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流行歌曲“民族化”创作中“原创性”表达探析

2023-03-28陈治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4期
关键词:民族化原创性表达

【摘 要】自20世纪初西方音乐进入中国伊始,我国音乐创作者一直将“民族化”作为创作中的关键要素。在流行歌曲的创作中,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民族化”的手段已由一开始的五声性旋律,民族器乐音色的使用不断扩大和深化。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流行歌曲的作曲者在创作时考虑使用或融入民族民间音乐、古典意蕴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作品良莠不齐的现象。随着民族化手段的日益多样,流行歌曲创作时民族性元素运用的“原创性”表达成为作品(歌曲)创作价值的重要标志。原创非简单化的新创作。民族化的原创性表达也不是简单意义上五声音阶、民族乐器音色、古诗词的运用等。原创性表达中创新是其核心概念,此外,应与时代相关联,其核心应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精神内涵并体现当代气息。

【关键词】当代中国流行歌曲;“民族化”创作;“原创性”表达;创新;扬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4—136—03

一、“原创”“原创性”语义辨析

“原创”指独立完成的创作,与模仿、抄袭相对,不属于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他人已有创作而产生的作品。与之对應的英文为“Original”,有原始的,最初的,首创的,有独创性的,原版的等诸多含义。

应用于流行歌曲创作,由于中国的流行歌曲在初期是翻唱欧美地区的流行歌曲开始的,为了区别于此类歌曲,发出“自己的声音”,20世纪80、90年代“原创音乐”这一概念开始被提起,作为发出内地自己的流行音乐之声的标志。此时的“原创”一词承载的是流行音乐从业者对中国流行歌曲质量提升的期望。1994年在南京五台山体育馆举办的《光荣与梦想:中国新生代歌手大型演唱会》更是成为一场原创音乐的盛会。自此之后“原创”一词成为流行歌曲是否具有新思考,新音乐能量的标志。

在流行歌曲的“民族化”创作中,存在两种情况:(1)原创作品,在创作时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元素。(2)改编作品,在原有歌曲或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使原曲焕发新的生命力。笔者认为无论是原创作品还是改编作品,在其“民族化”过程中对民族民间元素与流行风格进行融合的方式、手段等新的有益尝试都应该可以作为具有“原创性”的表达。

二、歌曲《别君叹》创作中“民族化”手段分析

2018年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李奇作词,曹轩宾作曲并演唱歌曲《别君叹》。此曲以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引,延续诗意,续写歌词并谱曲而成。全曲结构为带引子及尾声的单二部曲式,节拍为四三拍,引子部分吟唱唐诗《送元二使安西》,紧随其后的两个乐段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均采取层层推进的方式将知己惜别的情景逐步升华,反复一次后又省略A段紧接反复一次B段,将情绪由惜别怀古推至今朝畅怀,最后以乐句为尾声,回归散板式的表达,将激昂的情绪慢慢收束,余韵渐散(见表1)。

歌曲在创作中灵活运用了多种“民族化”手段,不但在音乐本体上加入中国民族元素,在形象塑造上则体现出更深层次的中国文化精神和思想。这一融合方式绝不是将民族元素单纯的“拼贴”,而是极具“原创性”的表达。

(一)陕西方言音韵融入旋律创作

《别君叹》在歌曲引子部分直接使用陕西方言将唐诗《送元二使安西》以吟唱的方式进行演绎。今陕西话为关中方言,西周时期,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1]。《诗谱》记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关中方言曾经是周、秦、汉、唐四朝的官方语言,因此用陕西话吟唱唐诗无论从吐音归韵角度还是历史文化角度都比普通话更符合。

歌曲主体段落的旋律亦紧密结合陕西方言音调进行创作,遵循依字行腔的规律进行音调设计,其旋律体现出浓厚的地域性音韵特征。

谱例1为歌曲引子与歌曲A段的首句旋律。其中“渭”字,普通话音调为去声,高降调。然而在关中方言中为阴平声,因此,其音调设计为单音,并与之后的“城”字采取同音的设计。“城”字其声调为阳平声,中升,因此其旋律音D带有前滑音C,显示出这一音韵变化过程。“朝雨”二字在普通话中音调为“朝”阴平,“雨”上声,在关中方言中却正好相反:“朝”轻声有少许转折,“雨”去声。因此在这两字对应的旋律音调设计为g1至带有下滑音的d2,其音高运动方向完全契合其关中方言语调变化。

A段第一句“低吟白雪”四字的旋律构思也体现了在音调上的音韵特征。“低”在普通话中音调为阴平,“吟”为阳平,“雪”为上声,而关中方言的音调为“低”轻声,“吟”阳平,“雪”去声。更为不同的是“白”字,其普通话发音为bái,但关中方言为béi。因此其旋律中“低”至“吟”出现六度大跳并在“吟”字设计过程滑音,以突出轻声到阳平的升调过程,并将“雪”字跳回“低”字的音高位置,以突出其去声的高降特征。

(二)古琴作为旋律伴生性乐器的使用

《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古琴名曲《阳关三叠》就是为此诗而作。王维既是诗人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琴家。因而将古琴作为此首歌曲重要的伴奏乐器体现了创作者对王维其人与《送元二使安西》诗作背景的熟悉。

在歌曲中的器乐一般情况下起伴奏的作用,与歌者的关系体现为伴随、衬托歌唱部分。而在此曲引子部分古琴不仅起到了伴随、衬托古诗吟唱的作用,更与其形成伴生作用,与人声吟唱部分共同构成了引子部分的旋律,使人声部分旋律的乐思得到延伸,增加了曲调的韵味,乐意得到升华。

谱例2为引子部分的前两句七言绝句的人声与古琴旋律谱。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在“渭城朝雨”四个字之后古琴的旋律为引子纯五度音程动机的转位形态,与前曲构成呼应状态,在音调与音区上对前曲乐意进行了衍展,加深了故人离别在即的惜别之情。“浥轻尘”三字后古琴反复“尘”字的落音,并做缓绰处理,对首句七言落音进行补充,使得旋律的停顿更加从容。其后,在第二句七言结束时,古琴与人声形成复音声部状态,在人声长音时做八度音复奏,延续人声部分悠悠缥缈的意境。如果将古琴的旋律抽离,仅剩人声吟唱,则此部分旋律状态是不完整的。因此其运用已突破伴奏的概念,与人声部分共同构成旋律的铺成及发展,体现出与旋律伴生的状态。

(三)“起承转合”结构的“嵌套”式运用

起承转合其结构含义与传统诗歌结构相关。清朝冒春荣提及律诗中的起承转合曾言:“詩之五言八句,如制艺之起承转合为篇法也。起联道破题意,次联承其意,第三联用开笔,结句收转,与起联相应,以成章法。”[2]李吉提在《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3]一书中也对文学中“起承转合”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四句结构的联系与对应进行了分析。

在中国传统音乐当中起承转合常为四句体乐段的音乐结构形态。在《别君叹》中,其引子、A、B乐段均为起承转合的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如将歌曲演唱主体部分AB两段看为一个整体,歌曲亦暗合“起承转合”的规律。

从表2中可以看出a、b,c、d与f、g句式结构一致,都为短短长。而e,e1则均为短句,两乐句对比突出,可视为“转”。c、d与f、g乐句落音都至b1,且均以g1、d2、b1为核心旋律音,因此f、g可视为“合”。歌曲巧妙的构思将起承转合的结构思维贯穿全曲,复合多层使用,形成嵌套式运用,颇有新意。

(四)歌词中的古意承续及地域性表达

歌曲以《送元二使安西》原诗为引,主体部分的歌词为新续七言,用语文白参半,前两句沿用原诗n韵,后改为ang 韵,情绪先收再放,层层叠进,在原诗低徊轻愁的情感之上更添激昂之意。尾句“莫问莫观你莫惆怅”还使用了陕西方言“莫”,不但接续了原诗意境,更加诸歌词的地域性指向,三个莫字叠用又暗合“阳关三叠”之意。

三、民族化的“原创性”表达

“民族化”在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尝试是多维度,多元化的。对民族化的日渐重视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国人对本国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然而如何在流行音乐创作中进行富有创造力的民族化探索?

近年来大量涌现的“中国风”歌曲中千篇一律的五声音阶、民族器乐音色、民间音乐素材拼贴等中国元素的滥用已使得流行音乐民族化创作出现“虚假的繁荣”。打开网易云、QQ音乐等音乐平台,简单特征复制型“中国风”歌曲大量涌现,并冠以“原创”之名。

吾以为原创非简单化的新创作。民族化的原创性表达也不是简单意义上五声音阶、民族乐器音色、古诗词的运用等。原创性表达中创新是其核心概念。

具体表现为:(1)技术、手段新,(2)观念、视角新。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运动的,传统是对过去的积淀和总结,当下对传统的运用也应该是“扬弃”式的,既包含对优秀成果的继承,同时还应体现新的发展。因此传统元素的使用方法、呈现方式需不断探索,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从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其不断发展的近百年中许多手段已成为民族化“模式”进行使用。然而不能永远基于有效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重复,这样即使题材、体裁不同,此类“创新”也非真正意义的“新”。感官的刺激终究会导致审美疲劳,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必然建立在新的观念、视角,新的精神力量的驱使下,应将这一切放在开放的、立体的、兼容的视角与态度下进行。

除此之外,原创性表达应与时代相关联,民族化的本质是对民间音乐和文化传统的传承,一切的技术手段都是外在的,其核心应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及精神内涵并体现当代气息。

四、结语

随着世界文化的逐步多元与融合,民族化的表现是开放的,多元并存,多样发展。其原创性表达的途径也将逐渐丰富。无论何种形式的创作,随着时代的演进,必将去芜存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终将如奔腾不息的江海源远流长。艺术的创新其实质是不断的固化及破茧的过程,它必将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展现其新的意味。基于此的流行歌曲之民族化“原创性”表达才能直达人心,更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正义.周代“雅言”——《关中方言古词论稿》节选[J].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2]冒春荣.葚原诗说(卷一)[A].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下)[M].富寿荪,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

[3]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民族化流行音乐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0430);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国流行音乐的价值观研究:1978—2018”(项目编号:2019SJZDA12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治(1977—),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

猜你喜欢

民族化原创性表达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开阔的价值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视野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会治理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民间叙事与区域史建构》评介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油画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情感表达分析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