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艺术学科学位教育体系建设与实践的思考
——从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及艺术各类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谈起
2023-03-31宋慧文
宋慧文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公布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2209/t20220914_660828.html 发布日期:2022-09-13,登录时间:2023-10-15。。较上一版(2011年版)目录相比,新一版的学科专业目录除了从原来的13个学科门类增至14个学科门类(增加了“交叉学科”门类)这样较大的变化之外,艺术学门类下的学科专业也有了较大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合并为“艺术学(含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等历史、理论和评论研究)”1个一级学科;二是原“艺术”专业学位由1个类别调整为“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6个类别,并且从硕士培养层次升级至博士培养层次。
新版目录的颁布引发了学位授权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学位授权单位的管理者纷纷就新版目录的内涵外延、作用意义等方面发表意见和观点,就目录未来的实施提供了建设性的思考和方案,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几篇文章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2/2022_zl24/ 发布日期:2022-09-14,登录时间:2023-10-15。同样,从事和关心艺术学科专业发展的业内外人士也发表了大量文章、访谈,提出各自对目录的解读和评价。
新版学科专业目录的颁布,为什么会受到研究生授权单位和社会各界如此大的重视呢?简而言之,是因为学科专业目录在我国承载着巨大的指导和管理职能。《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印发通知中指出:“新目录的印发,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推动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扩大学位授予单位办学自主权,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3)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1103/t20110308_116439.html 发布时间:2011-03-08,登录时间:2023-10-15。《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目录》)在“说明”部分第一条就指出:“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专业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适用于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招生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统计、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4)见新版《目录》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2209/W020220914572994461110.pdf。《目录》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对于国家和学位授权单位规范学科专业的设置与管理意义重大。
基于2022年目录修订的情况和学科专业目录的重要意义,下文笔者通过我国5版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变化,以及艺术学门类下学科专业的演进发展,努力解析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完善所遵循的理念以及国家对于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提出的重要要求。
一、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及其变化分析
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教育法规。此后,为了更好地落实和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实施,我国先后颁布施行了5版学科专业目录。
第一版目录是1983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目录(试行草案)》将学科专业分为10个学科门类,它们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为了培养军事学高级专门人才,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设军事学学位。
第二版目录是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此版《目录》共设置11个学科门类(含1983年增设的军事学门类)。
第三版目录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与1990版目录相比,有如下变化:增加了管理学学科门类,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增加到12个。
2009年,为进一步发挥学科专业目录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规范学科专业的设置与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制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
第四版目录是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此版目录在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设置和授权点对应调整方面出台了许多新的举措。还有一个重大的调整是: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即艺术学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
第五版目录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这版最新的目录将第14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下设包括“设计学”在内的7个一级学科和2个专业学位类别)正式列入学科专业目录,回应了国家“瞄准科技前沿”“聚焦‘卡脖子’技术、重大民生、发展未来”(5)参见2021年2月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目录修订工作部署会主要精神要点》会议文件。的重大需求。当然,对于艺术学门类而言,也做出了本文开篇提到的调整。
回顾我国学位教育发展中的5版学科专业目录,其中的调整变化呈现出至少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目录修订的根本原则是通过门类、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调整,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同阶段对于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从第一版目录的10个学科门类、64个一级学科发展到第五版的14个学科门类、119个一级学科,从1991年设置第一个专业学位,到第四版目录将39种专业学位类别列入目录附录,再到最新的2022版目录发展到65个专业学位类别被列入主目录,都明确地表达出目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这个修订的根本理念。
二是学科与专业并重的目录制定理念不断得到强化。目录不断着力夯实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持续回应并引领市场需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6)见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杨斌的文章《以“三并”为着力点,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学科专业管理新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2/2022_zl24/202209/t20220914_660973.html发布时间:2022-09-14,访问时间:2023-10-16。自1991年建立中国第一个专业学位类别起,我国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覆盖了主要的行业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支撑,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从2011版《目录》开始将专业学位类别列入附录,到2022版《目录》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先宽后深”的基本规律,按门类将一级学科目录和专业学位类别目录“并表”,既强化两类人才培养中的共性知识基础,又凸显对不同类型人才的能力素质和职业面向要求。
三是学科专业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不断完善、日臻成熟。从2009年制定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到2022年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学科门类的调整(包括增设、更名、撤销)程序不断地规范、完善、优化,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条件、设置方式以及管理与监督更加明确,操作实施的办法与时俱进、不断优化。
伴随着我国学位教育和学科专业目录40多年调整发展,艺术门类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不断为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而发展完善的过程。艺术学科专业的发展演变对于满足国家多样化艺术人才的需求起到了基础性的主导作用。
二、我国艺术学科学位体系建设的演变及其历史作用
2022版学科专业目录的颁布,宣告了我国高等专业艺术教育几经努力,终于较为完整地构建了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的专业和学术学位教育体系。其中,专业学位侧重于培养创作、表演、教学、管理等实践领域的艺术人才,学术学位侧重于培养历史、理论、评论研究领域的艺术人才。这个体系构建的过程如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算起,经历了70多年。如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制度建立算起,经历了40多年。在数十年的构建过程中,几代高等艺术教育工作者付出了辛勤而又坚实的努力,最终这些努力取得了丰硕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不断认真研究我国艺术学科学位体系的优势与弊端,不断探索发现其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健全和完善艺术学科学位体系的办法和途径,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以下我们梳理一下这个不易的历程,分析一下这个历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解决了或正在解决什么问题。
(一)艺术各学科专业研究生和学位教育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高等教育发展缓慢,只有少数高等学校招收过一些研究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研究生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1966年至1978年,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研究生教育中断了12年之久。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我国艺术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与其他学科一样,主要采取科研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符合当时国家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的。由于十多年研究生教育的停滞,国家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迫切需要大量研究人才和师资。作为人才培养的顶端,当时的研究生教育必须承担起这些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培养任务。艺术学科也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下,按照各学科比较统一的培养模式开展研究生培养。
当时,对于全国艺术学科是否要设博士点、硕士点,是否应具有博士授予权、硕士授予权等问题的争议颇大。时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赵沨是“少数派”。在这关系到全国艺术教育事业前景的举足轻重的大事上,赵沨院长带领全国艺术教育界同仁据理力争,终于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争得了博士、硕士授予权。(7)赵沨:《赵沨的故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70页。再有,由于我国学科构建的种种历史原因,尽管艺术学科获得了博士、硕士授予权,但还是隶属于文学学科门类下,艺术类毕业生在达到学位授予标准后被授予文学学位。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大踏步迈进,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建设亟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日益显现出单一的科研型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多元人才类型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突出矛盾,199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专业学位,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位开始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学术学位重在培养科学理论研究人才,专业学位重在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
在这个时期,中央音乐学院发现国家单一的学位与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系没有顾及到艺术学科专业的规律和特点。招生考试方式与其他学科一样,外语和理论考核比重很大,毕业考核中毕业论文是能否获得学位授予的核心标准。其造成的结果是,中央音乐学院很多非常优秀的表演专业本科生无法考上本院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他们中一大批人去国外求学,我们成了国外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优秀生源基地。面对这种情况,1998年中央音乐学院向教育部研究生招生部门递交了题为《关于在我国设立音乐表演艺术家文凭的建议》的报告,得到时任领导的充分理解。2000年,中央音乐学院向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提交了工作汇报,专门反映音乐表演专业研究生招生、培养以及学位授予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并建议在我国设置“音乐表演专业学位”,为音乐表演人才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开辟一条畅通的渠道。此报告得到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领导及相关院校的特别关注。当年,国务院学位办专门发函,希望中央音乐学院尝试和探索在表演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中,划分“教学研究型”和“表演型”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为艺术类专业学位的设置和培养积累经验。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央音乐学院对国内外艺术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并结合本校的探索和实践,于2002年联合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联名起草了《关于在我国设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论证报告》,上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专家就设置和试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进行了反复论证。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并印发了《关于下达〈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2005〕9号),决定在我国设置包括“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等学科领域在内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2006年32所高等院校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开始招生。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使我国艺术学科第一次拥有了以自身专业名称命名的学位,这是我国艺术教育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既是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通过模式改革应对外部挑战的积极反应,也是源于艺术学科内在发展的自生动力,同时也为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增添了新生力。艺术学位教育形成专业学位(实践专业)、学术学位(理论研究专业)两翼并进的形态。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也极大地助推了我国艺术教育向着更广阔的空间发展。2010年,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第四版学科目录修订工作,时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教授受聘担任教育部“人才培养和学科目录修订工作”专家组成员(8)王次炤:《我所经历的有关中央音乐学院改革和发展几件大事》,节选自《我和中央音乐学院四十二年的情缘》,载《我·音乐·音乐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2年,第3页。,牵头领导全国各相关高等院校进行艺术学从一级学科提升为独立门类的研讨和申报工作。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新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艺术学科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
2021年,国务院学位办部署开展我国新一轮的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时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音乐与舞蹈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教授受国务院学位办和“文、史、哲、艺”学科专家论证工作组委托,担任工作组副组长、艺术领域组组长,牵头负责艺术领域学科专业目录的修订论证工作,完成了艺术学科专业完整学位体系的构建。(9)参见俞峰:《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求 积极完善艺术学科专业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2/2022_zl24/202209/t20220914_660 971.html发布时间:2022-09-14,登录时间:2023-10-16。
(二)艺术学科专业学位体系的完善是在不断地解决评价标准问题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艺术学科成为独立学科门类为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但是,艺术学科自身建设依然存在着深化认识、完善体系和构建评价标准的重大问题,需要很好地建立起符合艺术学科规律的学位体系和评价标准。
艺术学科门类是集创作、表演、教学、研究等诸方面于一体的学科专业体系。其中,创作、表演、教学、管理等艺术实践专业是艺术学科的主体,实践性是艺术学科最显著和最基本的特性特征。同时,理论研究通过分析艺术创作作品、总结艺术实践经验、批评艺术历史现象,指导和推动艺术实践向着更高、更深和更广的层次发展。就艺术学科学位体系而言,艺术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分野和衔接非常明晰:表演、创作、教育、管理等实践专业属于专业学位体系,历史、理论、评论研究专业属于学术学位体系。
由于艺术学科长期拘囿于文学学科门类下,长期把文字表达的理论研究成果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而把艺术实践成果放在了次要地位,脱离了艺术学科的自身性质和发展规律,严重地阻碍了艺术学科专业应有的科学发展。甚至,艺术学科专业内部有些人现在还固守着过去在文学学科下建构的评价标准。这种情况造成许多部门对于艺术学科专业的评价还不同程度存在重发表文章、轻创作表演成果,“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综合类大学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这样的评价标准影响下,几代有胆识的艺术教育家千辛万苦换来的学科独立,似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应,相反却出现了许多专业教育成绩突出的专业院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依然困难重重,这样的学科专业发展状况不利于高层次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出在艺术学科和学位体系的评价标准上。
对于学科专业的评价标准,第一重要的就是认识学科专业的属性和规律。艺术是一个以“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两翼驱动发展的学科。“艺术实践”主要通过声音、画布、形体等媒介表达人类的智慧和思想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理论研究”则主要通过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二者呈现形式不同,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因而,这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学术成果,就必然决定二者的评价标准需要分类制定。之所以出现上面所说的那些问题,就是我们以往对艺术学科专业的学术价值和评价标准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认为“论文”即“学术”,却忽略或否认了艺术学科本体和主体的学术价值。
2011版目录,艺术学科成为独立门类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由于在修订的过程中统筹规划不够充分,当时艺术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及专业学位类别的内容,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厘清,学术学位的学科方向与专业学位的专业方向存在一定“相互叠压”“分辨不清”的中间地带,造成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研究两类人才的分类培养及其相应培养模式改革方面陷入了瓶颈。
新版《目录》中1个一级学科和6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并列呈现,使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人才分类培养、分类评价的研究生教育理念,以国家指导性文件的形式得到了明确体现,对于推动艺术学门类下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人才真正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评价,提供了切实的政策保障,也就能够更好做到“让专业的更专业,让学术的更学术”,更好满足国家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从而真正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
所以,建立符合艺术学科专业规律的评价标准尤为重要,它关系到我们这个学科未来能够走多远、能够走多好。艺术学科各领域须携起手来,统一思想、研究方法,不断完善符合中国艺术学科专业和学位发展规律的评价标准,推动建立起“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两翼并进的学位教育体系。
(三)艺术学科专业学位体系的健全是在不断解决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现实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艺术学科只有以培养高层次理论研究人才为目的的学术型博士学位,缺少表演、创作、教学等领域的专业型博士学位,我国培养的大量优秀表演、创作专业的硕士毕业生流向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博士阶段深造,中国成为了其他国家的优秀生源基地。这里举几个2022版《目录》修订论证过程中从院校调研中发现的实际存在的现象。
现象一,因为目前我国艺术学科只有理论研究的学术博士学位,而且每年艺术学博士生培养数量十分有限。不少高校为了满足博士点授权条件、双一流建设等学科发展需求,想方设法引进国内培养的艺术学学术博士毕业生。这一现象产生的结果:一是这些高校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理论研究的博士,更需要的是能够指导实践专业的师资;二是国内艺术学博士毕业生远远无法满足高校学科建设需求,学校就鼓励自己的老师去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等就近国家以高昂的学费攻读博士学位,而这些国家为了方便针对中国学生的教学,甚至聘请中国高校老师担任这些学生的博士生导师。
现象二,按照我国目前博士授权单位和授权点审核办法和条件要求,某些省的师范或综合大学已获得艺术学博士学位授权,而本地区的艺术专业院校想要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非常困难。而国家在建国之初设立艺术专业院校的初心是建立一批引领中国艺术教育、为国家文化艺术繁荣培养高端人才的重镇和桥头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无论从艺术实践还是艺术理论研究水平而言,专业院校的实力普遍高于师范类和综合大学。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这些培养实力雄厚的专业院校大多数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授权。
现象三,部分艺术专业院校为了破解以上两个难题,尝试在已有的艺术学学术型学位下培养实践类博士,造成的结果是:招收的是擅长创作、表演的学生,毕业的考核标准是学术型博士的学位论文要求。这给导师、学生和社会都带来了新的困惑和问题。
以上现象反映出我国亟待健全和完善艺术学科专业学位体系,迫切需要在博士层次设立艺术博士专业学位,以解决如下的现实需求。
一是国家文化战略对高层次专业实践型艺术人才的需求。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持续提出:“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和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22年,第21期,第4—35页。这需要我们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与国际平等对话的需求。艺术博士专业学位的建设不仅关系着我国艺术院校的一流学科建设,也关系着我国在艺术专业教育中与国际同行构建平等对话的地位。
三是国内高等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相关人才及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长期以来,培养单位聘任大量从事理论研究的学术博士进入高校从事艺术实践专业教学,甚至开始担任重要的领导岗位,大量海外艺术院校培养的学生因为拥有博士学位而符合条件被国内高校招录为教师。这一现象给我国的高等专业艺术教育造成严重消极的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建设适应当前高等院校师资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是人才分类培养目标和口径的扩大和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是整个艺术生产链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只有功能之异,而无高低之分。在学位体系方面,亟需构建形成理论研究与创作表演等实践专业平衡发展的艺术学科学位体系。(11)张巍:《音乐艺术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思考》,《音乐艺术》,2018年,第4期,第6—13页。
所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尽快建立起符合新时代建设需要的艺术学科专业学位体系,着力解决我国艺术类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的不平衡问题,解决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专业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从而使高水平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更好地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繁荣人民文化生活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服务。2022版《目录》很大程度上完善和健全了我国艺术学科专业学位体系,为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层次艺术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艺术学科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未来使命与责任担当
从我国颁布的五版“学科专业目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学科专业发展的历程。2022年新版《目录》的修订和调整再次给我国的高等专业艺术教育插上了高飞的翅膀。然而,机遇与挑战总是相伴相生,更高的人才培养层次意味着要承担更加重大的使命责任。
艺术学是一个由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等学科专业构成的门类,这个门类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点。艺术实践类或者我们通常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艺术学门类满足国家社会需求的重要方面。
艺术专业学位从1个类别发展为6个类别,从硕士层次升级到博士层次,充分拓宽了各个艺术门类的发展空间,给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机遇,充分体现了“立足国家战略”的学科目录修订理念,新版《目录》积极引导艺术学科专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为国家培养一批更加勇于担当、更加有所作为的高层次艺术专业人才,在诸如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提升国民美育教育、升级乡村振兴、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助力大国外交等国家重大需求中发挥更大作用。
艺术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定准目标、做好方案,在中国培养出高水平的艺术博士专业学位人才,还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教育部、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高等院校都在努力研究和制定未来艺术各类别专业博士的培养标准和方案。
面对国家的信任,如何把国家需要的人才培养好?还是需要培养院校把力量落实在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上,各院校要在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充分消化新版《目录》的内在实质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积极主动地推动本校艺术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的对应调整和优化,合理调整自身学科专业布局,力求在办学特色、师资队伍、课程改革、体制机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在中央音乐学院和全国各艺术院校的努力推动下,1981年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争得了博士、硕士授予权,2005年设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2011年艺术学科成为独立的门类,2022年艺术各类别设置博士专业学位,这些都是我国艺术教育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们既是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通过模式改革应对外部挑战的积极反应,也是源于艺术学科专业内在发展的自生动力,同时也为我国学位体系的发展完善做出了贡献。艺术专业学位教育的蓬勃发展,不仅对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实践,特别是学科和学位体系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多来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这些反映在艺术学科专业和学位建设方面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践行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文化艺术的地位作用,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寄予了殷切期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1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第2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始终鞭策着艺术教育工作者清晰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乘着新时代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和繁荣文艺事业的东风,我们总结、梳理艺术学科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通过艺术学科专业学位和研究生教育产生、构建、发展的历程,与读者共同分享我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展望研究生教育广阔美好的未来图景。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曾对文化艺术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期望,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因此,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艺术创作、表演、教学人才,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光荣的历史使命,也是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
艺术学科专业学位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我国艺术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有助于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国家培养更多亟需的高层次艺术专业人才。2022版学科专业目录是艺术学门类发展的又一个新起点,它的调整既是艺术学科专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国家社会对高水平艺术人才的必然需要。我们要快步跟上新的形势,把握艺术学科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按照艺术学科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培养出一大批艺术创作、表演、教学、研究等领域的高质量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