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探析

2023-03-28陈思思赵永刚

文教资料 2023年22期
关键词:对立统一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

陈思思 赵永刚

摘 要:新发展理念作为现代化发展理论的创新成果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立统一規律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论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思想四个方面。学习、研究、贯彻新发展理念对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美丽中国提供了坚实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普遍联系 对立统一 认识论 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对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环境下,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常态,提出了很多重大理论和战略,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2015年10月26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新发展理念。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进行了详细阐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7年10月18日,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争取到2035年,实现自然环境有所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建成。新发展理念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于一身,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原则,内容翔实又深刻,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通过对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探析,可以强化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研究,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的目标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新发展理念蕴含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联系,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内容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联系和发展是其首要、基本的观点,也是它的总特征。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的观点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从宏观层面来看,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主要强调的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的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并与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与其他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它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是全党在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下提出来的新理念;它与我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逻辑上相互贯通,有机地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征程中。这些都与新发展理念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处处体现着新发展理念与其他事物的密切关系。第二,从微观层面来看,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主要强调在世界上任何事物内部,构成事物的各部分和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内化的结构性。新发展理念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原则,各发展理念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除此之外,在新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则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协调发展”主要是指某一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看到该事物本身的发展,还要注重并协调好它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推进事物向前迈进。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来看,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从以下三个大方面。

首先,协调发展不是单纯地指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而是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共同发展。其次,人与自然的发展不是相互掠夺的发展,而是协调平稳的发展。我们在向大自然获取丰富物质资料的同时,也要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2]最后,协调发展不仅仅要注重当前的发展,更要立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持续奋斗。

二、新发展理念贯穿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精髓: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推动创新

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最主要内涵的是对立统一,在对立统一规律中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哲学范畴体现为矛盾的观点,强调矛盾是促使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蕴含着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哲学精髓。创新是民族之魂,是一个国家发展强大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是带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社会,一个国家不创新就不会进步,不创新就不会发展,更不可能在众多国家中脱颖而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依据我国面临的新局面、新问题,越来越重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作用,提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打破一切禁锢创新的锁链,激发各个主体的创造潜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科学技术。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更是提出把创新作为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

矛盾作为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范畴,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始终是在矛盾中运动的。我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发展成为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国,在这个过程中困难无处不在,矛盾无处不在。而矛盾的特殊性又告诉我们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矛盾是多样的,所以在不同阶段我们面临着不同的矛盾,我们要对症下药。新发展理念的形成也不例外,它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局势的情况下、针对我国当前出现的问题提出来的。

从国际层面来看,一方面,世界经济处于低迷状态,复苏缓慢,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另一方面,在新一代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互联网+、共享经济、智能化产业等相继出现,为整个世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从国内层面来看,一方面,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发展现在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依旧是我们可以大有作为的时期的重大判断,但同时也指出了我们仍然还要面对许多严峻的风险和挑战;另一方面,在新常态的背景下,面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过高,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相对缺乏的情况,以前旧的思维和方法已经不能够解决现在的新矛盾,需要我们针对现阶段的具体矛盾开出新的药方。

三、新发展理念反映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论的观点:理念和实践相统一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認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3]认识运动就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任何理论思想的形成都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理论,同样也经过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发展过程。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新发展理念是共产党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产物。[4]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具有现实基础的,是共产党人从实践中得出来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智慧的政党,一个先进的政党,一个不断探索的政党。它针对中国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上正由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转换、正由以传统型为主的产业向新兴型产业转换、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国家治理上正向更加注重法治建设、强调公平正义转换;社会上正向逐步缩小个体与个体的差异、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差异转换等的问题,在深刻理解和领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当前的社会实际,形成了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于一体的新发展理念,为我国以后的发展提供了良策。

其次,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新发展理念为我国以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的墓志铭上有两句话,其中一句就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新发展理念一对一地对我国面对的难题进行逐个突破。其中,创新发展着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对实现其他发展发挥着推动作用;协调发展着重解决不平衡问题,对实现其他发展的持续性和长远性具有重大意义;绿色发展着重解决生态问题,可以使共享发展成为有质量的发展;开放发展着重解决内外联动问题,有利于共享发展的实现;共享发展着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坚持共享发展可以为其他发展提供伦理支持和治理动力。同时,新发展理念还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我国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四、新发展理念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价值取向: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5],人民群众在党和国家发展的历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新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价值取向,抛弃以前只注重“物”的发展的思想,强调社会与人的协同,希望通过人的发展驱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不同层面的发展,强调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6]发展要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要人民共享,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集中体现。

首先,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为了人民。新发展理念作为相互联动,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发展理念从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到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无不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梦实现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虽然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还有些差距,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有带领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决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把发展为了人民作为执政理念,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和落实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不管是物质生产活动资料的创造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都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通过实践活动创造财富满足自己不同层次的需求的同时,还变革着社会关系,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和落实同样要依靠人民群众。比如,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艺术的创造,国家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等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努力。我们要始终牢记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尊重人民、热爱人民。

最后,新发展理念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新发展理念旨在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从各个不同的层面让人民享有获得感。比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加大对重点关注老区的转移支付;开展脱贫工程,对贫困家庭进行分类,实行精准扶贫和脱贫;保障民生,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保机制,实行城市和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人民的收入,建立健全更加公平的再次分配制度,完善工资增长机制;建立覆盖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医疗卫生体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和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提高教育质量,普及初中、高中免除学杂费,鼓励大学生创业等。总之,共享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中的价值逻辑,是人民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是发展最终的归宿和落脚点。

五、结语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新体现,是党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新把握,是党对新常态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的新回答。从哲学的层面认识和研究新发展理念,对深化党关于发展理论的认识、指引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我国美丽中国的建设,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一方面,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方向不变,彰显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文化优势,发扬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促进形成社会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另一方面,美丽中国的建设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突出其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并将其与建设美丽中国相结合,促进形成自然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与自然得到和解的新格局。同时,作为中国公民的一员,我们应当为美丽中国的建成、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2] 习近平.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二〇一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760.

[3] 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81.

[4] 施芝鸿.引领中国发展全局的五大发展理念[N].北京日报,2015-11-16.

[5]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75.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63.

猜你喜欢

对立统一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分布式系统中的辩证对立统一概念与方法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荒原》主题的辩证法解读
垄断与竞争的辩证分析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