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杜牧诗歌水意象之情感内涵

2023-04-01林可烨

文教资料 2023年19期
关键词:杜牧

林可烨

摘 要:杜牧的诗歌中广泛、频繁、多角度地使用水意象,水意象亦是其个人化意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樊川诗水意象所体现的既有传统内涵,又有杜牧独特的情感内涵,按其象征意蕴,可以大致分为道德、时间、隐逸、其他四类,“其他”一类又可再细分为建功立业的豪情与忧国忧民的担当、怀才不遇的苦闷与仕途不顺的落寞、送别与怀友、羁旅与思乡四种类别。水意象是杜牧的创作枢纽,经过水意象的转化,其诗歌表达了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情思。

关键词:杜牧 水意象 情感内涵 象征意蕴 创作枢纽

“意象”作为人的主观情感与外在物象的统一,是作者为言情述志而创造的形象,也是引领读者再创造形象的语言符号。而诗人选用的意象群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独特的创作个性,体现了其诗歌风格。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是一位钟情于水的诗人。樊川诗一大特点便是广泛、频繁、多角度地使用水意象,水意象的各种象征意蕴都可在其中找到形象生动的案例。杜牧也以其非凡的艺术造诣和创作实绩,从普通的传统意象中挖掘深意、推陈出新,并赋之以强烈的个人印记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将水意象建构为其个人化意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情达意的创作枢纽,乃至精神象征。

本文以陈允吉校点的《樊川文集》为依据,以陈成校点清人冯集梧注本《杜牧诗集》、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为主要参考,对杜牧诗歌水意象进行统计分析。为保证数据统计的精确性与可操作性,本文采取较狭义的传统定义,即仅以江河湖海之水及其抽象、引申意义为讨论范畴,而不包括云雾雨露类的气象、岸浦汀洲类的土地等广义之“水”。据此标准,笔者统计,《樊川文集》中约有154题、262句诗使用水意象,约占诗歌总数(共242题)的63.9%,当是杜牧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其中,“水”字出现61次,位居第一;“溪”字以48次的频次名列第二;“江”字44次,排于第三;“池”与“海”各出现17次,并列第四。如此广泛、频繁地运用一类意象,在整个文学史上都属罕见。由此可见,水意象是构成樊川诗歌极其重要的一环,是通向杜牧艺术与心灵世界的桥梁。

樊川诗水意象既有传统内涵,又有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按水意象的经典义项、象征意蕴又可以大致分为道德、时间、隐逸、其他情感四种类别,“其他”一类又可按樊川诗中具体情思,再细分为用世之心与社会担当、怀才不遇与仕途不顺、送别与怀友、羁旅与思乡四小类。

一、道德象征

中国自古就有以水比德喻道的传统。樊川诗中借水意象象征道德意蕴的案例不多,但都较典型,大致可以分为歌颂政治清明、借喻清高品格二类。

杜牧所作颂诗较少,约有8首使用了水意象的道德意蕴,占据大半比重。或是直接赞美,如“太守政如水”[1] (《郡斋独酌》),颂扬政绩的同时也反映了杜牧的政治理念。或是通过比喻、象征、用典等手法,以海晏河清状国家太平繁盛,例如“四海镜清澄,千官云片缕”[2] (《李甘诗》),“洪河清渭天池浚,太白终南地轴横。祥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3] (《长安杂题长句六首》其五),“秋来气势洪河壮,霜后精神泰华狞”[4] (《咏歌圣德远怀天宝因题关亭长句四韵》)等。如此开阔的空间感和雄壮豪爽的气概,在精神不断向内收缩的晚唐诗坛中显得独树一帜。杜牧对壮美河山的倾心和对家国的自豪感自然地融为一体,这一方面使其颂扬具有较多真实情感,而不流于纯粹阿谀;一方面使抒情更加自然流畅、感慨更加从容,从而避免了一般颂诗由起兴转入主题时的突兀生硬,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理想抱负、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以水意象为道德象征,在樊川诗中更多表现为对清高品格的赞美。此类诗约有10首,也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以水之清浊比喻道德之高下,最典型就是咏物诗《池州清溪》:

弄溪终日到黄昏,照数秋来白发根。

何物赖君千遍洗?笔头尘土渐无痕。[5]

全诗扣住“清”字,前二句为实写,极状水清;后二句宕开,托物言志,采用设问手法,咏清水洗涤后光洁无尘、无杂念的笔和心。因小见大,巧于立意,诗意清新,神理具现,富有哲理趣味。

又如《沈下贤》: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6]

诗借描写梦中夜色,凭吊沈亚之高洁的诗格和人格,并抒发了知音难觅之孤凄,既是悼先贤,亦是自伤。“水如环佩”以环佩琤琮比喻水声潺潺,从声音角度设喻,以动衬静,凸显了梦境之幽寂,而环佩多为玉质,往往象征君子,也表达了诗人对沈亚之的倾慕;“月如襟”用月色皎洁比喻衣领洁净,则是从色彩角度设喻,同时“襟”也可引申为襟怀,暗喻其高洁。梦中月下闻水之清音本就是极富诗意的幻境,以之比拟沈亚之,虽未有一字涉及生平,也无任何具体评价,其高标逸韵却已具现,作者的追思凭吊之情也已尽倾泻而出。杜牧通过通感和回环设喻,融比兴与象征为一体,结合避实就虚和集中渲染的手法,達到了笔无旁骛、虚而传神的境界。

类似诗句还有“兰畹晴香嫩,筠溪翠影疏”“霜岩红薜荔,露沼白芙蕖”[7] (《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等,多通过吟咏所居、所游之地之水清,赞美友人的高洁品性或用以自喻。

另一种是用水之典,尤以屈原相关典故为多,具有代表性。如“幽兰思楚泽,恨水啼湘渚”[8] (《李甘诗》),“益戆犹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9] (《商山富水驿》),“一名为吉士,谁免吊湘魂”[10]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等,表达了诗人对志士先贤由衷的敬仰及对其不幸遭际的不平与同情,有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我之块垒”,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无奈。

二、时间象征

水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常象征时间,尤其是流水,流动不息,恰似时间绵延不绝;一去不复返,则似生命不可逆转。自然规律不依人的意志而改变,时间也不会因人的愿望而停止,于是产生了“水无情”之说,写水无情,其实是为了衬出人的有情、多情、深情,同时也有见证时移世易、历史盛衰的意蕴。

樊川诗多伤时伤别,常以惆怅无奈的情绪为底色。李商隐的《杜司勋》“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11]便准确地概括了樊川诗一大情感内容特色。从时间象征角度,可以粗略地分为二类:一慨时光匆匆、年华易逝,约7首;二叹时代变迁、物是人非、历史兴亡,约15首。

(一)年华易逝之慨

杜牧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多由怀友人、忆旧游、访故地、念青春等机缘而起,又常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类情绪混合,自然生出一种岁月匆匆、英雄迟暮的无奈与悲凉,以及人生苦短、无以建功立业的焦虑和迷茫。如“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12] (《惜春》),在抒发希望把握有限光阴、干一番利国利民事业的壮志的同时,也表达了知滞流年之不可、欲展宏图而不得的怅惘。诗人在仲春“春半”时节生暮春之哀,与其说是怜惜刚出现的落花,不如说是借伤春诉说不遇之愁。

但杜牧生性旷达不羁,虽常惆怅伤时,却很少沉溺于低落消极的情绪,经常笔锋一转,便入开阔洒脱之境,舒卷自如。如“叶落燕归真可惜,东流玄发且无期”[13] (《题桐叶》)便是通过大自然的循环感慨人生,有几分饱经沧桑的沉重,更有几分参悟世事的超脱。有时竟入疏狂之境,如《池州送孟迟先辈》结尾处想象上天与仙游,“蓬莱顶上斡海水,水尽到底看海空”,水尽而不哀,时无亦不悲,既然“人生直作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中”[14],功名利禄不过都是虚妄,不如放弃增延生命长度那注定无果的努力,转而追求生命高度,即便衰老相随,又奈我何?这种不顾世俗眼光与岁月流逝的高华疏放,正是紫微独特个性的写照。

(二)物是人非与历史兴亡之叹

杜牧诗既作忆旧游、念青春,就难免对比今昔,引出物是人非的嗟叹。如“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15]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16] (《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流水旧声人旧耳,此回呜咽不堪闻”[17] (《入商山》)等句,似乎就有嗔责逝水无情的意味。

这类水意象更多见于怀古咏史诗,通常是在广阔远大的时空背景上展开诗境,以丽景写哀思,呈现出含思悲凄、流情感慨的风格特色。如“潋滟倪塘水,叉牙出骨须”[18] (《台城曲二首》其二)描写隋军将领王颁攻入陈国都城后,在倪塘附近掘陈武帝之墓报仇的情景。倪塘见证过陈朝的夜夜笙歌,也见证了一代开国之君曝尸荒野的惨状,却不因人世繁华而添其姿色,也不为王朝衰亡而减其潋滟,仿佛历史兴败、王朝更迭都与它无干。辞意平淡,却蕴含无限叹息,使诗境深远从而震撼人心。

杜牧在怀古咏史诗中常抒发对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哀婉,惆怅之余又带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思。如被《一瓢诗话》誉为“直造老杜门墙”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19]

此诗伤悼六朝,同时又以“今古同”三字,把当下也带入历史长河中,抒发了“一切都无法长存”的感慨。颔联借水抒情,并化用“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20]典故,将悠长岁月中悲欢离合的无常、生老病死的循环,都压缩在定格的山水画面中,以极静写极动,寂寞之情自然蔓生。流水不管人间悲欢、世事沧桑,只兀自匆匆流逝,时间亦如此,在其荡涤之下,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此诗笔意超脱,达思理含蓄、意在言外之境,惆怅落寞而不失俊爽明快。水意象本身的形象性与象征意蕴使这类诗作天然具有今昔对比意味,让诗意得以在交融的情景里自由伸展,更显哲思隽永,也更能引发读者共情。

杜牧怀古咏史诗也常带有悼古伤今意味,如“一渠东注芳华苑,苑锁池塘百岁空。水殿半倾蟾口涩,为谁流下蓼花中”[21] (《题寿安县甘棠馆御沟》),“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22] (《洛阳长句二首》其一),“迸水倾瑶砌,疏风罅玉房”[23] (《华清宫三十韵》),都是通过叹惋今非昔比、物是人非,在即景抒情中抒发繁华随水而逝、衰颓无可挽救的历史感触。风华流美又拗折顿郁,其中隐隐透出对晚唐国势的担忧,影射当下。这与当时许多诗人借吟咏历史来逃避现实显然不同,也是杜牧此类诗作力压群芳的一大原因。

三、隐逸象征

水意象因姿态无拘无束、流动自由,常被视为悠闲、淡泊心境的对应,由此具有了隐逸意蕴。本质是诗人主体意识对象化、自我客觀化。樊川诗中,水意象隐逸意蕴可分为归隐之意和闲适的生活情趣二重

内涵。

(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大都同时具有入世和出世两种倾向,在仕途失意或游赏风光时,出世意愿常据上风。杜牧虽具有极强经世之志,却也频起隐居之念,并在分属不同创作阶段约21首诗中,借水表达归隐之心。且多用“江湖”“江海”“五湖”等词,直抒胸臆,如“江湖酒伴如相问,终老烟波不计程”[24]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

以《自宣城赴官上京》为例:

萧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把蹉跎访旧游。[25]

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年),杜牧刚由方镇幕僚内擢京城,理应充满升官之喜,可诗中体现的却是隐隐的失落和对宣城的徘徊留恋。“溪惊梦”以闹写静,既衬托了居处环境之清幽,又侧面反映了诗人闲散自适的生活状态与宁静从容的心境。对比上京宦情羁绊、官场险恶,诗人显然更倾心在宣城时清逸潇洒、充满高情旷致的生活。尾联还期许未来能够真正随性自适,走出名利场,回归旧日云山,与二三老友共享清乐,以养终年。

再如《忆齐安郡》:

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

一夜风欺竹,连江雨送秋。

格卑常汩汩,力学强悠悠。

终掉尘中手,潇湘钓漫流。[26]

此诗作于池州刺史任上,写的也是钟情山水而未能摆脱世俗的处境和心态。前二韵追忆黄州生活,后二韵回到现状,将昔日任风任雨的随性自在、安闲淡然与浮沉于凡俗的现状作对比,无奈与感慨溢于言表。于是只能寄希望于努力学习如何忘情世尘,在喧嚣中保持内心悠闲宁静。末句也是期待自己能够抽身而退,真正归隐于自然。

入世与出世之念势均力敌时,便会产生进退出处的矛盾。如“悬缨未敢濯,严濑碧淙淙”[27](《秋晚早发新定》),“惆怅江湖钓竿手,却遮西日向长安”[28] (《途中一絕》),同样是使用水意象,以之作为官场和俗世的对立面。

由于归隐本身自有远离政治以坚守独立人格之意,水的隐逸意蕴又常与道德意蕴相融合。如杜牧在《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中对许浑潇洒江湖的赞美,正是基于对其人格、节操的企慕之上的。

(二)清雅闲适的心态

欣赏自然风光时,杜牧常怀有一种闲适自得的心态。水以其自由自在、无所定形的特质,在杜牧心目中成为了清雅闲适的代名词。《齐安郡晚秋》中“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29]一句,便直接点明“啸志歌怀”的对象就是“云容水态”。此类作品约有14首。

但水意象更多是作为背景,即通过描写游赏山水、交往高士的闲情雅趣,表现诗人超然旷远、行于尘外的心境。如“水接西江天外声, 小斋松影拂云平”[30] (《题元处士高亭》),“草色连云人去住,水纹如縠燕差池”[31] (《江上偶见绝句》),“何如钓船雨,篷底睡秋江”[32] (《独酌》),颇得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之趣。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萧散清迥、风神独绝的形象,正所谓淡泊生情,情意流贯,兴味便浓。这一类作品中的《汉江》,还被贺铸化写为《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广为流传,足可证杜牧闲雅诗风的艺术性与影响力。

四、其他象征

一切景语皆情语。水作为最常见的自然景物、文学描写对象之一,其情感象征非常丰富。诗人通常是以通感的修辞方式传达情感和生命感悟,譬如以水流动比喻情感连绵不绝涌现;以水的长度、深度摹状用情之深;借水对人行动的阻隔暗示某种障碍;借水之一去不复返形容生命消逝,等等。

樊川诗一大风格特点便是绰约含蓄,古体诗中尚有较多直抒胸臆之处,相比之下,近体诗更偏于婉曲内敛、缥缈蕴藉,广泛使用比兴手法,多借景抒情。这也是杜牧虽倾心山水,却少有单纯描摹自然风光诗作的原因之一。水意象在杜牧诗中多作为情感象征,虽然杜牧一般不明指,仿佛水只是不经意提及的自然景色,但其中潜藏的情思仍不难捕捉。如“江碧柳深人尽醉,一瓢颜巷日空高”[33] (《长安杂题长句六首》其三)以水与柳之绿的浓、纯,渲染酒醉之酣、宴饮之乐以及纵游的高情逸致。又如“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34] (《张好好诗》)借水声渐弱,喻张好好成为沈述师侍妾后与故人交往渐少、日渐寂寞的情状。类似诗句在樊川诗中俯拾皆是。杜牧虽然极少以水为诗歌核心意象或主要描写对象,但如此大量、频繁、广泛地使用水意象,足可见杜牧在表情达意时对水意象的依赖,以及水意象在其诗歌创作中“转化枢纽”作用。

樊川诗水意象所体现的具体情感和象征意蕴,可以归总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与忧国忧民的担当、怀才不遇的苦闷与仕途不顺的落寞、慷慨磅礴的送别与高昂放旷的怀友之情、飘零不偶的羁旅与沉郁婉曲的思乡愁绪四类。

(一)用世之心与社会担当

杜牧自青年时代就表现出极高的才情和经世之志,具有政治家和军事家才略,其诗歌亦体现出强烈的致世精神、现实关照性和社会责任感。约有6首诗用水意象来表达爱国热情,现存樊川诗中创作时间最早的《感怀》便是代表。全诗夹叙夹议,格局宏大,有着骏马驰跃般的升腾气象、恢宏气度和纵横气韵,是一代正义士人心声。其中“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溟”[35]一句,以“洪溟”之水势,状“文武业”之昌盛,夸张中也体现了杜牧对其才能的自信及建功立业的壮志。这类水意象多为河流名,指代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失去实际控制权的地区。其中“河湟”出现频率最高,如“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36] (《郡斋独酌》),“何当提笔待巡狩,前驱白旆吊河湟”[37](《皇风》)。这些诗句体现了杜牧对收复失地、一统版图的渴望,以及愿为前驱的爱国赤忱。这种热情在晚唐诗坛一片失望压抑、悲凉空漠中尤为醒目,反映了杜牧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与气魄。

但杜牧所处的晚唐社会各种矛盾日趋严峻,呈现明显颓败倾覆之态,统治者却仍是不思进取。杜牧常以救世之心直刺现实,于是在高歌的“热笔”外,更有讽刺的“冷光”。此时水意象多呈现寒冷萧瑟的面貌,令人读之顿觉悲凉入骨。此类诗歌约11首。有时表现为冷峻的讽刺,如《泊秦淮》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38],采用互文手法,极状荒凉凄清之景,尚未书事,便已为“亡国恨”勾魂摄魄。再如“接棹隋河溢,连蹄蜀栈刓。漉空沧海水,搜尽卓王孙”[39](《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两次提及水,都使用夸张手法,一写漕运繁忙,一写搜罗细致,使当时官府搜刮民脂时穷凶极恶、贪婪无耻的嘴脸跃然纸上,百姓的凄惨和诗人的愤懑更是不言而喻。

此类水意象有时表现为沉郁的担忧,兼有迷茫和无奈。如《即事黄州作》(844年)、《东兵长句十韵》(843年)中那种希望出兵收复失地的热情已经退却,而让位于对战争惨烈的冷静反思。《即事黄州作》末句“莫笑一麾东下计,满江秋浪碧参差”[40]以景结情,看似开朗豁达,仿佛醉心于黄州山水,并庆幸自己远离战乱之祸,实则是以乐衬哀,其中意味沉痛之至。再如《早雁》,借咏物以抒怀,既有对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的讽刺,又有对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的深切同情,还有一种对未来的迷茫。“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41]半是劝导,半是抚慰,但言辞中透出力不从心之感,似乎连自己也无法说服,反而更显水冷心寒。

(二)怀才不遇与仕途不顺

晚唐难以挽救的衰败倾覆之势、牛李党争的复杂政治局势等因素,使当时士人少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于是普遍情怀压抑,悲凉空漠之感常触绪而来。杜牧也难免于此,约有8首诗借水抒发苦闷。

“孤城大泽畔,人疏烟火微”[42] (《雪中书怀》),“得州荒僻中,更值连江雨”[43] (《雨中作》),“泽阔鸟来迟,村饥人语早”[44] (《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等句,都是极言所处之地的荒僻萧条,暗示对当时遭际的不满,抒发苦闷与落寞之情。寒而阔的湖泊、为密雨所扰而失去平静的江面占据了视野,让人无法看见远处,恰似此时诗人无法看清未来,只觉水汽缠身、潮湿阴冷,不禁煩躁感伤。素来为杜牧所喜的自然之水,此刻也随心境变化而变得惹人嫌了。“楚女梅簪白雪姿,前溪碧水冻醪

时”[45] (《寄李起居四韵》)则以水冻结不能流喻穷途无路,比照自己的孤凄惶惑。词采艳丽,情思却悲切郁结,亦为“丽景写哀思”。这一类型水意象也带有一定“阻隔”义。

这类水意象有时也表现归隐之愿或思乡之情,但读者不难察觉诗人故作豁达洒脱背后的无奈。求自解而不得,更显哀切。宋人张方平《读樊川集》中“霅水胜游成怅望,杜川归事竟踌躇。中年遽使山根折,尽写雄襟在此书”[46],是为会心之叹。

(三)送别与怀友

樊川诗中有大量寄赠酬和诗,其中不少为送别、怀友之作,常借水比拟友情和相思的绵长。这一类诗约有22首。譬如“青山隐隐水遥遥”[47] (《寄扬州韩绰判官》),“雪溺前溪水,啼声已绕滩”[48](《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春濑与烟远,送君孤棹开”[49] (《送卢秀才一绝》)等,似笔墨简雅的山水画,越读就越觉其情思之柔而韧,细腻缠绵,意味深长。

杜牧在送别诗中常将性情风物熔于一炉,盛赞友人才华品性,表现出对奇士的特别推敬。看似偏离了送别主题,实际潜藏着“离别岂足更关意”[50](《池州送孟迟先辈》)的昂扬豁达。在他看来,离别不是友情的终结,反是升华。以《洛中送冀处士东游》为代表,诗中从外貌、性格、才华、品性多方面赞美冀处士,不乏“祥云绕毛发,高浪开咽喉”式夸张的褒扬。最后一段歌酬,以“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

秋”[51]起兴,时空结合,使情思得以在开阔诗境中翩然驰骋;并接以大量数字对,使节奏陡然加快,将全诗推向最高潮。山高水长,既衬托冀处士崇高品格,也用来比拟二人情谊的坚韧不断与连绵无尽。虽值分离之际,依旧不改其豪纵疏放,也无一般送别诗的低迷感伤,充分体现了紫微高朗俊逸的气度,以及看重情感,并认为生命质量胜于长度的人生态度。

杜牧送别诗又多对友人前途充满乐观。杜牧常从对面落笔,想象友人路上将遇见的山光水色,为之壮行,并寄予未来成就一番事业的殷切期待与祝福。如“鹢首冲泷浪,犀渠拂岭云”[52] (《送容州中丞赴镇》),“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53]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风景物貌仪态万千,或开阔雄壮,或秀丽清新,都是象征友人在新阶段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此处水意象的自然属性相对增强,但由于是虚写,更多是表现诗人主观情怀,故仍属情感象征。

(四)羁旅与思乡

常年在外任官,念家是人之常情。杜牧写其思乡、羁旅之愁的作品不多,常是欲语还休,但也因此以回环顿挫、韵致悠长取胜,令人不禁回味再三。此类诗作约有10首。

如“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54] (《柳绝句》),“恨”即思乡愁绪,“依依”则是状难舍之貌,情将涌出,最后却仍是独自咽下,委婉含蓄,无声胜有声。

再如《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55]

写景细腻如工笔图,笔笔含情。无论是以夕阳沉入水中的暮色起愁,还是用绿荷倚恨、秋声搅心移情,都极言思乡,兴、象融合得自然浑圆。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体现了杜牧选择意象组合的特点。一般提及桥,即默认有水,不必再刻意点明水,此句语义重心也非水,而杜牧却偏要在以凝练为上的绝句中加一个无实际表达功效的“溪”字,足见水意象在其心中的地位。“梦泽蒹葭楚雨深”描绘雨打湖上波纹皱的画面,似大笔涂抹,与下句“自滴阶前大梧叶”的特写形成了远近对比,又是以“雨”连接,过渡自然无痕。虽是极力渲染寂寞压抑的氛围,沉郁凄凉中却仍有清婉温润之气,足可见“文章杜牧风流”韵致。

樊川诗又多用虚笔,通过回忆家乡风土人情之美宽解思乡情怀,但往往反更显羁旅漂泊之孤寂。诗人在写及故乡时,不禁柔情脉脉,如“藤岸竹洲相掩映,满池春雨鹈飞”[56] (《朱坡绝句三首》其二),想象中水光潋滟、藤竹滴翠、春日鸟飞的风景,足可洗去归客的风尘和疲倦,这恰与独守江城的现实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未有一字关愁,而愁已自生。

再如《将赴宣州留题扬州禅智寺》:

故里溪头松柏双,来时尽日倚松窗。

杜陵隋苑已绝国,秋晚南游更渡江。[57]

从远处起笔,先写在游子心头徘徊不去的故里寻常风光,再写离家时倚窗远眺、想把一草一木都刻入脑海的细节,暗示自己在离别之前便知日后必将苦苦怀念,侧面表现眷恋之深。后二句先回到近处,现在身处的扬州已是“绝国”之远,又再次荡到远处,自己竟然还将要去更远的宣州,思念的切痛、对羁旅的倦怠、对未来的迷茫,在一片婉曲中,随离乡距离一程程增加,层层堆叠而出。全诗并无特别锻炼处,却情感真挚,骨力自在。

五、结语

作为樊川诗中使用最为高频、广泛、多角度的意象,水意象承载了杜牧飘逸纷飞的情思,见证了他一生的用舍行藏,已与其人融而为一。在杜牧人生和创作的各个阶段,无论是前文已论述的道德、时间、隐逸等情思,还是未提及的悼亡(如《重到襄阳哭亡友韦寿朋》 《哭李给事中敏》)、代作(如《为人题赠》《代人寄远》)、求引(如《有怀重送斛斯判官》 《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 《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十八韵》)等主题,不论本身与水意象是否相关,杜牧总能以水出之。

樊川诗大量、频繁、几乎是“不分场合”地使用水意象,仿佛不用水便处于失语状态。实际上杜牧是将水意象作为创作枢纽,将丰富的情思经过水意象概括、转化和升华,进而表达出来。故,水意象当是杜牧诗中最重要的个人化意象,也是最能代表其诗歌创作与个性的意象。在整个文学史上,如此钟情于一类意象,也是较为罕见的。

水意象为其思想情感的表达提供了形象化载体,为奇峭哲思、惨淡经营预留了吞吐斡旋的余地,过滤了豪纵之情中不可避免的粗伧,促使樊川诗形成了豪迈不羁和情思缠绵相结合、清丽俊爽而又绰约含蓄的风格,呈现出诗意与哲理融合的特色。温润如玉,更显风流韵致。同时,水之流动性也与紫微倜傥英发的个性、沉涵灵运的才思、不拘一格的写作态度、自成一家的创新追求和自觉意识神合。可以说,无水,则无樊川。而杜牧也以其创作实绩、艺术个性与生命体验,在传统水意象中挖掘深意、推陈出新,赋予传统水意象新的情思意涵和活力。在水意象运用历史中,杜牧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由此也可说,无樊川,则水亦失色。

杜牧笔下多水,其才情亦如水,变化无穷,臻于化境,自有一番风流。其神游四方、精骛八极的艺术想象,匠心独运的构思与造境,及其赤子性情,冷峻的社会洞察力,悯古伤今的济世情怀,为晚唐诗坛增添了耀目光彩,即便历经千年,亦不失色。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唐)杜牧.樊川文集[M].陈允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8,1,24,70,51,36,25,11,69,39,16,36,17,20,16,83,68,46,76,43,23,20,47,50,53,80,48,77,82,38,24,8,4,7,14,72,39,51,59,14,15,15,52,75,53,83,17,12,30,44,58,49,37,46.

[11]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4:959.

[20] 礼记[M].胡平生,张萌,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230.

[46] (宋)張方平.张方平集·乐全集:卷二[M].郑涵,点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19.

猜你喜欢

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自己的牙齿自己找
清明
诗酒风流的杜牧
《杜牧 题元处士高亭》
山行
遣怀
赤壁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伪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