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加强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培养

2023-03-29沈洁

高考·上 2023年12期
关键词:要素思维能力思维

沈洁

摘 要:地理综合思维是理解地理现象、地理事物以及解決地理问题的最基本的思维之一,也是地理核心素养中必备的思想方法。因此,加强高中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整体的视角出发,辩证、全面、客观地分析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本文首先对地理综合思维的概念进行了解读,使学生有了基本的认知力,结合当前影响高中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重点提出提升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

笔者研读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后发现,与以往相比,高考评价体系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国的高考试题已由原来的以“知识能力立意”为主转向以“素养立意”为主,更多地关注考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水平。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关系。而地理环境则包括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综合性特征,因此,对其进行研究的地理学也具有综合性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素养。“综合”是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进行理解的一种思维方法。在面对地理问题时,学生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地理事实上,更多地使用系统论,运用综合思维,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对问题的研究具有真实性和合理性[1]。

一、解读地理综合思维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综合思维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它突出了整体观念、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可以将其归结为要素的综合、时空的综合以及地方的综合。

(一)要素的综合

地理环境是由很多要素构成的,通过对每一要素的分析,便可了解其特点及成因。这要求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地理区域上,对区域进行合理的选择,及时地对自然要素进行分析,降低人文要素对自然的影响,在综合不同要素的情况下深层次地剖析要素形成的地理原因。在对一种地理现象进行分析时,不要只从一个要素去考虑,应该将可能的影响因素一一列举出来,分析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对地理环境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中第44题说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蕴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题目本身涵盖了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这就要求学生理解这些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用整体性原理来说明要素是如何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的,并分析出要素间是如何构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该题就需要学生具有要素的综合思维素养,能对地理环境进行分析。

(二)时空的综合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发生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的。构成地理事物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我们用动态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地理事物,并对其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例如:2023年南通市二模卷第24题“简述上海港主港区位置变化特点”,从时间轴上看,1847年至1996年、1996年至2016年两段时间主港区位置发生了变化,从空间轴上看包括了方位变化、范围变化、形态变化,学生可以准确地从时空综合的视角来描述出地理事物的变化;从时空综合的角度看,运用动态观点去审视上海港主港区的发展演变。因此,对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进行分析时,学生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研究,注重时间空间的相关性。

(三)地方的综合

地理学研究的地点和区位可以是学生熟悉的乡土,也可以是全国、全球范围,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性。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分析当地的自然、人文因素及要素的时空变化,对当地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做出科学的解释。在地方性分析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看地图,分析地图,从图中读出相关信息。例如:2023年文科综合卷第36题研究泰国北部的茶叶。第一小问从自然方面的地形和气候条件角度解释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习俗的形成原因。第二小问、第三小问和第四小问从该地的市场和产业角度作答,针对泰国北部的特色农业,分析各地理要素在地方内相互作用的过程来探讨该地方的独特性。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地方意识[2]。

要素的综合、时空的综合、地方的综合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时,不能单纯地只抓某一要素,要结合该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地理问题深入研究,用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地理演化过程,这也体现了学生综合思维的运用。

二、影响当前高中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学科因素

在江苏高考模式下,地理的地位一直比较尴尬。高一的时候,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地理课程的重要性稍逊一些,课时安排上一周只有两节,所以教师们只能精讲,课堂上没法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对综合思维的培养更是纸上谈兵。加上高考地理并不难,这就导致很多学生选地理。到高二会考的时候,有两类学生,一类是不选地理的学生,另一类是选地理的学生,只要通过合格考试就可以了,这就意味着无论是选还是不选地理的学生,都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大部分学生思想上放松,教师在半个学期内既要完成会考的教学内容,又要完成选修任务。应对会考和期末考,有时不得不采用满堂灌的形式,没有重视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高二、高三选修班的学生地理基础相对较弱,一些学生之所以会选择地理,是因为他们在其他科目上也学得不好,觉得地理相对简单,被迫选择。一些学校和家长仍然会以升学率作为衡量高中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这就导致一个地理知识点让学生单纯地记忆是比较多的,只重视结果,很少思考知识点的升华,或者有时候也思考过要升华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并没有让学生的思维打开[3]。

(二)教师因素

一是教师预设问题的质量不高,有些教师不能对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准确的解读,有些教师更多地依赖于教材、教参、网络,缺少对新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二是教师对学生知识层次上的认知偏差影响到问题的准确度。三是教师对设置的教学问题能力层次不够清晰,主要是单一问题,缺少问题链,问题之间的关联度也不强。四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尽管问题情境有的与生活相联系的较多,但通常都是用在课前导入,真正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问题并不多见。五是教师没有太多预设开放性问题,而更多的是一些以标准答案为主的问题,多数是“规范性”回答。六是一些预设的问题设计不严谨,针对性不强,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出现偏差,造成了回答上的障碍。在规划教学时,教师欠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致使学生的参与程度比较低。教师采用单一的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去提问,即使能在课堂上勉强提出一些问题,也很有可能只是一些肤浅的问题。

(三)学生因素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體,而问题是教学的灵魂。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强烈,很难主动地对知识点进行解构。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学生缺乏主动提问和自主探究的意识,师生之间缺少了思维火花的碰撞。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课堂主导权不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不高,有些学生很少能敞开自己的心扉,对于不理解的地理事物,不会主动寻求帮助,也不会跟教师探讨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在课后复习的时候,只会机械地记忆一些相关知识,而不是真正地思考,无法产生质的飞跃,在题目中也很难灵活运用。

(四)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有社会、家庭、学校、班级课堂等四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素就是课堂环境。在一个融洽的班级课堂氛围中,学生会有幸福感,会提升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使他们的综合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也会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使教学变得更高效。以本人所执教的高二(7)班为例,在教学中,学生都抱着“我要学”的态度,乐于去思考。而执教的高二(3)班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上进的,但有少数学生比较自由,不太愿意学习。在少数人的影响下班级整体学习风气显得差一些,课堂纪律有时还不能保证,这就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想学的学生思维受到限制,很难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必然会影响到课堂教学

效果。

三、提升高中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策略

综合思维能力是高中生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综合思维”的培养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学生要有一种从综合的角度来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要能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解释,要对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观察、分析,要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地理问题。

(一)运用教学案例,明确综合思维的内容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全面的、系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教师应首先让学生知晓地理综合思维的具体内容。这就需要学生能从时空的整体视角,对地理学中的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进行综合分析,能够站在地方性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对当地区域的自然、人文要素进行分析,对区域的人地关系进行探讨。在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中,案例教学是其精髓所在。一个又一个鲜明的案例,让学生能够置身其中,运用案例,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从而有助于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时,以焦作市为例,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师]PPT展示两幅图:(1)焦作市的位置示意图;(2)焦作市的煤炭资源量分布图。问题:焦作市从1956到1980年,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起的区位优势条件?

[生]学生阅读有关图表,分为六个组,小组内成员共同探讨从1956到1980年焦作市煤炭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在回答问题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补充,做出恰当的评价。

本环节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会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来分析某市某一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师]PPT展示:(1)展示20世纪90年代焦作市煤炭开采遗留的主要环境问题;(2)展示焦作市1999—2017年生产总值图。问:焦作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经历了兴—衰—复的过程,分析引起该变化的原因。

[生]阅读相关图,小组合作讨论针对焦作市的发展经历了兴—衰—复的过程,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的综合,让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变化的结果进行分析。运用区域综合的思维方式,通过典型的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有针对性、系统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客观地分析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4]。

(二)创设问题情境,渗透综合思维的观念

课堂观察发现,部分教师不喜欢在教学中提问,偏向于一讲到底,担心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从而影响授课的进度。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积极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教学预设之外的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耐心倾听并及时给予解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应用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在思考、理解、学习、体验中渗透翔实的学科理念,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综合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应创设优质的问题情境,在凸显各类知识点含义、潜在联系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进行系统性思考。例如:在执教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时,该节以纽约的发展作为案例,说明纽约市对周边地区、对城市带、对美国、对整个世界都具有辐射和带动的效应,教师通过逐层深入地创设问题情境:(1)指出纽约市在美国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从表格给出纽约市1950—2019年主要行业的就业人数,说出纽约市1950—2019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3)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说明纽约市的辐射功能。通过创设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察其地—析其理—探其地”的思维习惯,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建构知识框架,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学生要具备综合思维能力,必须依靠扎实、全面的知识基础。有些地理事物和现象比较复杂,教师引导学生建构结构化的知识网络,体验知识网络中的学科思维模式。例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时,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建构知识框架,指出知识点间的联系,把握其核心要素,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知识框架上“添砖加瓦”,不断地延伸、发散、填充,从而巩固基础,培养发散式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建构知识框架可以引导学生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感性认识变为理性思维,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结束语

高中阶段的学生应具备地理四大核心素养,这四大核心素养彼此密切相关,相互影响。而综合思维则是学生对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以及人地关系进行分析与理解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与能力。所以,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多要素、多角度进行综合思维训练,而不是一味地孤立、静止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对人地关系问题进行辩证、全面、客观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孙俊鹏.透析 甄选 构建 贯穿:新课标视野下提升高中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2(6):34-36.

[2]吴佑娟,苏栩榕,冯森,等.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探讨:以地理环境整体性复习教学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10):252-255.

[3]马大伟.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2(33):120-1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要素思维能力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培养思维能力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培养思维能力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