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的现实困境和应对策略

2023-03-28董伟媚周燕平唐春娥

文教资料 2023年22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应对策略

董伟媚 周燕平 唐春娥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明确了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对辅导员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的“高职扩招”使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难度日益增大,加之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思想观念和學习环境都产生了深刻变化,高校辅导员只有对自身的工作模式进行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期能启发更多高职辅导员增强履职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育人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 工作模式创新 现实困境 应对策略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的直接责任人,其工作水平则关系到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00后”高职学生思想活跃、熟悉网络、渴求新知,懂得运用各种方式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但其自律意识较弱、思辨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多元化社会思潮的侵袭。要对高职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各方面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高职辅导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及处理各项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将情感和温暖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真正做好学生为学、为人、为事的引路人。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面临的现实困境

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在发生思想、心理等层面的代际巨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来适应学生日益变化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辅导员普遍面临职业认同度不高、角色定位不清、素质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内外因素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辅导员工作的创新。

(一)职业认同缺失,工作创新认识不足

目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辅导员队伍虽然受到重视,但其职业认同感依然不高。大部分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专业课教师队伍,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工作就是保证所带学生不发生安全事故,和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的培育没有太大关系。这种偏见一方面导致学校忽视辅导员队伍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导致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弱化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同时,高职院校辅导员还要经常接受其他职能部门直接或间接分派的工作任务,多重考核的管理机制让其总是处于“时间无定、工作无边、职责无限”的“三无”状态,职业荣誉感和价值感被严重打击,无法深入思考创新工作的方法路径,对优化自身工作模式的主观意愿不强。这种思想观念的误导甚至让部分辅导员对自身职业前景丧失信心,把辅导员岗位视为一个“过渡性的跳板”,在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被动应付,只求不出错,不求做得好,未能全心全意投入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

任务。

(二)角色定位模糊,工作重点把握不准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基础工作,也是核心工作。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把主要精力放在日常班级事务管理上,被动淡化了其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在实际工作中,“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都要管”已成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任务标签。同时,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等不同主体对辅导员工作都有着相应的诉求,如学校领导期望辅导员所带的班级遵规守纪、服从管理,教师期望辅导员所带的班级好学上进、成绩优良,学生期望辅导员能够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对其学习、生活进行全面的指导服务。一旦他们的预期得不到满足,辅导员便会成为角色期望冲突的焦点。工作职责的过多弥散和角色期望的过高要求直接导致了辅导员对自身角色定位模糊不清。没有明确的目标方向,辅导员在工作中就“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不遵规律,工作模式简单粗放,工作成效不容乐观。因此,辅导员必须理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是其工作的主线和重心,才能避免陷入“重管理、轻思政”的工作误区,才能为工作模式创新提供正确的思路。

(三)素质能力受限,创新驱动力不强

辅导员的素质能力是其工作创新的核心驱动力,素质能力越强,工作创新的思路越广、办法越多。而高职院校辅导员大多来源于走出校门不久的高校毕业生,其专业方向不对口,知识结构欠合理。大多数辅导员不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加之缺乏规范、系统的业务培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敏锐性和思想问题的洞察力都有所欠缺。面对复杂的学生问题时,大部分辅导员会因缺少工作经验而找不准矛盾的症结点,就不能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措施妥善解决问题。特别是“00后”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较快,辅导员思想观念更新相对较慢,以致常出现师生对话无法同频共振的情况。在素质能力不足以胜任本职工作的情况下,辅导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更加难以推动工作模式的优化。此外,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较大,经验丰富的资深辅导员转到其他工作岗位后,同行之间“传、帮、带”的作用不能实现代际传递,年轻辅导员群体的成长速度就势必会减缓,从而影响他们整体业务素质能力的提升,并阻碍工作的创新发展。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的策略

高职院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需要一支政治强、情怀深、业务精、思维新、作风正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事实证明,辅导员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为顺应国家、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辅导员从工作理念、方法、载体、内容和支持上创新思考,这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崭新模式和实践方向。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大学生既是辅导员工作的客体,又是成长成才的主体。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都更加丰富,高校辅导员要转变工作理念,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创新教育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3]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高职学生的个体情况千差万别,辅导员要正视其家庭背景、教育基础、性格心理等差异,深入教室、宿舍、网络,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要做好贫困学生、残疾学生、心理障碍学生等特殊群体的针对性教育管理工作,大力激发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让素质各异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进步。其次,要助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辅导员要研究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也要知晓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不同年级阶段、不同个性特征、不同成长需求的学生,分层分类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如注重大一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大二学生的综合能力培育及大三毕业生的升学和就业指导。同时,要引导学生客观全面认识自我,提升自信,增强自律,在职教赛道上找到个人发展的方向,进而最大限度发挥出他们的潜力。

(二)坚持科学高效的工作方法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繁杂琐碎,在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提升工作效能的重要途径就是创新工作方法。

第一,构建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的班团干部队伍,给每一名班团干部划定责任宿舍,负责宿舍同学的信息传达、数据统计和朋辈帮扶等具体事务,帮助辅导员实时掌握班级同学的动向和及时处理班级的矛盾问题。第二,理顺学生问题转介安排。辅导员主动与其他育人主体建立联系,在学生求助时,合理协调更为专业、更有助益的力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帮学习困难的学生寻求专业课教师的辅导、将心理问题学生转介至心理健康中心接受咨询等,将自己的角色从“一线办事员”转为“纽带”和“桥梁”。第三,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环境。多数大学生与辅导员保持距离,一方面是辅导员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平等,另一方面是辅导员和学生的态度不一致。而师生间的交流不畅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和谐,不利于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辅导员要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恰当使用尊重和共情技术,逐渐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感,让学生有与辅导员诉说的意愿,有困难主动向辅导员求助。

(三)推进线上线下载体的联动

单一的线下教育环境受时空格局的限制,育人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必然会减小。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充分借助线上、线下载体各自的育人优势,创新教育主体和客体双向互动的模式,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

首先,辅导员要活用网络。一方面要将发布通知的途径和方式快速從口头转移到社会媒体网络,由点对点转向点对面,加上学生在社会互动中能够得到很好的熟练应用,信息的传递就变得更为有效,信息也就不致被遗漏[4];另一方面要在班级群中推送权威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品内容、热点新闻等,并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分析,及时化解网上的不良信息和负面舆情,引导学生崇尚主流价值,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其次,辅导员要善用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元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在享“乐”的沉浸式体验中自觉消化和吸收活动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和道德感召力,以此增强学生向上向善向美精神。最后,辅导员要巧用课堂。要科学运用理论、实践和网络“三个课堂”的育人功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用切身实践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强化责任担当,用现代信息资源帮助学生解答各类成长困惑。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的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是辅导员工作职责的首要内容,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改变原有的“重管理、轻思政”工作模式,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核心工作,全方位将其融入自身日常的教育管理和

服务。

首先,辅导员要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的关系。两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管理,一方面可以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对管理工作的认同感和配合度,有效提升管理工作成效;另一方面可以将抽象的思想政治内容具体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接受思政教育。其次,辅导员要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有机融合的方法。在教室、宿舍等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主要阵地,辅导员要正面回应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指出和纠正学生的思想偏差和行为失范。在主题班会、节日活动等学生管理服务的重要时机,辅导员要传播中华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涵育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辅导员还要精选图像、音频、视频等学生感兴趣的思政素材,通过网络适时传递给学生,力求为其思想解惑、文化解渴、心理解压。

(五)发挥班团干部的重要作用

学生干部是教师的好帮手,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干部的工作才能,使他们协助辅导员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方式,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特别是高职辅导员,面对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学生校园生活,很难在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各项动向。[5]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通常借助班团干部的力量来分担班级管理工作,这样不仅有助于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而且有利于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首先,要选优配强班团干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爱好特长和管理经验科学安排相应的班干职位,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班级管理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充分运用自身的智慧力量敏锐地捕捉到班级学生的动态信息,以便于辅导员实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和把控事态发展。其次,要突出班干示范作用,一名班团干部就是一面旗帜,班团干部们要时时做到严于律己,处处坚持以身作则,事事力争率先垂范,切实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带领身边的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最后,要关心班团干部成长。班团干部虽与同学共同学习,但在班级管理的履职尽责中也容易受到一些委屈。辅导员要经常听取班团干部的心声,及时帮助他们排解负面情绪。同时对其在工作中的辛勤付出要予以肯定和表彰,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优化班级管理的办法,并合理采纳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班团干部真实感受到自我价值,从而更进一步当好辅导员的参谋

助手。

(六)加大对辅导员工作的培训和激励

高职院校在推动辅导员创新工作模式时,必须要明确其在教育管理服务领域的重要地位,然后不断完善和健全培训体系、激励制度,才能让辅导员主动深入思考高质量育人育才的路径,逐步朝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首先,学校要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专业化培训。根据不同职业发展阶段辅导员应具备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需求,并结合其专业背景和工作实际选取“人职匹配”的培训内容,分层分类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如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建立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等,切实为辅导员工作创新赋能。其次,学校要为辅导员工作制定激励政策。为促使辅导员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模式,学校要在政策层面制定适当激励措施。如对辅导员队伍创新工作项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对工作创新成绩显著者在评优评先、职称晋级、职位晋升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以此提高辅导员工作创新的热情和效果。最后,学校要对辅导员工作实行标准考核。在辅导员工作考核制度中体现工作培训和工作创新效果的内容,以此促使辅导员转变传统管理思维、樹立创新服务理念,积极习得过硬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让辅导员育人育才的智慧、力量得到持续增长和发挥。

三、结语

传统的育人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无论是高职学生群体、辅导员本职工作还是职业教育改革都要求辅导员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努力提升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高职辅导员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明确工作理念,优化工作载体,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的各个方面,真正解决好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同时,高职院校也应提供倾斜性的政策支持,促使辅导员工作模式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 [N].人民日报,2022-12-22.

[2] 杜旭阳,邓红伟.新时代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9(4):90-93,108.

[3] 刘沛静.“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研究[J].办公自动化,2022(9):59-61,29.

[4] 邱繁,崔媛媛.浅谈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模式创新[J].才智,2021(34):94-96.

[5] 郭建伟,邵红艳,申佳丽,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探索与经验分析[J].科学咨询,2023(4):154-156.

基金项目:2022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辅导员骨干专项“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职辅导员“12345”工作模式研究” (22F92)。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应对策略
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