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助推乡村教育振兴研究

2023-04-02于敏章唐钰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23期
关键词:教育生态乡村教育基础教育

于敏章 唐钰

【摘 要】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基于乡村教育振兴的背景,通过分析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意义和现实困境,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即树立正确观念、完善制度体系、规范办学行为、挖掘乡土元素、培养优质教师。最终形成乡村教育回归本土、面向实践、以人为本的高质量乡村教育发展模式,改善基础教育生态,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关键词】基础教育 乡村教育 教育生态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23-05-04

一、研究背景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乡村教育,把乡村教育作为国民公共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中国乡村教育的百年历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展望未来,始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初心与使命。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事业迎来新契机、新机遇,但同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1]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优秀的高质量人才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但我国的乡村教育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校和学生数量逐渐减少、学校发展滞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发展不平衡等。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领域一个具有深刻时代意蕴的新课题。它既是实现高质量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乡村振兴人才的主要渠道。

二、价值意义: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性

(一)乡村教育振兴可以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公平

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乡村学生的基本人权和发展权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乡村教育振兴促进形成多元化的教育培养体系,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机会,有利于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通过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对待乡村学生,实施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帮扶,健全贫困学生资助机制,能够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公共设施、师资条件等软件硬件,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

(二)乡村教育振兴可以增强乡村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乡村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源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乡村具有不同的文化,地域特点明显。目前一些乡村学生对于乡土文化的认识逐渐淡化。从学校层面来看,关注乡村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在教育中引入乡村文化,将乡村文化开发为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从而对乡土文化形成认同感与归属感,树立乡村文化的自信,为将来回到乡村、建设乡村、反哺乡村培根铸魂。在教育的驱动下,使更多的乡村学生成长成才,成为家乡的服务者和建设者。

(三)乡村教育振兴可以促进家庭教育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导致出现许多乡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亲子沟通受阻,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这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些乡村地区出现一个典型问题,即父母将教育子女的责任简单看作是学校的责任,责任的转移意味着家庭教育在乡村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被削弱甚至缺失。落实乡村教育,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各方力量联合机制,提高乡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能够实现家校联动,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提高家长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四)乡村教育振兴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整体教育质量

我国相当数量的儿童生活在乡村地区,要提高我国整体教育质量,促进我国教育高水平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重视乡村教育的发展。另外,乡村教育的质量影响着未来中国劳动力的素质,乡村教育振兴成为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一环,有利于缩小城乡中小学教育质量差距,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三、困境解析:一些地区乡村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结构不合理

“师资供给为乡村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基础,决定着乡村教育师资需求的满足程度与教育质量。但长期以来,师资匮乏和专业素养较低是乡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痼疾。”[2]在乡村教育振兴过程中,乡村教师的待遇始终是一个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由于乡村教师的待遇相对而言不占优势,导致一些高等学校毕业师范生或优秀教师不愿意留在乡村,农村教师流失严重,优质教师资源不断向城市倾斜。一些偏远的乡村学校甚至有缺少任课教师的情况,教学依靠代课教师或支教教师开展,教育情况不稳定。同时因为一些乡村学校教师队伍不完善,所以教师承担的教学课程任务会相应增加,这使得一些农村教师无法完全将注意力集中在提高教学质量上。

(二)生源流失严重,优质生源匮乏

在一系列国家政策颁布和实施的背景下,一部分没有达到国家质量要求或生源缺少的学校进行了合并,乡村学校不断减少,造成部分村庄没有学校,一些学生只能到离家较远的村庄或乡镇上学。由于学生上下学的路程变远、时间变长,家长付出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也相应增加,部分在城市务工的家长会选择让孩子从农村转学到城市,这导致部分乡村学校生源流失。另外,乡村的就业资源较少、薪资待遇相对不高,很多乡村青壮年选择到城市务工,这使得很多乡村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加之他们年龄较小,对学习缺乏自主性,很难自主解决学习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加上学生主观上自我观念的偏差,因此部分学生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由此导致乡村优质生源匮乏。

(三)乡村教育教学条件有限,教育资源短缺

教学设备设施是教育实施的基础,如果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设施,那么教师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問题,从而影响教学实施效果。虽然目前大多数乡村地区学校都已经具备多媒体数字化教学条件,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还是难以得到基本的教学设备设施保障,更无法开展探究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

(四)乡土传统文化培养的缺失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步伐明显放慢,乡村许多传统文化正在日益淡化,乡村文化内核正经受着时代变迁的考验。文化传承离不开一代代的接力,但由于乡村大量青壮年向城市流动,导致目前一些乡村最主要的生活群体为老人和孩子。这样的境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村学生,他们把离开乡村、走向城市作为一种目标追求。这样的循环导致乡土传统文化培养的缺失,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乡村教育体系是没有“根”的。

四、实现路径: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推动乡村教育振兴

(一)树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正确观念

由于城乡文化差异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教育公平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要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就要从观念上做到真正改变,从而带动行动上的改变。首先,政府在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号召社会树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观念,并且在政策方针上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乡村与城市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确保乡村教育的质量。其次,要消除社会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学校要对这部分学生一视同仁,教师要引领学生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二)完善制度体系,促进乡村教育整体性发展

制度体系对乡村教育的发展起着引领作用。促进乡村教育整体性发展需要国家的制度和政策支持,从教育制度和宏观政策上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优渥的环境,厚植发展土壤。

1.从制度上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制约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城乡教育二元体制,而城乡教育二元体制实质就是城乡二元体制在教育公共服务领域的集中体现。解决这种体制机制问题要用城乡统筹的方式解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和农村应相互带动、相互支持,从制度上保障所有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努力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以及劳动就业等方面實现城乡协调发展。

2.建立补偿性教育政策资助体系

一般来说,农村儿童所享受的教育资源要远远少于城镇儿童。因此,政府在制定策略、分配资源时不仅要考虑公平,而且要考虑乡村教育的补偿资源。例如实施乡村教育成本补偿制度,完善政府的乡村教育资助体系,鼓励社会关注教育弱势群体。

3.构建教育补偿的长效监督机制

为了防止一些学校和地方政府的教育补偿工作落实不到位,需要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通过过程性的监督追究制度来约束政府行为,保证其行政行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体合理性。还需要引进第三方机制,吸引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畅通信访制度,明确监督之后必有所应的态度。

(三)规范当前乡村学校的办学行为,减少生源流失的现象

针对乡村学校和学生数量减少、城乡教育差距较大等问题,一是要加大对乡村学校的教育投入,通过政府出资或号召社会募捐,加快建设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如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校建设图书馆、实验室,完善多媒体设备,改善教室环境等;针对学生的生活需求,为学校增加锻炼设施、改善住宿环境等。二是在配齐配足教师的基础上培育优质教师,加强师资力量。在财、物、人上规范当前乡村基础教育的办学行为,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减少生源流失的现象。

(四)挖掘乡土元素,促进乡村教育本土化发展

乡村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乡村孩子“离农向城”,而是要让学生增知识、强精神,强化对乡村发展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激活他们对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自信。学校可适当在教育内容、教学课程、组织形式等方面融入乡土元素。

1.开发以乡土文化为依托的教材

“乡土教材是以从乡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保存和传播乡土知识与文化,建构乡土认同并促进乡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材料。”[3]教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直接接触的工具载体,地方性教材的开发往往融入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满载浓厚的文化情怀。开发乡土教材要体现当地文化特色,体现乡村学生熟悉的生活与文化,让学生系统地感受相关乡村文化,从而铸魂育人、启智增慧,在培养乡土人才的同时保存、传播乡土文化。[4]需要注意的是,教材开发依赖于一支高文化素养、本土化、严谨的师资队伍,文化采择、资源组合、内容选取、结构设计、目标制订等都需要经过多重考量。

2.充分利用乡村环境设计课程

相较于城市学生,乡村学生有着更加广阔的活动天地。因此,乡村学校可充分利用乡村环境,发掘具有农村特色的教育方法,课程设计方面更自由化、自然化,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为他们创造学习场域,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在科学课或生物课教学昆虫相关内容时,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并讲解昆虫知识等;在劳动课为学生普及前沿农业种植技术的同时,开发校园种植基地,带领学生感受最朴素的种植劳动实践。

3.适当开展项目式教学活动

项目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实践性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包括项目选择、制订方案和计划、探究实践、交流分享、反馈评价五个环节,它在农村实施具有天然的优势。如果乡村学校能常态化开展项目化教学,那么对乡村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教师发展、课程建设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知识融合的跨学科项目式教学,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由于学科教师不足而出现的“小科困境”。[5]项目主题的选择可以融入独特的乡土元素,活动方案的计划不必局限于地域条件,可以充分利用广阔的实践范围。

(五)培养优质教师,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之源,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源泉。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让优质教师为乡村所用,不仅要培养优质教师,而且还要挽留和吸引优质教师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需要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师范院校、社会力量、乡村教师等多主体共同发力。

1.探索乡村教师的本土化培养体系

在培养优质教师方面,应采取短期、中期、长期多种策略组合形式。就短期策略而言,积极探索师范院校、师范生对口帮扶机制,从而改善人才缺口;就中期策略而言,以特岗教师、交流(轮岗)教师为带动,积极开展校本教学团队建设;就长期策略而言,实施本土化定向培养,建立激发本土化人才投身教育事业的机制,改善乡村教师的供给侧。[6]

2.改善乡村教师的生存状态

在挽留和吸引优质教师上,一方面要适当增加乡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在编制上应对其实行政策性倾斜,不断改善其工资待遇和福利,改善乡村教师的生存状态,并设立多种培训专项基金,作为乡村教师持续学习提升的经费保障,在物质层面上给予乡村教师实际支持。另一方面要形成正确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的构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教师的长远发展,学校领导在评价工作中对教师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可针对评价反馈信息为个别教师设计个性化的专业发展计划,使教师能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发展方向,更好地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未来展望:基于本土特色的乡村教育实践

(一)回归本土

乡村教育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承载着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培养人才以及塑造乡风文明的新时代要求,并且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乡土文化起源于乡村生活,在乡村生活中改变和发展。如何实现城乡文化的良性互动,实现城乡文化的良性融合,促进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当前农村教育现代化容易被忽略的一点,这是新时代农村教师的使命。将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教育之中,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学会探索分析的同时,能够内化并传承发展文明乡风、优秀乡土文化。

(二)面向实践

项目学习作为研究性学习方式之一,现已逐步引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中,近年来许多学校进行了相关教学实践,效果显著。项目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从教学实践中获得经验,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通过合理减少教师“教”的部分,增加学生“学”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助推乡村教育振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丰富实践教育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提高。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中提升乡村学生的内生发展能力,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以人为本

师范院校每年培养大批师资人才,乡村教育振兴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充分调动师范院校的教育资源,建立有针对性的帮扶教育模式,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针对一些地区乡村学校教师资源稀缺的问题,乡村学校可以积极向当地或周边师范院校寻求帮助,形成合作关系。一方面,师范生可以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为乡村学生带来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乡村学校也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场所,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乡村教育振兴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承载着新的时代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为解决乡村发展困境而采取的重大举措,这为乡村教育的发展铺设了道路。在发展乡村教育的基础上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总的来说,当前乡村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为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國家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弥补乡村教育发展的“短板”;另一方面,乡村教师要抓住机遇,在乡村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为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安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挑战和现实路径[J].农业经济,2022(8):125.

[2]刘奉越,张天添.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教育发展历程、成就与展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6(4):51.

[3]谷亚.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乡土教材的价值、定位及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3(6):80.

[4]同[3]80-85.

[5]张文兰,苏瑞.农村小规模学校如何开展项目式学习:在地教育理念下的案例分析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21(4):35-44.

[6]陈时见,胡娜.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3):69-74,189-190.

于敏章 / 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讲师,从事教育管理及教育心理学研究;唐钰 / 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本科在读(成都 611130)

【基金项目】2023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的生命自觉研究”(SCJJ23ND319);四川省教育厅2022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项目式教学助推乡村教育振兴策略研究”(S202214389090)

猜你喜欢

教育生态乡村教育基础教育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应用大数据技术重塑职业教育生态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翻译教学的“整合·融通·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