅读旅程之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的主题。学生受自身阅读经验、水平的限制,很容易将阅读碎片化、孤立化。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恰如欣赏一朵娇艳的花,并非将它打散,而是单独查看花瓣、花蕊、花托。比如,在阅读了《观潮》一文之后,学生会被钱塘江大潮涌来的壮观场景所征服。在初步的阅读中,他们很快就能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将课文分为“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或者“等待潮来”“看到潮来”“潮水退去”三个部分,并做出“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浪头好高”的初步判断。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思考:“作者写的钱塘江大潮与课本上的插图,与你想象的场景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将学生的阅读“初体验”向前推动了一小步。而且,学生实施起来也不会太难,对整体把握课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完形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读者只有从整篇作品入手,才能更好地建构完整的印象,把握各部分之间的关联,进而为下一步的阅读奠定基础。

(二)把握情感基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情感空间,都蕴含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审美与价值观。比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童话,始终在表达着这样一个观点:“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是五粒豌豆中最后一粒豌豆自始至终的态度,它在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时,选择了“随遇而安”“坦然处之”“顺其自然”的“躺平心态”,结果却是“无为胜有为”,甚至激发了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对生命的执着。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小豌豆们的命运,去想象小豌豆们不同的心理。针对该文的教学,笔者为学生安排了这样的探究活动:“五粒豌豆的生活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它们分别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会更加关注文字所表达的信息,并提取出“一天天长大——想做點儿事情”“成熟了被装进口袋——比一比谁会走得更远”“被装进玩具枪不断飞走——分别被鸽子吃掉、掉进水沟、顶楼窗下夹缝”这些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学生勾勒出课文的整体思维导图。如此,小豌豆的各种心态变化以及命运走向就在学生心中一步步清晰了起来,并且在文字的叙述与情绪的流动中,形成了一条情感流动的轨迹,对课文建构了整体认知印象。

二、搭建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桥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非常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必须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作为文本解读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教师要从文本整体出发,引导学生品味、体验、感受语言文字,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与鉴赏水平。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经过作家艺术处理后的文学作品,往往有一种呈现的敏感,这种敏感一方面影响着读者的感官,表现为直接的感性外在;另一方面指“意义、思想、事物的普遍性,涉及存在的内在本质,在感性直接观照里同时了解到本质和概念”。这就告诉我们,“理解”是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的综合统一,“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真正发展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一)从表层理解走向深层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字信息、情感、句式的表层理解走向选材、构思、立意、布局的深层理解,包括对词义、句意的理解,以及对整体结构层次、表达方式的理解。比如,《爬山虎的脚》一文描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和爬行。叶圣陶对爬山虎的叶子、长在叶柄反面的细丝(脚)描写得非常具体、形象。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与方法去重构和充实文本,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想象中进行创造,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理解。

当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的意蕴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理解不可能完全重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感受,应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比如,在理解“爬山虎爬的过程”时,笔者允许学生以复述、摘录、肢体语言演示、口语化解说等多种方式,交流、展示自己的阅读理解,逐渐从表层理解走向深层理解。

(二)分层理解的策略

对一篇课文,特别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教师有必要将它从整体上分解成一个个板块,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以整体统领局部,以局部促进整体,不断加深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在教学《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时,笔者引导学生围绕作者的演出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大板块,然后运用批注阅读的方式,重点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去揣摩与体会人物的心情。在对课文进行分解(让学生深入局部)时,教师必须遵守“教—学—评”的原则,聚焦全文的主题和叙述的主线。

除了对课文整体进行分解,教师还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分层领会中,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这样,学生就能够循着感知、体验、品味、感悟的顺序,逐层深入,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比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时,笔者将“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这一语文要素分解为“你觉得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特别有趣?”“作者是怎么写得如此生动的?”“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分解为“阅读课文,设计蟋蟀的施工图”“交流蟋蟀住宅设计的特点”“归纳伟大之处”。

三、体悟语言表达的精妙

作家歌德说:“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意义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个秘密。”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我们往往会被作品深深打动,如果不细细体味与感悟,很多时候都说不出被打动的原因。因此,在引领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将学生带入细读体悟的阶段,进而“解码”语言表达的奥秘。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深入探讨作者“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我得到什么样的启发”,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

比如,针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学生通过对主要人物和事件的分析梳理,很快就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达了自己‘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因为他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给祖国人民带来的不幸,感受到了落后就要挨打。”教学至此,教师往往会顺势进入总结归纳阶段,认为学生已经读懂了课文,读懂了作者。其实,阅读才刚刚开始。对此,教师需要充分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倡导的理念和精神,进行如下的教学:首先,依托文本内容,还原创作思维。细读课文,就会发现这篇课文与描写单一事件的文本不同,一共描述了三件意义关联、逻辑互通的事情:(1)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少年周恩来在沈阳,耳闻伯父口中所说的“中华不振”;(3)少年周恩来在沈阳街道上目睹“中华不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紧扣课文三件事情的地点变化,了解到作者并没有按常规性思维展开描写,而是采用插叙的方式,从“清晰坚定的回答”到“为什么会这样”,最后总结这样回答的原因。其次,依照惯有思维,修改对比文本。从学生阅读的心理特点来看,如果凭借教材所罗列的文本洞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是无法真正深入文本内核之中的,反而喪失了深入洞察的契机。此时,教师不妨组织学生思考:如果让你来重新组合和编排这三则素材,你会怎样安排?这样的问题,既促使学生基于整体视角重新把握课文,又帮助学生形成了谋篇布局的意识。当学生依照惯有思维,将这三则素材依照 “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呈现出来之后,就为深入辨析课文独特的结构提供了可对比的资源。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特征,带着学生从直觉感知走向深刻理解,再走向体味感悟。高效的阅读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实现知识的形成与再生,进而达到提高阅读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映春.文本解读对象审美感知“点”“线”“面”建构过程的实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2):7-9.

[2]邱光军.读中想象,悟中表达,凸显育人价值——统编版四(上)《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意图[J].教育视界,2019(18):44-46.

[3]严静鸣.基础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的心理环境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9(14):6-8.

[4]蔡静艳.小学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1(14):63-65.

[5]凌嵘.小学语文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分析[J].小学生(中旬刊),2022(5):85-87.(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建宁小学)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