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理技融合类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
2023-04-04郭金林何玉诚
郭金林,彭 娟,何玉诚
(国防科技大学 系统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党组颁发《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协同效应,聚力育人。至此,全国高校纷纷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
本文以“武器装备系统概论”课程为对象,研究挖掘军校理技融合类课程思政元素,开展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的设计工作,为军校其他理技融合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研究现状
当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各大高校持续升温。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与课程专业内容有机融合,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基础。截至2022年4月,笔者简单以“课程思政”为主题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上共检索到学术期刊论文14303篇,2017—2021年历年发表文章数量如图1所示。可见课程思政研究的热度逐年急剧攀升,几乎囊括各学科的所有课程类型。
图1 2017—2021年发表期刊论文数目(以“课程思政”为主题检索)
在上述结果中,以“武器装备”及“军事装备”为主题词进行检索,高度相关的论文共6篇。邓鹏等提出要从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等五个方面挖掘装备类课程思政元素[1]。尹建平等探索结合中北大学国防兵器学科专业优势,将学校的核心办学文化、校训育人文化、军工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国防素质,增强学生“军工报国、科技强国”的意识和情怀[2]。崔平等以弹药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例,分析了装备类专业课程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探索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3]。胡霞[4]、魏昱[5]、程东升[6]等分别以军校“导弹武器系统概论”“电子对抗装备原理与运用”及“雷达装备”课程为例研究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分析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探索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策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
二、课程内容设计
“武器装备系统概论”课程是教研组长期精心建设的典型军校理技融合类课程,现为国防科技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军队优质课程,2020年被评为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非线下)。
“武器装备系统概论”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典型武器装备基本技术原理的基础上,了解武器装备的形态和类型、战术技术性能,理解典型作战样式中武器装备的运用原则与方法[8]。课程属于学校军事普及类的公共课程及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具有较广泛的受众基础。近年来,线上线下选课人数年均超过400,累计人数超过1万。
课程总体按照概述、技术原理、装备体系与典型装备和作战运用四个环节进行各型装备的课程内容设计:(1)概述,概述装备发展历程、概念、作用、分类;(2)技术原理,介绍装备攻、防、机动的技术原理;(3)装备体系与典型装备,介绍装备功能及性能;(4)作战运用,包括运作原则、方式、优势及缺点。
三、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设计
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在课程内容设计的基础上,同时针对军校学员培养目标,教研组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内容融合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内容融合设计
(一)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学员敢打战、打胜仗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装备工作会议上指出,“武器装备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建设一支掌握先进装备的人民军队,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武器装备发展历程及典型装备介绍中,结合相关知识点,展示和介绍了近年来我国频频亮相的一系列新型武器装备,如“山东”号航母、“055”型驱逐舰、歼-20战斗机、东风-31导弹、99式坦克,等等,以此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点,大力坚定学员的“四个自信”,增强为强军兴军贡献力量的决心,树立敢打仗、打胜仗的信心,激励学生矢志强军兴国。
(二)厚植学员的爱国主义情怀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科学家应该具有家国情怀,胸怀国家和民族。在武器装备发展历程及典型装备介绍中,讲述我国武器装备研发领域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事迹。如在讲授枪炮知识时,介绍兵器制造专家吴运铎为研制枪弹,四次负重伤,浑身上下有200多处炸伤,4根手指被炸断,左眼被炸瞎,一条腿被炸断,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故事;讲授导弹学校“背心院士”高伯龙废寝忘食研制激光陀螺,让中国成为继美、法、俄之后第四个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的故事;在讲授我国导弹发展历程时,介绍钱学森的伟大事迹;在讲授航母舰载机起降原理时,介绍歼-15舰载机工程总指挥罗阳忘我工作、因公殉职,舰载机飞行员张超“人民英雄”的事迹……增强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员的系统思维、创新思维
系统思维是一种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习系统思维的核心要求是掌握用整体的、关联的和动态的方法看问题的能力。教研组将培养学员的系统思维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装备体系及其作战应用的学习,如“数字化装甲装备体系”“野战防空作战体系”。创新思维强调的是具有创新意识,不断吸收先进技术,并通过具体的创新实践引领技术潮流。
(四)培养学员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
科技是推动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动力,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首先被应用到武器装备的研制中,因此,武器装备代表了高精尖的科学技术。我校学员未来或走上作战指挥岗位,或走上科技研发道路,或从事其他工作,通过学习武器装备知识,感受武器装备各个部件、系统之间的有机组合,体会到机械之美,培养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每一名普通工作者身上应体现的高尚品质。飞机发动机、陆上装备使用的活塞式内燃发动机、枪械及火炮、固/液火箭发动机等知识点的学习,既能让学员体会到机械之美,又认识到个体只有有机融入组织或集体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培养学员运用新技术创造新战法的创新精神
武器装备系统必须在合适的编制体制下,由作战人员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掌握先进武器装备的使用要求,生成强大的作战能力。要充分发挥武器装备的作战能力,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实现人和武器的最佳结合。结合知识点学习,突出介绍运用新技术创造新战法战例。如学习防空导弹作战运用时,介绍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通过创新战法利用地对空导弹击落5架U-2型高空侦察机的战例,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此外,介绍“以叙贝卡谷地之战”、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纳卡冲突”等战例,让学员知道,只要我们发挥聪明才智,善于运用新技术,创新战法,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六)培养学员的实践思维
理技融合理念的提出,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军事理论与实战相结合。实践思维主要是强调学生的理论与技术学习,结合具体实践需求,具备将所学理论与掌握的技能运用到具体实战中的能力。在战场作用、作战运用原则、作战运用方式、装备优缺点等教学环节中,要让学生扎根实际,放眼国际,提升理论,增强实践技能。强人才能强军,理技融合中要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将备战打仗作为焦点,不断强化打赢本领,为战而来,向战而行。
(七)培养学员的革命乐观精神、尚武精神
尚武精神是一个民族能够长期屹立民族之林的保证,缺乏智慧的意志力是虚弱的,缺乏意志的智慧力是危险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血液里流淌着的尚武精神。现在正处于强军兴国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大力培养新一代军人的革命乐观精神和尚武精神。如在讲授火炮武器知识及作战运用时,可介绍黄洋界保卫战过程,并带领学员们一起朗诵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豪迈的革命情怀油然而生。
(八)培养学员的团队协作精神
团结就是力量,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和学习中是如此,军队更是如此,团结是一切力量的源泉。任何一场战争的胜利都是各个参战部队团结协作的结果,因此需要大力培养和塑造学员的团队协作精神。随着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系统越来越复杂,需要多团队大协作才能完成研发。比如,介绍航母相关知识点时,告诉学员我国首艘国产航母研制工作涉及500多家配套单位,包括军队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充分体现了全国协作和军民融合。一体化联合作战,正成为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联合作战的精髓是统一、凝聚和相互信任,需要各参战部队、参战系统的密切协作。在讲授各作战平台及其作战应用知识点时,学员都可以深切感受到军队中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如“海上编队作战”。
(九)鼓励学员矢志强军,为国防现代化继续努力
近年来,国家在武器装备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不断朝向更高的发展层次努力。学员既要认识到国防现代化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要认识到强军的重要意义。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让学员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于强军的重要性。人才是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保障,是赢得军事战争及在未来战争中掌握主动地位的关键,要鼓励学员们继续努力学习,矢志强军,为强军兴军提供丰富的宝贵资源,为国防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总结与展望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课程思政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教研组深入挖掘分析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设计,为课程思政元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渗透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未来,将进一步开展教学实践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评估,验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