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统一:让革命文化学习真实发生
2023-03-31王见芬
王见芬
【摘 要】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承载着实施革命传统教育和开展语文要素训练的双重任务。教学时要梳理统整要素,找准“文道统一”的结合点;解析助学系统,瞄准“文道统一”的着力点;立体建构学程,把准“文道统一”的落脚点。如此,让革命文化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真正提升。
【关键词】革命文化;文道统一;语文要素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教育性,是根植革命传统“红色基因”的有效载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秉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关于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尤其要体现这一原则。那么,如何挖掘教材在语言、思想与价值取向之间的结合点和着力点,让革命文化教学既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质,又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价值,落实“文道统一”呢?
一、梳理统整要素,找准“文道统一”的结合点
语文要素是建构语文教材训练体系的基石和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时,教师要纵横联结,整体观照,厘清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以及彼此的关联,找准语文要素的落脚点和革命文化的凸显点,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
(一)序列化观照,明晰要素梯度融合
教材中的革命文化内容与语文要素有机融合,涉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了解表达方法等方面,指向“感知革命人物故事”“感悟革命人物形象”“学习刻画革命人物的独特表达”等多个维度,且呈梯度式进阶。
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针对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篇幅普遍比较长、理解难度大的情况,从三年级“理解课文大意”“理解难读的句子”到四年级“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过滤不重要的信息”“借助小标题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教材由易到难,提示了长文、难文不同的学习途径和方法,教学的主要关注点是“得言”。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把握内容的过程中自然渗透思想和情感,实现“文道统一”。
又如“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品质”,要避免出现人物形象脸谱化、价值认同模糊化等倾向。从五年级“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聚焦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到六年级“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教材由浅入深,提示教师在引导学生“得意”的过程中必须让革命文化的内涵根植于语言实践,使学生做到“言意结合”。
(二)结构化关联,厘清教学基本内容
对于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教师要运用系统思维,在单篇和单元之间,进行结构化组块,统筹教学。
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安排了四篇文章,涉及革命文化的不同领域,以古诗、记叙文、现代诗等不同形式呈现,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从多个维度豐厚了“家国情怀”的内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主要人物和事件是感悟人物形象和体会文章情感的基点,也是“文道统一”的结合点。据此可实现学习内容和路径的结构化。《古诗三首》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与事件,大体把握诗意,体会思想情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导学生通过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内容,展开“文道统一”的学习过程;《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则体现了学以致用,旨在实现能力进阶,引导学生在开放性问题的导向下做到得言又得意,体现学的连续性、结构性。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阅读与表达紧密结合,让情感与语言相互融通,从不同角度落实语文要素。
二、解析助学系统,瞄准“文道统一”的着力点
精准把握了“文道统一”的结合点后,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针对学情,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助学系统,整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化语文要素。
(一)紧扣阅读提示,生成教学路径
教材中的阅读提示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对语文要素进行了细化,为教学着力点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为学习过程的展开提供了路径和方法。教师可以巧借阅读提示搭建教学支架。
如《梅兰芳蓄须》一文的阅读提示设置的任务贯穿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可以此为着力点展开教与学。
1.交流资料,初识人物生疑问。
(1)自主交流课前搜集的图文资料,交流中初步了解梅兰芳。
(2)观看《贵妃醉酒》的视频资料,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3)检查预学过的字词,并借助背景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
2.梳理事件,联结发现悟气节。
聚焦“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以任务驱动学习。
(1)梳理拒演的办法。迁移本单元精读课文的学习经验,默读课文,抓住关键人物和事件梳理信息,初知梅兰芳的民族气节。
(2)梳理经历的危险和困难。在批注感悟、交流赏析、朗读提升、资料补充、对比思辨中感悟梅兰芳的民族气节。
(3)联结整合“拒演办法”和“危险、困难”。借助板书中的思维导图,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在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中进一步感悟梅兰芳的民族气节。
3.阅读链接,迁移拓展铭情怀。
(1)迁移阅读《难忘的一课》,交流阅读感悟,丰厚情感体验。
(2)推荐课后阅读《梅兰芳全传》,观看电影《梅兰芳》等,深入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
上述环节以阅读提示中的任务为支架,联结组块,生成教学路径。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地在分步梳理中自然达成。梳理、比较、归纳的过程,也是进行精神熏陶、实现“文道统一”的过程。
(二)借助课后习题,创设学习活动
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单元语文要素落地的有力抓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方向。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功能,找准“文道统一”的着力点,并基于学生的视角,把习题转化为可视化、可操作的学习活动。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的课后题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维度来设计和编排。依据课后习题,可以预设以下学习活动。
1.与革命故事对话。
(1)师生运用“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的方法共同梳理第一件事情的主要内容。
(2)学生尝试运用方法自主梳理第二、第三件事情的主要内容。
(3)对比发现这三件事情之间的联系,串联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与革命人物对话。
(1)聚焦课文中的信息,初步理解“中华不振”。
(2)借助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进一步感悟“中华不振”。
(3)结合《大江歌罢掉头东》及相关书法作品,深入体会周恩来的伟大志向。
3.与革命人物传递的思想对话。
(1)联系自身,观照现实,练笔体悟,写一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
(2)分享交流,深化认知,强化情感,树立远大志向。
三道题目指向三大板块,教师把问题转化为学习活动。每个活动进一步细化,形成结构化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从共学到自学,在“言”和“意”的多次碰撞中,落实要素,提升认知,深化感悟。
三、立体建构学程,把准“文道统一”的落脚点
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要善用比较思辨、语言品析、资源整合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比对辨析,促进思维发展
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教师要致力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如《梅兰芳蓄须》一课中,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办法有四种:深居简出、蓄须明志、卖房度日、打针装病。学生在两处地方呈现出不同的思维。对于第一个办法,有的学生将其概括为“藏身租界”“避居香港”;对于第四个办法,有的学生将其概括为“打伤寒预防针”“让自己生病”。
教师呈现典型答案后,引导学生展开思辨。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梅兰芳不管是藏身租界,还是避居香港,都是“深居简出”,这个词更能全面概括他当时的处境。而“打针装病”以一个“装”字,巧妙体现了梅兰芳为了拒演想尽办法,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有意为之。在信息提取、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更加精确,思维获得了发展,“文”和“道”无痕落地。
(二)品鉴言语,丰富人物形象
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情感与语言文字训练是融为一体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关注整体的前提下,紧紧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段,感知、理解语言内容,品读、鉴赏语言形式,既关注“文”的特征,又关注“道”的表现。
同样以《梅兰芳蓄须》为例,学生在“在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过程中,梅兰芳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这一核心问题的驱动下展开自主学习,聚焦事件中的关键词句,触摸语言的情感和温度,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如围绕“不能演出,不能创作”,学生从“到了深夜、关紧门窗、拉上特制的厚窗帘、细声吟唱”中感受到梅兰芳对京剧的痴迷。围绕“没有经济来源”,学生从“卖掉北京的房子”中感受到梅兰芳虽然生活得非常艰难,但内心依旧坚定。围绕“险丢性命”,学生从“打了伤寒预防针就会连日发高烧”中感受到梅兰芳躲避日本人的决心之大,还从“滚烫滚烫”看出他的病情极其严重,随时都面临着生命危险。
基于学生真实的批注感悟,教师不失时机地针对情感的触发点,通过资料补充、朗读融情、对比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反复潜入文本,与人物对话,在读“言”中明“意”,在悟“意”中品“言”,使梅兰芳这一人物形象从平面走向立体。
(三)聚合资源,丰厚情感内涵
为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教师要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补充资料,交代故事背景,组织学生开展跨媒介阅读,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进阶和情感的迁移。以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可以在教学《古诗三首》时,推荐阅读《飞将军李广的故事》《项羽自刎乌江》《李清照国破家亡》等故事;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延伸阅读《一夜的工作》;在教学《梅兰芳蓄须》时,链接《难忘的一课》、电影《梅兰芳》;在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时,补充《杨家岭讲话》《南泥湾开荒》。
还可以根据学情,开展类文阅读,让学生从学习一篇文章、一个人物到学习一类文章、一群人物,将学生的认知延伸至更为广阔的世界。如学习《古诗三首》时,链接《从军行》,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阅读《钱学森》,对比感受两位伟大人物的经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学习《梅兰芳蓄须》时,链接《邓稼先》,体会人物强烈的爱国情怀;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时,阅读《我爱这土地》,两者都是现代诗,都表达了作者真挚的爱国情怀,展现了作者对祖国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
如此这般聚合多維资源,以丰富的资料、翔实的史实为学生奠定语言文字品味之基,让学生在简洁平实的语言表达与跨学科学习中丰富语言积累,受到文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染,进而落实“文道统一”。
总之,只有落实好“文道统一”,才能充分发挥革命文化教学的价值功能,使学生在读文本、学表达、建构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先云.谈谈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编排及应注意的问题[J].小学语文,2017(12).
[2]张卫其.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价值、落脚点及教学方法[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