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价值审视与实践方略
2023-03-28吴晓艳李建孟振亚
吴晓艳 李建 孟振亚
摘 要: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形态、内容、模式都发生着根源性转变。职业院校是培养新时代劳动者的主阵地。面向智能时代,总结劳动教育经验,发挥技术优势,以客观态度分析人工智能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路径,探寻智能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变革方向,改变现有的劳动与教育形式,于变局中展望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转型图景,走好培养智能时代劳动者的“未来之路”,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智能时代 职业院校 劳动教育 价值审视 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中,劳动教育具有基础的意义和价值。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驱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在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为劳动教育打开了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等发展新空间。在智能技术的影响下,生产劳动模式发生了变化,促使工业化进程提速的同时,也出现片面性的问题,如内容更新不及时,各职业院校对体力类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著降低等。职业院校是培养新时代劳动者的主阵地,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规定“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这为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因此,传承劳动教育在理论基础、价值导向和师资建设等方面的历史经验,分析人工智能作为劳动教育创新发展资源的时代特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赋能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归纳分析智能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历史经验
在知识与经济紧密相关的当下,科学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使得群众的生活模式不断变化。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出现后,人类可以解放双手,享受智能化的优势。智能时代,不管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如何变化,我们都有必要传承劳动教育在理论基础、价值导向和师资建设等方面的历史经验。
(一)传承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理论基础的历史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的核心地位。“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2]劳动的重要性质,决定了它始终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认为,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高职院校开展“以人为本”的劳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将“劳动”正式纳入“五育并举”的现代化教育发展战略中,旨在充分发挥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价值。
(二)深挖劳动教育价值归纳所得历史经验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劳动无以为人,不创造无以成事,没奉献难成大器。高职高专教育要牢固树立“劳动光荣”“技能珍稀”“创造纸上”的教育理念。
一是大力发展劳工文化。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全过程贯彻劳动精神,指导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使学生更加热爱劳动,明确劳动方向,总结方法和重心,提升劳动效率。二是大力宣传劳动模范的事迹与精神。要对学生进行“尊重劳模,弘扬劳模精神”的教育;引领广大师生树立“劳模”的榜样,培育“理论型”“实践型”“创新型”劳动者,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培育出更多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三是促进匠人的成长发展。职业院校需要确定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向,将著名人物、劳动代表的鲜活事迹告诉学生,鼓励他们走上“技能提升、利国利民”的道路。
(三)整合师资建设所得历史经验
在智能化的社会背景下,劳动教育是主要的执行方向,教师则是执行者,其职能相对多样。首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没有改变。立德树人是各层次学校都要在较长时期内贯彻的一项根本教育任务,是职业学校普遍需要贯彻落实的教育理念。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中的种种问题,用深刻的“言教”和正直的“身教”来引导学生,逐步把学生培育成为德才兼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其次,作为指导大学生建立良好专业理念的教师,主要责任并没有改变。在就业或决定创业与否等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职业理想,进而使他们在个人理想、道德品质和社会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中,教师的主要角色一直是“指导者”与“引路人”,从未改变。最后是严格管理师资队伍,贯彻落实师资队伍的根本责任。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没有良好的组织与高效的管理,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对此,我们需要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使学生的思想与行动得到规范,从而为高职高专劳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组织与系统保证。
二、准确把握智能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时代转变
20世纪末期,智能化技术问世,并迅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助力,其发展的契机乃是科技革命的深入。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面向的“00后”“1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智能化劳动教育主张将技术与人力相结合,延伸工作范畴,取代不适配的工作模式,改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为职业教育领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使其实现理念、模式和场地管理的优化,为模式革新提供思路,提升教育成效。
(一)智能时代职业劳动教育理想转变
人工智能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适应性和适配性改变现实世界的生产劳动模式,使劳动由手动模式进化至线上智能处理模式,劳动方式、内容、过程发生改变的同时,管理体制也发生极大变化,产生了与效益不挂钩的劳动形式。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融入,也使得其形态更为多样,价值观发生转变。
第一,信息化技术影响下的劳动表现出自愿性质。与此同时,考虑到生产和消费间有着必然联系,相关人员需要理解创造的价值,并对娱乐等衍生领域予以客观管理与优化。相关新型非物质劳动的生产理念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使得劳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变得多样,性能随之加强。第二,在智能化的条件下,确立“智慧”的思想,即由传统制造大国向“智慧建造强国”转型发展的新时代。职业教育要立足于推动工业发展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培育成为既有智力又有创造力的新时代人才。第三,要培养一种新的劳动观,即人的需要与实际情况的融合管理,不可出现急功近利等负面情绪。据调研,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职业院校的学生获得舒心、高品质、有价值的体验有了更直观的渠道。在这个过程中,职业院校的劳动观也需要发生变化,从劳动创造财富向实现人的自由的方向发展,劳动者自身的谋生需求与自我价值实现之间最终可以通过劳动教育来实现平衡,从而实现社会稳定发展、行业进步转型。
(二)智能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内容转化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要立足新时代劳动新形态和学生新特点。步入智能时代,劳动的构成变得复杂而多元,劳动内容中的信息化、智能化要素不断增加,劳动者除了要有强健的身体、优良的心理素质,还要有科技文化素质、技术技能运用能力,尤其是攻坚克难的创造思维能力等。《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提出新要求,即“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3]。在人工智能时代,职业院校在继续倡导“诚实劳动”“辛勤劳动”的同时,要将“创造性劳动”视为重要的劳动伦理要求,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由此,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
着手。
一是加强对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职业学校的劳动教学要以满足生产的需要为基础,加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科学培训,对职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二是普及科学常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为学生提供现代新型技术和应用等相关的科目,让学生认识理论与实践科学融合的重要性,将实验体系予以规范,并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从客观角度看待问题,并提升工作的规范性,以此来培养学生在生产活动中良好的学习方式和科学理性的思维。三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高职教育应该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三)智能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空间转换
由于劳动教育是一种很强的实践性活动,而人类的实践活动又离不开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所以职业院校的教学要突出时代与地域性。在“智能化”的背景下,以“虚拟车间”为代表的“互联网”的构建与运用,为高职学生劳动教育领域的选取带来了崭新的
视角。
第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领域的作用。高职高专劳动教育通过将传统的课堂领域中的知识“平移”到在线学习平台上,并根据学生的需要,持续地为其提供个性化的知识,从而弥补了传统的知识结构的缺陷。第二,在虚拟模拟领域中进行创造性的经验体验。高职教育运用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典型的新型数字化技术构建学习平台,将信息融入其中,并搭建相对真实的工作环境,从而使学生获得更为立体的工作体验,提升视听感受,让学生能够接收到客观真实的教导。
三、积极探索智能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方略
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方式,必须具有完善的体制机制,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稳步推动社会发展的目标。教育有助于学生改变自身的错误认知,提升劳动能力,并在过程中学会专项强化,稳定效益。智能时代,劳动形态愈加复杂,职业院校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通过相对全面的教学机制,实现劳动过程中的道德品质传承、体魄强健和创新意识养成等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立体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一)创新劳动教育机制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构建体系健全的机制,以保证其高效、有序地运作。为此,职业院校务必要做好职能分化,将涉及方案深入改良,确保其具有适配性,再结合实际情况,增强政校合作。《意见》指出,要完善对学生劳动能力的评估体系,并要以“劳动能力讲述”“展示劳动成绩”“劳动比拼”等形式,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劳动的热情。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积极性不足、缺乏内在动力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完善劳动素养评价系统,加强对评估结果的运用。
在智能时代,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要对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活和新的劳动素养需求进行持续跟踪,对劳动教育观念、内容和场所进行适时优化,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让劳动教育具有更强的时代性,从而让劳动教育具备紧跟时代发展做出调整的能力,使劳动教育能够满足学生多样的现实诉求,为培育可以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持。教师要从认知、方式和场景等领域入手,融入新型技术,将智能化优势呈现,同时设计出新型教育模式,推动行业未来的发展。
(二)规划智能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内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生产劳动不只是铲子和犁,而是一种思维”[4]。由此可见,在生产劳动中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力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工智能时代,社会“要求劳动者不仅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具备复合素质”[5]。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知識运用能力,以学习基本生产知识和技能为主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应依据劳动形态的演进而与时俱进,在坚持传统劳动教育好做法的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模拟仿真、人工智能等形式,利用“慕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手机课堂、微课堂等方式,引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劳动教育的互动性、即时性、趣味性和感染性。比如,常州以市级科技俱乐部为载体,开设科技认知课程,充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编撰更为适配的教学资料,因地因校实施科技与劳动的协同解学,进一步完善体系,提升管理力度,并将数字化概念融入其中,提升劳动教育水准,注重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的有效整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同频共振,做到科技创新赋予劳动教育新生长。
(三)打造智能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顺应人类发展大势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发展理论,具有共同发展论、多元发展论和永续发展论等思想内涵。《意见》中明确将劳动教育贯通于大中小学各学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由此可见,智能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要进一步体现多元主体和关联发展的价值取向,基于系统整合思维。
一方面,要注重教育过程中与家庭间的交流,构建政府统筹之下的学校、家庭、社会、学生、技术“五位一体”多方协同的智能时代劳动教育运行机制,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智能背景下的劳动新变化,以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以创新数字人才培育为目标,多元主体融会贯通,破解智能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困境。《意见》要求,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要扮演好社会角色,鼓励高新企业形成实践新形态,实现技术共享、体系推广,进而达成生产与教学双赢。另一方面,建立一体化的有机衔接的育人体系,并在后续工作时,保障方案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确定劳动教育总体目标与各学段具体分目标。大国工匠进课堂,弘扬劳模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激励青少年走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爱国报国之路。
四、结语
从农耕文明、机器文明走向智能化的数字文明,不管社会形态如何更迭,其精神内核永远在于人的价值。“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明确定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因此,要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工智能数字文化,同时借鉴世界多元文化,将培育劳动道德观念、劳动道德品质、劳动道德精神融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开展的全过程和人工智能的全周期。循序渐进引导职业院校学生理解、体验劳动的永恒价值与时代新意,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智能时代职业院校的劳动文化底色和伦理价值共识。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劳动教育新道路”,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活起来、实起来、酷起来,培养出更多的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9.
[3] 中共中央 國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5.
[4] [苏]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46.
[5] 曾天山,顾建军.劳动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47.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项目(苏教师〔2023〕27号 主持人:吴晓艳),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创生·再培·共长: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时代涉农院校耕读教育实践探索” (ZYB40),江苏省职教学会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农业职业院校‘耕读+思政模式的构建与研究” (XHYBLX2023289),江苏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重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职业院校耕读教育实践路径与策略研究” (nyhzwz202105),盐城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院校耕读教育育人体系研究” (2021-L-137),盐城市第五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文化自信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 (Zj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