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别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23-03-28徐畅

文教资料 2023年2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徐畅

摘 要: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的变革,社会性别意识成为当前学界的热门话题。高校学生正处在成长和成才的关键时期,其性别意识的科学與否影响着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性别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针对当前高校思政工作者性别意识观念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身性别意识扭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缺失性别色彩等困境提出新的出路。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性别意识教育

我国正处于传统与现代性别意识激荡共存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一环境下成长的高校学生,其思想状况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面临着性别角色选择、定位的困惑和焦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应及时回应新形势下学生的现实需要,与时俱进,将性别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帮助学生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树立科学的性别意识,满足其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从而为社会的发展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

与传统的性别意识不同,现代性别意识反对以生理性别差异来规范人,而是强调重视并尊重个性差异,清理和消除两性发展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壁垒和障碍,扩大两性的选择,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

一、性别意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性别意识教育是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具体分析框架,即“一种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和环境,并对它们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实现社会性别公平的观念和方法”[2],其目标是通过教育培养和提高个体的性别敏感度,学会自觉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来分析评价社会问题,同时建构平等的性别社会价值观,逐步消解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从而实现社会性别公平。性别意识教育的缺失不仅会深刻影响个体的个性发展与成长成才,也不利于高校建构自由包容的现代性别文化,从而阻碍实现社会和谐。

(一)性别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广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首先,性别意识教育是高校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性别角色,尊重性别差异,使其在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社会结构和性别关系,培养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分析力。其次,性别意识教育可以使学生摆脱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强调个体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增强自我认同感,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独立、全面发展的人生观。最后,性别意识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客观公正的价值观,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日常行为和决策之中,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共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

社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的角度出发,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性别意识教育关注个体在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等方面的需求和困境,以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同时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消除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培育健全的人格,促进个体的多元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性别意识教育的内在要求相一致,都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的需求,二者在教育目的以及出发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性别意识教育的必由之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具有独特的优势来推动性别意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仅包括专科阶段和本科阶段,还有硕士生和博士生阶段的课程,涵盖了广泛的学生群体,形成一个具有系统性和全局性的整体部署。因此,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推进性别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与性别意识相关的原理概念,并逐步增强对性别问题的认知和敏感度。

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广泛的社会议题,包括社会伦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等,而性别意识教育也是一门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背景的综合性教育领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进性别意识教育的学科交叉,不仅创新和丰富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内容、方法,也为性别意识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能够结合社会热点对广大学生进行关于性别意识的启发和教育,更能激发高校学生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综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性别意识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全面的覆盖面,是推动性别意识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普及和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性别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导学生认识并形成现代性别意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在将性别意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已有一些进展,但仍面临几个主要困境,如高校思政工作者性别意识观念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身性别意识扭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缺失性别色彩。

(一)高校思政工作者性别意识观念不足

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思政工作者只有解放思想,自觉更新观念,树立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观念,才能与时俱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思政工作者自身的性别意识科学与否对学生性别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从当前实际情况看,部分高校的思政工作者仍然停留在传统性别意识的刻板印象中,并通过课堂教学或者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时,潜移默化地将其灌输给学生,加剧了个体形成固化的性别认知的消极影响,如部分思政工作者倾向于对男性学生更加严格要求,在领导能力、竞争力、创新性等方面给予更多期待,而对女性学生则更温柔;对性别话题的忽视以及过于强调传统性别意识,甚至将男性和女性视为互相对立的两个极端等。思政工作者将个人的性别刻板印象作为衡量学生品行的标准之一,如果学生的言行不符合他的社会性别角色的期待,则可能会受到批评甚至干预。由此可见,思政工作者自身的性别意识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社会性别角色的认知,长此以往,则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限制个体的全面发展,使不同性别的学生局限在相应的社会性别角色的期待中。

另外,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政工作者通常局限在既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之中,缺少针对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开展教育的自觉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身性别意识扭曲

由于传统性别文化影响深远,在这种氛围下成长和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便不可避免地保留和承袭了传统的性别意识,比如在传统的性别观念中,人们普遍认为男生思维活跃、想象力发达、动手能力强,适宜学习计算机、物理等理工科专业;而女生则语言表达能力强、记忆力好,适宜学习小语种、法律等文科专业。这就导致部分学习理科的女生以及学习文科的男生自信心不强、自我认同感较低,在重大活动以及各项比赛中参与度不高,将自身的性别角色束缚在传统观念之中,阻碍了个体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性别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对此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导致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并未真正地打破传统性别角色所带来的约束。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性别意识往往还会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父亲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及其性别观念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亲与母亲经常相互帮助,相互分担家务劳动,那么孩子也会养成尊重他人,有责任、有担当的品格。反之,如果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性别分工刻板模式,则不利于孩子形成科学的性别意识,使个体内化了传统的性别刻板

印象。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缺失性别色彩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缺失性别色彩,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缺乏性别意识的相关内容,同时忽视运用适当的教育载体对学生进行性别意识教育,从而导致教育对象对性别问题的敏感度和认知不足。

首先,性别意识的相关概念被屏蔽。当前我国高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程和“形势与政策”“当代经济与政治”两门选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多的是围绕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展开,很少涉及性别意识的相关概念和原则。

其次,忽视利用载体进行性别意识教育。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利用载体来对学生进行性别意识教育。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性别意识的发展。然而,当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割裂”使得学生无法将性别意识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三、性别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出路

在国际社会,性别意识已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现代三大意识之一。针对性别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诸多困境,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思路,即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做到心中有性别,受教育对象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性别意識修养,不断拓展高校性别意识教育的渠道。

(一)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做到“心中有性别”

首先,高校应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大纲中,明确将性别意识教育纳入核心内容,设法使所有高校学生都能够接受正规而系统的性别意识教育,增强他们对社会性别的敏感程度,及时引导学生摆脱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克服功利主义、拜金思想等不良影响。

其次,开展性别意识教育的师资培训计划,提高教师对性别问题的认知和教育能力。一方面,针对当前部分教师存在的性别歧视、性别偏见现象应该及时地进行调整和教育,尤其是高校的专职辅导员,他们直接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学生遇到困难寻求帮助的“第一联系人”。另一方面,高校教师需要多倾听学生的意见,避免将错误的观念传递给更多人,在接受同行监督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不断总结,提高性别的敏感性,有意识地调整自身对学生的性别期待,尽量做到“男女都一样”。

(二)受教育对象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性别意识修养

高校学生是性别意识教育的主体。将性别意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仅需要教师单方面的教学活动,也需要学生个人的自觉和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的性别意识修养,自觉将科学性别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首先,高校学生应学会自我教育,同时不断拓展对性别问题的认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学术文章和研究报告,广泛了解现代性别意识的理论与实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树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性别意识修养。此外,高校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与他人分享和交流相关的观点和经验,大胆表达,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

其次,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高校学生应时刻审视自身的性别观念和偏见,反思个人行为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或偏见的言行。由于受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不少学生都保留和承袭了传统社会的性别角色观念,并无意识地在言行之中体现出来,因此,高校学生需要时刻反思自身的言行举止,努力超越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学会尊重和接纳他人的性别认同和表达,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与他人平等对话,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最后,注重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在面对生活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时保持客观公正的一项重要能力。新媒体下的信息时代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碎片,倘若我们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则会随波逐流,无意识地被灌输和吸收传统的性别意识,不利于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限制自我发展的多样性。

(三)不断拓展高校性别意识教育的渠道

高校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阵地,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首先,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文化宣传栏、校园电视台等媒介,普及关于现代性别意识方面的知识。高校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的讲座、学术讨论以及辩论赛等,使学生有机会就性别议题进行思辨和交流,各抒己见,不断提高自身的性别认知。

其次,针对部分存在性别认知障碍或者性别意识偏激的学生,高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比如可以开展关于婚恋指导的专题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爱情观、婚恋观,提高自身对性别角色的认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规划未来。高校也可以开设校园心理健康咨询室。学生通过与心理老师的交流谈话,倾诉自己对于性别议题的负面情绪,从而改变自己传统的性别观念,对男女两性有一个更加客观公正的认知,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高校可以通过跨学科合作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性别意识教育。性别意识教育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高校通过积极开展学科之间的对话与合作,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和研究者共同探讨性别议题,不仅是从其他学科出发单方面地指向性别意识教育,而且是将性别意识教育融入其他学科之中,深入探讨性别意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视角,培养学生更加开放、包容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将性别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人们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除了上述提到的思政工作者、受教育者自身以及高校应承担的责任,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包括制度、文化、物质、理念、队伍等方面在内的健全的体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35.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