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学生评教改革研究

2023-04-01黄虹

文教资料 2023年19期
关键词:学生评教

黄虹

摘 要:学生评教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针对当前学生评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学生评教改革的方向,通过完善学生评教系统的使用渠道和形式、強化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过程性评价、深入挖掘学生评教数据的价值,寻求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学生评教系统建设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 学生评教 高校教学质量

高校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教育教学服务的消费者、教育教学质量的检验者,具备参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理应作为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到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来。若高校能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的参与意愿、参与动机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那么将大大提高学生成为教育教学质量可靠的评价者、监督者、管理者的几率。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学生评教工作

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弗里曼最早正式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他提出,“一个企业要想达到理想的状态,需要综合权衡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诉求,包括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普通员工、投资方、供货商以及消费者”。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以追求各方利益协调发展而不仅仅是某一个或某几个主体的利益。高校是由学生、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者、社会、政府机构等多方组成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和重要利益相关者,享受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理应参与评教中来。

(一)学生评教是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活动

高校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也是多方利益协同下的共同体。多方利益诉求主要表现为:学校期望通过评教保障教学的顺利并高质量地进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办学效益的显著提高,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从而获得更多更优质的生源;学生期望通过评教保障优质教育的权益,教师期望通过评教获得更多的有效教学反馈信息,以促进其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评教与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所得、教师所期息息相关,因此,作为评教主体,学生的话语权应到充分的保障。作为平衡各方利益的前提条件,充分彰显学生的话语权,是开展学生评教工作的重要着眼点。

(二)重视学生在评教工作中的利益相关者定位

利益相关者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影响力,即某一指定群体能否拥有影响组织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其次是合法性,即某一群体是否被法律和道义赋予对组织拥有的所有权;最后是迫切性,即某一群体的要求能否立即引起组织管理层的关注。 非均衡化的管理权限配置将导致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失衡,权利与义务不匹配。学生评教工作的组织实施通常沿袭教学管理者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思维惯性,学生的话语权和利益诉求往往被忽略。学生评教虽然是参与教学管理的渠道,但是学生作为被管理的对象,其影响力较小,其诉求并不总能及时得到关注及相应的反馈。

(三)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学生评教制度建设

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各方利益相关者根据层级差异来确定话语权和利益诉求的程度。层级的差异作为判断话语权大小和利益诉求程度的标准尺度不应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固定模式,而是要通过协调多方利益诉求,寻找利益平衡点,实现利益协同,共同发展。困于传统的制度,在评教制度中学生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权利、义务并不明确。因此,如何统筹协调多方利益者关系,鼓励学生参与到制度建设中,在制度层面赋予其相匹配的权利和义务,科学合理地制定出各方都认同并积极遵循的运行体制机制,是完善学生评教制度的必由之路。

二、当前高校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高校行政管理架构来看,学生处于高校行政管理层级的下层,话语权较小。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理应有相匹配的利益主体地位。理想状态下学生的评教主体定位与现实学生处于“集体失声”的状态是极不相符的,也不符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关于权力分配的观点。通过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学生评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评教的形式和渠道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普遍缺乏完善的学生评教实施方案、细则,对学生作为评教主体的角色定位、评教的形式和渠道、评教结果的使用等,均没有明确界定。目前,高校学生评教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一是以“教学信息员”作为学生代表传递、反馈日常教学信息;二是通过在期末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满意度调查。这两种方式弱化了学生主体地位,形式与渠道的单一导致学生参与评教的覆盖面有限,深度、广度不足,过程性评教缺乏,评教信息反馈滞后,学生评教逐渐失去信度和效度。

(二)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设计倾向于“以教论学”

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以教师向学生输出教学信息为逻辑起点,着重考量教师的教学态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习得的影响力,未以学生主体为首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满意度、获得感、体验感作为逻辑起点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未能获得更多体现学生真实心声、有信度和效度的评教信息,从而无法实现以评促教。

(三)学生评教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不足

学生评教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具有鲜明的主观性质的评教方式,评价者的意识和能力、评教指标体系的设计、评教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均是影响评教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尺度。目前,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生评教主体的重视度不够、参与评教指标体系设计的程度不高、未充分利用评教结果的分析和使用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评教结果不能“落地”,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学生评教改革方向

利益相关者理论从企业经营管理迁移应用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来,本质上是基于多方价值观和利益诉求,以寻求多方利益的平衡点。学生作为高校核心利益相关者,参与评教是其履行教学评价主体作用的主要方式,也是推动高校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

渠道。

(一)完善基于“学生中心”理念的学生评教制度

制度建设是协调利益相关者的过程,也是整合多方利益者资源的过程。只有经由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管理,才能提高质量管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获得认同与支持,培育出良好可持续的利益相关者关系,促进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与持续提高。 以完善制度为导向,统筹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能够大力推动评教工作的有效组织实施。将学生评教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评价模式转变,将学生评教纳入常态化的教学管理日常工作当中,避免“学生中心”在政策引导和实践指引中被概念化、模糊化,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必然趋势。学生作为评教主体,应参与评教的问卷设计、评教的组织实施、评教结果的公示和使用等全过程,在评教制度中对学生的角色定位、权利义务、职责功能等方面应均有所体现,从制度层面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评教,营造“学生中心”的质量文化。

(二)建立“产出导向”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一个良性的学生评教机制需要考量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学生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方,其评教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以学生的利益为导向。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是体现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其价值导向、结构和内容是影响评教成效的重要因素。学生评教不能“一张调查问卷问个遍、一次调查问卷定结果”,更不能以定性评价代替定量评价,或以其他不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在指标体系中,应持续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学生学了什么、怎么学的、学得怎么样。以学生学习成果的产出为导向,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是建立“产出导向”的指标体系的逻辑起点。因此,高校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改进:一是根据学科、课程的差异设计不同类型的指标;二是在期初、期中增加形成性评价;三是增加可测量的客观评价

指标。

(三)构建“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闭环管理体系

学生评教结果事关教师考核、聘任和晋升,利益攸关下的教师和学生作为“对立”的双方,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信息往往被忽略。基于学生评教结果的教学持续改进是体现学生评教核心价值的良好方式,建设有利于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和制度环境,也是持续改进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针对学生对评教的认知和态度、评教的意识和能力存在差异,以及学生在指标体系设计、评教工作的组织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不当等问题,强化学生对评教工作重要性的认知,提高学生参与评教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是高校构建“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管理闭环的起点。因此,高校应创造良好的教学质量闭环管理的“生态环境”,及时有效地记录和反馈评价信息,通过构建“评价—反馈—改进—评价”的教学质量评价闭环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评教主旨回归。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学生评教系统建设中的运用

学生评教涉及高校人事、学生管理和教务管理等部门协调分工,因此搭建学生评教系统,运用教学信息技术,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质量管理上的深度融合,能够统筹协调多部门工作,优化组织实施流程,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评教系统,提升评教成效。同时,通过建立双向动态反馈机制,确保学生评教工作的组织实施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进行,有利于双方形成双向的动态反馈机制,提升评教工作的适切性、有效性。

(一)完善学生评教系统的使用渠道和形式

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都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寻求利益的平衡点,是多方利益博弈下的最佳出路。在学生评教系统中,应设置“学校—学院—學生”三级管理用户。在学校层面,可畅通学生评教组织实施、过程管理和结果使用等各个流程,现统筹管理学生评教的总体情况。同时,在学院层面,应对评教数据进行筛选,辅之以教师自评、同行评教、督导评价等定性分析,能够有针对性地基于评教结果分析其信度和效度。最后,在学生层面,评价方式上可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程序上,学生可随时查看自己的反馈信息有无被

采纳。

当前,大部分高校将学生评教与选课挂钩,学生往往抱着“被动参与”的心态,加之对评教结果的重要性与认知存在局限性,因此容易导致评教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不高。如何促使学生由“要我评”到“我要评”转变,也成为学生评教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全面推广学生评教系统,可通过电脑、手机等方式,以识别二维码快捷登录评教系统进行操作,让评教过程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与地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评教的参与率。另外,鼓励学生通过文字、语音和视频等多种方式提出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实名评教的基础上,也可在评教系统中可设置匿名评教的备选项,学生可自主决定是否以匿名的形式公开意见和建议,从而保护学生的评教权利和个人信息,增强反馈信息的真实性。

(二)强化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过程性评价

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统筹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最终的目的在于达到各方付出成本最低化,而成效实现最大化。教学质量管理实质上是一种过程性管理,以过程管理作为突破口,可以有效规避结果管理周期性和滞后性的弊端,促使评教工作及时“落地”,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的成本最低化和利益最大化。学生评教系统设计的底层逻辑应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在课堂的收获和体验为出发点。课程作为教学实施的最小单位,以它为单位开展评价,将起到以点带面的成效。

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形成性课程质量评价运行机制,也没有创新编制以课程为单位的过程性评价指标,大多是统一在期末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达成评价表,结合试卷得分和作业得分情况,组织开展结果性评价。对繁冗的纸质材料进行数据统计,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评教系统构建以课程为单位的过程性指标体系,可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并结合各教学阶段需要,自行组织学生开展评教指标的设计、问卷和调查,要求学生全程跟进与反馈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信息。此外,教师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设置开放性问题,提出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系统平台可以将意见或者建议推送给教师,并提醒教师及时回复和改进。学生、教师和教学质量管理人员三方均可同步查看评教意见,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此外,评教系统可以使用系统的数据可视化工具,通过分析不同期初、期中、期末的历史数据,对教师授课质量情况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整理学生评教的动态变化,有的放矢地对每门课程质量情况进行专项分析,也可纳入教师改进教学工作的参考依据范围。

(三)深入挖掘学生评教数据的价值

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只有评估利益相关者反映的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才能激励和鼓舞他们继续监督的信心和决心,从而形成正向的良性互动。 评教数据是客观反映教学状态的“晴雨表”、教学质量的“体温计”。发挥评教系统的储存功能,可以将评价指标、数据采集过程和评价结果进行长期储存,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有权随时查看,依据评教系统的筛选的功能,挖掘和分析有价值的教学质量信息。依据评教系统的整合、分析功能,校院两级的教学督导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有针对性地向授课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督促整改。

正确和充分使用评教结果,让评教为教学改革决策服务,是助推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对各类过程性、总结性评估结果加以正确使用,是研判学生评教数据为教学质量管理服务赋能的重要衡量尺。一般来说,过程性评教的结果可用于教师课程教学成效的评估,结果性评教的结果可用于为奖罚管理制度提供参考。高校各相关部门可根据各类过程性和结果性评教数据在系统中获取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排序信息,并将其作为教师教学评优评先、职称评审、教学科研项目评审的重要依据。同时,可综合研判学生评教参与率、评教结果的使用和分析等关键数据,作为教学单位年终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美]伊戈尔·安索夫.公司战略[M].曹德骏,范映红,袁松阳,译.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98.

[2] 张燚,张锐,高伟.高校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6):16-28,109-110.

[3] 马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管理机制[J].继续教育,2011(7):21-22,31.

[4] 张红伟.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管理机制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8.

基金项目:嘉应学院2021年度科研项目“学生参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2021SKY04),2021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一轮审核评估视域下地方高校自我评估机制的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促进教师教学长进
高校学生评教现状调查与分析
基于云模型的高校学生评教方法研究
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一种措施
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分析与策略研究
残疾大学生评教制度效果和问题研究
关于民办高等学校学生评教可靠性的研究
不同主体评教结果差异现象及原因探析
高等学校学生评教问题的分析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