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瑜伽健身博主对体育教学的启发

2023-03-30李江岳敏楠缪维跑

当代体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瑜伽身体教学模式

李江 岳敏楠 缪维跑

瑜伽一直是一线城市年轻人所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目前学界也对该运动有一定的研究:宗利永与冯玉沁以"BYC上海菩提瑜伽"微信公众号为例,采用了实证研究中的实验法来探讨体育健身类自媒体内容营销的呈现形式与受众内容偏好之间的内在关联,探讨如何运营好瑜伽类知识分享活动;刘兰娟等人通过5W传播模式分析瑜伽的传播效果,认为瑜伽作为国外的运动健身在当代中国的传播还需要融合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融合。

本文认为,瑜伽相较于其他健身活动需要更多舒展身体的展示,同时在这一过程当中,新媒体时代下视觉影像的火热也让身体的展示数量更多,审美影响更加深刻。因而本文拟将考察从瑜伽在新媒体时代所经历的身体形态变化的原因以及过程,同时探讨当下瑜伽在新媒体时代的身体展演下如何将身体回归于健身。

1 虚实结合:新媒体的跨界性带来中区环境下身体转移的开端

在家中和视频跟练与在健身馆和老师一起练习有何差别?线上的瑜伽跟练并不只是老师离场那样简单,场景的转化让瑜伽训练者的身体也产生了变化。梅罗维茨的“媒介情景论”在电子媒介时代又有了新的印证。他所提出的“中区”理论是戈夫曼的“前台”与“后台”中的延伸,与前台的完全暴露和后台的完全隐蔽不同,电子媒介打破了传统空间的束缚,媒介空间变得分众化,人的表达与反应也同样会发生变化:瑜伽教师的身份不仅仅只是以往普通地去教课程的老师,她们同样肩负着新媒体视觉传达下身材展现的“明星”职责和女性教员们的贴心女闺蜜。同时,流媒体平台带来的“中区”空间不仅有瑜伽健身者同时也有普通网络用户,为了吸引观看量与点击量,瑜伽教师所展现的身体不仅要符合当代审美特质也要向健身者传递出瑜伽可以带来的健美身形,这与瑜伽在刚开始代表沉浸冥想的初衷已完全不同。

例如,Youtube与BiliBili平台(以下简称B站)中著名的健身教练“周六野”以及国际认可瑜伽老师“CoffeeLam”等都上传了自己的瑜伽教程。视频封面中基本都是自己做瑜伽的全身照出镜,部分照片焦点集中与腰部或腿部来展现训练瑜伽带来的完美曲线。瑜伽是一项被一线城市白领层女性所密切关注的健身,这一层级的女性普遍压力较大、生活节奏快但同时又对自己的形体有一定的要求,因而也急需感情的宣泄口。“周六野”和“CoffeeLam”在做瑜伽室都会以鼓励、热情的语态来鼓励屏幕签的学员们多加练习,同时也会分享自己的经验以及个人生活经历。

由此,在基特勒看来,媒介并非身体的假肢,它有着自己的发展逻辑,同时也在影响人的行为。媒介所营造的中区让身体传播大范围扩张,让瑜伽教练对身体的展演有了更多的挑选。

2 媒介规范:新媒体的视觉传播下身体的放松舒缓到美学展示

现下B站有关“瑜伽”的视频此条已多达几万,同时“瑜伽”也加入了“100种甩脂方法”活动,关键词多为“缓解疲劳”“拉伸”与“放松”。在当代快节奏生活中,瑜伽已经逐渐从印度宗教与哲学逐渐演变为了一种放松娱乐的健身方式。

这其中的转变与身体美学的展示和媒体技术的勾连有极大关系。传统媒体时代的瑜伽不过只是瑜伽俱乐部或健身房中的小型训练,在媒介技术的引领下,练习瑜伽的人不仅是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即我们看见的,正在进行动作伸展身体,同时也变为了被文化或社会建构的身体,这也是身体美学下社会建构的瑜伽,作为被感觉的身体,教练的形体、容貌、气质、风度等都会受到关注。此外衣服特别是时装对于身体的美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瑜伽服、瑜伽垫以及训练瑜伽时所处的环境(肉体、衣饰、个人)有一套社会规约,在这套社会规约中,显出肉体、衣饰的美学标准。在印度的瑜伽大师辩喜以及其弟子巴伽南达等男性将瑜伽中的哲学和冥想带进世界各国后,现在视频与教学中所展现的躯体都是女性身着紧身瑜伽服来展现身体的柔软程度。

舒斯特曼在《身体风格》中提出,“身体风格”研究是身体美学的中心,他对身体美学的定义有被阐述为“创造性的自我风格化”认为身体表现与人的性格密不可分。而在现下新媒体的扁平化传播时代,自媒体健身教练如何在海量的受众中抓住人心,提高点击量,也和展现自己绝佳的情商和性格有极大的关系,这一点也逐渐被演化成了一种健身博主的人设:“周六野”与一线城市单身白领女性年纪相当,鼓励学员们通过健身去做最好的自己,担任起了贴心闺蜜的角色;“CoffeeLam”已组成家庭,育有一子,能够与教员畅谈生育与亲子相关话题,更像是有着共同经历的战友。

3 塑造场景:新媒体的下以身体审美为中心的健身

“身体美学”的概念由舒斯特曼(Shusterman)提出,他认为艺术的美可以通过身体外在形式表达出来,这一概念了强调物质世界本身的活力,凸显身体的主体地位。

瑜伽从原本的健身运动在新媒体时代中也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彭富春、张法、程相占等学者将身体美学理解为“身体的审美化”,彭富春认为,身体美学的核心内涵以一个简洁的命题概括,即“身体的审美化”。

身体的审美化将身体置于视觉中心,同时身体的审美已经突破场景的束缚,甚至在自我塑造的场景中呈现:“床上伸展瑜伽”“清晨拉伸瑜伽”“睡前舒缓瑜伽”等等,瑜伽的作用性已经从修身养性转移至了健身美体以及展现美好身姿的一面。在健身平台”Keep”社区中,瑜伽的照片打卡都是女性不同瑜伽姿势的展露,同时为了展现出身段,使用不同的镜头与角度,在光线充足的阳台或是落地窗前打卡。这与平常普通的跑步健身有极大的不同,后者往往只是晒出自己的跑步公里数以及跑步时长,多停留与数据化的处理,缺少健身者身体的展露,但瑜伽的展示却多见于女性自我塑造的美好场景。

同时,女性身体的展示瑜伽的学习主要由呼吸、冥想及姿态三部分组成,但是呼吸与冥想是无法通过线上的视觉传播所完整地表达出来,瑜伽的姿态以及其包装也自然成为了关注的重点,无论是在类似keep的健身平台还是类似于B站知识分享流媒体平台,各类教學视频下都能看到求瑜伽服链接、询问瑜伽垫尺寸等,瑜伽教练身体与所处环境的塑造逐渐美学化。

在当前高校健身瑜伽教学当中,仍然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影响较大,存在着注重技术练习,教学方法简单,内容乏味等诸多问题、课堂氛围冷清,学生心理需求被忽视,学生主体作用难发挥以及评价方式不够科学。这明显有悖于新《纲要》中提出的要求,传统健身瑜伽教学模式已不再符合新体育教学目标,所以现在高校健身瑜伽教学有必要引入一种全新的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并且不断探索实践,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创新出高质量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以改进高校健身瑜伽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新《纲要》出台后,众多学者对健身瑜伽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开展了理论与实验研究。适应教学法、三段式教学模式、“10+35”教学模式、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继被运用于高校健身瑜伽教学并开展实验研究。对于将运动教育模式运用于高校健身瑜伽课程也仅止步于理论层面,还未见相关实验研究报道。故对运动教育模式应用于高校健身瑜伽教学中,探究运动教育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健身瑜伽学习产生的效果比较,以期对提高我国普通高校健身瑜伽的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3.1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上教学体系

在教育领域中,建构主义理论服从于认知理论,它强调学习要求外部刺激和内部心理行为的相互融合,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的学习体系,也就是认识并不是单纯地直接反映到人的大脑中去,它要求在原已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构建。一定要经过外部刺激,受教育者才能构建起新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必须建立在受教育者对外界刺激的多次反馈,相互作用而逐步完善的基础上。

这同否定受教育者应该有认识能动性的机械反映论是截然不同的。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受到老师的激发之后就会产生体验和质疑,并与老师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问题的化解和对体验的深化。同时在一起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情景中,收到同学之间的互相刺激,也会出现新的问题,相互之间进行反馈和交互,使需学知识积极地、循序渐进地获得。这一建构主义理论基本原理正好适用于体育课教学本质与规律的研究,也为建立以网络条件为主的慕课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慕课模式中,学生完全把握了学习时间与空间,学习方式与灵活性都实现了以生为本。

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只能被动“闻”和“视”的情况,刺激源只有屏幕上或者屏幕上的老师,而且只能用单方面的语音以及少量的动作来激发,学生不能架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要求学生是直接参与知识体系建构的主导者,教师转变为学生课堂接受刺激的主要来源,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指导他们建构知识体系。教师的职能就是外在刺激源,它起着非常必要的辅助作用,而刺激手段又要始终围绕着学生。而建构主义理论下所强调的多刺激源是指教师并非是唯一的刺激源,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讨论刺激同样特别重要,比如其他同学之间的相互演示和矫正、聚精会神地倾听等、主动与同学及老师进行沟通、探讨等,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环境和气氛的激发,有利于引导其他同学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与老师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就可以迅速地构架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发剂与催化剂的作用,学生之间的刺激作用则表现为反应分子之间不断地相互碰撞从而生成新知识体系。

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往往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交流和展示的实践,就是对该理论的一种具体运用。

学习过程重在学生独立完成,而教师仅负责经常性地引导,监督过程并就最后结论提出评估及建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综合素质与能力获得了强化,这一过程实质即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让受教育者不断地受到外部刺激,促使知识架构形成。

3.2 应用网络技术建立课下教学体系

第一,搭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将网络教学手段引入到课下,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充分利用了学生业余时间,有利于深化对课上有关内容学习任务的理解与扩展。这样一方面可以以学有余力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知识扩展;另一方面,它对于大多数同学起着帮助,加深理解的功能。这不仅利用网络教学的便捷性而且拓展传统教学的宽度与深度。网络学习任务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让学生进行选择,如所有学生都要做的“规定动作”这一基础类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可选的行动”这一扩展,深化以及强化类任务。

二是在网上搭建交流平台。为了方便师生之间更好地沟通,需要设置例如邮箱,QQ,微信等线上平台。另外,师生还可以通过在线答疑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这可以为一些院校所推行的传统答疑方式,如教师坐班答疑,自习答疑,提供一种补充与强化。我国一些高校推出的各种传统答疑方式中,尽管校方为老师们制定了严格的要求与奖励,大多数老师都非常重视,但是指定时间“空等”现象发生率之高更加凸显了在线交流平台搭建的意义。

利用与网络直播相似的手段进行网络教学实时沟通,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在网上进行视频沟通,用更加贴近现场感来提升沟通的效果与品质。

学生还可以在网络上上传题目,教师可以在数位板上等进行实时回答这可以很好的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给学生留下的较少思考“间隙”。用该方法进行在线答疑可以最大程度上“还原”出传统真实答疑情况,在确保答疑质量的前提下节省教师和学生的时间,达到高效利用资源的目的。

通过线上交流平台可以让同学们自由的互相探讨,交流学习。通过网络课前准备和线上答疑,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达到多维度,全方位的外在刺激,深化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课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前公布在线课程的作业,学生依据作业参考教材和有关参考文献进行自主学习/预习。

教师还可以通过线上和学生进行沟通,事先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正式讲课就可以“对症下药”,夯实学生薄弱环节。课堂上教学时,老师会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重点环节让小组合作完成,结束后老师会进行系统的讲评、指出缺点、展示。课下老师公布任务要求以及在线测内容以测试学生课前以及课上学习的效果。如果同学们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困惑,都可以和老师进行网上答疑交流。课前,课上以及课后这三个教学重要环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被凸显并强化,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极大增强,更贴近知识,帮助他们形成更完备的知识体系。

4 让健身回归于身体

新媒体时代让更多人接触到了健身,场景的切换也让居家健身成为了流行,在这个私域空间内,有关于身体的消费与审美也在逐渐的变化,健身所蕴含的健身美体也掺杂着自我身体的营销。常见与健身房内只摆出几个造型自拍便收拾走人的“健身爱好者”,身体的展示也成为了夺取目光的噱头。例如近期,女明星杨幂在微博上传出了自己“漫画腰”的照片,纤细的腰身以及摆在椅子上的长腿吸睛无数,也受到无数粉丝的追捧。但之后被医学科普自媒体“丁香医生”提醒过度拉伸的腰椎很容易增加腰椎退变的风险,这也违背了瑜伽锻炼追求的健康与舒适。针对瑜伽这类身体参与度与展示度极高的健身,需要谨防不要让身体的过度审美消费而忽视了瑜伽健身的本意。

瑜伽的身体训练、在以往被视为是通向哲学启迪的有效方式。但在新媒體时代,如何让以实践与训练的健身回到身体本身值得我们反思,体育课教学尤其是高校体育课教学应当承担起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瑜伽身体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Hello White瑜伽馆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练瑜伽
禅逸瑜伽对瑜伽文化的创新
练瑜伽,悠着点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