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中华优秀航运文化 赋能海洋强国建设

2023-04-01白洁

文教资料 2023年19期
关键词:海洋强国

白洁

摘 要:中华优秀航运文化在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着眼中华优秀航运文化,研究其内涵、结构及特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航运强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研究中华优秀航运文化赋能海洋强国的现状,找出其现实缺失部分并分析其不足成因,并提出中华优秀航运文化赋能海洋强国的路径建构方案。

关键词:中华优秀航运文化 海洋强国 航运强国 航海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首次将海洋列入国家战略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南。回首历史,西欧的航海大发现及此后航运业的快速发展,使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等国的资本主义加速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互孤立的状态,人类第一次跨越大陆和海洋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对世界的发展走向产生了复杂且深远的影响。航运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直接推动了各国商业贸易的繁荣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还加快了分工和交换的进程,更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创新。随着海洋强国战略全方位推进,中华优秀航运文化作为海洋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海洋强国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彰显。

一、中华优秀航运文化

我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且资源最为丰厚的海洋大国,孕育了生生不息的航运事业。在新时代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为更好地将我国建设成为陆海兼修的现代化国家,厚植建设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的“蓝色信念”,必须深度挖掘可以推动航运业发展的中华优秀航运文化。

(一)中华优秀航运文化的内涵

广义而言,航运根源于人类对非陆环境的探索和应用,可分为航海运输、航空运输和航天运输,可将其定义为人类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需求,利用交通工具探索海洋、天空和太空,完成货物运输,从而达到目的和满足需求的实践过程。本文所研究的“航运”为狭义意义上的航运,即航海货物运输的实践活动。

孙光圻在《传统中国航海文化及今日之鉴》中将“航海文化”定义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在航海实践过程中所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规范及其物质形式”[1]。司月洁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文化建设研究》中将“航运文化”归纳为“从航运及其相关活动或者航运及其相关产业活动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2]。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航运文化”定义为“人类在从事航运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王延中、宁亚芳在《中华优秀文化理念与中华儿女大团结》中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之核心要义,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明绵延持续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贡献了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国智慧。”[3]中华优秀航运文化作为我国航运软实力的一部分,对我国航运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中华优秀航运文化”定义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积累并流传下来的,对现代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具有正能量价值、积极作用的航运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和延续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优秀航运文化的总和”。

(二)中华优秀航运文化的结构

中华优秀航运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可以将其从文化的角度分成四个层次:作为物质形态的中华优秀航运文化、作为制度法规的中华优秀航运文化、作为行为模式的中华优秀航运文化和作为精神内核的中华优秀航运文化。这四个层次的中华优秀航运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在共同作用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其特定的价值

内涵。

作为物质形态的中华优秀航运文化“承担着人的空间流动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社会流转的基本职能,集中物化了生产力系统中的渗透性因素——科技文化的优秀成果”[4],主要存在于承担航运相关实践活动的物质实体。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革新运载工具和其他航运相关设备,使得航运业生生不息发展至今。

作为制度法规的中华优秀航运文化主要表现为三个部分:一是我国航运业内相对完备的法律法规保障了航运业有条不紊地运行,二是由我国航运业衍生出的部分制度性的服务及管理体系保障了航运活动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三是我国航运文化中特殊且严格的伦理等级制度确保了航运工具及货物在运输中的安

全性。

作为行为模式的中华优秀航运文化主要表现为从事航运业的一代代航运人身上的航运习惯、航运意识、航运需求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及行为活动,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航运业特定的行业习惯。这种职业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显现出不同的航运特点。

作为精神内核的中华优秀航运文化主要是指在从古至今的航运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航运精神和航运文明,经久不衰,促进航运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三)中华优秀航运文化的特征

中华优秀航运文化既有着文化的固有特性,又有着航运文化特有的航运属性。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将文化的四大特征概括为规范、艺术、认知和器用。[5]中华优秀航运文化的规范性体现在航运业内有需要遵守的制度体系,航运人为了约束航运实践活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而规范性的制度有利于航运产业的繁荣发展;艺术性体现在许多航运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在经过艺术加工后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包括歌颂航海精神的歌曲或书籍的诞生、记录航运产业的影像资料的流传等;认知性表现为航运相关群体对航运实践活动的认知和了解,以及将这种对于航运环境和实践活动的认知和了解进一步记录和保留下来的特性;器用性则表现为航运知识和文化能够被人类深入学习和运用,人类通过运用相关航运文化知识可以更好地实现与航运相关的实践活动。

由于航运业具有特殊的流动性,航运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将面临多元化元素的碰撞。因此,中华优秀航运文化发展至今,是兼具兼容性和开放性的,既沉淀了本身的优秀航运历史,又吸收了先进的航运技术,这有助于中国航运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中华优秀航运文化赋能海洋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

(一)中华优秀航运文化赋能海洋强国建设

远古时代,中国先民已经制造出独木舟和木筏并开辟了通达沿海岛屿的海上交通方式。1405年至1433年之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将中国古代航运事业推向巅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航运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改革开放至今,航运事业得到了高速发展,我国逐渐由航运大国转向航运

强国。

历史告诉我们,向海而興、背海而衰。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其发达鼎盛时期总是离不开海洋和航运,反之,闭关禁海则导致衰败落后。航运业对于中国的发展意义非凡,在陆上交通不够发达之时承担了主要的运输和交通功能,一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海路传播至世界各地,使中国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华优秀航运文化是连接整个中华民族的血缘纽带和情感旗帜,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航海历史文明,能够推动我国航运事业高速发展。

(二)中华优秀航运文化在海洋强国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中华优秀航运文化是中华儿女在悠久的航运实践历史中所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规范及其物质形式,其作为航运软实力对于航运强国和海洋强国的建设意义非凡。瞿群臻、徐从江提到,现代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确定是以话语权的获得为标志的,如果不强化软环境的建设以建立先进的、为世界认可的航运辅助体系就不能获得话语权。[6]中华优秀航运文化继承和弘扬的过程就是航运软环境的建设过程,其有助于我国建设成为世界认可的国际航运强国和海洋

强国。

随着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的全面推进,在海洋意识全面觉醒、航运经济强势发展、航运技术高质量创新的新时代,中华优秀航运文化作为海洋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海洋强国建设体系中的核心功能作用愈发凸显,且有待于进一步夯实和

弘扬。

(三)海洋强国建设是对中华优秀航运文化的大力弘扬

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的过程就是对中华优秀航运文化大力弘扬的过程。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在不断提升海洋硬实力的基础上,持续夯实海洋软实力。海洋强国战略实施以来,政府及学术界均意识到构建我国海洋文化体系的重要性。在学术理论创新方向,为中华优秀航运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战略支持;在中国特色航运文化学科建设方向,加强了航运特色类学科高质量建设,致力于构建具有海事特色的学科集群,强化中华优秀航运文化教育,优化中国航运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我国长期对海洋文化的认知存在偏差,中华优秀航运文化并不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深入人心。因此,海洋强国建设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国人厘清海洋文化体系的构建脉络,还能增强国人对中华优秀航运文化的民族自信心,从而使中华优秀航运文化得以大力弘扬。

三、中华优秀航运文化赋能海洋强国建设的现状及成因

(一)中华优秀航运文化赋能海洋强国建设的相关现状

中华优秀航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内涵,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发展背景。当前,政府作为航运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主要通过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海关总署、农业农村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等国家部门行使航运文化产业的管理职能;通过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实现对航海文物、博物馆和航海文化产品的管理职能等。国家通过出台相关航运文化政策引导、鼓励、推动和保障航海院校、航海企业、海员群体以及航海相关非政府组织等其他航海文化建设主体的发展。

在相关航运文化产品方面,我国在各地建设了与航海文化相关的博物馆、展览馆等作为中华优秀航运文化的载体,以此助推海洋文化、航运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树立航运文化自信。除航海类博物馆外,还有航海类衍生文化产品及周边、航海题材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艺术作品等。

在航海文化建设的实践领域中,我国目前知名度较高的是“航海日”活动。2005年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7月11日是郑和首次下西洋的日期,因此国务院批准将这一天设立为“中国航海日”,以在陆海统筹的新阶段唤醒全社会对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视。

(二)中华优秀航运文化赋能海洋强国建设的现实缺失

中华优秀航运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问题。首先,中华优秀航运文化在赋能海洋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依然有待提高。其次,中华优秀航运文化向中华优秀航运文化软实力转变的过程效率不高,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海洋大国,虽然拥有十分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航运资源,但航运文化软实力需要提升的空间依旧很大。再次,从文化和产业融合的角度而言,航运文化产业缺乏中华优秀航运文化的整体布局,普遍缺乏文化精神支撑,高文化含量的航运文化产品稀缺,中华优秀航运文化输出力度不够。最后,我国当前面临的海洋生态保护问题和海洋资源利用问题将限制中华优秀航运文化的发展和输出。

(三)中华优秀航运文化赋能海洋强国建设的不足成因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和航运文化的独特性,中华优秀航运文化转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但西方的海洋文化和航运文化长期以来占据着主导地位,在与其碰撞和交流的过程中,中华优秀航运文化并不占优势地位,其输出形式依然较为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全球海洋文化平等对话的不畅。中华优秀航运文化的话语权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作为海洋大国,其中华优秀航运文化是值得深入挖掘的。但目前来看,我国对海洋资源和航运资源的挖掘力度还不够,同时又缺乏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挖掘方式,这就要求我国在整合丰富的海洋资源的同时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持续加强海洋文化、航运文化在外交、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运用,提高航运资源转换为中华优秀航运软实力的效率。

“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知识密集型产业在中国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可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变。”[7]当前我国航运文化产业很少能做出独树一帜、让人眼前一亮的“出圈”文化产品,存在对本土中华优秀航运文化缺乏创新性开发,缺少基于文化自觉意识精心打造的文化产品等问题。

中华优秀航运文化需结合当前我国具体国情才能发挥巨大能量。当前我国海洋综合实力虽然有了巨大提升,海洋技术、航运贸易等方面都进步非凡,但依然面临着不可忽视的海洋生态保护问题和海洋资源利用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阻碍中华优秀航运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四、中华优秀航运文化赋能海洋强国建设的路径建构

研究中华优秀航运文化赋能海洋强国建设的路径,首先需要探索并建立起先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优秀航运文化体系,再由政府牵头带动中华优秀航运文化的学术价值研究和应用价值研究,在此基础上丰富宣传的手段和方式、完善航运文化建设的运行制度,并将与中华优秀航运文化相关的措施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去。

(一)探索建立先进中华航运文化体系

中华优秀航运文化体系是整合全部中华优秀航运文化精神,并将其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形成多层次且具有航运文化特色的制度体系来作为航运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整个航运文化业发展的精髓,铸牢新时代航运文化之魂。

探索建立先进的中华优秀航运文化体系,首先要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核心,加快对于航运文化的吸收、整理和归纳,并将其进行创新型加工。其次,在中华优秀航运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搭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体系框架,使其既有传统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又能不断吸纳新的航运文化作为补充,将中华优秀航运文化体系打造为足以体现新元素、新发展的完整体系。最后,在统一的航运文化体系框架搭建完成后,将具有航运特色的包括船舶文化、航运高校文化、航运企业文化等其他子文化融入文化体系,使中华航运文化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

(二)推动中华优秀航运文化学术研究

鼓励学术界对中华优秀航运文化进行学术价值研究和应用价值研究,构建航运文化研究体系,这对于中华优秀航运文化的发掘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发掘史料与当前现实背景相结合,研究出适合当代航运强国建设和海洋强国建设的时代新路,为航运文化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政府要对研究航运文化的团队或个人给予一定的支持,鼓励航运特色类高校、中国航海学会等学术型组织加强对这一领域的探究,增加以此命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型项目和應用型项目,将学术成果运用到中华优秀航运文化体系之中,赋能海洋强国建设。

(三)丰富中华优秀航运文化宣传介质

目前,关于中华优秀航运文化目前的宣传介质还较为局限。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下,高速发展的海洋经济与低速传播的航运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适应海洋强国的建设节奏,使中华优秀航运文化得以充分赋能海洋强国建设,丰富和拓展航运文化的宣传介质和渠道就十分关键。

拓展中华优秀航运文化的宣传途径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双渠道开展:线上利用多媒体、自媒体、公众号等平台传播中华优秀航运文化,使大众潜移默化地牢记相关文化理念和精神内涵;线下则通过开展系列宣讲和各种形式的研讨会、论坛等进行航海文化科普,将航海博物馆、航运文化中心等作为中华优秀航运文化的教育基地。除此之外,还可以建设大型航运文化主题场所,包括航运主题公园、航运主题广场等;还可以用与航运相关的元素对道路进行命名,使航运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

(四)引导开展航运文化建设实践活动

与航运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有待进一步丰富,当前以“航海日”为主题的相关实践活动成为航运文化实践活动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仅可以借“航海日”宣传与航运相关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还可以赋能航运强国建设,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航运事业,使航运业真正走进大众视野、走进民众心中。

以“航海日”为契机,在航运特色高校、航运企事业单位以及与航运业相关的民间组织中开展形式更为多样的实践活动,包括航行实习、航运技能大比武、航运文化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旨在加强宣传和推广中华优秀航运文化,增强海洋意识,厚植蓝色信念,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为航运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进而提升整个社会对航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赋能海洋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光圻.传统中国航海文化及今日之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6):36-43.

[2] [4] 司月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文化建设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3] 王延中,宁亚芳.中华优秀文化理念与中华儿女大团结[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2):27-33,193.

[5]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58-59.

[6] 瞿群臻,徐从江.上海航海文化建设研究[J].航海,2013(4):13-16.

[7]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35.

猜你喜欢

海洋强国
现代传播环境下我国海洋文化构建传播研究
南海经济圈的构建设想及海洋产业选择
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
海洋强国崛起的经验总结及中国的现实选择
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海陆经济联动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