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2023-04-04李广耀

江西教育C 2023年3期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研究性教学核心素养

李广耀

摘   要:国家的发展需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表明,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场域、课程、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统一。该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   研究性教学   核心素养

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近十年,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内容涉及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培养理念、选拔和管理、成长规律、培养机制等。研究性教学是在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国内,张华教授是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倡导者。他认为,研究性教学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倾听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充满创造性、艺术性,并追求情境化意义。因此,研究性教学的理念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许多关联。

一、概念界定

(一)研究性教学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思维能力、发展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发扬个性;教师也能够发展教学专业素养。

(二)拔尖创新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 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在学校建设特色化、统整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实现实践技能、技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场域、课程、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统一。它主要包含适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自由性学习场域建设、基于资源整合的研究性教学系列主题课程建设、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创设和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等。该研究通过以下思路开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实践:(1)围绕主题,通过文献研究法,进行专题文献梳理,并对核心概念进行深度理解;(2)邀请该领域内的专家进行指导,将课题分解成若干个主要“子问题”,围绕课题进行方案设计;(3)通过行动研究法,围绕主题开展课题研究课程,并通过对课例的研究,梳理、提炼、讨论出适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系列化教学方式。在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后,还要进行效果检验,并在区域内进行推广与交流,从而征集意见,进一步完善与优化方案,最终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实践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课程建设

科学而完善的课程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建设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学校应以未来科学家素养课程基地建设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科课堂和紧随时代发展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着力实施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一批有特点的创新课程,构建通识普及类、延伸提高类和创新拔尖类三级课程体系。

通识普及类课程注重问题解决和兴趣培养。延伸提高类课程注重知识与情境,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思维,正在实践中的有效课程包括无人机系列课程、机器人系列课程、乐高系列课程、天文系列课程、3D打印课程等。创新拔尖类课程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正在实践中的课程包括基于青少年创新科技大赛的系列课程等。

该体系的特点为梯度分级、循序渐进、综合多元,能够给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趋向的学生提供多元的课程支撑,从而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理论与实践平台。该课程体系实施以来,已初见成效,学生的实践成果丰富,在创新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与此同时,课题组教师也获得了专业发展与成长,形成良性循环。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方式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就在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因而,相对应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以培养以上素养为目标。关于学习方式,主要注重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多样化原则。不同的课程内容与学情决定了学习方式不能始终如一,而应基于多样化的原则。STEM学习、PBL学习、实验学习、研学旅行等方式,效果就比较好。其中,STEM学习法是科学、数学、工程、技术的跨学科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工匠精神、实践能力等,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实验学习是被忽视和低估的学习方式,在实验学习中,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实验基本操作,而更需要侧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研思维。

第二,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学习方式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的兴趣、喜好等进行调整。培养人才的课程是多元的、综合的,宗旨是以学生为本,需要学生在自己研究的领域获取较为专业的知识,练就更加过硬的本领,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第三,主次分明原则。我们应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要目标,着重强调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场域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绝对不是教条式的,而应该是自由开放的。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学习场域应具备自由的属性。这里的自由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学生在校内、校外都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和探究,并能够及时和同伴进行讨论和思维的碰撞。与此同时,学习场域还需要有完善的实验场所,能够对学生的猜想和假设进行验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常态化课堂的建设和提升,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实践活动: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各类信息竞赛和培训,以点带面,整合资源,促进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挖掘电子班牌的潜在功能,安排专人指导使用,为信息发布、班级文化展示提供技术支持;持续开展新书推荐和阅读活动,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等。

实验室、图书馆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等方面,教育装备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室”,积极进行基于“互联网+”的变革。

(四)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评价

评价是检测课题达成度的重要环节,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实践需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学校应开发多元化评价方式,完善教师发展评价机制,建立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模式,从而促进研究性育人框架的形成。评价体系应包括:学生日常的表現性评价(量规);学生解决问题、发明创造等方面的终结性评价,如方案考查、试题融入、作品评价等;学生成长的过程性评价,如建立档案袋、积分账户等。

总之,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将成为新的方向。我们应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具有推广意义的育人框架。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拔尖创新人才研究性教学核心素养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研究性教学的数字电路与系统实验教学改革
水质工程学课程群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论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