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社区资源开展幼儿实践活动课程

2023-04-04谭新亚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4期
关键词:社区资源社区探究

谭新亚

社区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活动是用好社区资源的有效方式。因此,活用社区资源,让幼儿走入社区,观察、发现、体验、感受环境变化,感知社区生活,不仅有益于丰富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提升幼儿的学习探究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还会对幼儿爱社区、爱家乡的情感产生积极影响。

一、拓宽思路,发掘社区资源可利用的契机

幼儿园活动要以大自然、社会为活教材。教师认识到社区资源对幼儿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后,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施计划:

(一)进行实地察看,收集可用资源

教师的“走出去”是进行社区资源收集的最佳途径。园所将教师分为四个小组,以幼儿园为轴心,分别向四个方向1.5公里范围内的路线进行延伸。教师边探访边思考:这里可能会产生哪些幼儿活动契机?幼儿的探索可能产生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帮助幼儿探寻问题的答案?带着这样的问题,教师更加专注于从儿童角度出发,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探寻更加适宜的课程素材。在资源收集过程中,教师也惊喜地发现自己生活已久的社区内潜藏着大量可开发课程的资源。

(二)实施资源分类,教师学习跟进

将收集来的资源进行分类,有助于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发课程。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历史文化资源,如文庙、城隍庙、商城遗址等。它们是三千多年历史文化的起点,是幼儿感知家乡文化的重要资源。二是生活活动资源,如茶城、花卉市场、水果超市。它们是社区居民经常接触的场所,是幼儿区域游戏活动和角色游戏的模仿源泉。三是自然景观资源,园所周边的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是幼儿感知体验的最为便捷的场所。

教师是课程建设实施的核心力量,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认识。一是收集相关文献知识、订阅相关公众号,展开自我学习;二是走进博物院的“国学讲坛”、参观艺术馆等,聆听专家授课,提升自我修养;三是向书本学习,走进图书馆查阅资料,丰富自我。

(三)筛选适宜资源,师幼探讨主题

诸多资源的整合、运用,关系幼儿的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实施。教师针对可用资源,结合各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确定不同年龄段幼儿可以运用的资源、可以开展的活动,为课程实施建立资源库。

教师首先根据本班幼儿发展水平建立初步的主题网络图,与幼儿开展谈话活动,在谈话中发现本班幼儿共同感兴趣的资源,倾听幼儿的问题,从幼儿的主要问题入手,开展系列探究活动。

二、活动实施,探寻支持幼儿的解决策略

幼儿的实践活动课程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对知识经验的探究欲望和阶段性的关注点。教师运用敏锐的眼光,注重幼儿行为观察,发现幼儿的需要,从而提供积极的解决策略,推动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一)发挥社区力量,支持幼儿需求

在一次午餐后,值日生端着盘子里的鱼刺不肯倒入班级的垃圾篓,教师问其原因,幼儿说:“这是厨余垃圾,应该倒进绿色的垃圾桶,可是我们班上没有。”由此,教师发现了中班幼儿对“垃圾分类”的兴趣,顺势开展中班组的“社区垃圾分类”课程。

教师带领幼儿走进小区的垃圾分类站、社区垃圾分类宣传课堂等,通过调查、知识普及、游戏巩固、生活实践几个层次,结合区角游戏、家庭生活、宣传实践几种途径开展垃圾分类游戏课程,使幼儿对自己居住的小区环境更加关注,并努力成为优美环境的践行者。

(二)发挥地理优势,帮助幼儿实现探究

在教师探访的社区资源中,幼儿园附近的熊耳河被作为安全课程和环境保护课程资源。5月,雨水刚过,风景秀丽,幼儿在教师、家长和义工的带领下进行1.5公里的远足活动。教师围绕河水实施不同年龄班的课程建设。

大班以“探秘熊耳河”为课程主题,从河水发源地、水从哪里来、取水采样酸碱度实验等开展课程,满足了探访需求;中班围绕“防溺水”教育,教师带幼儿近距离观察水情,以及防溺水提示、设施等,展开夏季的安全教育课程;小班幼儿对花花草草、蚂蚁蜗牛感兴趣,教师带着幼儿去采集、饲养、观察这些动植物。

(三)发挥资源作用,带领幼儿充分体验

大(1)班的教师看到有趣的甲骨文后,請幼儿猜猜这是什么字。幼儿正处在对文字的敏感期,兴致高涨,通过字形猜测了许多文字,但都没有想到这是一个“鼎”字。恰好郑州市管城区是商城文化的发源地,鼎又是商代重要的器物,大(1)班的活动就此开始。

教师根据幼儿的问题,利用地理优势,发动家长带领幼儿参观商城遗址公园,一起查阅有关鼎的各种资料,并生成了许多小主题活动。由此,“鼎”生发了大(1)班一个学期的课程,教师引领幼儿从鼎的器型构造、制作工艺、纹饰象征、字形结构等,深入探究“鼎”文化。在这一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幼儿、家长都积极参与,关注自己社区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感知文化传承的魅力,对自己生活的社区有了更深刻的文化认同。

三、领域融合,多元化展现幼儿探寻轨迹

幼儿的实践活动是教师基于幼儿的兴趣,将一定的主题贯穿其中、多领域融合的活动。各班级在进行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时,可将幼儿探寻的过程以主题墙和案例汇集的形式展现出来,初步形成园本课程资源包。这不仅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还进一步激发了探究话题的产生。

(一)实践活动融合了幼儿对各领域的学习

在大(1)班开展的“鼎”探究过程中,幼儿的问题涉及多个领域,如:文字“鼎”和实物鼎的结构呈现的是左右对称的形态,幼儿通过建构游戏和绘图的形式,将轴对称的鼎的形态展现出来;鼎为什么会生锈,幼儿通过铁制品氧化实验理解氧化;幼儿通过成语故事把许多有关鼎的成语讲给小伙伴听;鼎上的图案以二方连续的形态呈现,为幼儿使用废旧纸制品制作鼎时提供了装饰的思路。多领域的融合为幼儿的探究提供了开放性的示例,幼儿可从多角度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二)实践活动丰富了区域游戏内容

中班幼儿在“花卉市场”实践活动中,以小组的形式,每次都以不同的目的、带着不同的任务,多次走进陈寨花卉市场,开展数次探究活动,在班级主题墙面上留下探索轨迹。随着主题墙渐渐贴满,中班的种植活动和“手工花坊”区域游戏也开展起来,成为幼儿最喜欢的区域之一。

(三)实践活动增强幼儿的计划性

在“探秘熊耳河”前,幼儿需要做几方面的计划。一是先做亲子探访,规划远足活动的路线;二是物品计划,对自己所带的物品列好清单,做好准备;三是事件计划,对自己所要探寻的问题做好计划,在探访过程中寻求答案、自主记录。幼儿在自主生成的课程中表现出积极主动、乐于探究、条理清晰的学习品质。

四、社区实践活动实施原则

适宜性原则。有的社区资源适合“走进去”,即带领幼儿实地探访、近距离感知体验,如小学、汽车4S店等;有的资源适合“请进来”,如特警支队、社区垃圾分类宣传组等。教师要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采取适宜的形式。

便利性原则。之所以幼儿实践活动组织较少,是因为考虑到了安全因素。教师可选择距离较近的地方,如水果超市、洗车行等,便于随时开展活动。这些资源不脱离幼儿实际生活经验,且具有丰富的活动价值,能促进幼儿爱家乡、爱社区的情感。

集体性原则。每个班级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师、幼、家长之间共同探讨一个话题,大家收集的资源均为这一话题服务。集体探究集合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而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则以小组形式承担不同小主题的任务探究,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在幼儿园课程建设方面,社区资源有助于拓展师幼课程资源运用的空间,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并产生积极情感,补充园内活动的不足,让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更好地认识多元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生活,进一步增强身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

猜你喜欢

社区资源社区探究
有效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大班主题活动实践研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社区大作战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让社区资源成为提升幼儿人文素养的宝库
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