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建模课程的规范化教学方式探索

2023-04-02夏皖宁吴可佳

中国标准化 2023年18期
关键词:数学建模可视化信息化

夏皖宁 吴可佳

摘 要:现代教育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突出教育过程的重要性,所以,教学规范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现有不足为切入点,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数学建模课程的规范化教学思路,最后论述可行的教学方法,就确保教学内容覆盖性、建模过程可视化、促进学生深入参与等内容进行分析,服务于未来教育活动,以求保证学生成长成才和教育工作水平。

关键词:数学建模,规范化教学,信息化,可视化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3.18.039

数学建模是根据实际问题来建立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求解,然后根据结果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课程一般纳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我国各级高校以及中级以上职业院校广泛开设。在实际工作中,数学建模方法可以用于解决复杂问题,这也对教育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本质上体现的是理论知识实用化需要[1]。目前来看,我国各地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活动广泛开展,但效果各有不同。有必要就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现有不足、规范化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研究,以改善该科目的教学成效。

1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现有不足

1.1 覆盖面不够广泛

数学建模课程规范化教学强调抽象知识的具象化,要求将一些复杂问题以数学模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再加以研究和解决,如有限元模型、力学模型等。目前部分学校在组织知识教授时,不能保证数学建模方法应用层面的覆盖效应,仅以少数偏理想化的模型进行知识解析,不能保证学生对此方法的吸收效果,知识掌握的深入性不高。例如:工科建筑模型,设计阶段往往强调标准化,可用于呈现数学建模知识和方法。但实际工作中,数学建模方法面对的工作需求往往复杂得多,简单模型代表性比较有限,覆盖效应不佳[2]。

1.2 建模过程比较抽象

包括高等学校的数学建模规范化教学课程在内,无论理论教育还是实践教育,教师往往需要以成例为依据,讲解知识,再组织知识的重构,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完成教导。此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以效率较高的方式呈现知识,但也存在一定弊端。由于成例由教师提前制作完成(如有限元模型),学生在接触数学建模的早期不了解建模过程,学习思路并不明确,教师的讲解也往往根据个人思路进行,进一步限制了建模过程的可跟踪、可思考性,知识的呈现过程思路比较单一,也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3]。

1.3 学生参与不够深入

除少数专业外,数学建模规范化教学一般在大一阶段作为选修课程,学生无需深入进行学习。此设置模式有助于学生根据个人需要灵活完成学习,但也可能限制其学习的深入性,很多学生仅尝试吸收理论知识,学习简单的建模方法,不愿意深入了解数学建模的优势和应用方法,以致教学工作难以发挥最大效应。且抽象的建模过程、较狭窄的覆盖面也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学习主动性,进一步降低了其深入学习的意愿。

2 数学建模课程的规范化教学思路

2.1 信息化

从思路上看,数学建模课程的规范化教学应首先关注信息化,借助信息化的技术和设备,将建模过程具象、直观、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同时,信息化也强调资源和基础设备的更新、运用,包括网络资源、教学用的多媒体设备等。前者保证了教学内容覆盖性,后者提升了教学效率,便于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使教学活动能够脱离课堂和校园的限制。

2.2 主动性

主动性主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使数学建模教学不再片面强调跟随教师思路,学生可以在丰富资源、多样方法的支持下,主动进行学习,从而更有效地重构知识,提升对数学建模方法的理解深入性,保障建模质量。此外,主动性也强调激发学生运用知识的意愿,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信息模拟等方式,为学生營造运用知识的环境,以进一步实现主动学习、主动实践。

2.3 延续性

在规范化教学视角下,数学建模课程应尝试拓展延续性,将教学工作延续到学生的课后、假期等非课堂时间,以课堂教育为基础,帮助学生将碎片化、零散化的时间运用到学习中,进而提升对数学建模课程各类知识的吸收效果。延续性教学也可以为小组学习、翻转课堂模式的运用提供思路,使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用于数学建模课程教育。

3 数学建模课程的规范化教学方法

3.1 确保教学内容覆盖性

以规范化组织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为目标,应尝试丰富教学内容,使其覆盖面进一步扩宽。未来各校可首先对教学环境进行优化,实现全信息化或至少课堂阶段的信息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一体机等辅助教学活动,再利用技术设备获取网络资源,发挥后者资源储量大且能够共享的优势,确保教学内容的高覆盖效应。

教师可为学生呈现常见模型,在此基础上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调取、加工其他模型。例如:学生希望了解生物学细胞链结构,教师可搜索互联网资源呈现给学生,也可以现场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建模,呈现数学建模知识的具体运用过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使数学建模知识牵涉到的应用环节能够得到较充分的呈现。

3.2 建模过程可视化

信息化技术实现了数学建模的过程可视化。以规范化教学为目标,数学建模过程的可视化应着眼于课堂开始阶段,首先告知学生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以理论引导学习。当学生初步了解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后,教师应明确告知其学习目标: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可以是多个课时的共同目标)、学习某一项具体方法(如参数调整)。

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可利用信息化设备,逐一展示相关知识,如利用软件调整建模单元大小、位置变更等,使学生能够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吸收相关知识。知识的传递不必占据过多时间,以80分钟大课为例,教师的讲解、教授时间不宜超过20%,即16分钟,其他时间应用于学生思索、讨论和实践。教师可在完成基础知识传递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例如:“现代城市规划、户外勘查都需要应用数学建模技术,各位同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做建模尝试。”无论学生建模效果如何,学生均在此过程中进行了知识的思考和实践,以可视化实践的方式提升了学习效果。

3.3 促进学生深入参与

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入性,有助于改善其数学建模知识掌握效果,也能从长期角度使教学工作持续趋向规范。例如:小组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师可在进入课堂教学阶段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鼓励每一个小组确定一个建模目标,教师不干预具体目标的选取,各学习小组可根据组内讨论结果加以确定。进入课堂阶段后,教师传递基础知识,以及数学建模的一些关键技巧、常见误区,其余时间均由各小组自由分配。在课堂结束阶段,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建模结果,说明建模过程,由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进行点评,肯定其优势、指出不足。小组模式下,各组成员可充分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数学建模尝试,使学习的主动性和深入性得已有效保证。

4 结 论

综上所述,数学建模课程的规范化教学是其基本要求和趋势,应予以更多关注,积极结合现有问题寻求完善方法。目前影响该课程规范化教学的因素较多,主要表现为覆盖面不够广泛、建模过程比较抽象、学生参与度不够深入3个方面。为保证数学建模课程的规范化,应做好教学信息化、主动性,保证其延续性。具体方法包括确保教学内容覆盖性、建模过程可视化、促进学生深入参与等,以应对既有问题,促进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不断趋于规范。

参考文献

廉思奇.数学统计在现代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探讨[J].中国标准化,2019(6):225-226.

张大海,张玉杰.三全育人视域下数学建模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3):125-126+135.

晁增福,邢小宁.基于课程思政的数学建模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5):218-220.

作者简介

夏皖宁,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

(责任编辑:高鹏)

猜你喜欢

数学建模可视化信息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树立建模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最小二乘法基本思想及其应用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