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班(5—6岁)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研究

2023-03-28金品

文教资料 2023年22期
关键词:合作同伴幼儿

金品

摘 要: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幼儿的合作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它的形成代表了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对社会认知的展开,而大班5—6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培养幼儿社会认知水平和合作行为水平的关键时期。本文从大班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的特点和相关影响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发现人为导向的幼儿同伴合作行为高于由物导向的幼儿同伴合作行为,大班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的策略与年龄成正比,且大班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的水平会随着时间不断提高。

关键词:幼儿 同伴 合作

一、概述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而最终实现共同目标的社会交往活动。”[1]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幼儿的合作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一般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它的形成代表了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对社会认知的展开,而5—6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培养幼儿社会认知水平和合作行为水平的关键时期。[2]

当幼儿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且他们的认知和行为习惯趋于一致的时候,这种关系属于同伴关系中程度较高的友谊关系。[3]当幼儿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集体行动更多是为了临时性的共同目标,那么此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类为同伴群体关系。而幼儿同伴具体的合作行为就是基于同伴关系产生集体行为,包括“游戏”“学习”等。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量化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笔者设计了调查访谈,共计访谈54名幼儿及其家长、教师,54名幼儿中男生33名,女生21名。其次,笔者挑选了家庭条件、教育条件以及年龄各异并具有代表性的5名幼儿及其家人、教师,通过深度访谈的形式,以期发现幼儿与其同伴在促成以及具体实践合作行为中的认知和行为活动。[4]

三、对大班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的相关统计与分析

考虑到幼儿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访谈要求父母或者教师辅助幼儿们进行作答,后期的研究结果基于访谈的分析展开。问题设置将幼儿同伴的合作行为分为五类,其中“以主题为依据划分的合作行为”指的是基于特定主题性活动展开的合作行为,比如“六一儿童节合作表演”“去敬老院慰问老人演出”等;[5] “以合作起因为依据划分的合作行为”包括“自己主动寻求合作”“他人主动寻求合作”和“旁观者促使形成合作”;“以性别为依据划分的合作行为”指的是性别是促成合作的最主要因素,包括“男孩之间的合作”“女孩之间的合作”和“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合作”;“以使用策略为依据划分的合作行为”指的是基于行为策略的一致性而展开的合作行为,比如在捉迷藏的游戏中,喜欢找人的幼儿们和喜欢躲藏的幼儿们会分成两队合作;“以行为水平为依据划分的合作行为”指的是行为水平一致的幼儿们可能倾向于合作,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幼儿们可能倾向于和同等学习成绩水平的幼儿们合作。[6]

从统计结果来看,首先,“以性别为依据划分的合作行为”在所有的幼儿同伴合作类型中占了最高比重,且其中幼儿更倾向于和自己性别相同的伙伴们合作,并且女生之间的合作倾向明显高于男生之间的合作倾向。其次,幼儿基于行为水平展开的同伴合作行为占据了次要比重,说明幼儿开展合作的伙伴关系圈内,成员之间的认知和行为具有趋同性,这其实并不利于幼儿在广度上接触更多的人和事物。基于合作起因进行分类的幼儿同伴合作行为占总比重的第三位,其中自己主动寻求合作占比重较高,说明幼儿大都具有比较强、比较主动的合作意识。旁观者促使下形成的幼儿同伴合作也占了较高的比重,说明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合作行为有时候还需要他人的引导。[7]幼儿们基于使用策略开展的同伴合作占比较低,说明幼儿们对具体的行为方式认知度和理解度不够高,和成年人相比社会化程度不高,所以为了达成共同目标而基于某种共同的策略展开的合作不多。最后,以主题为依据划分的幼儿同伴合作行为占比重最少,说明幼儿们基于特定目标展开的合作活动相对较少。[8]

四、相关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 人为导向的幼儿同伴合作行为高于由物导向的幼儿同伴合作行为

对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人为导向的幼儿同伴合作行为多于由物导向的幼儿同伴合作行为。所谓的人为导向是指由人所引导的事情发展,同理由物导向是指儿童根据某一件物品所产生的一系列的行为方式。

首先,家长在幼儿同伴的合作行为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产生影响。家长的价值观不仅指导他们自己的行为,同时也作用于他们的孩子。曾有学者做过相关研究,发现那些倾向于不采取合作行为的儿童,其行为倾向与其父母的工作价值观相关,主要反映在管理价值、经济利益价值和审美价值上。其中,与管理价值和经济利益价值呈负相关,与审美价值呈正相关。即当家长们越重视管理价值和经济利益价值的时候,其自身更倾向于减少合作行

为。[9]不仅如此,他们的价值观还会影响到自己的孩子,使得孩子对于开展同伴合作行为的愿望降低。

贝克认为,现代社会具有“个体化社会”的倾向,其中的成员与原有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取向日渐脱离,更加注重个体的自身感受和利益关系。在当下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越来越高压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很多人都被“个人利益中心主义”所支配,越来越重视金钱和物质,对合作和共享缺乏兴趣。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影响下,父母和儿童对合作行为的热情度和认可度并不高。[10]

其次,教师在幼儿同伴合作行为中也表现出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除了在家庭中度过之外,其余都会在幼儿园(包括托管班)度过。在园中,幼儿人际交往所涉及的对象就是老师和同学。因此,教师、同学以及园所工作人员共同营造的整体环境對幼儿的认知和行为有极为重要的影响。[11]

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在幼儿们心中塑造自己的形象。通过访谈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多数幼儿心中,教师的威严仅次于父母甚至高于父母。因此,教师之间的良好合作和相互配合也会对幼儿同伴的合作行为产生正向的引导作用。同时,教师对幼儿之间合作行为的引导,不仅是对幼儿思想的启蒙,也是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弥补和修正

功能。[12]

最后,同伴引导也能在幼儿同伴合作行为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柯尼格认为,社会化是一种过程,个人由此成为他所出生的那个社会恪守职责的一分子,即他的一举一动符合该社会的民俗民德。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从个体的发展阶段看,包括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两个阶段,幼儿正处于初级社会化阶段,是儿童在进入成人之前,为承担正式的社会角色做准备的时期。米德认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一群人对他的发展最具影响力。这群人被苏利文称为“重要他人”,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好友、教师、同学等。因此,对于幼儿来说,同伴也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能够大大推进其社会化的进程,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同伴是唯一能够真正陪伴幼儿一起进行社会化的角色,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的过程中,同伴的价值观和行为都是幼儿进行自我衡量的重要标准,同伴也是幼儿们模仿的重要

对象。

因此,在人为导向的幼儿同伴合作行为中,我们要注意家长、老师和幼儿同伴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2. 大班幼儿同伴合作行为能力与年龄密切相关

以年龄为变量来分析访谈结果可以发现,大班幼儿中,年龄大的幼儿更容易开展使用策略的合作行为。这说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他们的认知和行动能力都有了提升,其集体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幼儿刚进入幼儿园时,他们要适应从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的生活形态转变以及个人角色的转变,此时。很多幼儿明显表现出不适应的状态,仍然习惯自己玩耍,不愿意参与集体游戏,更加不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而随着幼儿对幼儿园教育和生活接受以及适应,他们开始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可以相约一起上厕所、吃饭或者共同看一本书。大班中年龄较大的幼儿有着较强的合作意识,而且幼儿彼此之间合作规模也有所扩大,不再仅限于两人间的合作,也有较大规模集体合作的意愿,他们会在“过家家”之类角色扮演的游戏中讨论游戏的规则以及角色的设定,并会通过模仿成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来设计游戏情节。这种合作往往可以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同时也可以作为纽带,成为幼儿加固原有同伴关系、发展新同伴关系的契机。

可以看出,幼儿从习惯单独活动到学会合作活动,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从狭义角度来说,这个规律是时间推移下学习的结果,而从广义角度来说,这符合人逐渐社会化的总体规律。虽然从表面上看,大班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的策略与年龄成正比,但实际上,真正对幼儿同伴合作行为起到促进作用的是与幼儿成长同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13]

3. 大班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的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对5位幼儿及其家长和老师的访谈,我们发现,一方面,随着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的增多,他们对合作的认知有了更加倾向于成人思维的理解,从“希望和小伙伴一起玩”到“团结力量大”再到“合作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同伴之间的合作程度不断加深,对合作策略更加讲究,对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达成共同目标这一事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比如,他们会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处事规则对合作规则进行修改,也会根据以前合作的活动总结经验调整现下的合作行为。

(二)相关教育建议

1. 不断增强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合作意识

认知能力是人了解这个世界的基本能力,而3—6岁正是幼儿培养认知能力的初步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他们慢慢脱离成人的引导和价值规范,开始对周围事物进行独立判断。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仍然缺乏抽象思维,支配其主要行动的还是具象思维。此时,如果要求幼儿考虑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考虑共同目标,明显太过苛刻。而外在的要求因其具象、直观的特点,往往更容易被幼儿感知和接受,因此要注重家长和老师重要的引导作用。

为了促进幼儿同伴之间的合作,必须提高幼儿在两个方面的认知能力。首先,要提高幼儿对同伴关系的认知能力。家长和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幼儿,让他们善于主动结交志趣相投且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朋友;应该增强幼儿对移情能力的学习,使其能逐渐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他人角度体会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理解自身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从而认识到同伴关系在整个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家长和教师还应该引导幼儿增强对合作的认知。所谓合作认知,是指个体在对合作意义、共同目标充分感知基础上产生的对双方共同行动及行为规则的认知。合作认知是合作行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想促进幼儿同伴之间的合作,提高幼儿同伴之间的合作水平,必须让幼儿认识到合作存在的必要性。

2. 为幼儿合作行为提供良好的环境资源

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于人的认知和行为能力有着不同的影响。合作是一种具体的社会行为,必须让幼儿在具体可感知的情境中体会、领悟并强化合作的意识。

在幼儿园方面,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关注自己的日常行为,注重维护和其他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以期对幼儿产生良好的影响。教师应该学会为幼儿营造良好的交往环境,适时对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引导,注意在合作中的感受和体验。同时,教师还可以对表现积极的幼儿给予适当的鼓励,以此来树立典型,号召其他幼儿进行模仿学习。班级环境对于幼儿合作水平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幼儿在园内的生活主要在班级内进行,因此教师要营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让幼儿对自己和同伴有正确的认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最终促进集体的和谐发展。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特点的基础上,为幼儿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合作游戏时,鼓励幼儿观察、模仿和学习其他幼儿良好的合作行为。可以引导幼儿关注自身在合作中的感受,让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和快樂,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

家庭方面,家长要高度重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家长的价值观对幼儿的价值观有直接的影响,家长的合作意识也能对幼儿的合作观产生影响。家长不应该将成人的价值标准和幼儿的价值标准混为一谈,而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陪幼儿做一些合作类游戏,多提供一些可以让幼儿参与合作的条件。比如,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过家家,同时进行角色的转换,让幼儿尝试当父母,以此让幼儿了解家庭中的合作关系以及学会责任和担当意识。

最后,幼儿园应当注重和家长的合作,让家长真正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使其成为幼儿教育的合作者,明确幼儿教育的目标和策略。同时,也要主动倾听家长对教育的想法和建议,变家长的被动角色为主动,让他们关注的重点从零星、碎片转变为幼儿的整体发展。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多举办一些亲子类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增强他们对合作的共识,以期对幼儿同伴的合作行为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3. 促进幼儿高效的合作行为

在平时的教育中,很多家长和教师只会以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幼儿的所作所为,告诉幼儿们应该怎么做或不应该怎么做,或者以简单的“对错”“利害关系”给予判断,其实并不利于幼儿同伴合作关系的发展。相反,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够打破自己成人的思维模式,学会分析幼儿的心理,用幼儿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引导幼儿关注和讨论合作行为对双方的共同影响,如“一起玩更有趣更开心”“分享快乐获得的是加倍的快乐”等,那么会获得更加有效的成果。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应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渐培养幼儿的自主选择能力和行为能力,帮助幼儿在不断合作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培养他们的抽象思考能力。

五、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人为导向的幼儿同伴合作行为高于由物导向的幼儿同伴合作行为,大班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的策略与年龄正相关,且大班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的水平会随着时间不断提高。因此,在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家长和父母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表现出的不同的认知水平,辅之合适的教育策略,帮助幼儿提高移情能力和抽象总结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幼穗.儿童发展心理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8.

[2] 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3] 陈琴.4~6岁儿童对合作本质的认知特点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5):36-39.

[4] 郭华建.浅谈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95-96.

[5] 陈琴,庞丽娟.幼儿合作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学新探,2002(1):38-43.

[6] 杨蕴芳.大班幼儿合作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前教育,2005(6):14-15.

[7] 刘美娟.合作游戏对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8] 喻小琴. 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特点的研究[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8(12):56-59.

[9] 陳洲,郑雪艳. 4~6岁儿童合作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0(7):56-58.

[10] 范琮瑜. 基于学生行为培养的教师合作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0.

[11] 伯玲. 大班(5-6岁)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学, 2011.

[12] 张红艳. 合作游戏对幼儿合作能力提高的干预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13] 刘金梁. 3—6岁儿童气质对合作行为的影响[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猜你喜欢

合作同伴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校地合作促进居民健身的探析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